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62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

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

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

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

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

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

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

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

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

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

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

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是否是一种悲凉?

”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

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

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

我说:

“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

“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

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

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

“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

“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

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

是的,乡愁。

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

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

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

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

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

人情之常:

“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

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

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

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

”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

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

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

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

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

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

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

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

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

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八字属“伤官格”,然后写自己的家毁于两次战争,只能流亡,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

B.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而是发他人之所未发,将其视作对流亡生活的理解。

C.文章通过“南美洲来的人”讲述祖先的迁徙和孩子的人生规划,说明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意味着悲伤。

D.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理解为游子在他乡的落魄,固然是误解;

理解成“一种反省的方式”也是误解。

5.请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

(5分)

 

6.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为例,从词句选用、句式结构、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会宁皮影戏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会宁皮影多以牛皮、羊皮、驴皮制作而成,一台皮影戏至少需要四至五人才能完成,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

大年三十晚九时许,新添堡乡河屲[wā]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家传来阵阵鼓乐声,村里组织的新年皮影戏演出在这里鸣锣开演。

河屲村是会宁县新添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晚上九点,乡亲们在家里欢聚一堂,唱着皮影戏过大年,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走进牛俊魁家,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他家的正房里上演,老艺人牛俊魁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三人时而拉二胡,时而吹唢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村民们看得全神贯注,记者也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跟着看了起来。

在演出结束后记者走进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戏的演出过程。

据介绍,牛俊魁是会宁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仅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而且能够演唱多部传统戏曲。

每逢新春佳节,他都要带领村里人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要演出两三个小时,以丰富乡亲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新添堡乡河屲村村民邵启虎对记者说,本地文化活动比较单纯,到过年的时候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看一看皮影戏,耍一下社火,自娱自乐,大家都比较高兴。

(“会宁广电网”记者甘孟玉荆平)

材料二: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活动屡见不鲜。

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国“三少民族”之一。

千百年来,作为善于迁徙的狩猎民族,他们将本民族的习俗延续下来,如驯鹿、瑟宾节都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驯鹿成为贯穿全年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二百余人的鄂温克部落每年能接待中外游客近五万人次。

而每逢瑟宾节,鄂温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人们在落叶松的间隙里点燃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一片欢乐祥和。

台湾游客任先生几乎每年都会到呼伦贝尔旅行一次,他说:

“不论夏季或是冬季,呼伦贝尔总有让人看不完的美景,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出的盛会就让人流连忘返。

2016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中外游客488.47万人次,同比增长8.5﹪。

以上种种,都只是内蒙古草原上很普通的活动,但也是内蒙古草原诸多文化活动的缩影。

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底蕴深厚,将草原文化融会贯通并“打包”展示已成为当地所有民族文化活动的“套路”。

不论是各地一年四季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还是内蒙古“走出去”举办的文化活动,草原传统技艺总是结伴出现。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内蒙古已在蒙古国、俄罗斯、美国、马耳他、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丹麦、斯里兰卡等地举办“文化周”活动,阵容颇为“豪华”,对外讲述者内蒙古的故事。

落于金莲川草原上的正蓝旗人口仅8.3万,但这里有世界文化遗址元上都和延续千年的传统游牧生活。

(摘自中新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堆砌”的草原盛会吸引中外游客》,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省南通市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宋亚军这两天伤透了脑筋,他正在给88岁的毛素娟找一个传承人。

毛素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由于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了宋亚军的当务之急。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表示,非遗传承有其特殊性,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2011年6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一些地区落实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经费拨款不到位,不重视宣传,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重视不够等。

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在非遗上的经费投入只有区区几十万元,非遗传承人、研究人员想对外交流自己的技术和作品都捉襟见肘。

“事实也证明,凡是非遗传承做得好的地区,政府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

在全国,宜兴紫砂壶鼎鼎有名,这是该地区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效果。

宜兴有专门的副市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紫砂陶艺发展,政府还出资让有兴趣学习紫砂陶艺的人免费学习,每年的“陶艺节”,市委书记、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

”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

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摘自《光明日报》:

《非遗传承,难在哪儿?

》,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鄂温克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将驯鹿、瑟宾节等习俗延续下来,如今驯鹿已成为每个呼伦贝尔草原盛会的吉祥物。

B.材料一侧重报道了民间艺人在自娱自乐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

材料二侧重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得到保护和创造了效益。

C.会宁皮影戏有上千年的历史,唱腔多以当地的传统戏曲秦腔为主,乡土气息浓郁,为村民喜闻乐见,也成为当地农民过年时唯一的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D.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经费划拨、宣传、重视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些工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驯鹿、瑟宾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草原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得到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B.新添堡乡河屲村村口的皮影戏老艺人牛俊魁在自家院子里表演皮影戏,其目的是保护皮影戏这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C.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已经88岁,因为她已不能说话,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

D.内蒙古非物质遗产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客,而且也走出国门,通过举办“文化周”活动,将草原传统技艺远播世界。

E.一些非遗项目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

而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类非遗项目,政府的保护就有所缺位。

9.从材料三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

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

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

庠言:

“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

”诏从之。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

“盗也。

”尽使杀其父子四人。

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

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

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

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

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

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

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

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

数言:

“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以司空致仕。

卒,谥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

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

天资忠厚,尝曰:

“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

”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

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

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

“是安足罪也!

”人以此益称其长者。

弟祁。

(选自《宋史·

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

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

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音》三卷。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

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

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

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

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

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

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

他不记恨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

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E.本诗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用芭蕉与丁香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两句是

“,。

(2)《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抑郁顿消的句子:

(3)《陈情表》中写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在外无人照应,事必躬亲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一个产品网售额占全国超两成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发广泛关注,在福建莆田鞋城,白天__________,夜晚却是卖假狂欢。

不少厂商打着原单真标的旗子,装着耐克的盒子,但掩不住__________的里子。

“山寨”并非新话题,但痼疾不愈,引人忧思。

这些“山寨”产品,“假”得可恶却又“真”得可怜。

与30年前温州“纸皮鞋”厂商__________的是,这些“代工2.0时代”的厂商,()。

有时仿品质量甚至优于正品,却仍走老路“蹭名牌”,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

近年来,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的打假力度一年胜过一年,被抓的造假者人数大幅增加,公开销毁假货的示范活动也明显增多,高仿生意的空间受到空前“挤压”。

但一些地方制假售假__________,这暴露出商业伦理的集体滑坡。

这其中固然有制假者贪赚快钱的原因,但也有当地政府和电商平台的默许纵容。

源头打假不力,销售地和网上打假就会变成“打地鼠”,“监管发力”只会沦为一句空话,等到制假规模壮大之后,不仅连根拔起愈加困难,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只是以某个品牌,而且是整个地区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为代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门庭冷落鱼龙混杂泾渭分明我行我素

B.门庭冷落鱼目混珠大相径庭依然如故

C.人迹罕至鱼目混珠泾渭分明我行我素

D.人迹罕至鱼龙混杂大相径庭依然如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具备真技术、好设备,产品虽是仿冒却并不劣质;

有的因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往往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

B.有的因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往往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

有的具备真技术、好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