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267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8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备考必修 历史通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

纸币出现;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思想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程朱理学”。

理学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德,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但“存天理灭人欲”也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这些发明及应用的西传,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5、明清时期

14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1368—1840),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前)的统治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

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但由于统治阶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古代文明趋向衰落。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先驱。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

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

京剧诞生并发展。

二、古代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

新航路开辟之前,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希腊、罗马在各自的轨迹上发展,逐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上: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

雅典的民主政治经过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里等人的努力逐步确立和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它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从《十二铜表法》到《民法大全》,罗马法逐渐趋向完善,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上: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柏拉图著《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㈠:

古代中国史部分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

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

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分封制的痕迹:

姓氏、地名简称等).

2.宗法制:

①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

有利于凝聚宗族;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现实意义: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祖国统一。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两大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

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

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1.皇帝制度:

①由来:

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

丞相:

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

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

(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刺史制: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州作为监察区各设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官(后发展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朝开创,唐朝完善)。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中央权利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③皇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削弱。

.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与西方内阁制比较:

西方内阁是民主制产物,内阁是法定中央政府,对议会负责。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

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

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制度的变化:

西周: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家天下,国王所有)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

国有(均田制)+地主私有(主导)+小农私有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⑷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另一个特点。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发展概况: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

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主要特征:

产品主要用于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主要特征:

产品是大部分自用,部分纳税,一小部分流通。

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

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③唐朝:

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

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

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

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

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

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

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

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地位:

长期作为农业的副业存在,处于末业地位。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

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

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坊市分置),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出现娱乐场所瓦肆。

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如齐国的临淄.②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③隋唐:

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

开封和益州。

⑤元朝:

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帮:

晋商和徽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处于末业地位。

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4.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机户与机工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清朝时期缓慢发展(受封建制度阻碍)。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②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③影响: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后来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阻碍社会进步。

海禁政策①基本含义:

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②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与闭关锁国不等于完全封闭。

第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背景:

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

儒家诞生:

孔子创立(仁、礼、《论语》);

孟子(仁政)荀子(礼法并施)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

韩非子(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革)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利益

⑴教育思想:

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

“性本善”。

④价值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提出适应形势需要的主张。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天人感应”学说)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等于禁绝其它学说)。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

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

(陆九渊是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提出心即理,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理学与心学的共同点:

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都是理学范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在社会中都表现为儒家伦理道德。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继承)(背景:

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走向衰落)

1.李贽的思想主张:

(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读通鉴论》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主张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③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总结儒家学说历史地位变迁:

春秋-形成,战国-成显学,秦-受打击,汉-成正统,三国两晋南北朝-动摇,隋唐-复兴运动,宋明-新发展,巩固地位,明清-批判继承发展,维新-利用,新文化运动-完全否定。

现在-批判基础上弘扬发展。

第4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

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

火药:

①唐初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③指南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