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教案全套

12.桥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了解课文语言及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4.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

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谈话交流: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像泼。

像倒。

”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

像倒”,可以怎么说?

用一个句子呢?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

(因为当时情况危急)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来势凶猛)

②思考:

“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

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哪个词可以体现出来?

(跳舞)

②此时的洪水跳的可不是优雅的舞蹈,而是——死亡之舞。

③像这样的拟人句,文中还有哪些?

(学生交流)

3.师小结:

是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洪水的凶猛吧。

(齐读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洪水迅猛地向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人们需要做的是什么?

(逃生)

4.(课件出示)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

此时,桥就是人们的希望,而这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呢?

(自由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四、课堂小结

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

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衔接导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

(老汉)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二、走近老支书

1.师: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27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或句子,认真读,仔细想,你觉得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从这儿可以看出老汉非常镇定。

(2)“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看出老汉说话简短有力,为了能让群众快速地脱离洪水,老汉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组织群众有序地撤离。

(3)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党员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老汉此时是什么心情?

(焦急,恼火)

②这个小伙子是谁?

你是从哪儿得知的?

(课文最后)他像一座山一样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唯一的儿子。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5)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父爱如山)

3.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归纳:

临危不惧、坚定果断、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师: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的语气读出老支书先人后己、沉着冷静的气概吧!

(学生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4.指名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配乐)

①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巧设悬念)

②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现在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

 

3、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课文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

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

后来,这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

 

【教学板书】

12.桥

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像一座山

痛苦呻吟冲上去揪出一个小伙子

开始发抖用力推小伙子上桥

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之桥)

 

s【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先是从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接着学习有关描写老汉的词语和句子。

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中整体感悟,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展开学习。

应该说,在这节课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厚,在理解句子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教学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如课堂引导的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讲解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候,对课文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善这些不足之处。

13.穷人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5.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抽查生字,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5.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

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第1~11自然段。

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忐忑不安)

2.思考:

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学生自由交流)

四、归纳小结

教师:

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

二、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1.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桑娜虽然贫穷,但她十分勤劳,而且她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2.课件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分男女读)

(1)“这样做”是指什么?

“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为什么桑娜会这样做?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

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了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3.师:

桑娜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想都没有想就把他们抱回家,她有担忧吗?

课件出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句子: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教师指导读这段话,抓住“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师: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

请你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

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

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

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桑娜善良而崇高的品德。

三、研读渔夫的高尚品德

1.师:

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

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3.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

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

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

“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课堂总结

《穷人》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

列夫·托尔斯泰抓住环境、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反衬出穷人高贵的品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同学们只要用心去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教学板书】

13.穷人

桑娜:

朴实善良渔夫:

朴实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再带领学生走近人物,最后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渔夫一家的善良,达到陶冶情感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感受,说出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14.*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命是一种奇迹。

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

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

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小女孩、车厢、战争。

4.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

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

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

“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

(2)题为第一组;(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

(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

(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

(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

(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

(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问题特点:

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

2.小组交流。

其他小组补充。

(注意关注细微文字背后的留白。

预设:

问题

(1):

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战死了,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问题

(2):

老兵上战场是无奈之举,不是他自愿的。

问题(3):

老人有三个儿子;暗示老妇人不正常;三个儿子的战死,给老妇人带来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问题(4):

实际上是不可能盖过车轮声,但老妇人的声音给人很强的冲击力。

问题(5):

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无知;战争对这些孩子们目前的影响。

问题(6):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撼和伤痛。

3.作者有意在创作中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有限的语言)引起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叫“留白”。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由于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

你能找出前面有哪些铺垫吗?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课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课文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说明反对战争不仅仅是受害国家的人民的呼声,也是战争发起国的人们的心声。

 

【教学板书】

14*在柏林

微小

静、一二三……微言大义

留白蓄势铺陈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分小组探究文章内容,尤其是重点讨论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以及课文采用的“留白”的艺术手法。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体会课文的深刻主旨,感受课文对战争的控诉,并能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教学目标】

1.能够围绕“请你支持我”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明确怎样沟通才能获得支持。

2.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

培养良好的说话技巧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与人说话的礼节和方法。

2.学会围绕主题与别人沟通,并获得别人的支持,掌握沟通的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获得别人的支持,取得良好沟通效果呢?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交流反馈

1.课件出示:

假如现在你要去找老师,希望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想一想,应该怎么跟老师交流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

明确:

(1)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2)把办报纸的设想讲清楚,尤其是办报的目的,以及可能给同学们带来的好处。

(3)设想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2.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

3.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试一试怎样才能获得支持。

(学生自由交流。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2)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3)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4.师:

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明确: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并能总结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及具体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注意对方的表现,并在模拟交流结束后主动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沟通技能。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从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者自己创设一组进行习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能围绕主要人物,抓住主题,细致、清楚地叙述故事内容。

3.故事内容要完整,情节要曲折生动,能够吸引读者。

【教学重难点】

1.选择合适的情境,精选素材,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2.注意采用恰当的写作手法,使习作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讲过故事吗?

哪些故事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如让你创编故事,你会怎样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创编精彩的故事吧!

二、交流反馈

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组自己感兴趣的习作内容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2.全班交流。

三、习作指导

1.学生围绕选择的习作主题,展开想象,抓住主要故事情节创编故事。

教师指导: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围绕主要人物把故事写完整,注意情节的生动性。

2.讨论、交流:

习作可以采用哪种写作手法?

描述故事发生发展的哪些具体情节?

要求叙述清楚故事的内容。

教师指导:

如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一开始便吸引读者读下去,还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对某个人物的褒贬过程或行为态度和观点的转变等,进而制造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

3.小结写作技巧:

(1)故事情节完整,叙事线索清晰,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2)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3)可以在故事中塑造人物形象,如用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四、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五、习作欣赏

1.指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3.教师小结。

六、习作修改

1.教师出示一段学生的习作内容,引领大家集体修改。

2.小组内成员之间根据自己作文的情况进行互评。

3.学生根据其他同学或老师所提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并注意到描写方法、结构、语言等方面。

4.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学生可选择合适的话题内容,精选素材,展开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在故事创编的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写作技巧的指导,让他们了解故事要写完整,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再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故事,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让故事能够吸引读者。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读经典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3.积累背诵《回乡偶书》一诗。

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读经典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掌握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你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什么作用?

阅读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你的感受如何?

能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交流反馈

1.师:

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明确:

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心理、动作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如《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2.课件出示一则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试着从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交流)

3.同桌间交流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步骤,教师总结。

三、词句段运用

1.师: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课件出示“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指名读,要求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小结: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二的片段)师:

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明确:

第一个片段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的心情,最后通过一句“嗯,揍我一顿也好”又表达了桑娜(极度不安)的心情,为了充分体现桑娜的心情,这一句要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

第二个片段描写了“我”看着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我”明明可以上前施救却不能施救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

让我们感受到了邱少云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体会到了他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

这段心理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

你能试着写一写表现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吗?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回乡偶书》,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名读,齐读,正音。

研读感悟。

(1)学生查找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归纳,思考: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和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学生正确、流利地练习朗读背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针对小说的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句段,注意小说的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积累背诵古诗《回乡偶书》时,学生不仅能结合搜集的资料,翻译古诗,还能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