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86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docx

河南圣级名校学年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doc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60分)

 

君主姓氏

姬姓—姬姓

姬姓—非姬姓

非姬姓—非姬姓

战争次数

130

331

328

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1.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

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该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A.拓展了西周的疆域B.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了周王的集权D.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2.春秋时期沿袭推行的爵禄制带有“品位分等”的特点,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战国出现的“谷禄制”则倾向于“职位分等”,体禄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职务中断即不再享有相应的傣禄。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己退出历史舞台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3.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反映了()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

4.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以民为本的思想B.家国同构的观念

C.分封及宗法意识D.君舟民水的理想

5.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

考场

封………线……………………………………………………

6.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

士不重,但用大棺。

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禅让制

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8.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9.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第1页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10.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

这一历史现象()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11.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12.《汉书》记载:

(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这说明秦朝()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13.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

14.宋太宗进一步完善了“锁院制度”:

大臣被任命为知贡举官后,需要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

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

当时锁院制度完善的主要作用是()

A.杜绝了科举作弊的现象B.增加了平民入仕的通道

C.减少了国家养官的开支D.维护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15.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

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

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16.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B.强化节度使权力

C.加强君主专制D.废除丞相制度

17.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9.下表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

20.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与决策、审议、执行相对应的部门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2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

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22.有学者讲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

“内外一应章奏。

先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送进宫甲,再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

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

批好拿出去,这便足正式的谕旨。

”据此可知,明代()

A.皇帝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

C.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23.“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24.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6.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①协定关税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开放广州等五口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7.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该机构是()

A.中朝B.参知政事C.内阁D.军机处

2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上图所示现象()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英镑)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2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29.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30.学者陈晓楠曾说:

“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

”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临时约法》D.《共同纲领》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

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并结合所学

知识各举2-3个例子(10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分别概括其主要做法?

(8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一直坚持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世家大族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改编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

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围绕材料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仔细研读材料可知,该学者是站在西方与东方人口交融的角度来研究分封制的,因此他强调的应该是分封制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故选D项;若要论述分封制展拓了西周的疆域,需要有不同地域受封的史实,而材料并未涉及这样的史实,排除A项;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只是该学者对分封制论述的一个方面,但并不能全面概括该学

者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周王的权力因为分封制的实行而发生了什么变化,因此无法得出分封制强化了周王的集权这一结论,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从爵禄制到谷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步瓦解,A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任命方式的转变,未提及选官制度,排除B项;C项“空前强化”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兄弟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为父子间小家庭的观念,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随之变化,故选B项;夏禹死后启继位,“公天下”到“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都有利于保障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排除C项;“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体现不出“优胜劣汰”原则,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A项;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次数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

—非姬姓”不断增多,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排除A项;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B项;方国制存在于夏商之际,材料是周朝宗法分封制,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礼乐制是利用外在礼仪进行等级分化的制度,与题目中“天子棺椁四

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

士不重,但用大棺”相符,

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了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护分封制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禅让制是商周之前原始社会时期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由材料九卿部分官员职能可知,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又专门负责皇室事物,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下突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宗法制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8.【答案】C

9.【答案】A【解析】“玺”由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印章的称呼变为皇帝独享,大臣不再使用这一称呼,反映了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故A项正确;“玺”在秦代以前就是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印章的称呼,并非僭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玺”的称呼变为皇帝独享,未体现秦王赢政的功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位继承,故D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以分封为主,战国时期在边地设郡县,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虽已出现,但分封制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说明官僚政治并未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郡县由诸侯王直接管辖,其长官由诸侯王任命且不得世袭,有利于诸侯集权,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故D项正确。

11.【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与各郡县内部机构设置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各郡县都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D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万户以上为令……皆有丞、尉……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等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秦朝在

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

并未提到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等级体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A【解析】汉武帝集权的方式是在中央设立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选A项,排除B.C.D项。

14.【答案】D【解析】由宋代的“锁院制”、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等可知,其作用在于防范有人科举作弊,一定程度上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科举作弊一直都存在,无法“杜绝”,排除A项;“锁院制”针对的是科举选官程序的规范化,这并不会增加平民入仕的通道,排除B项;“锁院制”也不会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三省逐渐从内侍机构逐渐成为正式机构,体现出皇权增强削弱相权的需要,故选B项;三省在隋朝时成为定制,排除A项;材料展示三省的来历不能体现其工作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央官制的演进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系,排除D项。

16.【答案】C

17.【答案】A

18.【答案】C【解析】依所学,科举制促进文化的繁荣,提升官员的政治素养,但并未逆转不学无术之风,如宋朝的荫庇制度等,故A项错误;依所学,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不可能培养出锐意创新的人才,故B项错误;据材料“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可知科举制为读书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19.【答案】A【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朝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等一些权力,且职权范围并不明朗,所以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但清朝军机大臣职权明确,是皇帝的顾问负责上传下达,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A项;表中对比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并未提及其他官府部门的情况,故无法看出官

僚机构是否膨胀,排除B项;表中呈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对比,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更

多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表中对比的是中枢机构权力范围的大小,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

20.【答案】B

21.【答案】C【解析】南书房从“读书研学”到“撰述谕旨”体现了决策已经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南书房转移,故选C项;南书房逐渐具有参与政务的权力,并不能反映成为最高政务机关,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南书房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选拔高水平人才,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审核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即“票拟”,最终通过皇帝的“批红”成为正式的谕旨,体现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行驶职权,故选

B项;A项“官员唯命是从”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内阁制度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的健全,排除C项;政治体制僵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3.【答案】B

24.【答案】D【解析】中朝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是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故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这个机构最初是处理军务的机构,后来变成了一个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就是雍正帝时处理对西北用兵事务的机构,后来发展成皇帝的侍从机构,故D项正确。

25.【答案】C【解析】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26.【答案】B【解析】依所学,协定关税有助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故①正确;依所学,在通商口岸设工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②错误;依所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清政府的经济负担,故③错误;依所学,开放广州等五口有助于西方列强倾销商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7.【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

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

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A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已经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题目时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牺牲关税主权换取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没有保全中国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此时是列强主导中外谈判,不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

29.【答案】C【解析】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导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