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911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固原市原州区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二0一0年十月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区位于清水河流域西岸,距固原市区30km。

银武高速公路和乡级公路西大路等贯穿其中,西北330kv输变电工程和宁夏电网也经过项目区,交通便利、通讯、电力设施齐全。

项目区处于宁夏扬黄扶贫固海扩灌工程辐射范围内,骨干工程已经建成,但是由于配套工程不完善,项目区内大片土地无法灌溉,群众只能望水兴叹。

为此,原州区农发办组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对该区进行多次调查论证,决定把该区作为原州区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对该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配套田间水利工程,让已建成的扬黄骨干工程发挥其作用,并且结合当地实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发展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对项目区进行水田林路土地综合治理,以彻底解决当地群众灌溉难的实际问题,加大项目区农业发展力度,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项目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项目区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东西地面坡降1/50-1/60,南北地面坡降1/300-1/400,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质好,肥力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好,农业增产潜力大。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精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合理配置水土资源,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项目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采用滴灌等形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范围、面积

项目区南接头营镇马庄村,北至三营甘沟村,东靠银武高速公路,西至南城拐子支干渠,涉及三营镇鸦儿沟、白河、曹堡、团结新村4个行政村,涉及人口3700人,项目区总面积1.7万亩,其中农耕地面积1.3万亩,林地0.06万亩,牧草地0.26万亩,村庄道路占地0.05万亩,其他用地0.03万亩。

2009年农业人均纯收入2100元。

1.2.2建设目标

本项目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通过对项目区进行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地治理,以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问题,为马铃薯、粮油、蔬菜等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用水保障,为进一步理顺农业供水管理机制,推行“配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终端水价制”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区实现节水增效,农民减负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量化目标如下:

(1)项目实施后,治理面积达0.8万亩,项目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以上。

(2)通过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实行高效补灌,完成项目区现有0.8万亩马铃薯滴灌及喷灌配套,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

(3)通过结构调整,增加优质马铃薯、蔬菜等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项目区优质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4)项目实施后加强工程管理,为原州区扬黄灌区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加强扬黄灌区管理,推行一体化管理、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实行供水到户,实现灌区水利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

(5)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使项目区的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项目区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逐步使项目区农村经济进入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3项目建设内容、工程量及工期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

(1)水利措施:

新建20万m3调蓄池1座,建阀井138座,管理房300m2,配套滴灌首部设施6套,建渠道节制进水闸1座,明渠沉沙池120m,埋设PVC管道38km,其中Φ315PVC(0.6MPa)管道9.6km,Φ200PVC(0.6MPa)管道3.14km,Φ160PVC(0.6MPa)管道1.46km,Φ125PVC(0.6MPa)管道23.77km,铺设Φ63(0.6-0.8MPaPE管)地面支管31.5km,Φ16毛管(0.6MPaPE管)3360km,10KV高压线路10km,0.4KV低压线路2km。

整个工程共需完成土方5496百m3,其中开挖土方3050百m3,回填土方2046百m3,砖砌体293m3,砼及钢筋砼1424m3,浆砌块石160m3,铺设土工布485百m2。

(2)农业措施:

建良种仓库1000m2,购置农用设备6套,新修生产路20km,改良土壤1000亩,土地平整1000亩。

(3)林业措施:

新建道路农田主防护林200亩。

(4)科技推广:

,新品种引进与示范1000亩,人员培训1000人次。

整个项目计划6个月完成。

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投资估算结果:

项目总投资1563万元

工程资金由国家、地方、群众共同负担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1万元,自治区配套370万元,县级配套59万元,群众自筹103万元。

1.4工程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治理面积达0.8万亩,项目区土壤肥力增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粮食产量将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项目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通过对项目区内配套滴灌及管灌等节水灌溉措施,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项目区田间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9以上,管道水利用系数达0.95,灌溉水利用系达到0.9以上,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和输水、控水、调水能力,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灌溉条件,为今后项目区内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项目实施后,可以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

项目区年农业综合效益增加400万元,说明该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建设为当地建立节水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1.5项目组织领导与管理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项目建设的主管部门,原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

工程建设管理实行“三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施工单位由具有一定资质,技术力量雄厚,机械设备齐全的水利工程队承担,负责工程实施;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及管理,工程资金筹备与使用等。

1.6结论及建议

该项目建成后,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灌溉面积达0.8万亩,灌区亩均增收500元,人均增收1080元,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实施该项目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原州区三营镇鸦儿沟土地治理项目区位于固原市区西北30km处,属清水河流域西岸,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项目区南接头营镇马庄村,北至三营甘沟村,东靠银武高速公路,西至南城拐子支干渠,总面积1.7万亩。

2.1.2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半干旱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20h,干旱指数2.0,年平均气温6.8。

C,日照12h/d,多年平均降雨量48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mm,相对湿度54%—70%,最大冻土层深度1.5m。

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位于原州区西北部,属于清水河流域2、3级阶段,地势基本走向为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为1580-1630m,其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区及河谷冲积平原区。

项目区地貌大部分为河谷台塬和河谷阶地,东西地面坡降1/50-1/60,南北地面坡降1/300-1/400之间。

项目区土壤类型为淡黑垆土及缃黄土,土壤干容重1.45t/m3

2.1.4耕地种类和种植业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1.7万亩,其中农耕地面积1.3万亩,林地0.06万亩,牧草地0.26万亩,村庄道路占地0.05万亩,其他用地0.03万亩。

2009年农业人均纯收入2100元。

灌区内作物种植以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为胡麻、蔬菜、洋芋等经济作物及林草等,作物种植比例为夏粮:

秋粮:

经济:

林草=40:

30:

20:

10,

2.1.5自然灾害

当地自然灾害主要为旱灾、风沙、冰雹和霜冻,春季沙尘肆虐,早春晚秋霜冻频繁,夏季冰雹时有发生,而干旱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对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效益的发挥具有一定影响。

2.2社会经济状况

涉及三营镇鸦儿沟、白河、曹堡、团结新村4个行政村,涉及人口3700人,2009年农业人均纯收入2100元。

农村劳动力1570人,人均有粮350kg,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工程现状

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无地表水拦蓄设施,唯一建成的水利工程有固扩十二干渠和南城拐子支干渠,分别从项目区东西两侧穿过。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无任何田间配套工程,农业仍然是传统的雨养旱作农业,农民只能看天种地,靠天吃饭。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有农用机械400多台,在三营镇设有农机推广服务站。

2.3.4交通与电力

2.3.4.1交通

项目区境内中有银武高速公路贯通,乡级公路西大路从项目区西侧穿过,乡、村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条件方便,施工运料和器材运输非常便利。

2.3.4.2电力

项目区有青铜峡大坝至固原330kv输变电工程通过,又有西北和宁夏两大电网经过。

原州区各乡农用电网均已建成,电力设施齐全,电力线路四通八达,丰富能源给项目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4工程其他条件

2.4.1工程地质

项目区位于清水河谷二阶地之上,地势开阔平坦、,土质肥沃,地表为淤积壤土,质地多为淡黑垆土和缃黄土,土壤肥分高,下层为河床砂卵石,没有不良地质情况,不会对小型工程施工造成影响。

2.4.2水文地质

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由于无拦蓄设施,形成径流或下渗。

项目区地下水埋藏较深,且量少质差,无法利用。

2.4.3结论

项目区土壤多为淡黑垆土和缃黄土,主要是第四系黄土覆盖的河谷阶地。

黄土堆积较厚,但尚没发现有新的结构运动迹象,是相对较稳定的台地,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之规定,该灌区地质条件较好,土壤质量符合条件,适宜灌区配套工程建设。

2.4.4建筑材料

项目区境内有砂石厂较多,材质好,储量丰富,价格适中,运输方便。

本项目工程用砂及石子取自黑城料厂,块石取自三关口石料厂,水泥采用三关口水泥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石材料厂距项目区40km左右,其他材料均采购于附近市场。

2.4.5水资源条件

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无法拦蓄或开采利用,但扬黄水从项目区境内流过,为项目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2.4.6社会条件

本项目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是当地干群迫切呼吁的项目。

项目建设条件优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高,通过对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土地进行治理,可有效改善当地水土资源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为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减负增收,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工程打下基础。

通过配套滴灌等节灌工程,节水效益明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效提高了支柱产业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这些都是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项目区位于原州区西部,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其中干旱是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境内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农业生产的改善,都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因此,合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使水土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缓解本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必须把以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长效措施。

目前项目区农田灌溉困难,灌溉用水矛盾突出,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建设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高效节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既可节约水量,也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项目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得不到有效灌溉,加之春季沙尘暴次数频繁,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造成粮食减产,农民收入低下。

利用扬黄水资源的优势,采用高效节灌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项目区农业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实现“两高一优”,促进该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上级领导和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反复论证,优化方案,确定该项目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项目区供水水源及工程概况

项目区供水水源为南城拐子支干渠扬黄水,水质良好,满足项目区的灌溉要求。

南城拐子支干渠属固海扩灌工程原州区南城拐子泵站灌溉渠道,渠道设计流量1.5m3/s。

本次所设项目区隶属于南城拐子支干渠灌区,该渠道按照固扩扬黄灌区总体安排,每年上水4次,即4月1日至4月30、6月1日至6月30日,7月1日至7月30日和8月1日至8月30日。

南城拐子干渠建成后,由于资金等原因,其灌区田间工程大部分未配套,灌区内大部农田不能灌溉,本次所设项目区也属未配套区域。

4.2项目区用水现状分析

项目区农业种植需水主要靠降雨,项目区75%降雨量384mm,作物生育期降雨量183.2mm,有效利用系数0.6,降雨有效利用量73m3/亩。

4.3项目区需水预测

4.3.1种植结构规划

灌区规划灌溉面积0.8万亩。

根据当地农民农业种植结构实际情况,作物种植结构注重发展优质马铃薯、油料、地膜玉米等经济作物,预计种植优质马铃薯8000亩。

4.3.2灌溉制度设计

4.3.2.1灌溉设计标准

(1)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保证率按作物生育期内设计需水量得到充分满足的年份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确定。

根据《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9—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结合本灌区地处半干旱并以旱作为主的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滴灌取85%,作为灌区灌溉设计标准。

(2)设计典型年

灌溉制度采用典型年法确定,设计典型年按日历年的降水保证率降水频率P=75%年降水量为384mm,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183.2mm,有效利用系数0.6,降雨有效利用量73m3/亩。

表4—1项目区降水量月分配表单位:

m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多年平均降雨量

2.6

4.4

12.2

29.2

46.1

64.4

89.3

116.9

70.9

33.2

9.0

1.9

480

75%降雨量

2.1

3.5

9.7

23.4

36.9

51.5

71.4

93.5

56.7

26.5

7.2

1.5

384

4.3.2.2灌水技术及方式

为了节约高效利用扬黄水资源,作物灌溉采用滴灌形式,灌水技术实行节水型高效补灌技术,田间采用地埋管道输水,主干管进行续灌,干支管进行轮灌。

计划发展马铃薯滴灌面积7000亩,喷灌面积1000亩。

4.3.2.3灌溉制度

(1)灌水定额

①滴灌灌水定额

m滴=10γhPwβ(β1-β2)

m滴—设计灌水定额(mm);

γ—土壤干容重(γ=1.3t/m3);

h—计划湿润层深度(h=50cm);

Pw—滴灌计划湿润比(Pw=0.67)

β—田间持水率(β=25%);

β1—土壤适宜含水率上限(重量百分比取90%);

β2—土壤适宜含水率下限(重量百分比取65%);

m滴=10×1.3×50×0.67×25%×(90%-65%)≈27.22mm

≈18.15m3/亩。

②喷灌灌水定额

M喷=10γhβ(β1-β2)

M喷—设计灌水定额(mm);

γ—土壤干容重(γ=1.3t/m3);

h—计划湿润层深度(h=50cm);

β—田间持水率(β=25%);

β1—土壤适宜含水率上限(重量百分比取90%);

β2—土壤适宜含水率下限(重量百分比取65%);

m喷=10×1.3×50×25%×(90%-65%)≈40.63mm

≈27m3/亩。

根据各个灌溉方式的特点,按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η滴取0.9,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5,则滴灌毛灌水定额m滴毛=18.15/0.9≈20m3/亩,喷灌毛灌溉定额m喷毛=27/0.85≈32m3/亩。

(2)设计灌水周期

T=M/Ed

T—设计灌水周期

Ed—控制区作物最大日耗水量(mm/d);(Ed=4.6mm/d)

M—设计灌水定额(mm);

则T滴灌=27.22/4.6≈6天,T喷灌=40.63/4.6≈9天。

(3)灌溉需水量计算

灌区灌规划为7个片区,其中滴灌分6个片区,面积分别为1380亩、690亩、990亩、1340亩、1210亩、1390亩,分别由6条主干管控制,喷灌分1个片区,面积1000亩,布设喷灌机3台。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结合当地灌溉经验,马铃薯生育期灌溉5次,播前灌1次,灌水定额分别为20m3/亩和50m3/亩,灌溉定额为150m3/亩,年灌溉需水量为120万m3。

4.4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本项目区地处原州区扬黄灌区,属固海扩灌南城拐子支干渠灌区,原规划灌区灌水定额240m3/亩,按原规划本项目区8000亩的面积年供水量192万m3。

本次项目区规划灌溉面积0.8万亩,采用滴灌技术,灌溉定额150m3/亩,年灌溉需水量为120万m3,项目区可供水量192万m3,满足灌溉需水要求。

第五章规划设计

5.1指导思想

本工程以水资源开发和节水配套为中心,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对项目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并辅以农业和林业措施,加强项目区科技推广,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⑴根据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要求,建设节水型社会,减轻农民负担,以节水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水资源有效利用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⑵坚持水价改革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理顺农村供水体制和价格机制。

⑶先试点,探索经验,后逐步推广实施。

5.2选项原则

(1)试点区应有代表性。

根据土壤类型、水文地质条件、有一定水源基础、所在乡、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等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2)工程集中、独立,规模适度,便于工程运行调度管理。

(3)为了保证试点区能在今后灌区改造中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示范区的选定灌溉困难、价格管理较为规范的灌区。

同时,所在乡、村群众有改变生产条件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原则,并与当地乡镇及有关部门讨论,选定三营镇鸦儿沟、曹堡等村片区作为试点项目区,按照“田、管道、林、路”相配套,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原则;合理开发水土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使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5.3建设标准

本项目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通过对项目区水土资源合理开采利用,为马铃薯、油料经济作物等特色种植和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用水保障,为进一步理顺农业供水管理机制,推行“配水到户、定价到户、收费到户”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区实现节水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量化目标如下:

(1)项目实施后,项目区配套管道水利用系数达0.95,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

(2)通过滴灌工程建设,田间实行高效节水技术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成项目区现有0.8万亩的滴灌配套,使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土地治理面积达0.8万亩。

(3)通过结构调整,增加马铃薯、洋葱及油料等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项目区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达到70%左右,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4)在项目区发展节水灌溉,为原州区机井灌区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加强灌区管理,推行一体化管理、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形式,实行供水到户,实现灌区水利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

5.4建设规模

配套滴管面积7000亩,喷灌面积1000亩,布设喷灌圈3个,埋设PVC管道38km,铺设Φ63(0.6-0.8MPaPE管)地面支管31.54km,Φ16毛管(0.6MPaPE管)3360km,建20万m3调蓄沉沙池1座,建节制进水闸1座,输水明渠120m,管理房300m2,10kv高压线路10km,0.4KV低压线路2km,建良种仓库1000m2。

平整土地1000亩,土地治理面积0.8万亩。

5.5规划布局

以扬黄灌溉骨干工程为依托,项目区实行田、林、路、水综合规划,道路以原有道路为基础,对原有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林带和道路结合布设,土地平整后对田块统一规划,进行畦田改造。

采用管道输水,管道采用“丰”状布置,灌溉方式根据地面坡降、地块形状及作物种植方向等周边环境因素等条件,合理布局,分片布设,每片区为一灌溉单元。

根据以上布设原则,本项目区共布设马铃薯滴灌6个片区,喷灌1个片区,每个片区作为独立的灌溉单元,布设管道进行灌溉。

5.6工程设计

5.6.1水利工程设计

5.6.1.1设计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防洪标准》(GB50201-94)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5.6.1.2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管道工程等别及其级别均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0-99)按设计流量确定。

列入本期建设项目的干支管道设计流量均小于1.0m3/s,工程等别为Ⅴ等,渠道及其建筑物均按5级建筑物设计。

5.6.1.3灌溉设计标准及防洪标准

滴灌灌溉设计保证率P=85%。

滴灌灌溉水利用系数η滴取0.9。

对应于建筑物级别,根据《防洪标准》(GB5020-94),相应的防洪标准确定为10年一遇,不考虑校核洪水。

5.6.1.4地震烈度

工程设计地震烈度按8度设计

5.6.1.5工程布置原则

在灌区灌溉系统布置中,根据灌区特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布置。

本着田、渠(管道)、林、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1)管网分布能够控制灌区范围,一般干管平行等高线,支管线垂直于等高线,以满足灌溉要求。

(2)管道及建筑物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尽量选择较适宜灌溉,安全稳定地形确定。

(3)管网所经地区便于建筑物布置,尽可能避免深挖、高填和不良地质区段,选择合适的建筑物位置。

(4)线路短,建筑物少,工程量少,以节省投资降低工程造价。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