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9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docx

科学26给动物分类教案

2.6给动物分类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

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

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

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

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学生:

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

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板书:

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

这些动物你认识吗?

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

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

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

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

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

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

有没有脚。

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

(教师适当解释:

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

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

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

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

“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

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

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

有没有脚。

 

我的分类标准是:

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活动手册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把编号写到圆圈里,需要在课堂上完成。

学生给动物分类后,要及时记录在上面,分类标准可以指导学生用“有没有_____”“会不会_____”“是不是_____”等记录,有的(“会的”或“是的”)归为一类,没有的(“不会的”或“不是的”)归为另一类。

鼓励学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活动手册的另一部分是拓展活动,“观察螺蛳或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由于螺蛳和田螺都是水生动物,让学生自然水域环境中观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让家长帮忙去市场买来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和田螺画一画,想一想它可以按哪个分类标准归类。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

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

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

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

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

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

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和拓展活动“引诱并观察蚂蚁”。

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的活动,这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形式,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整合众多学生想法,完成班级记录单后进行。

也可以在讨论之前,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之前寻访过的蜗牛、观察过的蜗牛,思考蜗牛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然后全班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动手操作提供参考。

具体可根据本班学生简图记录的能力水平,视情况而定。

拓展活动是用蔗糖引诱蚂蚁,观察蚂蚁并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这是观察蜗牛方法的迁移运用。

蚂蚁同样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会活动、需要食物、需要栖息场所、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等,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

如果使用该教材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无法寻找到蜗牛,那么课堂中观察蚂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环节和学生记录的内容稍作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