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09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今天,我们走进扬州,我们要亲自感悟扬州的秀美风光,领略扬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享受扬州的诱人美食。

今天,我们走向瘦西湖,我们走向这一片美丽的湖园林之中,我们融入艺术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之中。

我们乘坐扬州画舫,缓缓地行驶在瘦西湖的水面上。

我们放眼湖上美景,正所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之两岸,俨然犹如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有人说: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中国的城市之中,城中有湖的不计其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以为,中国所有的城中之湖,惟扬州的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于其他诸湖。

我们看到,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的西湖,则别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正是由于此湖之小巧玲珑,被世人称之为:

“瘦西湖”。

  我们乘坐的扬州画舫缓缓地行进在瘦西湖的水面上,我们在倾听年轻女导游给我们解读瘦西湖。

年轻的女导游说,瘦西湖的特点是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宽不及100m。

这里原是一片纵横交错的河流,经过多次经营与沟通,运用中国南方传统造园艺术,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

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

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有人说过,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

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

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

瘦西湖的白塔晴云,石壁流淙、春流画舫、万松叠翠、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

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

我们正在荡舟湖上,沿岸之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驰神往。

我们的画舫缓缓地行驶在瘦西湖的水面之上。

此时,我们突然地看到了虹桥,这是一个美丽的景点。

对于虹桥,有一首词赞曰: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

这里就是扬州瘦西湖有名气的虹桥。

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切磋诗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

清代学者王渔洋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赞美诗曰: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应太匆匆”。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桥揭开了她的红盖头。

就让我们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画舫继续前行。

此时此刻,我们的画舫已经来到了深入湖心的钓鱼台。

这里,原来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

为何人们将这里称之为“钓鱼台”呢?

这里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游逛到这里,不知怎么的,万岁爷就来了钓鱼的兴趣。

于是,立即有人给乾隆送上了钓鱼杆。

可是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

看到此景,陪同的乾隆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

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

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

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

于是,此处由此而得名曰:

“钓鱼台”。

  在中国,以“钓鱼台”命名的景点非常多,但是,扬州的钓鱼台却是众多钓台中体量最小,也是极富特色的一座。

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

站在钓鱼台斜角60度,你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

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

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绝妙。

那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

我们的画舫继续在瘦西湖的水面上前行。

现在,我们正在游览了小金山景区。

从这儿可以看到瘦西湖的主湖区。

那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亭台树木,使瘦西湖的水面显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

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

据说,小金山原名长春岭,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

当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坐船直接到达平山堂,便开挖莲花梗新河。

小金山就是用挖出的泥土堆积而成的。

我们的画舫继续前行。

我们看到了扬州白塔。

年轻的女导游给我们讲起扬州白塔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坐船游览瘦西湖。

乾隆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

“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荫就很相似”。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后来,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从太监手中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

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我们看到,扬州的白塔高高矗立,白塔的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

扬州白塔和北京北海白塔的不同之处在于,北海白塔厚重稳健,而扬州白塔则比例匀称,婷婷玉立。

扬州白塔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十分和谐。

“白塔晴云”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

我们站在奇峰壁立的石刻“白塔晴云”之畔,从此向南望去,只见蔚蓝色的天空中,白云飘荡,喇嘛塔耸立云表,塔顶金光闪闪,蔚为大观。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

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

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

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

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

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谐呢?

答案就在桥洞。

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

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

“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望江南百调》中提到: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

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我们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15个桥洞。

这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

《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

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图景。

而桥东面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

凫庄建于1921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

它的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烘托映衬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处点缀。

我们的画舫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二十四桥景区。

“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二十四桥横跨瘦西湖东西两岸,为单孔拱形桥。

其桥身高耸,上围汉白玉桥栏,人站在桥上,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十分有趣。

关于二十四桥之名的由来还有不少的争议。

通常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指的是一座桥。

其二,是指扬州有二十四座桥。

其三,是一个概数,谓扬州的桥多之意。

关于二十四桥到底指那座桥,至今众说纷纭。

不如我们丢开那些烦琐的考证,来细细的品味杜牧诗句中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意境吧。

清代人刘大观说过: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

由此可见,扬州的瘦西湖园林是名振天下的。

二、扬州之乾隆南巡篇笔者以为:

乾隆六次南巡与扬州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有诗为证曰:

“乾康盛世扬州兴隆帝潇洒天下平南巡六番靡春风巡视江都运河通”——作者黄盟说起扬州御道,我们就自然地想起乾隆皇帝六巡江南的故事。

在当时,乾隆皇帝下江南,扬州乃必经之地。

所以史书云:

“扬州御道,自北桥始。

”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分别是在下述年份: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

1751年。

“辛丑年即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

1757年。

“丁丑年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

1762年。

“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

1765年。

“乙酉年即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

1780年。

“庚子年即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

1783年。

“甲辰年即乾隆四十九年”《南巡盛典》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乾隆皇帝南巡的史料。

 《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清高晋等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刻进呈本。

本书为一部享誉中外的典礼文献,其中河防、阅武、名胜三部分各附图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名胜”部分自河北卢沟桥起,至浙江绍兴兰亭,附有著名画家上官周绘写的插图160幅,可谓洋洋大观。

关山、寺镇披图细览,一一可指。

刻画婉丽繁复而不失明净挺拔,是清代殿版画中的上乘之作。

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且对研究清代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由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我们自然地联想起清代另一位有作为的大帝:

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

历史竟然是如此地出奇地相似。

康熙皇帝曾平“三藩”,定台湾,统一漠北与西藏,武功显赫。

同时,他的文治又为史家称道,他组织纂辑的《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等,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

而其中《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的刊刻,就是在扬州天宁寺进行的。

仅此一端,足见天宁寺的地位非同小可。

当然,天宁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远不止于此。

在扬州的众多历史遗迹之中,人们往往对皇帝的行踪特别关注。

在与皇帝的关系上,天宁寺在扬州城内的寺庙中首屈一指。

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扬州,其中有两次驻跸天宁寺内。

他的孙子乾隆帝六次南巡,至少有五次欣然驻跸于天宁寺行宫内。

扬州的盐商们为了讨好乾隆皇帝,耗费重金,大兴土木,兴建的天宁寺皇帝行宫。

据载,乾隆皇帝“由崇家湾抵扬,先驻天宁行宫,次驻高旻行宫;

由瓜洲回銮,先驻高旻行宫,次驻天宁行宫”。

后来,天宁寺行宫与寺庙,被太平天国战火烧毁了。

天宁寺当初的的富丽堂皇,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

今天我们看到的已不完整的天宁寺建筑,是同治以后逐渐修复的。

而天宁寺行宫,就是今天的西园饭店所在,范围要比寺庙本身更大一些。

天宁寺的现状与它的显赫身世已经不相般配了。

许多人都不知道它是扬州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名刹,所有现存寺庙的历史都晚于它。

清代扬州八大名刹,天宁寺位居其首。

它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极盛,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诸寺之冠”。

康熙帝赐天宁寺匾额四块、楹联两副,乾隆帝也曾赐七块匾额和八副楹联,祖孙两帝都曾作诗若干赞美天宁寺。

“小艇沿流画桨轻”的诗句,透露出康熙皇帝在当时的愉悦心情。

而如今我们站在天宁寺的御码头,面对“十里清溪”的城河,不由地使我们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之。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既重武而又重文。

康熙皇帝后来的举措,使得天宁寺一举而成为扬州最有文缘的寺庙。

康熙四十四年,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的曹寅,奉皇帝之命在扬州刊刻《全唐诗》。

天宁寺创办以编校刊刻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其缮写之精、雕刻之美,一直被后代版本学家奉为典范,在中国版本学史上享有极高地位。

在后来的日子里,乾隆帝继承了乃祖重文的遗风,组织编写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撰,共先后耗时长达15年之久,动用4000余人,共计79337卷,36315册,总字数近10亿字。

《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热河行宫之“文津阁”、奉天行宫之“文溯阁”、扬州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

天宁寺是一座有着太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的寺庙。

近代以来,这里曾经祭奠过熊成基烈士的灵柩,曾经成为军营马厩,曾经发生过日本人屠杀中国伤兵的惨案,曾经驻扎过解放军部队,曾经作过文化艺术学校和招待所。

值得庆幸的是,天宁寺历经沧桑浩劫,却留下了一群多达92间的巍峨建筑。

天宁寺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华严殿及廊房配殿。

笔者以为,扬州在清乾隆年间的鼎盛发达,与康熙皇帝南巡和乾隆皇帝南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清代两代君主的南巡,为扬州的繁华增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三、扬州之隋炀帝篇毋庸置疑,隋炀帝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为我们留下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以及由此而来的一部运河文化史。

有诗为证曰:

“隋王武功平天下炀帝文治有章法帝凿运河功绩大赞叹举世第一家”——作者黄盟笔者对于隋炀帝的上述评价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学家。

这是为什麽?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

扬州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扬州有太多的悲欢离合,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当我们面对从远古流淌而来的邗沟水,就会感觉到古老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

古扬州的历史发展,与古老的大运河息息相关。

没有大运河的开凿,就没有今日扬州城市之繁荣。

扬州之运河水系,是大运河水系之中最密集最完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的运河分别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今市区东部的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

其二,从市区东北部的京杭大运河湾头码头分支向西,流经扬州古城东及古城南的古运河。

其三,古城东北古运河上的黄金坝闸分支西去的邗沟。

古代,隋炀帝三下扬州,开凿了从隋朝东都洛阳到杭州的大运河。

这一条古老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和文化文明的实物见证。

这条古运河,其中开凿最早的一段运河就在扬州。

这是在公元前486年春秋时吴国在邗城下开挖的,沟通江淮的水道:

邗沟。

扬州城北的邗沟路南至今还保存着古运河其中的一段。

我们站在扬州的大运河边,放眼望去,大运河的河水在流淌,大运河的运输船在航行,两岸绿树成荫。

极目蓝天白云,令我们心驰神往。

京杭大运河正式的开挖,既然始于隋代,那末,一部中国运河史,自然要从隋代启动。

隋炀帝开大运河,是历史事实。

但是,大运河的开凿的计划和设想,则是隋朝的开国明君隋文帝首先提出的。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曾经下令开挖广通渠,山阳渎二渠。

隋文帝开山阳渎,其目的系疏浚邗沟,以通扬子江。

隋炀帝开运河之时,又在隋文帝开的山阳渎的基础上,对这段古河道进行了重浚。

众说周知,中国所有的河流,绝大部分都是由西向东横行的。

隋朝将中国南北统一之后,南北交通之重要性凸显。

欲沟通南北,只有以人工开河为最有效的方法。

南北朝之后,江淮地区特别是扬州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隋朝的强大的国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

隋炀帝乃是极度狂热的有着江南贵族气息的帝王,由于他受到南方文学的熏陶,他的周身散发着极度浪漫的贵族气息。

据史书记载:

“隋平陈,以炀帝为扬州总管,镇江都,置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成书万七千余卷”。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隋炀帝已经开始呼吸到南方文学的新鲜空气,他已经被南方的贵族文学所陶醉,致使其产生对于南朝的倾慕之心,以致于后来,逐渐走向沉湎于酒色的一代君王。

自然,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在此深入探究。

但是,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都与扬州,都与地处扬州的大运河,有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言之,隋炀帝所开的大运河,包括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等四段。

总之,隋代的大运河已经具备了今日京杭大运河原始雏形。

 隋朝建立之初,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尤其是陈朝据地江南,与中央政权抗衡。

588年秋,20岁的杨广受命率领数十万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进据建康(今南京),俘获了藏在井里的陈后主和其贵妃张丽华。

后来民间传说杨广迷恋张丽华美色,衍生出许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记载,正是杨广亲自下令斩了张丽华。

结束国家近百年的分裂战乱,开启一个统一、强盛的新时代,杨广由此建立了较高的威望。

随即,杨广的父亲隋文帝将陈朝的南兖州改名为扬州,设总管府于广陵。

当时,陈朝初平,江南局势未稳,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相煽作乱,“婺州人王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憎等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

”还有不少土豪“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

先起淮左、三吴、浙东、浙西,后又蔓延至浙闽。

为平定叛乱,文帝改派杨广为“扬州总管,督江都”,总督扬州四十四州军事。

“前后七百余战,转都千余里”,终于平定了叛乱。

后来,苛刻的《隋书》主编、唐朝大臣魏征也难讳其功:

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炀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扬州总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后三下扬州巡游,直至兵变死在扬州、葬在扬州。

人们在“烟花三月”前夕纷纷来到扬州,人们来到隋炀帝陵墓前,想看看历史上的隋炀帝究竟是何许人也?

隋炀帝在扬州都干了些什么?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6公里处的邗江区槐泗镇雷塘北侧。

陵门气势恢宏,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牌楼横梁上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

陵园占地3万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门、雷塘、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陵冢等,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冢为规整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

墓前巨型墓碑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杨广当时立足扬州,悉心经营南方,笼络人才,为他以后登上皇太子位,进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

当然,他能当皇帝,与他善使阴谋诡计也有关系。

隋炀帝身后骂名滚滚。

“炀”,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

在后人眼里,隋炀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评价似乎千百年来已成定论。

唐朝所修《隋书》,其目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

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更成了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

不少专家认为,隋炀帝确实有过一些骄奢淫逸的残暴之举,但也做过不少大事,如指挥灭陈,完成祖国统一,重设郡县制、创置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等等。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运用辩证唯物历史观,重新审视这位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笔者认为: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在于,其一.成功地开凿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天下。

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如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等,变成一个大水系。

成功地开凿大运河,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大规模工程。

其二.大运河催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

与此同时,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杨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

后来,扬州,西安和北京,三者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大都市,其影响极其深远。

其三,大运河的贯通,将北方文化带到了南方,同时也把南方的水乡文化带到了北方,实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四,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从而夯实了唐文化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基础。

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却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极盛。

在隋代大运河的地图上,我们看到:

隋的首都是,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隋代修大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

隋代大运河在洛阳继续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

整个隋代大运河的形状,合起来整体走向组成一个“之”字。

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扬州,作为一个王朝的缩影,留下了隋炀帝很多故事。

扬州,既是隋炀帝事业的起点,也是隋炀帝生命的终点。

在这个意义上讲,隋炀帝与扬州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这就是历史给与我们的深刻启示。

有人说,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巨龙,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

一条水龙,就是连接中国五大水系的大运河。

众所周知,其中的隋唐大运河,还有一半还埋在黄土之中。

这两条巨龙,都是世界顶级的伟大工程。

长城,大运河,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二者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

笔者以为,大运河比长城更为积极更为出色,因为她是一条永不枯竭的“黄金水道”,她现在正在夜以继日地为中国老百姓祈福。

今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运河,当今正在在期待着一次新的命运之挑战。

有人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

我们说,文化是人的立足之根,文化乃人之生存之本。

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文化传承,那就等于一个人失去了灵魂。

如果不注重自己城市的文化建设与传承,缺乏城市精神内涵,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对城市缺乏认同感。

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市民而言,是非常有害的。

扬州有充满魅力的瘦西湖,扬州有日夜流淌的京杭大运河,扬州有声名显赫名垂千古的“扬州画派”,扬州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

扬州的所有这些飞檐翘角,亭台楼榭,古色古香的院落小巷等,皆是扬州的历史缩影。

我们可以这样说,厚重的人文气息,就是历史文化古城扬州的城市灵魂。

四、扬州之扬州八怪篇扬州乃历史名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于此。

扬州也因此而成为水路运输的枢纽之地。

清代,漕政,河政与盐政为东南之地三大政要之事。

扬州“地兼三者之利”,在清代是此一方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

扬州,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的扬州,“东南豪商大贾,鳞集麝至,侨寄户者不下数十万”,实为“东南一大都会”。

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纵穿扬州之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四湖,汇入长江。

正因为上述之原因。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的扬州,在清代乾隆年间,成为全国各地富商大贾在此经商的“风水宝地”。

来自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山西等省的商人纷纷在扬州城建立会馆。

据史料记载,那时候,浙江商人主要经营绸布,湖南商人经销湘绣为多,湖北商人以经营木材为主,江西商人以经营瓷器为主,广东商人经销南糖,安徽商人经营盐业,而山西商人则以开办钱庄为多。

与此同时,那时候,扬州做为南北商货的集散地,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粮食市场。

富有的商人,在扬州经商成功。

富商在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之后,随之而来将他们的嗜好转为较大的书画需求。

扬州的富商们开始附庸风雅,互相攀比收藏的书画作品,并美其名曰:

“附庸风雅”。

正是因为有了扬州富商的热衷与追捧,于是就催生了扬州书画市场的繁荣,于是就有了“扬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