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22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汇总Word格式.docx

(二)需要的作用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在人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依次看看需要对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的作用。

1、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各种需要推动人们在各个方面的积极活动。

比如说你有吃饭的需要,所以你会积极主动的去找吃的。

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根源于他的需要。

需要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

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而且需要永远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

有一些需要明显带有周期性的特征,如对睡眠的需要。

而有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例如,爱迪生没有因为发明了钨灯丝而停止他的研究的脚步。

2.需要对个体的心理过程的影响。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需要调节和控制着个体认识过程的倾向。

需要对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

凡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感和情绪,否则产生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个体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要用一定的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

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

3.需要在个性中起重要作用,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像我们上节课也说到了动机与需要紧密联系的,实际上个性倾向性的其他方面如动机、理想、信念等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而个性心理特征是受个性倾向性调节的。

(三)需要的分类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等。

生理需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保护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如果个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正常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无法生存,或不能延续后代。

生理性需要往往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如对睡眠和饮食的需要。

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生理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

动物只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只依靠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类不仅以周围环境的自然物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且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需要的对象。

比如:

人需要新鲜的空气,这种需要可以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满足。

人需要美味佳肴,而烹饪这些食物需要使用各种烹调器械。

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需要的调节表现在进食、睡眠等方面。

人在进食时,不仅要受机体的饥饿状态的支配,而且要考虑各种社会习俗和礼仪。

在大庭广众、宾朋满座的情况下,一个人即使饥肠辘辘,也不会狼吞虎咽的进食。

(2)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

它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社会性需要也会有所不同。

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子的衣着很讲究,要穿长袍马褂,今天人们就不会再有这种需要了。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的需要。

如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

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2)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创造需要等,它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阅读报刊杂志和观看电视、电影的需要等。

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交往需要是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

所谓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都将不断地得到满足。

人们在追求美好的物质产品时,同样表现了某种精神的需要,如向往整洁雅静的住房,时尚的衣着等。

同样精神需要的满足又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产品,如满足阅读的需要不能没有报纸、书籍等物质条件,满足艺术欣赏的需要不能没有乐器、表演场地及表演者的服饰等。

看完了几种需要的分类,咱们接下来一起看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想必大家以前都读过鲁宾逊漂流记吧?

如果你们也像鲁宾逊一样,独自被困在一个孤立的岛上,你们首先要做什么事?

同学们都有不同的答案,这些事都是被困在岛上所必须要做的事,我们要怎么分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呢?

换句话说哪些是最重要的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告诉我们我们排序的依据。

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他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生存有关的,具有自我保护和种族生存的意义的一种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一种需要。

它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睡眠等需要。

如果一个人所有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这个人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而其他需要都处于隐蔽的地位。

对于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他没有别的兴趣,这个人做梦也会梦见食物,看见的只有食物,渴望的只是食物,充饥成为独一无二的目标。

当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需要就会作为支配动机出现。

人要求安全、稳定、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人们喜欢一个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有组织的世界,在那里他有所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以控制的或其他危险的事情。

安全需要的含意是广泛的,从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直到个人的安全。

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良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健康、正常、幸福的人的安全需要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

人们不希望受到犯罪、谋杀、专制等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个人就会受归属和爱的需要支配。

归属和爱的需要又叫社交的需要。

它要求一个人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归属需要就是参加一定的组织或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的需要。

爱的需要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个人在生活中感到需要朋友、爱人、孩子,渴望与同事之间有着深情厚意。

爱应该包括两方面,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归属需要。

上述三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生活就会受尊重需要支配。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已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

尊重需要包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表现出一定的自重、自尊。

尊重需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即自尊;

另一类是要求有名誉或威望,受到别人的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即他人的尊重。

现实社会中,人的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有自信的感觉,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一旦人的自尊需要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最后导致失去基本的信心。

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满足后,并不一定就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指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期望的人物,完成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用图示说明五种需要间的关系。

阐述需要还可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一种是体现人类本能的低级需要,另一种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作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包括了人类的低级需要,也包括高级需要。

让我们从这幅图中加深对需要层次的理解,需要各层次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1.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各种例外情况,例如,有些人把尊重需要看作比归属和爱的需要更重要;

创造性强的人,尽管缺乏生理需要的满足,在极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也仍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有些英雄人物,可以为理想和信念牺牲自己的一切。

个人需要的发展像波浪一样推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

例如,婴儿时主要是生理需要,后来才产生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青少年时才产生尊重需要,等等。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并非必须百分之百得到满足,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3.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

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1、马斯洛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的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

2、他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间的界限,忽视或否定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许多方面尚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指标。

三、小学生需要的发展与引导

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小学生的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一)小学生需要的发展

1.小学生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生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

幼儿主要是对活动过程本身有兴趣,而小学生则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他们也逐步地表现出更喜欢对抗性、竞赛性的游戏和运动,并且对智力游戏也日益感兴趣,如下棋、猜谜等。

他们尤其喜欢结合教学开展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对活动的需要,也能满足他们认识的需要。

小学生对游戏和运动有强烈需要的原因是,他们都处在长身体时期,肌肉和骨骼都在日益增长,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接近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进人第二次加速期(第一次生长的加速期在婴儿期),活动对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2.小学生认知需要的发展

认知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对学习任务的重视和完成等日常行为中。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生认知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小学低年级儿童把有一位好的老师、好的课本、学好功课作为认知需要中最主要的内容,而高年级儿童则把探求丰富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优秀品质作为认知需要中最重要的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有些需要变成个性的稳定特性,形成个人行为的动机,表现出对某些事物持久的特殊的兴趣。

如有些儿童从小就爱绘画,直到长大后变成画家;

而有些需要到一定的时候则会消失。

3.小学生交往需要的发展

通常认为,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儿童入学之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

小学生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婴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

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处于一种权威状态,儿童不得不表现为服从。

儿童入学之后,心目中权威人物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

他们尊重教师的作用,接受教师的劝告,执行教师的指示,学习教师的言行,重视教师的评价。

尽管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需要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低年级的学生会对教师的话绝对服从,但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不再无条件的信任、服从教师。

“不一定都听教师的话”的要求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表现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教师做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

比如说,一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无条件的喜欢全体任课教师,但当他升入六年级,他可能就会只喜欢部分任课老师。

但就本质而言,小学生很重视对教师的交往,一般来说是乐于接近教师的。

小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整个小学期间,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日益强烈,表现为儿童日益重视同学之间的评价,日益增加集体内部的共同活动,如果交往失败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会日益加剧。

4.小学生成就需要的发展

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小学生在入学头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如下:

第一,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

小学二三年级儿童对学业成就期望通常是高于现实的,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受过学业上的失败,但儿童对于成功的可能性仍抱乐观态度。

直到小学后几年,儿童对自己学习成绩的估计才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过去的客观成绩的反馈。

表现在对自己能力的知觉上,儿童自二年级起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切实的认识。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呈下降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初中阶段)。

第二,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

一年级的小学生往往把学习成绩——分数看做使自己和父母高兴的东西,而不太懂得分数与自己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中、高年级的儿童才逐步地懂得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任务相联系,与教师和班级的评价相比较,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

具体表现在低年级儿童倾向于选择低难度的任务,并且热衷于重复他们曾获得成功的任务,而年长的小学生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或高难度的任务,并且倾向于重复他们曾经失败过的任务。

第四,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幼儿注重操作过程而忽视结果的特点。

但随着学习环境的要求和儿童对学习认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力高低、成绩好坏日益关注,并对自己的学业能否符合标准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在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小学生需要的引导

1.满足小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

小学生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需要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

在学校和班集体的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中,创造各种条件,使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但因为儿童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有时也会出现不合理需要。

什么是不合理需要呢?

凡是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不符合具体客观条件的需要都属于不合理需要。

例如,入学后的小学生要成人代做作业,小学生抽烟或向家长乱要钱、乱花钱等。

对于儿童的不合理需要,必须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遏制,采取的措施要果断,态度要坚决,分析要中肯,提高儿童对不合理需要的认识和养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决心和习惯,保证儿童的正常发展。

2.引导和培养小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

因此,教师除了要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之外,还要不断地培养儿童新的需要,推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

比如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教师除了用游戏活动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外,还可以引导其进行有益的教学活动。

第四节小学生的兴趣

一、兴趣概述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例如,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总是会首先注意有关天文学的著作、报道和仪器,他的认识活动优先指向与天文学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

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

正是由于人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些事物发生兴趣。

在生理性需要基础上所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

例如,一个人在口渴情况下需要水,对水产生兴趣,但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口不渴了,这种兴趣就减退了。

稳定的兴趣是建立在社会性需要基础上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常常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

(二)兴趣的作用

1.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的、主动地去探究它。

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

2.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凡是符合个体兴趣的活动,就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人积极愉快的从事某种活动。

兴趣对活动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

②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

③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3.兴趣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昆虫记》吗?

法布尔用了一生的时间来观察虫子,才写出了这本昆虫巨著。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法布尔的小故事,借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兴趣的作用。

有一回,他在大路边,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

蚂蚁们像在紧张地从事一项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调兵遣将,有的传递信息……多繁忙的劳动场面哪!

法布尔被吸引住了,他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们的行动。

下地劳动的人们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趴在那儿;

他们结束劳动回家时,他还趴在那儿。

他们无法理解小法布尔的行为,说:

“这孩子大概‘中了邪’!

”法布尔为了捕捉一只小虫,常常喘着气跟着虫子奔跑。

被众人所理解为中邪了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的兴趣所引起的。

长时间的观察虫子是很无趣的一件事,但法布尔却将这件事坚持了一生,其原因就在于他对虫子有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引起了他对虫子的注意,观察到许多不容易为人所知的现象,这种兴趣也正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和将观察昆虫作为一生的事业的最好的动力。

(三)兴趣的分类

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1)物质兴趣

物质兴趣表现为对食物、衣服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的渴望。

对个人的物质兴趣必须加以正确指导和适当控制。

但如果物质兴趣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控制,往往会发展成贪婪、畸形的形式。

(2)精神兴趣

精神兴趣主要指认识兴趣,如对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哲学、数学等的兴趣。

人的兴趣指向于什么内容,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表现。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如对解数学题的兴趣,对开汽车的兴趣。

(2)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如对通过学习考取大学的兴趣,对工作后取得报酬的兴趣。

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什么联系呢?

如果没有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

如果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活动便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

只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正确地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开始学习外文,对学习本身不一定感兴趣,但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这是间接兴趣;

随着学习的深入,对学习本身也感兴趣了,这就是直接兴趣。

(四)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

人与人之间在兴趣的倾向性方面上差异很大。

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体育,有人喜欢文艺,等等。

兴趣的倾向性有高尚和低级之分。

前者对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事物发生兴趣;

后者对有害于人类社会的事物发生兴趣。

兴趣倾向性与人的生活实践和所受的教育有关,并且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出生在音乐世家的人,从小在音乐熏陶下长大,也比较喜欢音乐。

2.兴趣的广泛性

兴趣的广泛性是指个体兴趣的范围。

个人兴趣愈广泛,知识愈丰富,愈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历史上许多卓越人物都有广泛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

(福尔摩斯不仅什么都懂,而且会拉小提琴。

王力宏不仅唱歌好,而且会多种乐器。

历史名人总是时不时就赋赋诗,下下棋。

陈寅恪什么都会。

广泛的兴趣应该在正确的倾向指导下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否则如果样样都喜欢,样样都不专,结果是一无所长。

3.兴趣的持久性

兴趣的持久性又叫兴趣的稳定性,指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在人的一生中兴趣必然会发生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基本兴趣的稳定性,则是个体的一种良好心理品质。

根据兴趣持续时间长短,兴趣可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人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把工作持续地进行下去,从而把工作做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没有稳定的兴趣,朝三暮四,将会一事无成。

儿童早期兴趣不稳定,兴趣一般在15岁以后才趋向稳定。

兴趣的稳定性是可以培养的。

(比方说喜欢看日出,短暂的兴趣是看到日出之后觉得很喜欢,而稳定的兴趣就会使人每天都观察日出。

4.兴趣的效能

兴趣的效能指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根据兴趣的效能水平,兴趣可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

有效的兴趣能够成为推动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把工作和学习引向深入,促使个体能力和性格的发展。

无效的兴趣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仅仅是一种向往。

(有效的兴趣比如对书法的兴趣使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诗词歌赋,更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

无效的兴趣比如穿越的兴趣就仅仅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不能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小学生兴趣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兴趣的发展

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

刚入学的学生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要讲故事。

此外,教师的教态、师生间的交往都能引起小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这种兴趣对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最初的学习倾向和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都是必要的。

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智力劳动,单凭直接兴趣是不能持久的。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他们对学习除了保持直接兴趣外,也产生了由某种目的而引起的间接兴趣。

如,在教师的教育下,小学生能克服单凭直接兴趣而产生的偏科学习的倾向,开始培养对各门课程的兴趣,用掌握文化知识、长大为建设祖国的目的来培养对各门课程的兴趣。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认识能力直接联系;

二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对于小学生学习都很重要。

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他们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因此,小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的发展是有限的。

2.兴趣广度的发展

结合兴趣的广泛性。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兴趣广度逐步扩大,如从课内学习兴趣扩展到课外学习兴趣;

从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