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3423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docx

中央医疗与台湾智财创业个案

1、公司基本资料

1.公司名称

2.董事长

3.创办人

4.公司人数

5.组织架构

6.成立时间

7.上市/上柜时间

8.产业别

9.年营业额

10.主要产品

11.市场区域(地区/国内/亚洲/世界,etc)

12.主要客户类型

13.专利数目

14.创业至今,有哪些重大的转折点或里程碑?

2、机会辨识

1.以前有想过会创立一家公司吗?

2.成立公司前,您有哪些工作经历?

德仪资讯工程师 标准石油 资讯工程师 经理 研发经理

在美国开过一家信息创业公司

3.您的学习背景为何?

物理出身 信息硕士

4.成立公司前,是谁提出这个可能的创业构想(Idea)?

所长.网际网络.所长介绍的朋友.最后的study是在什么样的工具和环境来开发软件。

潜在客户方面就是先谈律师事务所。

5.何时提出这个构想?

6.在当时,此原始的创业构想为何?

7.什么情况下,开始认真思考把构想事业化的可能性?

8.在思考是否以此构想创业的时候,有哪些考量?

(经济面、获利面、机会成本、技术发展等)

9.哪些成员曾参与将构想事业化的讨论?

10.哪些成员参与将构想事业化的决策?

11.参与决策的成员中,有哪些与您一同创业?

3、构想事业化

-ResourceSupply-

1.当您决定要实际创业时,您认为要创立这样一家公司,最起码要有多少资金?

2.同上,要有什么样的创业团队(Diversifiedorcommoninfunctionalcompetences,personalitiesandexperiences)?

3.此外,还需要哪些资源?

4.与理想中的创业团队相较,当时还缺乏哪些成员?

5.创业资金从何而来?

有无创投资金的抑注?

-PartnerRecruitment-

6.从哪些管道找到目前的创业团队成员?

7.在寻找创业团队成员时,有些什么样的评断准则,来认定对方是否适合共同创业?

可从共同特点与各管理阶层所需能力两方面说明。

8.您当时如何说服其它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创业?

(公司愿景、产业趋势、个人报酬、人际关系等)

9.您当时承诺给这些团队成员的奖酬条件为何?

10.团队成员是因为什么因素才决定加入共同创业?

11.有希望延揽进团队却失败的例子吗?

原因为何?

12.公司成立的时候,有哪些成员?

13.除上述成员,有哪些人帮助公司的成立?

-TeamMaintenance-

14.公司成立时,创业团队成员中哪些是董事会成员?

15.董事会的决策模式为何?

16.公司成立时,董事会成员的股权分布为何?

17.公司成立时,经营团队的工作执掌为何?

18.经营团队的决策模式为何?

19.公司成立时的组织架构为何?

4、步上轨道

1.何时发展出产品原型?

2.何时第一次完成交易?

3.此时董事会成员有无更动?

股权分布呢?

4.董事会成员更动的原因为何?

针对个别成员说明。

5.此时经营团队成员有无更动?

6.经营团队成员更动的原因为何?

针对个别成员说明。

7.此时的组织架构为何?

8.与公司成立时相较,董事会决策模式有何改变?

9.同上,经营团队决策模式有何改变?

10.如何接触到第一次交易的客户?

11.公司成立后到第一笔交易完成时,曾经历哪些重大危机?

如何克服?

蔡:

可不可以先讲一下为什么创业好了?

萧:

创业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心路历程的一个表现或是激发,一方面是外在诱因、环境等。

我的情形是,因为创业本身它是一个一个属于某些人可以做,某些人不能做,有些人就是不安于现状,某些人冒险性比较低,创业一般来讲,天生个性是希望创造东西出来,接受挑战。

我也是属于这种类型。

蔡:

你的特质是这样,但是也要有个机缘嘛?

萧:

有些人有这些特质但没遇到机会,或是说他自己还没决定什么时候可以出去做。

我因为是属于创业形个性的人,我当时从美国回来,当外商公司总经理,是一家Internetsoftwareservice公司,这是1997年时,因为刚成立这家公司时,有一些变化,就离开公司,我在台湾的环境里面,就决定留在台湾创业,看台湾的有些什么创业机会。

我本身的经验是信息方面,不管是硬件软件或整合,就想做跟这个比较有关的。

我本身念物理出身,在美国念信息硕士,做的事情都跟信息有关,做过资讯工程师,又在标准石油公司做信息方面的工程师经理研发方面的工作,我在美国开过一家信息服务公司。

思考的范围就从信息相关开始思考,看来台湾机会是非常的多,到底要怎么切入,要切入的话需要人.经验,就是台湾的商场经验。

蔡:

第一点就是跟你之前所学相关,第二就是当时看到什么机会?

萧:

因为没有人跟我说什么可以创业,一定是自己经验相关的才敢去做。

我当时看到的是台湾的机会是在信息整合方面,台湾做事的习惯篇向于用实际的经验跟个人的感觉做事,而不是根据整理好的信息来做,这是台湾的做事习惯,我想台湾这边信息的应用面太低了,软件的品质比较不够一定的标准,所以我想我要做的话,一定是软件开发、信息整合相关,当时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当时就问妹夫,他认识一个做专利商标事务所的所长,有三十多年的经验,就开始和那个所长接触,当时在智能财产权方面完全没有idea,他所讲的是专利商标市场的情况,我比较在意的是,市场是在那边,但哪部分是跟信息有关,经过我一些的访谈,他的一些答案,我发觉在智财服务业方面,的确信息要电子化的成熟度还是非常低,这跟我当时的观察就很相信,这行业很多人,这个行业做很久了,但把信息电子化.的程度相当低,或是信息分享的程度很低,但这行业本身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行业,耕耘的人很少,这个行业用信息话来耕耘的人很少,智财服务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但e化程度很低。

蔡:

智财服务很多人,但没有人想怎么把信息整合起来?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萧:

因为这些人的专长都是在专利商标,没有自己了解信息去引进信息,没有信息服务提供者。

就看到这是一个缺口。

蔡:

你看到这个缺口,是不是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萧:

虽然没有提供者,但提供者的门槛其实也很高,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个行业,估计市场有一个量存在,市场的量就是根据台湾有几百家专利商标事务所,台湾有多少大企业,他要做这一方面的管理,或是跟事务所沟通整个是一个比较模糊很大的市场,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实际量化来计算就是,当时的产品都还不清楚,因为这是没有人做过的市场,也无法量化。

只是说这是一个真空,总经理觉得很大,以我自己的专长来做足足有余。

这个市场的大小没有量化,但根据那个所长做30多年的经验,他提出了很多地方可以切入,因为他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同样可以应用到其它事务所。

市场的大小估计与了解都是由所长来的。

蔡:

您那时候还是那家外商公司总经理吗?

萧:

不是,我不是。

那时我就是在找创业机会,很特别的是当时已经quit工作,专心找创业机会。

蔡:

所以你天生骨子里就想创业。

萧:

对。

我对自己的专长很清楚,就是信息管理整合,可是到底市场在那里,当时还不清楚,领域不是说最重要,只要说领域有市场,可以用到我这个专长就好。

蔡:

可是你那时看到这个市场,也有很大的potential,你估计可以做得到,但你总部是一个人吧?

当你决定要创业时,很多问题都会发生嘛?

萧:

总经理有成立公司的经验,当市场.客户都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部分,执行的部分对我来讲,我已经做过了,那不是我最担心的事情,我最担心的是前面找到公司的定位,剩下来执行的细节,就不是我会担心的事情,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比较固定的,比方说是找地点.找人.放多少钱.财务预估.预估营收.寻找客户等,像这些细节就不是我会担心的,之前的公司定位才是比较困难的地方。

蔡:

可是您还是要烧钱阿?

萧:

这个过程时间开发要多少金钱,我都可以预估出来,第一年时我们有7位员工。

蔡:

这样也要上千万吧?

萧:

对,第一年烧钱很快,但当时的策略是在开发的阶段是在花钱,但也要有一些收入,能够补助我一些花的钱,所以我的策略就是,产品开发的人员,也有做一些项目,有一些cashflow进来,第一年不只做产品开发,也做项目,能很快的有现金流入。

跟真正投的比例大概是3:

1,3是投入,我负责全部创业资金,而这是我可以忍受的范围,也没有去寻找什么筹资管道。

蔡:

为什么你觉得这是可以忍受的范围?

萧:

去想最坏打算,第一年会烧钱,但第二年产品出来之后会有很多income,估计前几年的可能亏损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

蔡:

你创业时就有看到三年的营收状况,而这是你可以忍受的范围?

萧:

对,很多人要创业时,他想的是创业需要钱,去找钱进来帮忙创业,这样的好处是有足够的资金让他做一段时间,缺点是股权稀释掉,对一个公司的拥有者来说就是cost,比如说今天筹了100万进来,占一半股份,后来赚了50万,就必须拿25 万给他们,这成本是25除以100,这比例非常高。

如果当时知道我有多少钱可以撑多久,这种筹资可以不要,刚开始想要资金的人可能没想这么多,但后续成本很高。

尤其是服务业,他都是人,开销都是人事及办公室的开销,如果有一些收入进来,不会像工厂有很大的固定成本投入,可以将来有需要再来找资金即可。

  有个观念是,公司筹资可以用债务或是股权,后续产生结果相差很大,募款当然风险低,负债后经营风险较高。

蔡:

当时想到机会时,你一定是看到一个商机在那边?

萧:

初期创业资本是300万。

蔡:

第一年也花了3000万以上吧?

萧:

当时钱不够就是用股东往来再放进去,第一年负债多少已经忘了,但负债不是很高,但顶多百万。

第二年的话,我们就是花在研发软件的成本较高,请的人也较多,亏损也比较大,第二年我们做项目的收入也比较少,所以这情形之下,第二年亏损较大。

第三年就是今年,我们98年才成立的,今年是再把开发的产品做一些升级的动作,也有在做大力的sales,那今年的我们花的成本比较少,原本市场预期认为我们可以增加量很大,不过今年不景气的冲击很大,1.2月销售成绩很好,后来很多公司冻结开支,所以三四月营业额就非常低,到7.8月又很好,预计今年还是亏损。

蔡:

所以这样更明确的讲,现在的愿景,跟当时你的想法有什么差异?

萧:

经过三年来,对于当时的愿景,知道要如何去修正,所以这三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说我们走过来都是按照计划来做,做的非常好,市场预期是有偏差,原因有一部份是不景气,有一部份是公司的产品定位,或是服务内容方向要在修改,自己有很多这方面的心得。

蔡:

所以你大部分没错,但切入点是真正去市场上去闯,才发现其中的窍门?

萧:

对,三年下来,大方向没错,修正是有必要的,第四年我就更有信心了,要怎么去做,包括产品要加些什么,怎么定位,让市场更可以接受,说不定这第四年就可以非常成功。

蔡:

如果说跟你当时看到的机会来比较,差异到底有多大?

萧:

愿景还是很接近,只是走的路线有些改变。

一定是做了之后才有修正,客户要的不一定是单一产品,可能需要搭配的东西,你怎么去做才是他们要的,这方面是这三年来所累积的。

蔡:

可以说一下三年前跟现在的愿景吗?

萧:

三年前的愿景是在智能财产的一大块服务,做信息整合的应用。

当时只能针对市场没有的,他们需要的去开发产品,帮他们做智财权的管理,我认为很容易做的到,希望由这个来延伸,很容易打开市场,可是这只是一个base而已,真正开始由这个base,expand出更多的信息相关的市场,做整合性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分享.应用等。

具体来说,一个公司给他很好的智能财产软件说可以帮你做很好的有效管理,他会有相关的应用,比方说研发相关,我们会再开发相关的需求,那时就很清楚这些应用了。

蔡:

这些观念当时就那么清楚了吗?

萧:

我跟所长讨论之后,我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有哪些相关的信息,放在哪个部门DB,要如何整合,这是我的专长。

蔡:

知道什么信息顾客需要,信息如何进来,要如何处理,顾客才需要,是三年来的经验累积吗?

萧:

但是他需要信息,不一定会花钱买,所以要知道他们花钱的原因,才能重新包装产品,让他去花这个钱。

举例来说,一个公司给他一个软件,说可以帮他做很好有效的管理,都不用烦恼,打开计算机一按就帮你做好,产品拿去卖的时候,底下的人都非常喜欢,但他们不是决策的人,他要呈报上去,但上面的人一定会问说你为什么要这个产品,光是帮工作人员的忙不够,还要帮老板的忙。

我付钱给你,还让你工作更轻松,对公司没产生什么价值,让下面工作更轻松,不一定是帮公司创造价值。

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产品可以帮公司产出有用的信息出去卖钱,这软件可以帮公司开源,他就会购买,可是别的东西很像,包装不一样,打的重点不一样,贩卖度就很不一样。

所以一个产品好的接受度不代表贩卖性,这是一个通用的原理,各行各业都有这些诀窍,这是智财业的诀窍,信息管理不重要,信息可以卖钱才重要。

蔡:

产品定位有对愿景产生变化吗?

萧:

没有,产品定位会影响市场诉求,但不会影响愿景。

台湾的机会是在信息的整合比较缺乏,台湾比较靠实际经验或感觉来做事情,而不是靠信息跟知识分享,跟美国比较,台湾信息的应用面还太低,台湾软件的品质比较没有水准,所以想要跟软件有关.信息整合相关。

蔡:

你三年前,是怎么找人,又是如何说明你的愿景让他们进来?

萧:

找人比其它人相较起来很难,较困难的地方是认识人很少,之前不在台湾做事,所以认识人很少,第一个要找对人,第二个是要让他了解愿景。

当时找人有两个管道,一是认识一个专科学校教书的朋友,他介绍几个过去教过不错的学生,第二是经过104网站,自己先筛选,筛选的条件就是说在信息方面有专长,他的兴趣要符合两个,一是程序设计,第二就是说可以做一些初期的数据库设计,打电话给他们来应征。

我发觉104来应征的人,他们是已经在找事的人,他们大部分关心的是做事的内容,而非未来的愿景,现在年轻人也比较倾向这样,但老师介绍过来的人,已经知道公司目标,老师有跟他们解释过,所以两边来的人完全不一样。

蔡:

这过程中,没有跟他们沟通公司愿景吗?

萧:

我跟他们讲知识管理,当跟初期员工讲智财管理的时候,他们懂得人很少,我会尝试就以公司型态跟他们解释,第一个这是公司组织,不是家族企业,每个员工将来都是公司股东,公司有分红制度.入股制度,每个人在工作上都有直接的回报,公司壮大以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分享。

这是我用比较多时间在跟他们描述的部分。

进来以后再利用不同的机会,画图啦,说清楚产品定位,将来要如何整合,资料要怎么沟通,这时谈愿景他们才比较清楚。

蔡:

他们都是信息出身嘛,但对于智财权不熟悉,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沟通你理想中的产品?

萧:

我用画图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供应炼的组成还有里面信息的流动。

在这个行业,各个成员扮演什么角色?

王:

一句话描述你们刚开始的公司愿景?

萧:

一开始就是定位公司要变为台湾最大的智能财产信息处理公司。

王:

进新公司会有很多不确定的感觉,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服他?

蔡:

这是两个问题,一是不确定的感觉,一是如何沟通?

萧:

当在公司内容告知应征者时,很短时间之内,公司愿景着墨不会很多,是告知其工作内容,他们为什么要进来,第一是新创公司的制度为何,要永续经营,奖励制度为何,做了之后跟其它公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一直强调这些,要跟台湾其它公司区隔,其它公司就是家族企业,领导者强势,跟员工是两个世界,但这家公司跟其它台湾公司不一样,是比较人治的,是大家的,不是一个人发号司令,这不算是愿景。

蔡:

真正吸引他们来的原因是?

萧:

刚才讲的是一个理由,另一个是跟他们面谈的过程,不会觉得这公司很自大,很鸭霸,但是一个公司要发展的方向。

真正吸引他们留在这里的是奖励制度。

跟他们面谈的过程也很重要,有的公司填应征表30分钟不理他们,尤其是对这些刚进社会的人,对他们的态度很重要,要帮助他们让他们有安全感,当初的人有一些有工作经验,有一些是社会新鲜人。

比较有工作经验的人,希望工作内容有挑战性,可以得到些什么经验跟能力。

关于入股,这是我一个经验,我那时采取的方法是他们不用付钱,只要到某个阶段,会给他们一些股份,但我发觉这不是很好的办法,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跟其它管理者交换意见,比较更好的办法员工是有付出金钱来取得股份,这样才会珍惜,更会觉得这是自己的公司,全部都给他,他要走的时候不会痛,关联性不大。

我看过施振容宏碁经验,宏碁当时成立不需要钱,但要一开始的七个创业团队成员出钱,这样人员才不会走。

如果有新的机会我会改成这样,但现在没办法改,一开始的团队就是必须给他们一些股份,我很重视诚信原则。

蔡:

你有哪些重要的原则,一定遵守的?

萧:

经营公司的原则,公司是为营利存在的,而不是有股东色彩在经营活动里,纯粹以经营绩效为导向。

第二,公司的沟通,不分阶级,就事论事,没有阶级之分,我们一直强调讨论时一定要知识分享,把很多东西就讲出来,不用有所顾忌。

我经常提醒大家开会有话就说。

第三,很重要的原则是,有事大家一起做,有钱大家一起分,不是留在某人口袋,公司的确是利润分享。

蔡:

三年来的员工流动率如何?

萧:

三年来员工流动率,第二年蛮大的,到50%.60%,最重要原因是当时是网际网络激情年,工程师在外面机会很多,他们走掉的原因是诱惑很大,挖角之类的。

一方面台湾智财不算是网络公司,工程师只想写网际网络相关应用的东西,他们写的程序也要是网际网络应用,要设计网页,那是他们当时所追求的,但台湾智财的开发重点是在数据库开发应用。

蔡:

我直接来挑战喔,工程师大部分都是以他的专业技术的累积为重,再加上公司制度好,但他看到外面很有诱惑时,他就跳出去了,会不会是因为没有把公司愿景和他们想发展的技能相符合时,会有帮助,他们不会跳出去?

萧:

会有帮助,可是帮助不大,因为用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信息背景的人,他们觉得跟着潮流,学到新的东西很重要,他们追求做很新.很酷的东西,他们的技能评断标准是一些比较表面的,所以我刚讲,告诉他们愿景是没办法说服他们的,他们没有经验去连结,他们会看的是现在流行的动画阿等等。

蔡:

这样做理论上比较好,但实际上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萧:

这延伸初一个心得,小公司在99年的环境,要留住人才是很难的,因为愿景是还没发生的,所以我们第二年很辛苦,第三年人员就非常稳定,几乎都没有人走。

萧:

其实我们真正运作是99年才开始,98年中期设立,六月多公司执照下来,年底营利事业登记证才下来。

蔡:

什么时候开始想创业?

萧:

应该算98年年初。

蔡:

跟所长谈多少才确定机会存在?

萧:

跟他谈是一个管道,一个是上网际网络做research,第三是所长有介绍一些同业,有跟他们聊一下,最后自己的研究是台湾的消费者是用什么样的软件跟开发环境,去了解一下。

王:

98年年中执照下来?

萧:

年中是公司直到,营利事业登记证才是年底下来,98年七月到年底是一个人开发prototyping,根据对市场的了解,就开发出一个雏形,目标是给潜在客户验证,并且让自己了解如何设计此类软件,开发流程为何,99年才开始正式营运。

前半年对后来的帮助是在帮忙沟通开发流程与模块。

蔡:

对于你hire人有没有帮助?

萧:

没有,因为他们也看不懂,没有这方面经验。

蔡:

但对于后来在开发项目时帮助就很大?

萧:

对。

蔡:

自认对机会的辨识比别人好吗?

敏锐度如何?

萧:

我认为本身对机会的敏锐度还好,你说别人还是一个创业者,对市场的敏锐度当然要好一点,自认为敏锐度是从看到的东西跟自身经验相结合时,那才是真正看到,眼睛看到的根脑筋看到的不同。

蔡:

这个过程是什么?

真正看到到表面看到的差别?

萧:

真正看到不是一次就看到,是经过整合和分析的过程,要在过程中又多看,要找第二第三者去验证,再整理出来变成自己的判断。

蔡:

再验证的过程,我比较好奇的是,第一次如何来的?

那是不是一个对市场的敏锐与警觉性?

看到机会所以想钻进去。

萧:

我发觉当你看到的,跟原来看到的往往不同。

存心要找哪些机会,会尝试找其它机会出来,举例来说,假设我们讲专利商标事务所,有人跟你讲专利商标事务所机会很好,你是要发觉机会的,也就是说我一定要发展这个机会,你来观察,或到他办公室的时候,你会花很多时间在其它方面,了解他们一些营运活动.尝试了解每一个细节,在去看自己的机会。

蔡:

当时你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才能去看这些细节对吧?

萧:

机会跟经验很有关系,第一要有经验,知道新的东西就能跟原本的东西相结合,第二要有习惯,知道要问哪些问题,我发觉这种习惯跟很多人不同。

很多机会都这样来的。

蔡:

所以可不可以这样讲,你跟别人处理的方式与逻辑不同?

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但你看到不同的处理方式,比现在的方式好。

萧:

对。

所以我在看待一个事情时,会用我的逻辑来了解,来交换意见。

蔡:

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你刚开始没有用别人的资源,比较用自己的,可是在后面发展产品,开发市场时也需要其它资源,那时你怎么做?

萧:

产品开发出来可以用的时候,可以demo,大概是在1999年年底,产品有一些程度了,就找最先认识的那家事务所,请他邀另外四家事务所,一共五家,在一个餐馆里,就把产品present给他们,给他们使用,用促销价的一半,大概是定价的三折卖给他们,先请他们试用,我们并没有要求他们给意见,因为除非这东西是他们非要不可的,他们会跟你合作试验看看,因为他们在日常营运上不一定需要,一开始的策略是找这五家,先了解产品是不是真正可以用,产品要再加强哪些关系,他们买了以后,我们还可以说有好几家在用了,藉此说服还未采用的公司。

蔡:

像这五家的资源是比较早期嘛,去年今年业务范围扩大,这方面可以说明一下嘛?

萧:

往后的策略是用直效行销的方式,先把所有事务所的名单搜集,透过电话号码簿是比较可靠的资源,因为登记的很多,但真正在营业的不一定,在产业方面,一定要有智能财产sense的公司才会买产品,所以从专利数目排名第一的公司开始,从电话开始,makeappointment,demo,再完成交易。

蔡:

你的想法是专利多的公司,一定比较有sense,需要台湾智财的产品对吧?

萧:

这过程的困难点在于,一个公司到最后考虑要不要买的决策时,是比较大的困难。

这是我们一个心得,这产品市场非常需要,一般公司把过滤及产品评估的工作交给下面的人做,下面的人再去做建议,一般来讲,下面的人对我们产品都很肯定,但以前决策者对智能财产的观念还不普遍,甚至有的没有,这是一个行销上的困扰,一般成交的比例大的机会多的,都是决策者会在场,听到本身的了解程度,这种成交率会较高,如果只是派下面的人来听,成交比例会较低。

所以后来延伸到我们要打开市场,要提高智能财产的观念,这是比较重要的事情。

蔡:

你还有参加哪些活动,leverage哪些资源?

萧:

为打开客户,有办演讨会,第二个我们跟工业总会签策略联盟,服务他们客户,因为工业总会有一个做智能财产服务的单位,我们透过这样联盟的关系,在他们的网站放我们的信息。

他们有研讨会时,也会去发表公司的产品。

蔡:

那APIPA呢?

萧:

没有合作。

蔡:

你也是政大技转班的学员,怎么会去参加。

萧:

台湾智财之前进驻政大育成,刘所长是顾问之一,公司成立时即98年年底,加入政大育成中心,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说学校有一些资源.辅导,可以协助我们创业,政大有智能财产这方面的经验很多。

那时政大育成中心有一个执行的方式,辅导厂商聘请学校老师当专家顾问,可以选择两个领域,我们那时觉得刘老师是最适合不过,就只有选刘老师,所以刘老师有分几期做顾问辅导,到办公室去,有些问题就请教他。

蔡:

后来是因为这样机缘,才去参加那个跨领域人才培训班。

萧:

因为这是政大主办的,刘老师就告诉我这个信息。

蔡:

参加这个班的影响跟帮助呢?

萧:

我想收获最大在于建立人脉,应该说关系网络,了解很多不同行业的内容。

当这个班结束后,我们还是保持联络嘛,我想不只对个人,对于国家也是,在联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对于智能财产较有观念,无形中就在一些小地方发挥作用。

蔡:

对于创业上的帮助?

萧:

认识这些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