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73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欣赏吴冠中唯美油画向西方打开一扇展示中国风情的窗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长江三峡油画人民大会堂1977年作

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约1973-1974年作(1.3亿元,2011年11月北京艺融国际)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

2006年,吴冠中亲自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这幅作品将雪山高松、三峡险隘、太湖园林、江南水乡、上海市貌等从西至东的长江主要景致尽收于高3.55米、长5.3米的画作中。

作品的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着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与消化后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

《长江万里图》油画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5米长卷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

该作品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并拓展为中国式的“饱游沃看”,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

木槿布面油画1975年作(6325万,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我爱花,但从无工夫侍候娇嫩的花,所以不栽,但孩子们随便种的向日葵、野菊、木槿、葫芦等却疯长。

有一株木槿长得高过屋檐,满身绿叶素花,花心略施玫红,这丛浓郁的木槿遮盖了我家的破败门庭,并吸引我作了一大幅油画,此画已流落海外,几度被拍卖,常见图录,但画的母体却早已枯死了,愿艺术长寿。

”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自传中说出的话。

先生话语中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是他在50年代之后就一直居住的北京什刹海畔的会贤堂大杂院,这也是吴先生一生中住得最久的一处住址。

《木槿》正是先生在自传中提到的那件作品,它记录了大师在上世纪那段岁月中的生活。

先生对这件作品是比较看重的,这里面蕴含了吴冠中对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木槿花铅华洗尽,只有点点绿叶映衬着素雅的小花、显得温馨静谧,就像一股无声的生命之泉在画面中汩汩溢出,永不枯泽。

吴冠中的笔法是那么清新、自然,看着大师的作品,人们仿佛不仅是用眼睛在观赏,而是在呼吸他的画,呼吸着他画中的花朵和生命,我们似乎也被先生发出的“愿艺术长寿”的感慨所感染,顿感身心焕然一新。

紫竹院早春油彩画布60×

81cm1973年作(1242万元,2010年12月弘盛秋拍)

《紫竹院早春》创作于1973年初春。

其画面兼具写意性与韵律感;

其用笔质朴而大气;

其构图不拘一格又极具张力;

“树叶落光了,但那浓密的枝条却毫无萧瑟之感”,遂可见近景的河流、岸边的树、远方的土丘层层递进,那遒劲的树枝舒展在春风中,像是要冲破画布一般。

吴冠中在70年代这个时期思想境界与艺术抱负越来越浓郁。

画布上的树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生命,画家赋予树其坚韧不阿、风骨独立的人格与品性。

坦桑尼亚大瀑布布面油画(3080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秋拍)油画1960年作大昭寺木板油画1961年作(1150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西藏佛壁木板油画1961年作西藏寺庙木板油画1961年作拉萨龙王潭1961年作抗英老人——达瓦顿珠油彩布面1961年作

吴冠中的油画写生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

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风景。

近景是六只停泊在江边的渔船,两只与画家视线一致,另外四只则平行于横向的画面。

沙滩蜿蜒伸向江中,如一只胳臂将停泊的渔船揽入怀里。

江面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偏绿的水面与略紫的天空由隐约的远山或横桥连接起来。

江上由近及远点缀着三只劳作的渔船,更远处则是数点白帆。

画家在简洁的画面中力图营造精致的氛围。

泊船浓淡相间的长长桅杆、随风飘扬的绳索、在空隙中精心点出的白帆,以及富于对比的笔触,使画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向日葵向日葵双面作品

此幅作品是吴冠中画于1962年前后的一幅“红色经典作品”,正面画的是高大的向日葵,下面是江南小镇上人们宣传-思想的情节,墙上的红色标语:

“伟大领袖-万岁”则是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

整个画面突出的是:

画家以世界级大师梵高的画法画出醒目的黄色与当时的生活情节。

瑞金风景木板油画60年代作富春江畔1963年作京郊山村油画1963年作油画1963年作桃花木板1963年作山村晴雪1964年作池塘油画1972年作

《池塘》画于1972年,吴冠中时年53岁,十年后,他又将此画修改一下,并在画上题写:

“抽暇改老画,好似故地重游。

一九八二年”。

画面以他下放的农村为题材,崇高山岭,迎面而立,有中国北宋时期国画的崇高美感,中景是茂密的树林,充分体现出他在欧洲所学到的绘画技艺,近处是池塘,点明要有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

桂林山村油画1972年作风景布面油画1982年作北国之秋1972年作秋油彩纤维板1972年作五牛图洗衣歌木板油画1972年作

《洗衣歌》表现了河北青年妇女在北方河道中的洗衣场景,那优美朴实的动态身影那水因洗衣而起的圆浪,以及中景与远景中的白鹅与桦树,使画面赋于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诗意。

作品应作于1972年或1973年的春天。

画家以赤子童心般的眼光与感情选取题材,以千锤百炼的自家语言加以表现,为吴冠中“粪筐”时期的典型作品。

高粱与棉花油画木板1972年作瓜藤1972年作百花齐放油彩·

木板·

框70年代作白皮松纸本1972年作

《白皮松》是一幅构图十分讲究的作品。

前景的松树与远景的房屋,虚实相接,前后呼应,空间层次丰富而有具有章法,错落有致,密而不乱,其中经营有道的关键,正在于图形和色彩的高度概括性组合,雪景中浅灰的色调,造成了基本色彩的表现契机,而纷繁的树枝变化,有赋予了线条将不同的色面加以连接,于是形成了场景高度的平面化,自然空间逐渐远离了客观对象中那原本的繁杂和琐碎,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画家主观意象中那宁静而简约的世界。

事实上,自然树木类型的风景描绘,之所以能够成为画家所擅长艺术表现对象之一,就在于画家独具慧眼的敏感,精致的构图比例,有条不紊的组合效果。

在此,中国式的写意变形和西方的表现主义得到了奇特的协调。

苏州园林1973年作山竹黄山竹林油彩木板1973年作(974.4万元,2010年12月上海朵云轩)黄山松木板1973年作黄山人字瀑木板油画1973年作黄山飞瀑油彩画布1974年作初春1974年作(成交价:

1380万元人民币)

我们从1974年创作的这件风景写生《初春》上,感受到的是一股清新扑鼻的纯粹的艺术真实,而完全没有被政治绑架的那种“红、光、亮”和“高、大、全”的虚妄。

《初春》的画面主要表现了群山映衬下的几株白杨树,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茕茕孑立于天地间。

看着这些挺拔而略显萧肃的白杨,突然让人想起倪云林“正直特立”的《六君子图》,倪瓒的画反映的虽是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却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纯真淡然的审美理想。

这种精神和吴冠中在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坚持是多么的相似啊!

所以,《初春》既是一件风景油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人格倾向的寓意作品。

吴冠中在70年代曾经以各种树木为题,画过一系列的写生作品,在这些写生中,还没有出现后来我们所熟悉的纯粹形式语言的构图,但画面中几乎都有一种非常典型的特征,就如《初春》的画面,画中的树木几乎都呈现一种满构图的倾向,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画幅,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吴冠中在构图上的这种考虑,这种为树木赋予纪念碑性的立意,何尝又不是在表示一种精神呢!

山间春色1974年作北国山村油画1974年作苏州虎丘油画1974年作富春江油画1974年作

这是一幅统一于灰绿基调的富春江春色图,吴冠中先生充分运用了大刀阔斧铺陈块面和细笔精勾小树枝条的反差对比,画出了富春江畔湿漉漉的春意。

远山环抱的一组白房和近处树下的一簇黄花遥相呼应,为春天的山光水色平添了一抹明媚。

金秋油画纸板1974年作枣树石榴1974年作石榴1974年作玉米油画木板1974年作红莲油画1974年作太湖鹅群1974年作

《太湖鹅群》是其1974年在太湖渔船上的现场写生作品:

画家以迅急跳荡的笔触描绘鹅群充满活力、富有节奏的场景,画面洋溢着鲜活的气息和生命活力。

鸭塘布面油画1975年作崂山山村1975年作翠堤春晓油画1975年作北戴河紫竹园风景布面油画1975年作御花园-故宫白皮松油彩画布1975年作故宫白皮松油画麻布1975年作黄山三岛油画木板1975年作崂山新屋油画木板1975年作崂山松石油画麻布1975年作青岛红楼1975年作青岛红楼油画1975年作

青岛红楼知多少,笔底红楼颂青岛。

七十年代上景山,俯视北京,故宫以外,极目皆青砖灰瓦,倔强的枣树不甘寂寞,欲刺天空。

忽去青岛,这被赞为蔚蓝之角的避暑胜地,早地德国人的洋楼占满。

但红瓦碧海的绮丽风光却并不入我画境,环顾四周,感到自己被红楼包围,便推开蓝海,营建红色围城,红色迷宫,对城中绿树,则弃其鲜碧,易以墨黛。

赋红楼入一统统赤赭兮,实亦如北京之青灰宁宇也,不过画外有话:

红楼铭记了殖民时代。

——吴冠中漓江风景漓江竹林人家油彩画布1976年作

在《漓江竹林人家》重迭掩映的明暗交错中,简朴的屋舍与翠绿的竹林才是他寻寻觅觅的景色,艺术家在朴实无华的寂静空间里创造了丰富的细节与景深,画里细腻流畅的线条:

前景蜿蜒的小径、环绕的竹篱笆、一旁的小树与一丛丛修长的竹干不仅仅勾勒出轮廓与细节,同时也在垂直与水平的视觉引导中平衡整体画面。

而吴冠中多样化的笔触或许来自传统绘画元素的继承,大片竹叶的挥洒、方向和力度,隐含着抑扬顿挫的意味;

右边褐色调的削壁屏立于竹林后,画家利用木板本身与油彩创造出肌理纹路,在大笔写意间形成干擦飞白;

虽然我们依稀可以分辨得出远山暗面油画笔的刷痕,但因吴冠中运用之巧,反倒成了山水古画上的点点苔痕,既是客观的自然再现,却又是经由艺术家内在精神转化的心灵风景。

漓江两岸桂林的村庄桂林山水1976年作漓江木板油画1976年作

这幅《漓江》是吴冠中经桂林赴贵阳探望岳母途中,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所得。

吴冠中用自己的匠心,把漓江山村的复杂物象,归纳为灰、绿、白三色,而横江、直树与线条优美的层峦,虚实相间,山环水绕,最终统一在温润的银灰调子中,盈尺之幅中有恢宏气象。

画面技法非常丰富,可以说是集吴冠中这个时期技法之大成,主体的山峦有复杂厚重的肌理,近景的树枝都是用笔端划出来的,尖利而洒脱,船上和岸边的人物都只用一两笔,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身姿形态。

天空和水面都是银灰调子的,但天空明净,水面润泽,山的倒影形成的投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和远景中种种叠叠的山峦形成呼应,这种细微的统一与变化,创造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寻寻觅觅的是朴实无华的寂静空间里丰富的细节与景深,画里细腻流畅的线条,继承了传统绘画元素的多样化笔触,表达出自己对漓江景致的眷恋。

漓江是吴冠中创作中多次表现的题材,他创作的漓江风景,淡雅清新,优美婉约,写实的手法中穿插着写意的笔意,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中国式审美意韵,常常触动和温润着观看者的内心和情感。

绍兴东湖木板1976年作海岛渔帆油画1976年作

《海岛渔帆》作于1976年,此时十年浩劫已近尾声,社会空气变得较为开明,吴老又能重拾画笔,进行他最喜爱也最看重的写生创作。

人生的大变故丰富了他的阅历,也改变了他的作画方式。

此画用色单纯明朗,以线条造型,海岛上的山石隐隐使用效擦的手法绘籹,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独特韵味。

在创作时,吴老胸中必然满怀喜悦,绘画所带来的最单纯直接的欢乐让他的作品显得胸襟开阔,视野高远,《海岛渔帆》也因此成为吴老的得意之作。

渔港木板1976年作渔港布面油画1976年作打渔船油画1976年作油画1976年作浪松与海油画1976年作飞跃的海鸥油画1976年作油画1976年作崖屋油画1976年作苖圃油画木板1976年作滨海鱼村木板油画1976年作小院春暖1976年作滨海树苗油画木板1976年作桃花油画木板1976年作北方农家1976年作风景1976年作绿满园油彩三合板1977年作井冈山井冈山风景井冈山刘家坪风光油画1977年作井岗山1977年作江边古木油画1977年作金色田野布面油画1977年作乡间布面油画1977年作江南小镇1973年作鲁迅故乡油画1977年作中国美术馆藏鲁迅的故乡

鲁迅故乡木板油画1977年作

吴冠中的绘画充满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各种特点,即东西方艺术的汇合及杂交。

在他的油画中,尽管用色及造型源于西画,但却予人更中国化的美学意念。

在作品《鲁迅故乡》中,几栋白墙黑瓦的江南古宅,一泓蜿蜒而出的清澈溪水,点缀着几抹树木刚刚抽芽的新绿,便把人们带进杏花春雨江南的无限遐思之中。

画面构图简约而不简单,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却是经过画家精心敏锐的安排,点、线、面恰到好处的穿插运用正是体现了吴氏的形式美感和独特情思。

色彩清朗淡雅,带着南方特有的温润,使人不觉沉浸于白居易《忆江南》的诗情之中。

画面里萦绕着作者对江南水乡一草一木的细腻情感,细看耐人寻味。

鲁迅故乡画布1978年作鲁迅的故乡油画画布鲁迅故乡油彩画布1981年作鲁迅故乡油彩画布1979年作鲁迅故乡油画木板1976年作《鲁迅故乡》组画之二

吴冠中画笔下的江南是鲁迅(1881-1936)笔下的《故乡》,因喜欢鲁迅而开始描绘江南,并将鲁迅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此题材自然也成为他画中的最佳主角;

《鲁迅故乡》系列属江南系列,但其构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此类题材中却是相当罕见的。

他在画中,擅以全景式、俯瞰或鸟瞰的方式描绘江南水乡,因此,画笔下有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门前柳树垂挂的夏江南,而此类的构图方式是较为常见的。

在此画中,他改以近景及一点透视的构图,画中依旧是江南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入画,但主体场景是仅容身过的窄巷穿越两壁高墙。

画面空间经此安排,营造出深巷巨宅的幽邈,空间亦无限延伸,让人不禁想入画中,一窥巷后风光;

宅前的老树新枝,门上的红联更是刻划出送旧迎新之感。

此画描绘的是江南之冬,而此类题材在他画中是较为少见的,故此作成为他《鲁迅故乡》系列作品中具特别风味之作。

鼓浪屿油画1977年作韶山1977年作韶山木板油画云南西双版纳村落1975年作西双版纳榕树1978年作

此作绘于一九七八年,尺幅巨大为早期油画作品中罕见者。

作品中以古朴苍劲的老树作为画中主角,其盘根纠结、生意盎然之感,强烈地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而其浓厚亮丽色彩的使用及近景构图的方式,令它有如预跃出于画布之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西双版纳位处热带雨林的地方特色;

远景以西双版纳的建筑特色点绘出,其青翠郁蓊的树林环绕着三二屋舍,仿如人间仙境。

全画构图大胆直接,空间安排巧妙有序、色调使用层次分明,着实为吴冠中油画作品中具代表性之作!

侗家山寨玉龙山下丽江城布面油画1978年作西双版纳村寨布面油画1978年作

20世纪70年代末期,59岁的吴冠中曾到云南写生,《西双版纳村寨》即是当时所作,画面右下角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所熟悉的吴冠中“荼”和“七八”的落款。

整幅画面以赭石、熟褐、墨绿色为基调,油画肌理感和形式感都很强。

《西双版纳村寨》虽然尺幅不大,却是一件形式主义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的佳构。

吴冠中在作品中用大笔触的色块描绘了西双版纳常见的茅屋,带有非常强烈的形式意味。

特别是村寨旁河边的鸭子,似乎已经能够看出吴冠中未来的创作路径。

吴冠中的油画技法直接来自于法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系统,在他的创作中,很少靠明暗、对比、素描关系等传统学院派的老手法,他的油画强调的是一种来自于绘画本体的形式语言的表现力。

北京雪1994年作北京雪布面油画北京雪·

一九七八布面油画1978年作

《北京雪·

一九七八》完成于1978年年初,这对吴冠中先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

这是一幅写生之作,同时也是一幅划时代名迹,正如吴先生所说:

“写生并不是抄袭对象,写其生,重在对‘生’的体会。

”七十年代以前,吴先生的油画作品比较具像,从这幅作品开始,吴先生开始以中国水墨融入油画创作,以实写虚,大胆进行形式美探索,色彩明快、笔触奔放,空间感独特,从冬雪中透出了春的消息。

作为吴冠中先生在新时期的开山之作,这幅作品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具备重要的原创意义和深远的艺术史价值。

风景油画1978年作江南园林木板1978年作

一九七四年在吴冠中的绘画历程中是一个很大的分界点,在1974年前吴冠中只作油画不作国画,而1974年后吴冠中才开始同时创作油彩墨彩。

在创作题材上,他不仅东寻西找,寻找一种单纯的东西方艺术的光通:

而走向南北,尝试南北艺术的融合。

此幅江南园林同样是吴冠中于七○年代完成,为知名的江南创作系列作品之一,画中尽现了吴冠中于江南庭园中所得到的灵感启发,庭中幻妙的山林奇石,曲折抛弧的线条,在吴冠中灵活的笔下,以近抽象的曲线与结构,将江南之美呈现于眼前。

1974年,吴冠中发表了《关于抽象美》一文,其中说到: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

于1990年完成的高原人家,延续了吴冠中八十年代抽象水墨理论,进而在九十年代中再出发的油车他人上得到了新气息。

在此幅作品中,水墨线条在油画中纯熟自由的挥洒,让宽广辽阔的山水气势在油画中展显。

人字瀑布1979年作桃花季节布面油画大巴山中油彩纸板1979年作

作于1979年的《大巴山中》属深刻反映艺术家70年代末的创作要旨和特色的作品。

《大巴山中》以棕色、灰白等为主调,写出了重峦远景、及眼前的山石嶙峋。

色彩的调配,显然渗入较多水份,挥洒出较为流畅转动的形态,确实写出了四川烟雾蒙蒙、深邃冲澹的情境。

棕色、灰白色调最被吴冠中所喜爱,因为它们都能赋予风景一种中国特有的乡土风情与恬静雅致,也直接连系到他的文化修养。

《大巴山中》在画面层层相迭的棕灰之中,又加入了翠绿苔点、红,写出雨后氤氲、山花烂漫。

左右方,分别用细挺的刀锋或笔杆勾勒出错落有致的线条,表现草木枝欉的形态,节奏尤为明快生动,也是吴冠中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点点的斑斓色彩看似漫不经心,其位置却错落有致,在灰色调的分布中显得更为夺目,虽然传统文人画讲求用色淡雅,吴冠中却大胆地将民间穿戴及装饰住所的色彩用于画面。

桂林象鼻山漓江岸油画1980年作

漓江景色之奇,在于山光水色的变化,在于群山围绕、竹林掩映中的宁静。

在《漓江岸》作品里,画家表现了桂林甲天下特有的山形,山水共一色,有清秀之美,远方浓绿处是竹篁林,岸边有矮屋人家,沿着江畔成线性的构图。

风景1980年作水乡1980年作山村小景木板油画1980年作江南乡居布面油画1980年作

《江南乡居》是画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以远眺的方式描绘了江南村庄的秀丽繁忙之景,画面层次丰富,色彩鲜明,冷暖色和谐搭配,这种源于生活的作品,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要求,具有高超的文化品格,充分体现了他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生活的宽大胸襟和视野,此仍是稀见的大制作。

《江南乡居》于1980年创作,为上海展览中心所作,画上有『上海展览中心惠存』一行。

其历经辗转,流于海外,终获回归,弥足珍贵。

青鱼丰收舟山渔港油画木板1980年作

吴冠中为目前少数艺术家中能同时游走于水墨及油画两种创作媒材之间,两者皆得心应手,在他的水墨创作中注重空间结构及“形式美”,而油画创作追求的是“油画民族化”,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两种不同的媒材,描绘相同题材及相同构图,却创作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此作为最佳证例!

作品绘于1980年,画中所绘之处乃舟山群岛;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也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故此处停满了渔民赖以为生的大小渔船,一九八○年吴冠中至此处写生,取其地方特色纳入画中。

依其写生稿发展而出的,一为水墨、一为油画;

一为黑夜、一为白天;

在水墨版的作品中,艺术家利用水墨“墨分五色”的特性,渲染出黑夜作为描绘的场景,描绘的是愉悦欢乐、忙碌繁华的昼渔港;

在绘于板上的作品中,以浓厚鲜艳的色块堆叠出大小渔船,描绘的是桅杆竖立、绳索交错的书渔港。

比较两件作品可见画家不受题材的限制,灵活掌握媒材的特性,充分表现他旺盛的创作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小镇布面油画1980年作碾子木板油画1980年作江南水乡油画1982年作水乡油画1982年作湘西风景藏区风景布面油画1983年作山菊花布面油画1985年作

油画,典型的西方画的技法,菊花,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的存在。

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一幅画纸上完美融合。

而正是吴冠中的那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才会让这幅画出现在观者面前。

吴冠中的这幅山菊花,用油画的构图去描绘。

色彩鲜艳,却不失其纯朴。

一块灰暗的巨石,几株凋零的枝干,显示季节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寒风中万物凋零但菊却一直傲然存在。

无关乎风霜,只因心中不惧一切。

几抹黄色的油彩,随意点缀,但却是氤氲着花蕊的清香。

构图疏密相间,白色的花或紧密相拥或彼此相距却在总体上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

菊花,世人心中傲然于世的存在。

在吴冠中的笔触下,更昭示着他笔墨技法的纯属。

不管什么技法都能去表现传统文化的气息。

正是他的博大精深之处。

瀑布雨后山泉布面油画1985年作桂林农家油画1985年作

这幅《桂林山水》是吴冠中先生1985年游历广西桂林时所作。

除了吴冠中常用的习惯笔法之外,这幅画还运用了刀法如远山立面的砌法和迎面的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恰当地表现了山的质感。

而同类色调的三个山峰,却分别用堆笔法、减笔法和刀法,既拉出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又从山的造型上以轻重虚实和方圆加以区分。

近景中以树为主体的竖向黑线和以叶为主体的小平面,相互穿插交织,是整个画面节奏最强烈的部分。

下端一排白色江南房屋更增加了风景中的人间气氛,也是最明亮的部分。

黑白灰、点线面的精巧布局充分体现了吴冠中注重“形式美”的艺术主张。

茶花1986年作赶市集油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