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375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docx

数学建模大赛经验

我一直都在之“数学建模”

中南民族大学安树庭

一、2009年院数学建模竞赛

2008年9月我来到中南民族大学,就读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军训完了社团招新,最好接触数学建模的机会就是学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但是我太懒了,社团招新那两天,由于刚搞完军训,去睡觉了,所以什么社团都没有参加,也没有接触过数学建模,只知道我的班主任助理(2006级数学专业黄义森学长)拿了08年全国赛的湖北省二等奖,但是对其中的含义并不了解。

后来才知道我的数学分析陈作清老师就是学校教练组的核心实力派人物,可能觉得当时的我们什么都不懂,所以上课的时候也很少和我们提及数学建模。

听说数学建模,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才开始的,我们的高等代数朱忠熏老师是校数模教练组副组长(组长这个头衔就是院长了)。

他偶尔会给我们讲一讲数模的事情,朱老师是个非常踏实的人,不擅长煽情,所以只是大致知道了这个竞赛,但对它的内涵、要求等一窍不通。

我个人非常喜欢数学,出于一种盲目的角度,我打算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4月份的时候计算机学院(当时我们还属于计科院,09年11月份才分出来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了,我兴致勃勃的参加了,和赵淑珍还有她寝室的伍蕾组队。

竞赛分A,B两题目。

A题完全看不懂(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和图论、线性规划有关),B题是火车食物定价问题,看上去好像可以动动手,于是选择了B题。

站在现在的角度,B题很简单,给我一上午的时间就可以了,但对当时的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我们当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写论文,不知道摘要要单独写一页,不知道关键字是什么东西。

虽然不小心被我们从图书馆看到了原题,但是毕竟只是一个思路的提示,对我们这些菜鸟而言,依然没有多大帮助。

论文的写作真是折磨死我们了,我们不清楚论文的格式,不会MATHTYPE,不会画图,要命的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不能安装软件(MATHTYPE),我们又没有自己的电脑,只能去3号楼,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

最后勉勉强强建立了一个初等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把图(还是让学长画的)画的很大,好歹凑了10页。

把论文给陈老师看,评价是一塌糊涂。

给朱老师看,评价差不多,但是朱老师比较委婉,说:

“第一次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安慰大于表扬,我一直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这篇论文交上去后居然拿了院三等奖,确实很意外。

后来才了解到,07级作为09年全国赛的主力军,他们的院赛论文老师感觉很不满意,所以评奖的时候07级一个都没有,并且院级一等奖和院级二等奖空缺,共有08级的8支队伍获三等奖。

从获奖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是非常肤浅的,不过我觉得,正是那种肤浅,正是那种纯粹盲目的热爱,奠定了我后面的基础,陪伴我至今。

也许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数学建模,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把握成功,但是我相信,参与就是学习。

没有尝试,就不会有成功。

公认的天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需要用自己的勤劳、才情和智慧拼搏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2009年暑期数模培训

为了强化学校参赛队伍的能力,学校每年都会有暑期数模培训。

在期末考试前1个月左右通知大家自由报名,根据大家的数学成绩和相关竞赛成绩确定培训名单。

正是由于院赛培养出来的兴趣,我和班级的敖莹莹、段红红组队报名。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07级报名参加暑期培训的人数过多,而实验室的条件有限,所有08级报名参加培训的同学统一被刷下来了,感觉很悲剧。

我有时在想,悲剧会不会是黎明前的黑暗呢?

也许是吧!

前面说过,教我们高等代数的朱老师是教练组副组长,在考完高代后他问我暑假干什么,我说没有事情,并且委婉的表达了我想去培训的想法。

他爽快的答应了。

于是,我成了08级唯一一名参加培训的学生。

第一阶段培训是从7月5日到12日。

主要是讲解基本的模型以及MATLAB基础。

客观地说,培训内容真的很无聊,而且个别老师讲得非常不怎么样。

我当时数学分析刚学到傅立叶级数,高代刚学到二次型,自身知识体系也是不够的,所以老师讲的我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听懂。

到了11号下午,我实在是无聊,然后偷偷地一个人跑回家了。

在第一阶段培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3篇优作交流。

优作交流,顾名思义,就是把优秀的论文自己读懂,然后讲给老师听的,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在回家休息的日子里,我只看了其中的两篇并做了PPT,第三篇实在是看不懂,没辙。

后来我才知道,绝大部分的培训队伍都没有在暑期看优作交流,他们都是第二阶段培训期间才看,然后讲给老师听的。

我明白我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弥补,所以在暑假我还自学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运筹学》两门大三的专业课。

我不敢说我学的怎么样,但是我相信当需要相关知识的时候,我明白去哪里找资料。

8月16日到8月29日是第二阶段的培训,主要包括案例分析、优作交流和实战演练。

由于要写论文,所以我找了武汉市本地的一位同学和我组队,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第3个人,所以我们两个人凑合着参赛。

第二阶段的培训非常枯燥,生活非常单调。

但是我感觉过的快乐。

我做的第一道题目就是“文件存储问题”,难度和院赛差不多,但是我们考虑的角度肯定是全面多了,从有效利用率入手建立了0—1规划模型。

第二次做的是“玫瑰有约问题”,第三次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第四次是“电站建设问题”,做的非常吃力,我们软件不怎么会用,但是我们非常努力和踏实,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8点10到(虽然8点30才上课)晚上9点回去,中途根本不休息。

我认为是我的毅力让我完成了4次论文,后来想想很累,但是当时感觉很轻松,我想应该是因为心态比较好没有压力吧。

当时总共有22个队伍参加第二阶段的培训,第一次训练共有4道题目,在第一次训练中,我们组拿了85分,22个队伍中只有我们是大一的,而85分是第五名,所以对这个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老师会让我参加今年的全国赛。

后面的几次练习老师都没有及时评阅,但是我感觉我们做得不错。

我表达能力很好,优作交流的时候表现也不错,有一次优作交流时,杨薇娜老师问我我的PPT是自己做的还是网上下载的,当然是我自己写的,我想,老师这么问是对这个PPT的肯定。

如果单纯的从平时成绩和论文得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我觉得我们可以进前10名。

但是最终,没有参加全国赛。

理由应该很简单,因为我们刚进大二、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说实话这个理由让我感到很失望,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也无能为力。

我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其他08级的同学而言,有过一次系统的培训了,我应该做的,是继续准备一年,冲刺2010年的全国赛。

在2009年赛题出来后,我下载下来看了看,A题关于制动台试验问题,我肯定不会;B题是医院就医安排问题,可以从排队论的相关知识入手,B题涉及到评价指标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评价指标既要考虑到公平性又要考虑到实用性。

我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参赛选手是怎么处理的。

只是当我在2010年8月份看到数学中国刊登的B题命题人国防科技大学吴孟达教授的命题思路讲解中,说评价体系指标应该包括公平性和效率性,大部分参赛队都考虑到了效率性,没有考虑到公平性的时候,我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我有时在想,如果我有机会参加2009年的全国赛的话,我将有什么样子的表现呢?

淡然吧,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在暑期培训过程中,我在实验室看到了许多不和谐的画面,有些同学在实验室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这与同学们的自觉性和老师的监督都有关系。

后来向朱老师反映过相关问题,我感觉2010年同学们的表现要好得多.

2008年的全国赛由于06级参赛人数不足,07级的队伍上了好几个,2010年的全国赛培训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朱老师交给我负责,09级的学生凡是主动联系我表示想参加培训的同学我都答应他们了,而2010年全国赛16个队伍有4支队伍是09级的。

唯独2009年没有,有时真的会感觉失望,但是又转念一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本来能参加培训已经是额外的收获了,何必要强求那么多呢。

记得2010年培训的有一天,朱老师给大家讲一些注意事项的时候,说:

“去年有一些低年级的队伍(只有我了)表现很好,但是我们没有让他们参加比赛,今年我们对08和09级的同学同等对待,只要表现好的,都可以参加比赛。

”我又想,也许老师也想到这个问题了。

没有朱老师,我也许就不能参加培训了,所以我非常感谢他。

机会也许是靠自己去争取的,但是世界也并不是完全公平的,有些事情确实不可强求,也无需太在意,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总有属于你自己的舞台。

人生也是如此,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去争取、去尝试。

但是不要过于注重结果,我现在能够说出这种话,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这么理解,也许有些事情是要真正经历过了才会明白的。

三、2010年院数学建模竞赛

从09年9月份(大二上学期)到10年4月份(大二下学期开学不久),我主要是强化我的模型知识,诸如灰色预测、层次分析法等,韩中庚的《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里面2/3的内容系统的看了两三遍,也看了10余篇论文。

数量上讲,10多篇确实不多,但是我感觉还是看的很辛苦,因为每看一篇论文,就要查阅很多相关的知识。

大二下学期刚开学,朱老师(教完高代教我们图论)就强调我们要开始备战全国赛,要开始组队了。

我和赵淑珍肯定是要组队的,第三个人,我起初想到的是我们专业的夏聪智,因为他的理论数学是我们专业最强的,但是不确定他是否要和他女朋友组队。

我问他的时候他女朋友表示不参加,于是我把他拉过来了的,我们把备战计划写好的时候,计科院自动化专业的沈大地要我帮他组队,他软件比较好。

其实我对软件也不是很了解,只是略懂皮毛而已,于是给他推荐了2位同学。

不料没过两天,夏聪智的女朋友又想参加了,所有我只有把他让给她了。

这样一来,我们组连人员都不够了。

恰逢沈大地与我推荐的两位同学配合也不是很默契,最后很自然的,我、赵淑珍、沈大地组队了。

我主攻模型和论文写作,赵淑珍主攻资料查找和EXCEL,沈大地负责画图和编程。

4月份,学院的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了,A题是武汉房地产价格研究问题,B题是洁具流水时间控制问题。

我们选择了A题。

我虽然数学成绩不错,但是我并不是十分擅长理论推导,也许我更适合应用数学。

而后来我总结才发现,我做的题目都没有纯理论类型的题目。

这个题目我觉得很简单,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同时,为了论文的美观性,需要一些图表来辅助论文。

至于论文的思路,我一个人就完全搞定了。

做得非常轻松。

提交了论文后,我大致看了看其他组的论文,觉得我们组拿一等奖是显然的。

后来结果出来了,只有4篇论文老师给评分了,认为其他论文都应该淘汰。

我们组第一名90分,第二名的是75分,第三名是09级的一支队伍,70分,第四名也是70分,也意味着我们组以绝对性的优势夺得了一等奖。

院赛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难题,我想了想,之所以感觉这么轻松,与前期我们的准备是密切相关的。

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有时看一篇论文看的想把论文给撕掉的冲动。

我并不清楚自己的实力离国家一等奖的距离有多远,但是那一份执着确实在我自学的过程中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持。

有时候累的时候,就翻翻往年获奖名单,看着上面的一个个名字,心中便又充满了斗志。

对于院赛,我想说的是,知识到用的时候是永远不会觉得多的。

四、2010年校数学建模竞赛

由于学院和学校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院赛结束后的第3天就是校赛了,考虑到我们还要进行正常的上课,所以校赛持续10天。

校赛有2道题目,A题是剧场演出安排问题,B题是教师工资问题。

A题来源于2009年浙江大学数学建模竞赛题,没有现成的参考论文。

B题是1995年MCM的B题,有大量的数据,有相应的参考论文。

我们选择的B题。

有人觉得B题获奖了水分高,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无论是数学建模还是科研,资料查找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

我们做B题的时候,找到了3篇特等奖论文以及2篇国产优秀论文,3篇英文论文由沈大地负责翻译,我们在这个翻译上花了点功夫。

5篇论文思想各异,我们在选择切题点的时候都没有很好的主意,最后还是赵淑珍拍板了,就建立最简单的logistic模型,不要追求高难度、不在我们接受范围内的模型。

在没有更好的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就采取了这个模型。

后面就比较轻松了,有了切入点这个题目对我而言也不是非常难,第6天的时候,我们的论文就写完了,剩下的4天我们一直在修改论文。

最后交上了我们认为满意的答卷。

我说的那么轻松,其实这10天还是非常辛苦的。

我们的课很多,只有课余时间可以做题,每天回寝室打开电脑就是做题,登QQ也是为了方便和他们联系,那10天我只进过数学中国这1个网站,至于游戏、新闻这些网站提都不用提了。

两个星期后,成绩出来了。

我们组夺得了B题最高分,80分;我们寝室林豪、冯荣新还有2班的秦文钊组成的队伍拿了A题最高分80分,还有王海彬(B题,78分)、雷辰欣(B题,75分)、闫辉(A题,70分)分数比较高,我们5个组获得了答辩的资格。

校赛答辩要求做PPT,我确实是好好准备了一番,无论是从美观性还是内容的简洁性上,我都力求精致。

答辩是星期四的下午2点开始,我们组和林豪他们组中午放学了在教室里用投影仪试讲,两个组相互指正,排练了好几遍。

中午就匆匆的在西门吃了点麻辣烫。

答辩的过程分为PPT展示(10分钟)和评委提问(10分钟),我们组是排在了最后,这样更好,可以看看别人的表现。

看了他们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组拿一等奖是件必然事件。

他们的问题主要出现在3个方面:

(1)PPT配色太差,导致放映的时候看不清楚;

(2)PPT上文字过多;(3)PPT思路不明确,缺乏整体调控。

我在下面准备的时候已经把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了,并做了一一回答。

展示PPT的时候我的发挥比较成功,当我说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PPT讲解到此结束,下面诚请各位评委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感觉给我们的掌声是最热烈的。

我知道,我们成功了。

让我惊讶的是,评委们并没有问我们什么问题,而是纯粹的肯定了我们。

陈老师说“有安树庭在,我都可以下岗了”,朱忠熏老师说“做得不错,PPT很简洁,也很清晰明了”,夏永波说“看得出来你们参考了大量的资料”。

最后我们组和林豪他们组双双荣获一等奖,另外三支队伍获二等奖。

这次的校赛是比较成功的。

收获院赛一等奖和校赛一等奖,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吧!

我们的目标是:

2010年全国一等奖。

这次比赛中我也看到了我们组的不足,由于在09年暑期培训时,论文几乎就是我一个人搞定的,所以导致了拿到题目后我很少和他们交流,他们只知道完成我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并不清楚是干什么用的。

这一点对我们后期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在后面分工的时候,我也让他们多看看模型,也表示在暑期培训中要加强交流。

五、2010年暑期数模培训

今年的数模培训与以往不同,将第一阶段的培训放在了平时的周日。

暑期第二阶段培训是8月16号到29号。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给我们组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主要是资料、算法、模型三个方面。

8月15日晚上,我们组和林豪他们组一起吃了个饭,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们学校有队伍能够获国家奖的话,应该就是我们两个队了,当然,发现自己骄傲了,呵呵。

我在8月16日再次重申了我们的任务,我对我们组的要求确实略显苛刻,事实上我布置的任务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完成,现在想起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至少我们都努力了,至少我们没有让自己的培训时间浪费。

8月16号上午老师讲计算机模拟,没有兴趣听,我们自己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来,受益良多,比如有人说“国赛经验第一、运气第二、实力第三”,有人说“自己问问自己是否都准备好了,常用的十大算法是否都有word档然后可以直接调试的,自己是否已经准备了最好的3篇论文作为模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要欺骗自己。

”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老师所没有交给我们的。

8月16日下午优作交流,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比较简单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8月17日开始做题,很奇怪的是只有1道候选题,大家都没有选择的余地。

是“学科成绩评价问题”。

这个题目太简单了,我简单的和他们说了一下思路,让他们看看相应的参考资料,然后自己就开始做了。

中途遇到了一点小挫折,但是没大碍。

本题常规的方法是数理统计中的统计分析方法,绝大部分队伍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我没有,我从自定义差异度入手确定了评价体系。

8月19号中午交卷。

19号下午优作交流2,又是轻松的一个下午。

从8月20日起,又重复这个过程。

交论文那天,朱老师简单了翻阅了一下我们写的论文,说我们组的文章看上去还是有模有样的,许多组论文排版不好看。

我们的第一次论文写的还可以,拿的是唯一的90分,有2个组85分,2个组80分。

第二次论文写的差了一点,但是整体还是过得去的。

第二次论文是“协作最优组队问题”我们的问题一做的很漂亮,问题二和问题三没有什么亮点。

2009年培训我一个人也4篇论文都不累,今年一个队才做了2次训练我就感觉有些体力透支了,也许是因为压力比较大吧。

毕竟今年,有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国赛,我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年,不能给自己留后路。

到第三次训练的时候,我实在是受不了,加上题目出的太没有水平(A题最优捕鱼过于简单,B题黄球定位过难),我们组决定休息一次。

休息期间,我们把其他组的第1,2次论文拿过来看了看,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

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第四次训练A题预测武汉市未来10年经济发展,B题关于QQ农场升级问题。

第三次的休息让我们太安逸了,第四次论文我们也没有写。

于是……2010年暑期数模培训结束了。

这次的培训对我来说应该是赛前演练了,对这次培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现在可以站在一个抽象的高度去分析问题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对于问题的交流不够,这对于参加国赛是个大忌。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遇到的题目比较简单,独立就可以完成的很好,在国赛的时候,题目肯定要难得多,那我也肯定会主动沟通交流。

在今年的暑期培训中,我发现其他很多组进步非常大,他们第一次的论文和后面的论文完全判若两人,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几乎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我有些担心,26号晚上我们3人一起聊了聊,觉得我们还是最强的,由于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很难再进步了,所以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尊大、也不能菲薄了。

这次的聊天,给我的自信心加了一剂兴奋剂!

六、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暑期培训完后,开始了正常的上课,本想在这期间再次巩固复习,做最后的冲刺,却因担任2010级新生班主任助理,还要参加迎新工作,就一直没有看书。

9月9日上午我们去实验室调试机器,折腾了大半天,晚上我们3人在大购见了面一起聊了聊,对明天的时间安排以及要带的东西做了一些规划。

晚上休息的不是很好,老是梦见在做题却又不知道做的是什么题。

中间隐隐约约醒了好几次。

我在数学中国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到:

“如果对比赛你有一种大干一场的感觉的话,你就离获奖不远了。

”,莫非我们有希望?

9月10号6:

00

起床,简单收拾了一下东西,和寝室参加比赛的同学一起去实验室。

9月10号7:

00

大家在实验室门口与领导、老师合影。

9月10号7:

30

早饭。

9月10号8:

00

沈大地从武汉大学教务部下载的试题。

A题是储油罐问题,B题是上海世博会影响力问题。

我大致扫了一眼就觉得我倾向于做B题。

而且B题过于开放,做的人相对少一些,获奖几率比较大;A题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做出来就没有戏了。

但是我没有把我的想法直接说出来,因为选题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尽管事实上我认为他们会同意我的意见。

根据我们的安排,各自分头找资料。

赵淑珍在看世博会官网信息,沈大地在看A题,我在找关于影响力的参考文献,从知网、数学中国、XX文库等等下载了10余篇文章。

9月10号10:

00

我们资料都找的差不多了,考虑到教室同学太多,我们去吃饭的大厅商量定题。

我的建议是B题,因为B题自由发挥空间比较大,做的人偏少,获奖几率较大,同时B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论文写作,这一点我比较强;而A题偏向计算,结果误差太大就完全没有希望(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这个判断太正确了),我们肯定比不过理工科院校。

A题切题容易成功难,B题成绩容易入手难,于是我们选择了B题。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模型是什么了?

我想到的是层次分析法,因为本题要定量评估,而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方案层和准则层是什么,我想到的是准则层用垂直影响力和水平影响力,但是方案层呢?

我确定为游客数量、总收入、参加国家。

方案层的确定太马虎了,我只是凭空想象,完全没有理论依据,他们对模型这一块不是很熟悉,所以就同意了。

9月10号10:

30

我开始写层次分析法模型,越写越难写,越写越觉得写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种情况?

理论上而言层次分析法应该是最简单的方法了啊?

通过反思我想到,写论文不应该僵硬的套用现有模型,这样只会使整篇文章毫无生机,最后的效果不言而喻。

我才明白了,层次分析法模型虽然可用,但是缺少合理的论证就不行。

于是我果断的删除了已经写了7页的论文。

此时已经11点30了。

9月10号11:

30

吃完了午饭,我才意识到浪费了上午最宝贵的时间,使得我不想去休息。

我的思维还是定位在层次分析法上,我一直想如何构造合理的方案层以及成对比较矩阵。

沈大地我让他去休息了,赵淑珍在查看一些资料,想着想着就困了,考虑到晚上可能要熬夜,于是还是去休息了,顺便也换一下思路,清醒一下。

9月10号15:

00

3点我才醒来,看来真的有点累了。

沈大地已经起来找资料了,赵淑珍还在休息,我还是没有思路,层次分析法如何构建还是不知道,我想不要再考虑层次分析法了,大地给我看一篇参考资料,评估昆明世博会影响力的,用的是本底趋势线模型,我看了一下,觉得这个模型太难了,看了两遍看不懂也没有采纳,一下午就如此荒废了…

他们俩一直在找资料,找世博会数据……

9月10号19:

00

我们实在是不行了,决定去问老师,去教师休息室的时候,朱老师在和一个组讨论着,陈老师在下围棋,其余的老师大部分在打酱油。

我和陈老师说:

“这个题我们没有一点思路,怎么办啊?

”他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首先,影响力的定义要合理,其次,得出来的结果要和其他事件进行对比才知道世博会的影响力是大是小。

我说我们想和其他的世博会比较,朱老师这时过来了,说和其他国家比较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其他的为发达国家,中国的发展肯定要快一些。

所以和奥运会比较最好。

然后朱老师给我看了一篇人家研究广东亚运会的文章,写的很长很唬人,看了很久,看完了才发现实质内容不多,倒是文章的一张图片很复杂,系统的刻画了亚运会的收入和支出,但是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在意。

我告诉朱老师,这些想法完全没有创新点,即使写出来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叙述,没有亮点。

朱老师让我们再好好想想,他的意思是先应该有雏形,创新点和亮点那是后话。

他们俩依然在查找资料,沈大地下载了许多资料,都打印出来了,我们共用了200余张A4纸。

我依然在想,但是依然没有任何思路……

9月10号21:

30

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了,大致就是这个时间段吧,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模型,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用GDP的相对增长率来表示影响力。

这个模型虽然很简单,但是比我们什么都做不出来要好,现在的问题有3个:

(1)2010年上海市GDP如何预测?

(2)如果不举办世博会,2010年上海市GDP怎么计算?

(3)得出的结果怎么和北京比较?

我把模型建立出来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考虑到今天虽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思考过多,已经有点累了,于是我们都去休息了,明早再战。

9月11号6:

30

其实我把闹钟定的是4点,但是醒来的时候已经是6点30了,看来真的累了,呵呵…

静坐了一会儿,去实验室,他俩还没有起来,我那时大脑迷迷糊糊的,开始想第二个模型,因为第一个模型剩下的问题依赖于他们找到的参考资料和网络数据。

第二个模型,我还是希望能用到层次分析法,因为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可能只用了GM(1,1),只用一个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