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3784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docx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

顺利通过上海高口的经验总结

时间:

2008-10-1323:

45来源:

口译论坛作者:

Schwan点击:

10982次

  我是大三学生,不是英文专业的,但一直向往翻译方向发展。

刚过上海高口,正在准备人事部二级口译。

在口译网的口译论坛向大家介绍一下过高口的经验和感受。

  其实当时我在自己准备口译考试的时候心里也很没底的,特别是口试,超紧张。

我是蜗牛般的复习方法,复习花的时间比较长。

我的中高口历程如下:

  05年8月:

在新东方读中口班(高考结束后)没考上上外,所以才...

  大一:

  06年3月:

中口笔试

  大二:

  06年11月:

中口口试(一次通过)

  大二:

  07年2月:

读新东方高口寒假班

  大三:

  07年9月:

高口笔试

  07年11月:

高口口试(挂了,口试的准备不充分)

  08年5月:

终于过高口口试了

  我得出的经验是,除非你的基础很好,不然要保证通过高口就要做充分的准备。

有些技巧至少要练个两三个月才练得出来。

(比如我高口笔试的note-taking&gap-filling)

教材及参考书:

  《高级翻译教程》《高级口译教程》《高级听力教程》(其余两本不用买)

  《高级口译实考汇编》(交大出版社的)《新东方中高口词汇必备》《新东方口试必背80篇》

听力:

SpotDictation:

  关键是掌握单词缩写,这些可以参考新东方论坛听力万象里面的帖子。

记住,如果记的时候,有一个词没记下来直接跳过,千万不要出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

不要有求全心理,我当时考笔试,也有两个单词没记下来。

最后写答题卡的时候,就根据上下文猜吧~

做题步骤:

  1.听之前预读一遍,圈出文中高频字,看看空格前后的选项。

有时候高频字就是你要填的字,你只要画个箭头就可以了,省力多了。

  2.在预读的时候还要圈出奇数题的序号。

这样,万一你有个空没记下来,可以马上找到下一个空的位置。

  3.你不可能在spotdictation结束后填完所有空格,所以你最好5,6个空格里的笔记记的清晰些以免听力全部结束后,你回过头来听看不懂自己的字。

Note-taking&gap-filling:

  这是整个听力中最难的题型,我当时练了近半年,从20个空只对6个,练到对16个,并且很稳定。

  我的方法是新东方徐星海老师教的——主要记“数字,定义(比如,有一年考酸雨是××××,这后面的内容就是会出现空格的),还有并列结构(如,酸雨对人,森林,河流,海洋有危害,这里面“人,森林,河流,海洋”就是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有一个记一个!

80%的空出自以上三大类。

  在练习了两三个月的时候,我发现,有的文章很阴险,用以上方法也做不好,于是,我个人总结出一套方法,其实是借鉴新东方阅读的方法。

做题时,听到上述方法里面的强,新,奇,并,真一类词,就要开始记笔记了。

记下来的几乎都是空格里面的。

呵呵。

翻译:

  笔译这东西,想写作一样,靠的是积累。

我当时熟背新东方张驰新老师的十大经典翻译句型,十大翻译原则。

还有就是要多看《高级翻译教程》里面的翻译技法,并努力试着在自己翻译的时候也用上。

(比如省词,增词,定语从句译法等等)。

学有余力的话,看看《高级口译教程》,以来为准备口试节约时间,二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和背景知识。

看这本书能提高中译英水平。

阅读:

  高口的阅读要有快速阅读技巧。

同时还要扩充阅读词汇,比如新闻词汇。

这里你可以上口译论坛下电子版的TIMES单挑10000词汇。

我当时还买了口译伴侣在线听新东方陈绮阅读课。

收获很大。

口试心得:

熟悉教材:

  有人说不看书也能过,那么这些人占多少比例呢?

这些人基础一定不错。

但如果没有百分之百把握过的话,还是把教材看熟比较好。

考试时经常有书上段落出现,即使不考书上的,句型结构,话题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课文每篇都要背,没有重点和不重点之分。

注重听力:

  在复习时不要满足于看懂英文。

看着英文能翻译,与听一段英文,记下来,然后口译,是完全两码事!

试过就知道.即使是在听中文时候,能把句型结构完整把握也不容易,何况是英语呢~

速记方法:

  口译的过程是传达语义的过程,而不是拘泥于某些句式或用词。

你在听一段文章的时候,关键是达意,把握逻辑关系。

记的时候,不要有求全心理,只要译对80%足以让你及格啦~~在暑假里一定要练成一套属于你自己的笔记体系(缩写,速记符号等等),并熟练运用。

  总之,高级口译绝不是高级背诵!

切记切记~~背书的时候,每篇课文都要当口译练(放一段课文音频,放的时候记笔记,暂停一下,口译出来,然后与正确答案比对,分析自己的错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译文)。

一直想写写关于我的高口经历的事情,一方面为了纪念自己这一段不算太成功经历,另一方面也希望给所有备战高口的同学一点点经验。

在我自己备战的时候,我几乎寻遍了网络上所有的高口经验谈,这类资料实在不算太多,有的早已过时,因此我希望自己的这些东西能够为后来人提供一点点帮助吧。

(我会提供网上比较少的从2000年到2008年二阶段口试的真题和录音材料以及其他一些复习资料)

 

2009年12月9日,我在上海市口译网上查到了高口口试通过的结果,实话说,在点击“查询”按钮到成绩出来的几秒钟,我是忐忑不安的,正如我前一次查询那样,我不想看到历史重演,幸运的是,历史并没有重演,我通过了。

后来才得知,口试结果在一个星期前已经公布了,而我在12月初登陆的时候,公布的时间还明明是12月9日,在这九天中,我没有登录那个网站,只是在默默等待着,我感觉这一切太戏剧化了,当我按下查询按钮的时候,其实我已经通过了,而我还在那里忐忑不安,sigh……

 

我考高口完全是因为兴趣,并不是因为我的专业或者是为以后的前途着想,作为一个理科生,又拿到了直研的资格,其实完全不需要为这样的考试而卖力,但这毕竟是我两年前的一个梦想,我想把它完成。

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对口译感兴趣,完全没有理由,只是觉得能把奇妙的中文翻成更加奇妙的英文很有趣,特别是很多人反感的中国特色词汇,我觉得能把它们翻成英文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尽管很多翻译往往不太到位。

抱着这样的兴趣我大二两学期连续选修了康志峰的中级口译和丁小龙的高级口译两门课,而那时我还没决定要报名高口。

相比起来丁小龙老师的课更加有趣,期末考的形式和高口口试一致,而我那时候连笔试什么样都没见过,最后当然只拿了B+,但我觉得这门课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于是那年夏天去昂立报了个班,顺便也报了那年9月份的高口笔试。

为了让大家有个了解,我先大体说说我的英语水平。

我高中时英语还行,当了三年的英语课代表。

大一的时候基本荒废,学了大英二和大英三,大学英语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

大一下过了四级,575分,一个不难看也不好看的分数,大二复习了一阵子过了六级,576分,此外就没有参加过任何其他的英语水平考试,平时最多看看美剧之类。

 

昂立的课很难评价,夏天天很热,教室里人多空调威力很弱,基本上是流着汗上一天课,效率自然不高。

五角场这边昂立的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早上翻译课,后来变成了阅读理解课,下午听力和口译。

最能受用的应该是翻译课吧,一些翻译的技巧和一定的练习,至少对笔试那两篇翻译文章不会感到害怕了。

听力课就是每天都做练习,速度很快,声音很模糊,自然正确率非常低,但是训练了那么久以后,听一些标准语速的练习,却不觉得很难了,另外老师会穿插讲一点文化方面的东西,挺有趣的。

口译课比较无聊,基本上就是操练口译课本上的文章,当时要准备笔试,口译的东西基本上看得很少,课也没怎么认真听过,最怕老师上课抽人了,呵呵。

 

大致回想了下那年暑假所做的事情,感觉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去做什么模拟题之类。

有一段时间每天会听写一篇putclub论坛里的APNewsMinute,一分钟左右的内容,标准语速,但是很短,很容易入门。

我没有太多时间听写VOA和BBC,5分钟要听很久很久,而且有口音,难度不小,一般最多用来泛听了。

我还推荐听一下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面的听力,官网上每天更新,虽然语速挺快,但是由于都是国内新闻,难度不大,还可以学习很多时事政治词汇,我在大二上学校里的口译课的时候就经常听,因为丁小龙老师推荐的,的确非常不错,但是暑假的时候就没怎么听了。

这一段听写经历对我来说收获不小,在备战笔试听力的时候,明显比较容易上手,后来口试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听写的方式来锻炼听力,听写真的是王道,只要你坚持下去,效果马上出来了,而且听力对任何考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

另外,我还做了那套口译教程中的听力教程,绿皮的,大概做了5个单元,题目是不错的,有些和考试内容有关,有些则无关,但我太懒,没有坚持下去。

阅读方面每天看几篇经济学家上面的文章,由于我看的是封面文章这类比较有难度的文章,短短的一篇有20-30个生词,后来只能放弃了,不过那些文章真的很不错,用于开拓视野吧。

我还看了点阅读的技巧,做了不算太多的练习,只当是练练手了,错误率挺高的,但是对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出题的套路基本有了个了解。

翻译方面,基本上是整理老师上课讲过的题目和翻译技巧,自己没有额外再练习,这也是造成我翻译方面薄弱的原因所在。

词汇部分,没有刻意背单词,当然也用过网上推荐的Time1000这本书,但是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实在不想就这样背单词,挺无聊的,最多是把听写过程中遇到的词汇记下来,看看就行了。

 

开学后开始真正备战笔试,用的参考书很简单,一本昂立的笔试备考指南和一本昂立出的真题。

由于那一年的考试是9月13日,因此复习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星期,而我那时候对题型之类只是大致了解,也没有全面做过一套题,时间非常紧迫,当然也比较辛苦,现在具体讲讲各大类型的题目备考原则,仅供参考:

 

听力:

上下半场加起来,听力一共四个部分,SpotDictation、听力理解、NTGF和听译。

SpotDictation和听写新闻差不多,只是挖了一些空,最多要写六个单词,因此听写新闻打下的基础在这里就能派上用处了,备考指南上也有专门的练习,只要多练习,这个部分还是可以写出大部分的,写不完全也要尽量写实词,实词给分多,另外速度也要快,否则这部分没写完,后面的听力理解题目已经放出来了。

听力理解没什么好说,从小做到大,就是文章有点长,适当的时候做点笔记,免得听着听着就糊涂了,如果要练习的话,可以去做听力教程,上面的文章也挺长的。

NTGF有点难度,笔记要做得详细,而且要知道哪些是重点要记的,建议看一些题目分析,自己好好总结下,这个部分得分率非常低,不要太勉强自己。

听译的话,中译英尽量重视笔记,英译中尽量重视理解,不要盲目记,否则讲什么都不知道,这同样适用于二阶段考试。

听力教程和真题都可以用来当做练习的好材料,而且要重视总结各种大类的词汇和句子表达方式,最好做一下整理之类的,我那时就特别注重经济类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对科技类就比较轻松了,文科生可能和我相反吧,另外速度也要快,高口就是这样,讲究速度,意思大致对就行了,钻牛角尖肯定来不及。

 

阅读:

阅读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没什么好说,高考阅读的题型,但是文章很长。

关键是要抓重要的句子,比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以及每段的首尾句子。

由于时间紧迫,文章超长,我一般是先看题再找文章中的句子,文章是肯定不会读完的,读出个大概意思就要做题了,实在没时间看完,除非你记忆力和阅读速度惊人,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掐时间做,给自己紧迫感。

我那时候比较注重文章的分析,做完几篇,然后把文章重新看几遍,把答案所在的句子都划出来,再把中心句、主题句都划出来,仔细分析考点和应对办法,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回答问题,得分率很低,也不要太勉强自己,看一题做一题,这个类型我失分挺多的,没什么经验,把真题上的文章都做一遍,相信收获也就不小了。

 

翻译:

分为英翻中和中翻英。

英翻中的时候尽量把文章先看完,否则容易错误地理解,至少也要先看几句话再开始。

自己练习的时候也要掐时间,以免来不及。

尽量要把英文翻译得像中国人写的,这一点可以多多参考标准答案,不要一板一眼地翻译。

中翻英的话,文章肯定是要有古文之类的,平时也不一定能复习到,把以前的真题好好整理下,一些好词好句要记下来,尽量用上去,文采好分数也高,我文采不好,因此只是希望能得到个及格分就行。

 

真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年代久远的真题全部拆散了当作分类练习来做,听力至少听两遍以上,听译的话,英译中做完一遍,第二遍用来听写。

阅读一定要好好分析,把中心句,和答案有关的句子都划出来分析,这样分析10篇以上,就有感觉了。

翻译要主要总结经验,想想自己为什么用不到那些词汇和句子。

最后剩下一套或者两套题目作为最后的模拟题,我最后用了一套真题+一套昂立自己的模拟题用来考前模拟。

后来自己打分都在200分以上,感觉可以上战场了。

算起来,我一共用了从2003年3月到2008年3月期间的10多套真题,这个练习量我觉得应该够了,如果你的目标是230分以上,另当别论。

 

那年的考试,听力算简单的,NTGF我都写出来15个以上,听译还有一篇是以前的SpotDictation,开心得忘乎所以,所以我说真题很重要,要多练习,呵呵。

但是阅读有点难度,翻译更难,英翻中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很懂,自然也就一般般了。

最后查分,205.5,听力部分拿了近80分,其他部分一般般,总之是过了。

 

考完那年的笔试,不想准备考2个月以后的口试,因为考虑到自己学业也不轻松,而且等分数的那段时间又荒废掉了,短短40天复习一知半解的口试,机会不大,因此放弃。

很多想一次性在2个月之内同时解决笔试和口试的同学,我就不能帮你们了,口试这东西,要准备的很多,除非在暑假的时候已经开始同时准备起来了,否则不好办啊。

 

第二年,过了一个寒假(寒假一点没看英语,完全荒废于美剧《24小时》),开学开始准备5月的口试,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想想还是写出来吧,毕竟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复习的时间大约是两个月,复习的材料有:

梅德明的口译教程(必备,考试会涉及,要有翻烂的思想准备)、昂立二阶段的练习题(绿皮的)、林超伦的《实战口译》(认真学习了笔记的方法)、若干真题。

口译教程是核心,这本书巨厚无比,内容也非常多,但确实需要实实在在看下来(有人说要看10遍以上)。

我看的重点其实就是每个单元的课文,一篇中文一篇英文,课外练习没看,感觉课文的内容就很多,有的单元也没看,比如商务谈判部分。

具体我是这样学习的,网上下载录音,先听录音,记一段,译一段,学完一篇课文,然后看答案,把关键的东西划出来,然后再重复口译一遍,感觉没问题了,就过了。

英翻中其实课文也不算难,重点是中翻英,无数奇怪的词汇蹦出来,第一遍翻的时候简直无从下手,第二遍的时候也疙疙瘩瘩。

这样的进度大概是一天一个单元或者半个单元,大概一个月不到可以解决这本书(仅仅看了课文部分)。

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候的失败之处首先就在于对口译教程学习得还不够深入,特别是中译英,没有回过头去复习,导致学过的东西也很快忘记了,学了白学,而且大多数时候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处理。

学完口译教程,我就开始学昂立的二阶段,方法一样,也学得一知半解,其实根本不用这本书也不要紧(这本书也就一般般),关键是学得深刻,而不是学得广泛,而那时候我却忘记了这个原则。

那时候我甚至还用了昂立的口译宝,其实这个软件用处也不算很大,顶多就是锻炼下你的语音语调,智能化的程度不算高,内置的复习材料少的可怜,不建议用。

就这样匆匆忙忙、毫无头绪地复习,还要对付一门必修课的考试,日子很快就临近了。

考前的一个星期主要是练习以前的真题,另外从昂立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时事的口译材料,比如金融危机和世博,还有口试的口语部分,每天练习一到两个题目,控制时间说一段话。

一个星期之后,匆匆忙忙上战场了。

那年的题目,特别是我这一场,可能偏难,也没有考到任何时事的题目。

口语部分就让我急了,是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之类的,不是很了解,自然说得结结巴巴。

口译的时候,英译中就完全蒙了,听到的都是很破碎的单词,完全不能组成句子,那时候我才明白,我的听力水平是那么不堪一击,经历了笔试后的荒废期,就算备战口试的时候,也没有恢复过来。

中译英虽然好一点,甚至还考到了课本上的原文,但由于难度比较高,我仍然结结巴巴,沮丧而归。

 

一个月以后,我得知了自己的成绩,不感到意外,因为那时的水平远远没能达到参加口试的水准,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以及对口译兴趣的直线下降,直至暑假结束,再也没碰过英语,但是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在心底深处,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再试一次。

 

暑假之后又是一年开学时,我终于准备开始第二次冲击口试。

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首要原因是自己英语的听力水平不够,第一次复习口试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还以为自己的听力和当初准备笔试的时候一样好,但是很久不练习,终究会退化的。

因此第二次口试,关键在于听力水平,之前也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高口口试,成败在于英译中,只有这个是最难的,中译英完全是句式和词汇的堆积,只要积累足够多的材料,问题不是很大。

第二个原因是自己复习的时候太泛而不精,其实抓住口译教程这本书,辅以与真题相当的练习就够了,毕竟这不是什么联合国口译测试,需要准备很多东西。

 

从9月头开始复习到10月底考试,我只有2个月不到,首先我要恢复我的听力,最好的办法还是听写。

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网站,沪江网。

上面有一个专题是听写,文章不长,大概一分钟多,选材是VOA和BBC,每天更新,有时候会带有口音,语速不定,由电脑自动纠错打分。

网址是

 

听力有办法提高了,口译方面,我重新拿出了口译教程,老方法,听一段,译一段。

不同在于,我会经常复习和巩固,特别是中译英的一些词汇和段落,我会认真去背,去总结,去应用。

另外,为了应付考试中可能出现考书上文章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把整本书所有的英文片段全部视译了两到三遍,这样只要考到英文片段,大意肯定知道了,翻译起来不会出差错,而中文段落,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是只看了课文,另外我放弃了商务谈判和旅游两个单元的中文课文,因为近几年来,考到这个题材的概率已经很小很小了。

 

除了口译教程,我拿出了以前买的林超伦的《实战口译》,做了几个单元,感悟颇深。

这本书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口译,如何翻译才是又简洁又正确的。

老梅的口译教程是不错,但你会发现所有中译英都译得太完美、太复杂了,有时候句子结构都发生了改变,试问,当你在短时间内翻译的时候,你如何才能做到这点?

我听过一些领导人记者发布会的现场口译,句子结构和用词都不会很复杂,他们都是如此,那么一个小小的口译考试,何必翻译得像笔译那样注重细节呢?

只要把大意翻出来就可以了,特别是中文句子非常啰嗦,比如“深入研究和探讨”、“认真贯彻和履行”等等,能省则省,口译的评分标准是三分之一原则,只要翻出三分之二的重点即可,每一个词都面面俱到,那么势必时间来不及,得不偿失。

《实战口译》我认认真真做了4个单元,认认真真学习了里面的用词和作者的讲解,另外还有作者的笔记方法,有些也学习和模仿了下,收益颇丰。

后来我在复习口译教程的时候,每次碰到复杂的句子,我就琢磨如何能够翻译得又好又简洁,而不是死背课后的参考答案(也背不出)。

这样复习了10多个单元,渐渐开始游刃有余起来,以前整理的书中词汇也用不着背诵了,因为我能够用自己的话结合书上的词汇来表达,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那时候每天的日子还是挺枯燥的,早上和下午没课的时候基本上都在练习,每天要用掉好几张A4纸,但是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复习的时候恰逢60周年国庆,我还仔细看了下胡锦涛讲话的英文翻译,学了点词汇,挺受用的,另外我找了些领导人的发言英文翻译,和国外领导人的讲话(用来视译),可惜很多都来不及看了。

 

考前一个多礼拜,照往常一样,复习口语部分和拿真题练习。

口语部分其实不难,就和写作文差不多,5分钟准备时间(考试的时候,加上等候时间,应该在10分钟左右,但尽量以5分钟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纸上写下大意(用半张A4纸,因为口试证也是这么大的,便于模拟情况)。

开头尽量多点废话拖延时间(最好是叙述下这个话题的来龙去脉之类,呵呵),论点准备1到2个,第一个论点话多一点,重点讲掉,老师如果不让你停,就继续讲第二个,一般讲3-4分钟,就不会让你讲下去了。

真题练了5天左右,每天两篇,共16段,每段练两次,第一次当作考试练,然后校对答案,划出重点,第二次复习,再总结,主要每次一定要掐表算时间,一般英译中40多秒,中译英不超过60秒,一定要讲完。

其他的材料看得不多,昂立网站上每逢考试前都有些材料,我略微看了下,没有当作重点(感觉考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就这样迎来了我第二次口试。

 

第二天很早就起来了,7点半进场,还是很紧张的,还好安排在第7轮(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等待了一段时间,基本上没心思看,听了2-3段英文,有了点感觉就不看了,然后观察别人,发现很多人都是今年刚考完笔试就来的(准考证和我不一样),有些人记笔记的方式还不规范,心里稍稍有了些许安慰。

 

终于轮到我了,这回的口语题目不难,是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公开中奖彩民身份信息的,想了两个观点和一个开头,时间就到了,然后在教室外面等,里面还有个人在口试。

等待的时间,把自己要讲的话背了好几遍,出声地背,减少紧张感。

我进去了以后,里面一共有两个老师,一个老师居然出去上厕所了,另一个女老师年纪挺大的,而且很和蔼,示意我可以讲了。

我进去的时候,由于就坐在老师对面,居然可以瞥见口译部分的题目,ORZ,可惜是方向是反过来的,而且字很小,试图偷偷地看,但嘴里还在说口语的东西,也没办法,只瞥见了三个字,想想算了,不要造成过分紧张的状态,口语讲了很久,好像把我准备的东西都讲掉了,还好老师不断点头,说着right之类的话。

说完以后,那个老师上完厕所回来,貌似两个人都在才能开始口译,汗。

口译开始了,英译中,居然是课本上的,前两天才看过,关于网络犯罪之类的,课文是一篇访谈。

虽然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大意都知道了,就是把课本上的几段话拆开来再合并,这一段讲得很顺利,速度也很快。

第二段,感觉又是课本上的,激动了一阵,发现除了“温哥华”这三个字的英文是课本上的,其他都不是,结果一句话忘记了,后来的句子大致听懂了些,大概是关于冬奥会的,这个新闻也看过,大体上问题不算很大吧。

中译英,都是全新的段落,但题材老套,教育和能源问题,词汇和句子结构都不算难,就是有些列举,还有些专用名词,例如“气候框架条约”等等没说出来,用其他的词汇糊弄过去了,结束的时候甚至还觉得还有一段呢,怎么那麽快就完了。

讲完后,老师在评分纸上写了什么,没看见,心里还是很忐忑,貌似是“不及格”的“不”,但又像“及格”的“及”,老师一脸严肃,也没多问,就出去了。

从上外回去的路上,感觉一身轻松,不管过没过,总算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

 

后来,等成绩的一个月,我没有很紧张,可能是觉得自己表现还行吧,或者说心态已经很平和了,只是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