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79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

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⑤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钟超《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原载《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期间,教育部等部门将从加强组织领导等四个方面保障通语的推广普及。

B.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由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

C.一个地区的通语普及程度越高,往往该地区的市场经济越发达、民众思维越开放。

D.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乡村全面振兴任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论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总领全文。

B.文章第③段引用有关语言学家的论述,论证了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C.文章第④段以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例,说明国家对语言扶贫的高度重视。

D.文章最后指明推广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论述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其收人存在一定的影响,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

B.提升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是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C.语言扶贫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发挥通语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乡村振兴就不再需要“输血”。

D.在文化方面,推广普及通语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有机统一,将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1~3题答案】

【答案】1.D2.A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完成了乡村全面振兴任务”错误,把未然当已然。

由原文“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可知,原文说的是“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而不是“完成了乡村全面振兴任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总领全文”的说法错误。

本文围绕“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第①段是对方案内容总体概述,没有对全篇文章中心内容进行概括。

第②段论述了通语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思维观念等联系;

第③段论证了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第④段以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例,说明国家对语言扶贫的高度重视;

第⑤段指明推广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曲解文意,“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错误。

原文中提到“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并不是“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

B.“……首要途径”于文无据。

由原文“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可知,应是有效途径之一。

C.“乡村振兴就不再需要‘输血’”表述绝对。

由原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素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可知,原文说的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皑皑白雪从来是诗人画家灵感和巧思的源泉,也是冬季奥运会高洁而素雅的底色。

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合作”。

1932年2月,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最大危机来自气候的反常,骤然升高的温度导致赛场冰雪消融,不少项目只能勉为其难在残雪中进行,让运动员摔得鼻青脸肿……到了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摄氏18度的熏风吹化了满场冰雪,致使赛程拖延了16天并搁置了不少项目。

多亏强大的人工造雪机支撑危局,使高山滑雪等项目能够继续进行。

打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首次使用人工造雪,冬奥会已经开始改变完全“靠天吃饭”的宿命了。

大气中的水在0摄氏度下能以微小尘埃为“凝聚核”,结晶成六角轮廓、形态对称的美丽雪花。

人工造雪便是对大自然降雪机制的粗略模拟。

将水进行充分雾化后,通过高压泵和排风扇喷射到寒冷的空气中,让这些细小的水滴迅速结晶。

科学家用细菌发酵生成的一种亲水蛋白作为理想的“凝聚核”添加到水中,不但能使水雾更快、更完全地“落地成雪”,还能使结晶温度上升到2至3摄氏度。

早期“雪炮”喷射出来的“雪”其实是微小的冰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造雪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界的雪花了。

奥运会对人工造冰技术的应用要早得多。

1908年伦敦奥运会花样滑冰便在人工冰场举行。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首次建造了全封闭的室内速滑体育馆。

各式各样的人工冰场在当今世界已经随处可见。

人工冰场的制冷原理和电冰箱大同小异。

我们都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会在100摄氏度时沸腾并吸收大量热,而沸点为-29.8度的氟利昂在电冰箱内的蒸发器中“沸腾”同样会带走大量热使冰箱制冷,然后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气态氟利昂变成高温高压蒸汽送进散热器,在这些“暖气片”中放出热量重新变成高压常温的液态氟利昂并开始下一轮循环。

我们不妨把人工冰场看成一个敞开的,摊平的、放大的电冰箱。

这里代替氟利昂的制冷剂常常是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汽化,再将带走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人工冰场便能“地冻三尺”了。

人们很早就发现在积雪的道路上撒盐能加快雪的融化,试验表明,氯化钠溶液在浓度为23%的“共晶点”时凝固点最低,为-21.1摄氏度。

而浓度为30%的氯化钙凝固点为-51.6摄氏度。

因此现代人工冰场更多用低温盐水或乙二醇作“载冷剂”,流过水泥层网管“间接制冷”,取代氨的直接蒸发。

当然,建造现代人工冰场的实际工艺要复杂得多。

“一层摞一层”的冰自下而上涂饰成白色衬底,喷绘出鲜明的场地画线和图标广告,再由8至10层薄冰紧密构成4厘米厚的运动冰面。

冰球运动需要较“硬”的冰场,冰面温度以-5摄氏度为宜,速滑则要求冰面温度在-2至-3摄氏度之间。

冰场的热负荷计算,热交换控制和日常维护管理都少不了专门的里手行家。

至于那些“横空出世”的雪橇滑道,也可以视为拉长卷曲、弯环,陡峻的人工冰场。

1600米滑道的水泥结构从底槽到护墙布满了钢铁的“末梢血管”,千余吨氨水如同神奇的“冷血”,沿着中心机房伸出的“动脉”“静脉”循环不息,维持着这条“玉龙”零下11摄氏度的“体温”。

计算机网络和几十个传感器随时监控滑道上的微小变化。

由于工程浩大和造价昂贵,目前全世界仅有12条人工冰橇滑道。

也许我们总有一天能建造更多“环球同此凉热”的人工冰雪场,但作为奥运会的“半边天”,冬奥会大概永远只会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冬季举行。

(摘编自赵致真《冬奥会里的趣味科学——人造冰雪》,原载《科学元典》)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冬奥会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天气是决定冬奥会成败的关键因素,直到1980年,这种状况才完全改变。

B.人工造冰技术应用于奥运会比人工造雪技术应用于冬奥会要早得多,人工冰场的制冷原理类似于电冰箱。

C.不同的冰上运动对冰面的硬度、温度等有着相应的要求,需要专门的里手行家来进行维护管理。

D.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造冰雪水平不断提高,或许在未来,人工冰雪场可以在全球更多地方被建造出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两次写到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都是为了说明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的合作”。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人造冰雪的科学原理。

C.雪橇滑道建造工程浩大,造价昂贵,是冬奥会适合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冬季举行的根本原因。

D.文章主体部分从人工造雪、人工制冰两个角度介绍冬奥会上的趣味科学,论证的结构非常清晰。

6.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人工冰场的制冷过程。

【4~6题答案】

【答案】4.A5.B

6.①早期人工冰场用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为制冷剂,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

②再通过氨的直接蒸发带走热量。

③现代人工冰场则更多用凝固点低的低温盐水或乙二醇作“载冷剂”,流过水泥层网管“间接制冷”。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直到1980年,这种状况才完全改变”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打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首次使用人工造雪,冬奥会已经开始改变完全‘靠天吃饭’的宿命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都是为了说明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的合作’”概括有误,第一次写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是为了说明“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的合作’”,第二次则是为了说明“奥运会对人工造冰技术的应用要早得多”。

C.“根本原因”夸大事实,应是冬奥会适合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冬季举行的原因之一。

D.“论证的结构非常清晰”的表述不适用于文本所属说明文的体例。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我们不妨把人工冰场看成一个敞开的,摊平的、放大的电冰箱。

这里代替氟利昂的制冷剂常常是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汽化,再将带走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人工冰场便能‘地冻三尺’了”,可以概括出:

早期人工冰场用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为制冷剂,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

由原文“这里代替氟利昂的制冷剂常常是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汽化,再将带走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可以概括出:

再通过氨的直接蒸发带走热量。

由原文“因此现代人工冰场更多用低温盐水或乙二醇作‘载冷剂’,流过水泥层网管‘间接制冷’,取代氨的直接蒸发”可以概括出:

现代人工冰场则更多用凝固点低的低温盐水或乙二醇作“载冷剂”,流过水泥层网管“间接制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荷花雨

乔秀清

荷花盛开的季节,风儿轻轻吹,荷花频频摇,荷叶翩翩舞。

伴随着沉闷的雷声,雨,由缓到急,由小到大,噼里啪啦地落下来。

雨滴打在荷叶上,像万斛珍珠撒落,跳跃着,滚动着,带着淡淡的荷香,这就是冀中平原上的荷花雨。

家乡夏季的荷花雨比起南方的芭蕉雨,别有一番韵味。

是的,我喜欢桃花雨的浪漫,“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我喜欢杏花雨的缠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喜欢清明雨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更喜欢荷花雨的神韵,蕴含着一种热烈的美、磅礴的美、神奇的美!

这些年走南闯北,我曾泛舟于白洋淀、衡水湖、武汉的东湖和南戴河海滨,幸遇那里的荷花雨,但我最初见到荷花雨是在我的家乡,那景象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外婆家往北几十米的村边有一个好大的清水塘,每年夏季,清水塘的荷花开了,粉的、红的、白的,仰天绽放,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犹如亭亭玉立的仙女,让人流连忘返。

每次到外婆家,总是要住上几日,我便跟着表哥玩,自然要到清水塘边观赏荷花。

记得那年夏天,冀中平原天旱不雨,白天火球似的太阳烤得大地发烫,我们这些光着腚到处跑的男孩子,小脚丫儿被烫得火烧火燎的,巴不得跳进清水塘扎几个猛子才过瘾呢。

烈日下,村里的大人和孩子都无精打采,猫儿狗儿躲在阴凉处眯着眼睛打盹儿,地里的庄稼都晒蔫了,绿色的蝈蝈趴在高粱或苞谷的叶子上嘶哑地鸣叫着。

这当儿,我们都盼着一场荷花雨,把太阳浇得湿漉漉的,把大地灌得雨淋淋的,把庄稼洗得绿油油的。

人和庄稼都应该像雨中荷花那么鲜活,那么精神。

“明儿我带你去外婆家。

”母亲对我说。

“太好啦!

我要跟表哥去清水塘游泳。

”我高兴得直蹦高儿。

翌日清晨,我跟随母亲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到达外婆家所在的谷家左村。

村西北角那个清水塘,荷花开得正艳,那迷人的花色仿佛使我进入瑶池仙境。

中午,随便扒拉了几口饭,我便跟表哥去清水塘游泳了。

说实在话,我只会狗刨和仰游,比旱鸭子强不了多少。

看到清水塘东隅那一片美丽的荷花,我独自游了过去,想采几朵荷花献给我的母亲。

我知道母亲喜欢荷花,眼瞅着她画过荷花,那么专注,那么细致。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她画的荷花雍容典雅,一点也不俗气。

可是,我不知道那是深水区,没采到荷花,却沉入水底,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的水。

谢天谢地,表哥把我救上岸,肚子里的水还没完全吐出来,就听到几声响雷,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雨滴落在水面,清水塘荡起一个又一个圆圈儿,雨洗荷花更娇艳,荷叶上的雨滴晶莹剔透,荷香在雨中弥漫开来。

嗬,这突如其来的荷花雨,把表哥和我都浇成了落汤鸡。

回到家,母亲没有责怪我俩,反而安慰说:

“没有荷花绽放,就没有醉人芳香,没有风风雨雨,就没有七色彩虹。

你们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

我盼望表哥早日成家,娶个漂亮媳妇,没承想,他毅然参军,去了首都北京。

母亲时常提醒父亲给表哥写信,问寒问暖,鼓励他不断进步。

每年母亲都会给表哥寄去花生红枣之类的土特产,让他感受家乡亲人的深情厚谊。

听说表哥在部队入了党,又立了功,我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那年,表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父亲把一块进口手表赠送给表哥,母亲叮嘱他的话没完没了。

抗战时期我的父母都是村里的干部,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送往抗日前线,而今表哥穿上绿军装,他们怎能不高兴!

或许是受到表哥的影响,1964年冬季,正在读高中的我也报名参军了。

离开家乡前,母亲到五里外的东黄城商店精心挑选了一个搪瓷洗脸盆,盆内有荷花金鱼的图案,煞是好看。

我带上母亲送给我的洗脸盆,从繁华闹市到崇山峻岭,从长城脚下到黄河之滨,辗转千里。

每天早晨和黄昏,透过一盆清水,凝视着洗脸盆里的荷花,我都想起慈祥的母亲。

身在军营,思念悠悠,每天我都能嗅到醉人的荷花香。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和表哥每次见面,都会谈起母亲,彼此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点点滴滴,打湿了漫长的岁月和绿色的军衣……

荷花亭亭玉立,或笑脸盛开,或含苞待放。

望荷怀乡,见荷思母。

母亲离开我多年了,我觉得她像一轮明月高悬在我的心间,她的爱如荷花雨般沐浴着我的全身,也洗涤着我的灵魂。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既有长短句式的结合,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也有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语言具有节奏感,生动形象。

B.作品写冀中平原的旱象,意在反衬荷花雨带来的生机;

而“落汤鸡”等描写,则烘托了荷花雨的热烈和磅礴。

C.作品以荷花雨为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主要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形式灵活。

D.作品写表哥和“我”参军,紧承母亲关于“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做人的教诲,实际是写母亲对表哥和我的影响。

8.请简要分析文中第二段引用古诗词名句的作用。

9.作者为什么说“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

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7~9题答案】

【答案】7.C8.①内容上,三处引用诗句分别说明了桃花雨浪漫、杏花雨缠绵、清明雨忧伤的特点,与后文作者喜欢的“荷花雨”形成对比,突出荷花雨的神韵。

②表达效果上,引用诗句凝练,增强文采,彰显文章底蕴。

同时,增强句子的生动性,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9.①以花喻人。

母亲喜欢荷花,虽然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画的荷花雍容典雅,一点也不俗气,荷花象征了着母亲真、善、美的品质。

②母亲具有荷花雨的精神。

母亲是抗日时期的村干部,她有博大的爱国情怀,把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送往抗日前线,践行着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的理想。

③母亲的爱如荷花雨一样纯洁无私。

母亲借荷花雨来鼓励、教育“我”和表哥,母亲的爱如荷花雨般沐浴着“我”的全身,洗涤着“我”的灵魂,母亲对表哥也同样倾注着无私的关爱。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主要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错误。

文章主要运用了抒情、记叙的表达方式,有少量议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我喜欢桃花雨的浪漫,‘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可知,第一处引用诗句说明了桃花雨具有浪漫的特点;

从“我喜欢杏花雨的缠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可知,第二处引用诗句说明了杏花雨具有缠绵的特点;

从“我喜欢清明雨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知,第三处引用诗句说明了清明雨具有忧伤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这三处引用诗句展示了桃花雨浪漫、杏花雨缠绵、清明雨忧伤的特点,这与后文作者喜欢的“荷花雨”的奔放热烈的特点形成了对比,突出赞美了荷花雨象征的奉献精神——“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

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诗句可使语言精炼,增强文采,增强形象性,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同时,引用诗句还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达到推陈出新、启人心智的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有利于作者的表情达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从“我知道母亲喜欢荷花,眼瞅着她画过荷花,那么专注,那么细致。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她画的荷花雍容典雅,一点也不俗气”可知,文中以荷花比喻母亲,荷花象征了母亲真挚善良高洁的品质。

从“抗战时期我的父母都是村里的干部,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送往抗日前线”“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可知,母亲具有荷花雨的精神,博大的爱国情怀,她把表哥、“我”和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送去当兵,践行着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的理想。

从“母亲没有责怪我俩,反而安慰说:

‘没有荷花绽放,就没有醉人芳香,没有风风雨雨,就没有七色彩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和表哥每次见面,都会谈起母亲,彼此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可知,母亲的爱如荷花雨一样纯洁无私。

母亲借荷花雨来鼓励、教育“我”和表哥,让我们经历了“荷花雨”一般的爱护和洗礼,所以我们彼此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

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

“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延卒,子康立。

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

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

汉光武刘秀建武九年秋八月,莎车王康卒,弟贤立。

十四年冬,莎车王贤、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献。

西域苦匈奴重敛,皆愿属汉,复置都护。

上以中国新定,不许。

十七年,莎车王贤复遣使奉献,请都护。

帝赐贤西域都护印绶及车、旗、黄金、锦绣。

敦煌太守裴遵上言:

“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又令诸国失望。

”诏书收还都护印绶,更赐贤以汉大将军印绶,其使不肯易,遵迫夺之。

贤由是始恨,而犹诈称大都护,移书诸国,诸国悉服属焉。

二十一年,莎车王贤浸以骄横,欲兼并西域,数攻诸国,重求赋税,诸国愁惧。

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

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

帝以中国初定,北边未平,皆还其侍子,厚赏赐之。

诸国闻都护不出,而侍子皆还,大忧恐,乃与敦煌太守檄:

“愿留侍子以示莎车,言侍子见留,都护寻出,冀且息其兵。

”裴遵以状闻,帝许之。

二十二年,西域诸国侍子久留敦煌,皆愁思亡归。

莎车王贤知都护不至,击破鄯善,攻杀龟兹王。

鄯善王安上书:

“愿复遣子入侍,更请都护。

都护不出,诚迫于匈奴。

”帝报曰:

“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于是鄯善、车师复附匈奴。

班固论曰:

“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支;

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慕南①无王庭。

……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圣上远览古今,因时之宜,辞而未许。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①慕南,即漠南,瀚海沙漠群的南部,狭义上指代内蒙古地区;

广义上指代整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