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3905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docx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

政治学原理(第三版)——王浦劬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1.政治: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①道德政治观: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②权力政治观:

韩非、马基雅弗利、马克斯韦伯

③管理政治观:

孙中山、庞顿、吉尔、让布隆代尔

④决策政治观:

戴维伊斯顿、哈罗德拉斯韦尔

⑤神权政治观:

董仲舒、阿奎那、黑格尔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二、政治学

1.政治学:

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2.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①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②功能来划分: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③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

宏观政治学(政治现象)

微观政治学(政治人)

④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

静态研究(政治组织、政治制度)

动态研究(政治行为、政治过程)

⑤研究方法来划分:

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我国政治学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

3.政治学原理的特性:

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

4.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行为主义政治学:

是西方政治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

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

主要特点:

⑴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⑵注重定量研究。

⑶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

⑷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得到公正的结论。

⑸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⑹分析任务应该在于政治的“实然”。

缺陷:

(1)借用其他科学分析途径,往往夸大该途径或角度对于政治研究的普遍意义,有很大的片面性。

(2)简单搬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具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3)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立场、研究技术设计、研究课题等方面的影响。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6.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封建社会的政治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7.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基本哲学原则:

唯物辩证法。

②基本途径:

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③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8.西方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9.西方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编政治关系

一、利益与政治

1.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对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利益的构成因素:

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利益的内在矛盾:

①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②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③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④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4.利益关系:

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5.共同利益:

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6.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

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

7.利益矛盾:

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个侧面,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因差异而形成矛盾的一面。

包括两个方向的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

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2)纵向利益矛盾:

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8.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利益是人民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②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③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④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9.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①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②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③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④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

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

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2.本质:

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3.构成要素:

①客观构成要素:

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

②主观构成要素:

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

4.特性:

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展延展性、多重职能性。

5.类型:

①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社会公共权力(普遍性,至上性)和执政党权力。

②按照政治权利的功能划分:

立法权(首要地位,主导价值是民主)、行政权和司法权。

6.政治权力关系:

①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②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③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④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中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都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立法权在三权中处于统率地位,行政权和司法权不过是贯彻和执行立法权的手段。

7.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

8.政治权力制约的三种方法:

(1)以权力制约权力

(2)以道德制约权力

(3)以权利制约权力

三、政治权利

1.权利:

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2.政治权利:

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3.特性:

相对个体性,法定规范性,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自由价值性。

4,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

自由权,参政权,诉愿权。

(2)社会主义国家:

自由权,选举与被选举权,监督与罢免权,诉愿权。

5.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

②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

③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编政治行为

一、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构建这一关系的基本途径就是政治统治。

2.本质:

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的行为。

3.功能:

控制和约束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4.内容:

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5.特点:

①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②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③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④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⑤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6.基础:

①政治权力基础(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藉,具有前提性意义)②社会基础③公共职能基础

④心理基础(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7.政治统治的类型:

(1)马克斯·韦伯:

传统型政治统治、魅力型政治统治、法理型政治统治。

(2)马克思主义:

奴隶主阶级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8.政治统治的方式:

强治方式,法治方式,绩治方式,理治方式,德治方式,心治方式。

二、政治管理

1.政治管理: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现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2.内容:

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

3.特征:

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4.职能:

①实现社会共同利益②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5.类型:

①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

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②功能划分:

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司法管理。

③不同对象划分:

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6.方式:

(1)从政治行为方式分析:

①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特点:

具有父权管理特色,高度集权性,人治特点,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

②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管理方式(特点:

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是有限权力和有限责任的管理,法治特点,主客体共同治理。

(2)从管理行为方式分析:

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

7.政治管理的作用:

①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②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③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④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⑤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

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基本特点:

①从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从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从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从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目标与对象来看,它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3.类型:

自动参与,动员参与,消极参与。

4.主要方式:

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5.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地位,政治心理,政治机制,社会机会。

6.政治参与的作用:

①政治作用:

(1)是公民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

(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5)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②社会作用:

(1)影响社会公平。

(2)影响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4)影响历史发展。

 

第四编政治体系

一、国家

1.国家:

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类型: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法西斯国家:

是一种特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十分严重,民主传统薄弱,革命和进步力量相对弱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政治军事寡头公然抛弃资本主义民主制,以恐怖的极权统治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

福利国家:

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资本主义国家。

3.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指一定社会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反对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影响因素:

国体,具体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构成和政治力量的对比。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体是政体的基本决定因素,同时,国体又要通过政体来反应和实现。

①剥削阶级国家政体:

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立宪君主政体)

共和政体(贵族共和政体、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

②无产阶级国家(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

巴黎公社政体形式、苏维埃政体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5.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国家(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复合制国家(联邦制国家——美国、德国

邦联制国家——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际联盟)

6.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7.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

在国家机关组织上,民主集中原则体现在:

①国家机构的组成遵循民主原则;②国家权力的贯彻执行遵循集中统一的原则要求;③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

8.主要国家机构: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二、政党

1.政党:

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2.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3.类型:

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

4.政党的作用:

①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②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③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④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⑤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5.政党制度:

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两党制(英国,美国);多党制(法国,意大利,日本);一党制(法西斯国家,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苏联);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政党是参政党。

③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有利于汇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力量;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三、政治社团

1.政治社团: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2.特征:

①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②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定制、修订和实施。

④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第五编政治文化

一、政治心理

1.政治心理:

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2.特点:

①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②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③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④具有潜在积淀性。

3.构成要素: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4.政治心理的作用:

①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②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③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

④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政治思想

1.政治思想:

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活动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应,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2.特性:

①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②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③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④具有相对独立性。

3.类型:

①历史进程划分:

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②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

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③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

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4.政治思想的作用:

①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②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③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三、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

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特点:

①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3.媒介/途径:

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实践。

4.影响因素:

利益因素,政治权力因素,政治权利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政治事件,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5.类型:

按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直接的政治社会化(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训练,政治实践)

(2)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

6.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①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②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③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编政治发展

一、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

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特征: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3.类型:

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4.方式:

暴力革命(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非暴力革命(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等)

5.政治革命的作用:

①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②改变政治的关系。

③更新政治体系。

④变革政治文化。

⑤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政治改革

1.政治改革:

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本质:

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3.特征:

①基于利益矛盾。

②是对于政治权力和权利关系的调整。

③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④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⑤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⑥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4.基本原则:

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5.方式:

①综合性改革方式(闪击式方法)

②多项性分进行改革方式(费边式渐进方法)

6.条件:

①客观条件:

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社会条件。

②主观条件:

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7.政治改革的作用:

①是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③是医治弊端的良药。

三、政治民主

1.民主: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2.基本特征:

①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②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③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④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⑤以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作为基本实施方式。

⑥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类型: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民主(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4.发展途径:

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公民教育。

第七编国际政治

1.国家政治:

是国家、国家组织和其他国际政治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

2.核心内容:

国际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

3.国家政治行为:

国际政治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进行的活动。

4.基本类型:

国际政治冲突行为,国际政治合作行为。

5.准则:

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国际法和若干国际条约。

6.国际政治体系:

是国际政治的力量和制度规则的体系性体现,是国家政治主体按照特定结构和样式构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规则的整体系统。

(现在是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政治体系处于变动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