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93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南川区第三中学课时教案文档格式.docx

3.描述数据

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揭示的信息。

条形统计图:

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如:

扇形统计图:

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

如:

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

360o,如语文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o×

20%=72o。

注意:

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o有一定的误差。

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4.全面调查的意义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的学科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图直观形象的描述了数据。

利用表和图分析到了喜爱学科的情况。

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查的对象。

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

三、巩固练习

P153练习1、3。

2题课后去完成。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统计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这些过程就是我们统计中的基本过程,特别是要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

 

学生进行思考、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好表格进行统计

师生共同绘制上面表格中的两种图形

作业布置

P158习题10.1复习巩固1、2,在1题上补上用条形统计图描述以上统计的情况。

P160综合运用7题。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一、概念、

…………………………

二、收集数据

1、问卷调查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全面调查

三、练习

备课活动意见

教学后记

签字

第2课时

统计调查

(二)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板书课题

抽样调查:

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

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

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

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

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

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

例如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

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

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

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4.让学生观察P154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指出最好选择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较好。

三、随堂练习:

P155练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抽样调查,它是统计中常采用的方法,但要注意抽样时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还要注到有随机性,根据精度,确定样本容量的大小,一般地说样本容量越大,精度越高。

学生发表意见:

如何调查?

教师讲清抽样调查的两个必要性:

①省时、省力;

②有些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如调查灯泡的使用寿命,火柴的质量,炮弹的杀伤半径等具有破坏性的调查,都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相关概念

学生思考还有别的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吗?

用扇形统计图较好。

因为抽样调查最好反映出各个节目喜欢的百分比来反映总体状况。

P158复习巩固3、4题;

P1608题。

统计调查

(二)

一、抽样调查的意义

二、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三、抽样的注意事项

四、练习

五、小结

第3课时

统计调查(三)

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并能统计出各段人数的百分比。

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抽样

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

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

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

上述情况显然不能。

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

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

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

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

5:

3抽取。

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各段分别应抽取多少人,并列出表格。

青少年

成年人

老年人

合计

抽取人数

200

500

300

1000

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A新闻

11

125

103

239

23.90%

B体育

47

114

63

224

22.40%

C动画

55

53

18

126

12.60%

D娱乐

74

176

59

309

30.90%

E戏曲

13

32

57

102

10.20%

100%

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

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

新闻

25%

34.5%

体育

23.5%

22.8%

21%

……

三、小结。

本节课仍然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对数据较大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这里仍然要注意抽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会计算出各个层次所占的百分比。

学生思考取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抽取方法

让学生列出表格

师生一起共同整理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统计

P159第5题;

P161第11题。

一、情景创设

二、新课

1、……………………

2、……………………

3、……………………

三、小结

第4时

统计调查(四)

进一步巩固分层抽样的方法,能用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出各个层次所占总体的百分比,体会在较大数据中进行分层抽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描述、判断的全过程。

在分层抽样中的数据整理和描述

准确绘制各种表格和图形来描述数据

上节课我们对数据较大的情况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那么一般地对这类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

(常采用分层和按比例进行抽样)

二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500万观众中抽取10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

成年人:

老年人=2:

3的比例抽取后得到了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为200,500,300人。

1.如果要抽取5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

老年人=3:

4:

3,则各段应抽取多少人数。

2.若在各段抽取的人数中对各节目的喜爱情况分别为:

青少年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6;

31;

42;

64;

7,成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85;

60;

15;

9,老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70;

30;

7;

28。

绘制出500名观众最喜爱节目的统计表。

3.计算各个年龄段中对节目爱好的百分比。

4.用折线统计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对节目喜爱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并根据图形说出各段喜爱节目的变化情况。

注:

1、2、3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作适当提示,对于第4点师生一起完成。

统计调查这一单元主要讲了调查的两种方式: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是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有些调查不宜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要注意抽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随机性,这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如果总体的数据较大、情况对象复杂时,就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在描述数据时,多采用的是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来描述。

扇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情况;

条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的具体数目字;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各段的变化趋势。

学生思考后回答

P160第9、10题;

P161第12题。

一、引入

4、……………………

第5时

直方图

(一)

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

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一、复习引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

1.问题提出: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

cm)如下,请同学们看P163收集的63个数据。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

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例如:

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

,如:

,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③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

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

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

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

划计

画记也可以写成频数累计。

频数

所以身高在

三个

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

三、练习。

在上述数据中,如果组距取为2或则4,分为几组,能否选出40名队员,请试试看。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的仍是有关数据的整理,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的分布状况,通过频数分布来体现某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要求。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注意表格所表示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填写,实践。

P168练习(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P169第2题(不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一、复习引入

……………………

第6时

直方图

(二)

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了解频数分布图的意义,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说出该矩形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各矩形的高的确定和小长方形表示的实际意义

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

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⑴.

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

如图:

⑵.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

⑶.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

如上图可作成下图的形式:

2.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

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今天主要学习的是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折线统计图是描述总体数据的变化趋势,而频数折线统计图是描述各个范围内频数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观察P165的直方图,教师作重点讲出各矩形所表示的意义和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P168练习,在上节中的频数分布表中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只画1组的情况);

P169第2题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P168习题10.2复习巩固第1题。

频数分布和直方图的绘制

一、频数直方图

(1)建立………………

(2)小长方形的意义

(3)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意义

四、作业

第7时

直方图(三)

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熟练地列出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通过例题和实践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描述。

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

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

一、例题讲解。

1.学生熟读P166例题。

2.将例题中的组距改为0.5,重新分组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说出大麦穗的分布情况。

略解:

⑴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7.4-4.0=3.4(cm)

⑵决定组距和组数,以0.5cm为组距

可以分7组。

⑶列频数分布

分组

1

3

16

27

34

100

⑷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从表和图可以看到麦穗长度大部分落在5.0∽7.0cm之间,其他区域较少,长度在6.0∽6.5cm范围内的长度最多,有34个,而长度在,4.0∽4.5,4.5∽5.0,7.0∽7.5cm范围内的麦穗个数最少,总共有7个。

教材中将数据分成12个组与分成7个组相对比,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此可以看出,分的组越多,分析得越细致,对总体的估计要准确一些。

一般地在100个数据以内,分为5∽12个组较为恰当。

P169第3、4、5题。

(对4题、5题做适当提示:

4题,组距取0.6,横轴表示销量,纵轴表示星期个数;

5题,组距取20000,横轴表示绿地的面积,纵轴表示省份的个数。

一、例题讲解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数和组距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小结

三、作业

第8时

小结复习

复习课

梳理本章所学知识,弄清本章知识的框架结构,巩固所学概念,明确统计的基本思想,会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

认识框架建立和知识梳理

一、知识梳理和知识框架的建立。

1.调查分为哪几种形式?

各有什么优、缺点?

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形式。

全面调查(也叫普查),准确、全面,但它花费多,耗时长,甚至某些调查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不全面,有一定的误差,但它花费少,省时省力,一般的调查都能办到,因此通常是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的特征。

2.几个名词概念

每一个考察对象。

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

样本中的个体数目。

频数:

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个数。

3.抽样调查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有随机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②在数据较大,情况较复杂时,应采取分类、分层抽样进行调查(常采取比例的抽样方法)。

4.数据的整理和描述主要采取什么方法?

整理数据,主要是通过表格来反映,根据不同情况制出不同形式的表格,来反映各组的状况。

描述数据,主要采取绘图的方式,如:

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它们各有特点。

条形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扇形图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折线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5.本章知识框架

三、随堂练习

P179复习巩固1、2、3、4、5、6。

重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P180综合运用7、8题、9。

知识点小结,主要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

P18110、11、12(教师作适当提示)

小结

一、知识要点小结

………………

二、知识框架图

四、作业及时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