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39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毕业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docx

《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设计.docx

毕业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

一、概况

1、地理概况

(1)井田位置、范围与交通

井田位于新疆阜康市东南方位的35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阜康市甘河子镇管辖。

井田东西长6.55km,南北宽2.1—2.3km,面积14.43km2。

井田距乌鲁木齐市85km,北偏西方向距甘河子镇5km,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及216国道从井田北部3.3km处通过,外部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但井田内沟谷纵横,汽车通行困难,只有顺着井田附近小煤矿所修道路可至井田西部,井田内交通不便。

(2)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博格达山北麓的中低山~低山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部山区山势陡峻,地形切割较强烈,冲沟发育,多为“V”型谷,局部为“U”型谷,沟谷坡度较陡,井田北部为戈壁平原区,地势平坦,全区海拔高度+1001~+1345m,沟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80~300m。

(3)水系

井田西3.5km处有甘河子河,东8km处有白杨河,两河均发源于博格达主峰的冰川区。

井田夹于两河间扇形山地的前缘,因无与天山终年积雪区相联接的沟谷,故区内无常年地表径流,仅在春季雪融期和多雨季节沿南北向沟谷形成暂时性洪流,区内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微弱的第四系潜流。

井田临近甘河子河,从地形分割上属该河流域,甘河子河集水面积250km2,据原新疆地质局阜康队1957~1958年在小龙口煤矿勘探时一个水文年的观测资料,该河年平均流量1.208m3/s,年径流量0.381m3,6~8月为洪水期,流量4.165~8.105m3/s,1~4月为枯水期,基本断流。

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龙口土墩子干渠建成后,甘河子河出山口已终年断流。

据1962年的《阜康煤矿白杨河矿区详查勘探最终报告》资料,位于井田东部的白杨河年平均流量为3.18m3/s,最高洪水流量17.75m3/s,水位标高1040~1068m,水流急湍流速1~3m/s,洪水集中在6~7月份,冬季流量不足0.5m3/s,水位年变化约0.5m。

(4)气象与地震烈度

井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

据区东8km的白杨河水文站数十年观测资料,本区年平均气温5.87℃,6~8月为夏季,平均气温20.47℃,最高达35.3℃,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平均气温-11.37℃,最低达-32.2℃,六月为多雨季节(最大一日降水量达48.3mm),常形成暂时性洪流。

每年十月中旬开始降雪,次年3月底至4月初消融,年平均降水量251.59mm,最高年份达405.2mm。

年平均蒸发量1543.84mm,最高达1760.5mm,平均潮湿系数为0.163,属湿度过低带。

始冻日一般在11月初,解冻日在次年三月,连冻日在120~130日,最大冻土深度达1.01m。

另据新疆建材环境评价部在对天龙公司电解铝、炭素材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中的资料,本区历年平均气压958.8hpa,常年平均风速1.4m/s,主导风向南西。

(5)地震

井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震带上,地震较为频繁,据新疆地震局发布的资料,自1934年以来,邻近区已发生大于Ms4.7级的中强震6次,小的地震经常发生,本区是新疆地震多发区之一,其地震动峰加速度为0.15g,地震基本裂度属Ⅶ级,六次中强震见表1—1。

 

邻近区中强震简表

表1—1

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级

(Ms)

距工区位置及参考地名

北纬(度)

东经(度)

1934

8

7

44°36.8′

87°42.1′

6

工区南北75km,米泉县东道海子

1944

4

18

45°00′

88°00′

5.5

工区北偏西105km,米泉、阜康、福海三市(县)交界处

1944

5

21

44°30′

88°00′

5.25

工区西北52km,阜康梧桐沟东

1965

11

13

43°54′

87°48′

6.9

工区西南43km,乌鲁木齐红沟煤矿南

1966

4

17

43°54′

87°54′

4.7

工区西南35km,米泉索门子

1983

5

17

43°46′

87°19′

4.7

工区西南84km,乌鲁木齐马家庄

(6)经济地理

甘河子镇是阜康市的重要工业基地,以该镇为中心的区域居住人口约2万人左右,有汉、维、哈、蒙、藏、回、满、乌孜别克、俄罗斯等民族。

工业企业主要有天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水泥公司、铝业公司和原地方国营的小龙口煤矿,工业产品有水泥、电力、电解铝、煤炭等。

甘河子镇以南的天山北麓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品种较齐全。

为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带,自治区已将该地区规划为高能耗工业基地。

井田以北的冲洪积平原为农耕区,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葵花、油菜、打瓜子、棉花、瓜果、蔬菜等;井田以南的天山为林区和夏季牧场,树种有松树、杉树、白桦、白杨、柳树,牲畜主要为马、牛、羊。

井田是牧民的冬季牧场,矿山建设所需和各类生产、生活物资和用水均需从甘河子镇供给。

二、外部建设条件

1、交通运输条件

井田距乌鲁木齐市85km,北偏西方向距甘河子镇5km,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及216国道从井田北部3.3km处通过,距矿区4km有轻轨与乌鲁木齐相通,外部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2、电源条件

根据矿区附近电源情况的调查,距砂沟矿区约20km处有一瑶池220/110/35kV变电站。

距瑶池变电站约5km处有一甘河子110/35/10kV变电站,但甘河子变电站无35kV出线间隔。

3、水源条件

根据地质报告及现场勘探甘河子河水平均流量1.208m3/s,年径流量0.381亿m3,可满足本矿地面生活、井下设备用水量的需求。

三、资源条件

1、地质构造及煤层

(1)地层及地质构造

1)区域地层

本区位于乌鲁木齐山前拗陷的东段,博格达(复背斜)弧形推覆体顶端的东北侧,区域地层属于天山~兴安岭地层区,准噶尔地层分区的吉木萨尔地层小区。

在区域内出露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

(a)古生界地层

分布于区域的中部、南部,主要岩性为滨海相~河湖相的泥岩、粉砂岩、凝灰砂岩等。

I、下二叠统下芨芨槽子群(P1jja):

分布于区域中部,主要岩性为滨海相的灰绿色、深灰色石英砂岩、页状粉砂岩和少量长石砂岩夹灰岩层。

与上覆上二叠统乌拉泊组(P2wl)为整合接触,地层厚度>550m。

II、上二叠统乌拉泊组(P2wL):

分布于芨芨槽子群(P1jja)和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的南侧,主要岩性为滨海相的灰绿色、黄绿色为主的长石砂岩、粉砂岩,局部有凝灰砂岩。

与上覆的上二叠统井井子沟组(P2j)除在东南部为断层接触外,其他处均为整合接触,地层厚度>730m。

III、上二叠统井井子沟组(P2j):

分布于乌拉泊组(P2wL)的南侧,主要岩性为滨海相~三角洲相的绿灰色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灰绿色砾岩、泥岩。

地层厚度>350m。

IV、上二叠统芦草沟组(P2L):

主要分布于井井子沟组(P2j)的地侧,主要岩性为泻湖相的灰黑色的粉砂岩、砂岩、泥岩、砂质页岩。

与下伏的下二叠统井井子沟组(P2j)除在区域东南部为断层接触,其他均为整合接触,地层厚200~960m。

V、上二叠统泉子街组(P2q):

仅在区域的边部有少量分布,主要岩性为山麓河流相和河湖相的紫红色砾岩,棕色泥岩、砂质泥岩。

与下伏的上二叠统芦草沟组(P2L)为不整合接触和断层接触,地层厚90~230m。

VI、上二叠统梧桐沟组(P2w):

分布于泉子街级组(P2q)的两侧,分布面积小,主要岩性为河湖相的灰绿色砂岩、泥岩互层。

与下伏的上二叠统泉子街组(P2q)为整合接触,地层厚65~520m。

(b)中生界地层

分布于区域中部和东北部,主要岩性为河流相~湖沼相的泥岩类、粉砂岩类和砾岩类岩石。

I、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T1j):

呈条带状出露于区域的东南部和东北部上二叠统梧桐沟组(P1w)的两侧,主要岩性为河流相和河湖相的棕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紫灰色砂岩、粉砂岩。

与下伏的上二叠统梧桐沟组(P1w)为整合接触,地层厚60~310m。

II、下三叠统烧房沟组(T1s):

分布范围同韭菜园子组,主要岩性为河湖相的棕红色泥岩含钙质结核,紫红色块状砂岩或块状砾岩。

与下伏的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T1j)为整合接触,地层厚40~400m。

III、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2-3k):

呈带状,沿东西向展布于区域的北部和东南部,而在区域中部,该地层由于受断层切割呈三角形。

主要岩性为河湖相的灰绿色、黄绿色硬砂岩、泥岩及褐红色泥岩,与下伏的下三叠统烧房沟组(T1s)为整合接触。

地层厚70~690m。

IV、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s):

呈条带状,沿东西向展布于区域北部和东南部。

主要岩性为湖相的灰黄色、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等。

与下伏的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2-3k)为整合接触,与上覆的上三叠统郝家沟组(T3h)除在f2西端为断层接触外,其他均为整合接触,地层厚60~1120m。

V、上三叠统郝家沟组(T3h):

呈窄条状,沿东西向分布于黄山街组(T3hs)南侧。

主要岩性为湖沼相的灰色、浅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和少量中粗砂岩等,夹少量细煤线。

与上覆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50~220m。

VI、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呈条带状,沿近东西向分布于区域中部。

主要岩性为湖沼相灰白~灰黑色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和煤层等,是主要含煤地层。

与下伏的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整合接触。

地层厚150~1195m。

VII、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

呈条带状,沿近东西向展布于区域中部。

主要岩性是以滨湖相为主夹河流相沉积的灰绿、灰白色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砂砾岩,夹薄煤层,构成了黄山街倒转向斜的核部。

地层厚50~670m。

(c)新生界地层

主要分布于区域北部,多为砾石、砂土等。

I、第三系中~上新统昌吉河群(N2-3ch):

分布于区域西北部,断续地超覆于中生界地层之上。

主要岩性为河流相沉积的黄灰色砾岩和褐色砂质泥岩。

地层厚度>10m。

II、第四系黄土层(Q4eoL);在局部有面积极小的黄土层覆盖,主要由风尘黄土组成。

地层厚度>3m。

III、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分布于区域北部,主要由砾石、砂、亚砂土等组成。

地层厚度>5m。

2)区域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准噶尔~北天山褶皱系(亚I级)准噶尔拗陷(Ⅱ级)南缘的乌鲁木齐山前拗陷(Ⅲ级)东段阜康凹陷(Ⅵ)的东部区域内,其南部以F1断裂(水磨河~李家庄断裂)与北天山地槽褶皱带(Ⅱ)博格达复背斜(Ⅲ级)相邻。

区域内各个构造形态特征及关系见表。

(a)褶皱

区域内褶皱构造主要为黄山街倒转向斜。

它位于区域中部,控制了区域内的总体构造形态,核部由三工河组地层组成,两翼由八道湾组和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组成。

其西段被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从核部沿北西西向截切,只保存了不完整的北翼。

东段自核部以南被F1截切,使核部和北翼保留完整,北翼倾向南,倾角39°~55°,南翼倒转,倾角55°~60°。

由于受断层的破坏和影响,在白杨河的东南侧形成一个小的复式背斜,因规模小,且远离井田,不再细述。

区域地层简表

表1—2

地层代码

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近代沉积

冲洪积层

Q4al+pl

Q4eol

N2-3ch

J1s

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

断层接触,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断层接触

不整合接触,断层接触

不整合接触,断层接触

整合接触

>3m

黄土层

>5m

第三系

上-中新统

昌吉河群

>10m

侏罗系

下统

水西沟群

三工河组

50-670m

八道湾组

J1b

150-1195m

三叠系

上统

小泉沟群

郝家沟组

T3h

50-220m

黄山街组

T3hs

60-1120m

上~中统

克拉玛依组

T2-3k

T1s

70-690m

下统

上仓房沟群

烧房沟组

40-400m

韭菜沟组

T1j

P2w

60-310m

二叠系

上统

下仓房沟群

梧桐沟组

65-520m

泉子街组

P2q

90-230m

上芨芨

槽子群

芦草沟组

P2L

200-960m

井井子沟组

P2j

>350m

乌拉泊组

P2wl

>730m

下统

下芨芨槽子群

P1jja

>550m

 

区域构造

表1—3

构造体

名称

构造体

位置

构造体特征

与井田

关系

黄山街倒转

向斜

区域中部

区域性倒转向斜,向斜轴倾向南,走向在中、西部为东西向,在东部为南东东向,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增大

有直接影响

白杨河东复式背斜

区域的东南部

发育于黄山街倒转向斜的南翼,受F1断裂影响在区域东南角形成一小的背、向斜,核部地层为泉子街组

无影响

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

区域中部、东南部

区域性逆断层,沿东西走向切割了多外地层,对区域内地层破坏较严重。

有直接影响

f1

区域西

北部

断层走向近东西向。

无影响

f2

f1南侧

断层走向近南西西向,其东段被f1断层截断。

无影响

f3

白杨河以东的中部区域

为发育于下三叠统黄山街租地层中的平推断层,断层走向南西,断距约600

无影响

f4

f1断层南侧的中部区域

断层走向北西,其北部被F1断层切断。

无影响

f5

f4断层以东的中部区域

断层走向近南北向,其南、北两端分别被f4和f1断层截断。

无影响

f6

区域东南部的二叠系地层中

为一推测断层,走向近东西向,使泉子街组和芦草沟组为断层接触。

无影响

f7

f1断层东侧的东南部区域

为f1断层的次级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向,使泉子街组和芦草沟组为断层接触。

无影响

f8

f1断层以东,f7断层的南侧

为f1断层的次级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向,使芦草沟组和井井子沟组为断层接触。

无影响

f9

f1断层以东,f8断层的南侧

为f1断层的次级断层,断层走向近东南向,将井井子沟组和乌拉泊组沿断层走向截切。

无影响

(b)断裂

区域内主要断裂构造是中部的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及一些小断裂。

F1断裂是区域性逆断层,为乌鲁木齐深大断裂向东延伸部分。

它自西北部延进本区,由东南角伸出,其西段产状为180°—200°∠62°—83°,向东变化为220°—230°∠40°—45°,对井田内地层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并造成二叠系地层逆掩于侏罗系地层之上的现象。

而其它小断裂对侏罗系含煤地层无影响,且多为F1断裂的次生断裂,特征可详见表,在此不再细述。

总之,区域内主要构造体为黄山街倒转向斜和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均为对井田有直接影响的构造体。

3)井田地层

井田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

二叠系下统下芨芨槽子群(P1jja)三叠系中上统克拉玛依组(T2-3K);三叠系上统黄山街组(T3hs)、郝家沟组(T3h);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和少量的第四系(Q4),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a、二叠系下统下芨芨槽子群(P1jja)

在井田西南部、F1断层以南有少量出露,为滨海相的灰绿色、深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下伏的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呈断层接触,地层出露厚度在井田内最大为376.34m。

b、三叠系中上绕克拉玛依组

c、上三叠统黄山街组

d、上三叠统郝家沟组(T3h)

呈条带状分布于井田的北界,在Ⅳ线以东出露于井田北部<129.35m。

以湖相沉积的灰绿~灰白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泥岩、中砂岩薄层,顶部有少量炭质泥岩薄层及细煤线出露,与上覆的八道湾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层厚129.35-419m。

e、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呈条带状分布于井田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是井田内的主要含煤地层,与上覆三工河组为整合接触。

主要为湖相~沼泽相沉积,伴有少量河流相沉积的含煤碎屑沉积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砾岩,和煤层组成,夹少量中、粗砂岩。

地层总厚为699~1379.41m,其中可采、局部可采煤层为29层,编号煤层为18层,煤层平均总厚76.38m,按地层平均厚1197.91m计,含煤系数6.4%,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和含煤性的差异,将其由下而上划分为下含煤段(J1b1)、砂砾岩段(J1b2)和上含煤段(J1b3),现依次分述如下(地层含煤特征可详见表):

I、八道湾组下含煤段(J1b1):

分布于井田北部及中部,主要岩性以湖沼相沉积的灰~灰黑色的泥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和黑色煤层为主,夹少量中粗砂岩,是井田内主要含煤段。

共含煤13-14层,可采、局部可采12层,编号煤层11-13层,煤层自下而上依次编号为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

煤层总厚53.71-60.27m,可采总厚52.13-57.98m,地层厚257.5~544.78m,按平均值501.24m算,含煤系数为12.0%,其中A5煤层为巨厚煤层,在14.81~29.79m之间,是本井田的主勘煤层。

II、八道湾组砂砾岩段(J1b2):

分布于井田中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伴有湖沼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白~深灰色的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含煤层7-11层,可采、局部可采煤层1-2层,其中编号煤层2层,编号为A14-A15,煤层总厚为6.87-17.24m,可采总厚为2.06-2.92m,本段地层在ZK303孔控制较好,厚度为385.38m,含煤系数为1.9%,其含煤性较差,以顶部和底部各一层较厚的砂砾岩分别与上含煤段(J1b3)和下含煤段(J1b1)分界。

III、八道湾组上含煤段(J1b3):

分布于井田南中部,为一套湖沼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的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炭质泥岩,含煤层5层,可采4层,自下而上编号为A16、A17、A18、A19,煤层总厚为8.46-9.24m,可采总厚为7.82-9.24m,本段地层厚175.12~380.80m,按平均值311.29m算,含煤系数为3.0%,含煤性较差。

综上可知,井田内的八道湾组地层经历了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沉积历程,湖沼相环境是主成煤期,形成的上、下含煤段层位稳定,尤其是下含煤段地层的含煤特征明显。

f、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

呈条带状沿东西向展布于井田中南部,以河、湖相交替沉积。

其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灰绿色、黄绿色的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砾岩,局部夹1—2层煤线。

地层由于受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的影响,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变薄,地层厚89.45~384.76m。

底部以粗砂岩或砂砾岩与八道湾组分界。

g、第四系(Q4)

第四系黄土层(Q4eol):

在井田中部的火烧区南界附近有小面积的黄土层覆盖,主要由风尘黄土组成。

厚度大于2m。

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

分布于现代沟谷中,主要由第四系冲积、洪积层的砾石、砂及砂土、亚砂土组成,厚度大于3m。

4)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黄山街倒转向斜的北翼,为一向南倾的单斜构造,倾向180°~200°,倾角35°~74°,全区地层走向变化不大,但沿走向倾角有变化,东部地层陡,在55°左右,由东向西产状变缓,在Ⅱ线一带变为35°,沿倾向方向倾角变化不大。

井田内构造主要为黄山街倒转向斜和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现分述如下:

a、褶皱

黄山街倒转向斜由于受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的截切影响,在井田内只保存了不完整的北翼。

井田则位于该倒转向斜的北翼,总体构造形态呈一南倾的单斜,井田内未见其他褶皱构造。

向斜核部由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地层组成,两翼地层由八道湾(J1b)、上三叠统郝家沟组(T3h)和黄山街组(T3hs)构成。

地层产状为180°—200°∠35°—45°。

b、断裂

井田内仅见的水磨河~李家庄断裂(F1)为区域性逆断层,在井田内产状为180°—200°∠75°,沿近北西西向贯穿于井田南部边界,对地层破坏较大,在井田以东将黄山街倒转向斜的核部及其南翼地层截切,并使二叠系、三叠系地层逆掩于侏罗系地层之上,在井田的南界截切了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地层,并且在深部切断了八道湾组上含煤段(J1b3)的A16、A17、A18、A19煤层。

总之,井田内褶皱和断裂构造不发育,已知的断裂构造对煤层的破坏和影响小,井田内构造复杂程度应属中等构造类型。

(2)煤层

井田一带煤层均赋存于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地层中,其中主要可采煤层分布在该组地层的下含煤段(J1b1)内,含13层编号煤层,中部的砂砾岩段(J1b2)含2层编号煤层,上部的上含煤段(J1b3)含4层编号煤层。

编号煤层自下而上编号为A1~A19,其中A4煤层在Ⅴ线一带未见出露,A8煤层在Ⅲ线以东出露,A10煤层在Ⅱ线以东出露,A11煤层在Ⅰ~Ⅳ线间出露,Ⅴ线以东未见出露,A12、A13煤层仅在Ⅱ~Ⅲ线间出露,A14煤层在Ⅴ线以东出露,其余煤层在东、西砂沟井田一带均有出露。

A4~A13煤层在地表火烧,其中A4、A9、A11、A12、A13煤层在局部未烧,有零星露头,其它煤层在地表均全部火烧。

井田一带还分布有其它一些局部可采煤层,但这些煤层仅在个别控制点出露,连续性差,可采范围小,故本次工作中对这些局部出露的煤层未进行编号。

下含煤段中的A5、A6、A7、A8、A9、A10煤层为井田一带的主要煤层。

a、含煤性综述

砂沟井田内有工程控制的可采、局部可采煤层25–29层,煤层平均总厚76.38-79.41m,按本井田八道湾组平均地层总厚1197.91m计,含煤系数为6.4%,其中编号煤层19层,自下而上依次编号为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A16、A17、A18、A19。

其中A14煤层在井田西部未出露,仅在东部出露。

A12、A13二层煤在东部未出露,仅在西部出露。

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69.28m,可采系数为90.7%,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62.87m,可采系数为79.2%。

b、煤层垂向组合

依据井田内各煤层的垂向分布,煤层间距、沉积旋回等特征,将井田内煤层由上而下分为三个垂向组合。

a、上部煤层组合(八道湾组上含煤段)

由A16、A17、A18、A19四层编号煤层和一层未编号煤层组成,煤层纯煤平均总厚8.46-9.24m,按上部组合地层厚度311.29m计,含煤系数3.0%,其中编号煤层平均可采总厚7.82-9.24m,可采系数为92.4-100%,此段为次要煤层组合。

b、中部煤层组合(八道湾组砂砾岩段)

由A14-A15二层编号煤层和6-9层未编号煤层组成,煤层纯煤平均总厚6.87-17.24m,含煤系数1.9-5.2%,可采煤层平均可采总厚2.06-2.92m,可采系数为16.9-30.0%。

c、下部煤层组合(八道湾组下含煤段)

由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13层编号煤层和1层未编号煤层组成,煤层纯煤平均总厚60.27m,含煤系数12.0%,可采煤层平均可采总厚57.98m,可采系数为96.2%。

井田内现已探明资源量大部分集中在该组合中,此段为主要煤层组合。

(3)可采煤层特征

井田内有可采、局部可采的编号煤层15层,其特征详见《可采煤层特征表》。

A3煤层:

为一结构较简单的薄—中厚煤层,井田内煤层控制点4个,见煤点4个,见煤率为100%,可采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