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00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三十年Word格式.docx

3.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1.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这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

2.《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示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二、《女神》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1.主要思想:

泛神论思想;

浪漫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2.《女神》的基本特色:

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术风格。

三、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1.早期历史题材剧作:

《卓文君》、《王昭君》、《聂營》

2.郭历史剧的特点:

“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新诗运动人物的性格。

3.4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

《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作诗如作文”:

一是打破格律限制,二是以白话为诗。

诗的“散文化”。

“诗的经验主义”:

“言之有物”、“有我”、“有人”。

“平民化”。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中国第一批白话诗人:

胡适(第一“白话诗人”,《尝试集》)、周作人、俞平伯、沈尹默康白情、傅斯年等。

2.早期白话诗的“最初形态”

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

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风格,多用虚词,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

3.特点

虚化意象和寓言意象的大量出现;

强烈的主观意识。

三、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

主要诗人: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

基本阵地:

北京《晨报副刊》

2.主张

新诗的自觉;

“理性节制情感”;

新诗的格律化(三美)。

3.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

3.1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代表作:

《死水》、《发现》。

思想内涵:

一方面,歌颂自然美景,赞美爱情,思想爱做;

另一方面,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沉郁的风格。

评价:

总体来看,闻的诗歌不多,但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对诗歌史中新诗发展的贡献甚大。

3.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基调日趋低沉,艺术上日趋圆熟,达到了中国新诗的最高境界)。

成就:

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

美妙;

3)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四、“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概念的提出(穆木天)

关于诗歌观念的变化,从“表达”功能专项“表现”功能,对胡适的“作诗如作文”提出质疑。

2.早期象征派诗歌: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

3.李金发的象征诗歌

内容:

消极厌世、愁苦情绪与颓废色彩。

表现手法:

大量的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成就超过诗歌、小说、戏剧、戏剧。

其原因在于:

1.这种文体比较自由。

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

2.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比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

3.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化传统”化得较好。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

二、周作人与“言志(“志”,对心理的追求)派”散文

1.周作人的两种散文

浮躁凌厉;

冲淡平和(主体类型)。

2.代表作(写于20年代):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这些很能代表周作人“胭脂”小品的风格。

3.周作人的抒情散文的特点

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同意;

从容描绘中沁透着作家的闲话、趣味;

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轻若重,构成了冲淡平和的境界。

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

4.其他作家:

俞平伯;

《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

钟敬文:

《荔枝》、《茶》、《黄叶小谈》等。

冯文炳(废名):

《竹林的故事》等。

三、其他散文家

冰心、朱自清、丰子恺、梁遇春、瞿秋白。

郁达夫、郭沫若。

林语堂、陈西滢。

第一个十年的戏剧

一、文明新戏: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诞生:

在西方话剧影响下诞生。

1.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李叔同,《茶花女》)

2.“爱美剧”阶段(初创阶段)

1921年3月,“五四”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成立于上海,有郑振铎、沈雁冰等13人倡导。

代表作品:

洪深的《赵阎王》、《少奶奶的扇子》等。

二、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1.田汉的创作;

地位;

最具有代表性的创造社作家,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

创作主题:

1)浪漫抒情剧;

2)爱(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

早期创作的特点

1)引人注目的“艺术家形象系列;

2)唯美主义的语言风格。

2.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地位:

物理学家与戏剧作家。

著有《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剧。

多喜剧。

《一只马蜂》(处女作)。

丁的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

善于对世态人情会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热爱;

3)别出心裁的结构。

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的模式;

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

一、“左联(包括东北作家在内)”和左联小说

1.代表人物:

茅盾、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吴组缃(非“左联”成员《黄昏》)、叶紫。

2.其他:

艾芜(《山峡中》)、萧红、张天翼(《华威先生》)

3.太阳社:

蒋光慈、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孟超、钱杏邨等。

4.“左联”五烈士: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胡也频

5.丁玲:

“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6.东北作家群: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八月的乡村》,与萧红合称“二萧”)、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

形成于30年代中期。

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1.京派小说

叶圣陶1930年出版的小说《倪焕之》与《子夜》一起被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

废名早期的短篇集《竹林的故事》。

凌叔华早年的作品《酒后》、《绣枕》等。

萧乾(忧郁的儿童目光)短篇《篱下集》等。

代表人物:

沈从文、废名(冯文炳)、卢焚(师陀《期待》)。

5>

其他作家:

李健吾、李劼人、林徽因、朱光潜等。

三、海派小说

1.初期海派

1.1张资平

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创作《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等。

1.2叶灵凤

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广者之一,《朱古力的回忆》、《七颗心的人》等。

2.新感觉派(如左翼作家所言)

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是海派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刘呐鸥:

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城市的病态与糜烂。

穆时英:

早期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

施蛰存:

《梅雨之夕》、《将军低头》、《善女人行品》、《春阳》、《雾》等。

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有回归现实主义的倾向。

具有强烈的城乡二元倾向。

“现代派”的特色与倾向:

半殖民的病态畸形,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的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

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一、“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

1.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点的政治或社会主题;

2.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3.语言通俗,样式自由。

二、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1.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讲究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2.善用比喻,把感情藏在诗中,有思想、概念、具体形象;

3.注重炼词(尤其动词),炼句;

4.诗风质朴凝练,含蓄深沉。

三、现代派诗歌创作(形成于30年代初)

1.30年代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

2.主张:

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的现代诗歌。

3.特点:

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审美原则:

朦胧美;

方法:

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形式体制:

散文化的自由体。

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四、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

1.戴望舒的诗作

诗歌创作;

“雨巷”、“记忆”时期:

探求、成熟阶段:

“残损”时期:

变异阶段。

早期的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也有抑郁之音等。

特点:

1)脱尽了格律诗的外壳,摆脱了“新月派”诗歌韵律、节奏的外在束缚,通过近似日常对话的形式和大量的口语的运用,表现明快的接近现实的意象;

2)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

3)表达方式介于隐藏和表达自己之间。

戴望舒抗战后的诗风的变化:

1)思想上:

爱国主义;

2)形式上:

半格律自由体

2.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前期多写下层社会的生活。

其诗歌意象比较晦涩。

语言上追求在口语基础上的欧化语句,中国语法词汇的交融。

《汉园集》:

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

何其芳:

《燕泥集》、李广田:

《行云集》、卞之琳:

《数行集》。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一、概况

1.样式增多:

报告文学、日记体、有机体等出现;

2.出现“鲁迅风”杂文;

3.分类:

左翼作家散文、自由主义作家散文(周作人、林语堂等)、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

二、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

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在32年、34年又创办《人世间》、《宇宙风》。

三、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1.“鲁迅风”杂文:

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其他;

巴人、柯灵、曹聚仁等。

2.鲁迅的杂文的特色:

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3.其他散文家的创作

艾芜、叶紫、萧红、吴组缃(《黄昏》)、郁达夫(山水游记作家《钓台的春昼》)、巴金等。

四、“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

1.“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

《画梦录》、《还乡杂记》;

李广田:

《画廊集》、《银狐集》等。

吴伯萧:

《羽书》等。

2.其他作家

缪崇群、丽妮、陆蠡等。

3.开明同人散文

丰子恺、夏丏尊(丰子恺的老师《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猫》等)、叶圣陶等。

五、报告文学与游记

夏衍的《包身工》:

公认的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邹韬奋、范长江、萧乾等。

游记:

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李健吾《意大利书简》、郑振铎《欧行日记》等。

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一、曹禺(万家宝,湖北潜江人。

1.《雷雨》(代表、处女作、1933年,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社会问题剧——“人生与社会”方面解释。

“诗”的角度——透过现实描写层面,从另一角度去解释其中蕴含的对人性和人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惑与恐惧。

人物形象

1)周朴园:

专制、冷酷、自私、虚伪、狡猾、凶狠、为主;

但对妻儿有关心,人性为完全丧尽。

2)繁漪:

“雷雨式性格”,“最不忍与最残酷”的复杂性格;

有反抗性,勇于追求个人幸福。

3)侍萍、四凤:

被损害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朴实、善良、易于受骗;

但觉醒后又坚强起来。

4)鲁贵:

奴才形象,人性丧尽。

5)周萍:

第二代封建资产阶级的代表,封建资产阶级自私、懦弱的“畸形儿”。

6)周冲:

纯洁无暇的“间色人物”。

7)鲁大海:

工人,有坚定的斗争精神,但又尚不成熟。

《雷雨》中写偶然的性的很多,作者没有揭示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有一定程度上的“命运”、“报应”的思想,剧中有着神秘主义的色彩。

结构:

“封闭式”结构的杰出代表

1)时间集中,24小时之内。

2)地点集中,一幕在鲁家,三幕在周家。

3)登场人物经过严格选择,共八人。

4)危急中开头,以现在情节为主,过去的情节用回顾式“回溯式”渐渐显现出来,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情节集中紧凑。

5)“序幕”与“尾声”:

对人生悲悯眼光的俯视。

2.《雷雨》之外的创作

《日出》与《雷雨》的比较

1)由传奇和变态向平凡与常态转变;

2)回顾式变为“横断面”;

3)主题转为关注社会;

4)《雷雨》是“人生挣扎”的困境;

《日出》则是开掘“人被捉弄”的困境,又是另一种的残酷。

《日出》(1937年4月,)——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

《北京人》(1940年,成就最高)、《家》(1942年,改编自巴金《家》)。

二、其他;

夏衍:

《赛金花》(1936年,“讽喻史剧”)、《上海屋檐下》(1937年)、

李健吾:

《这不过是春天》等。

宋之的:

《武则天》。

陈白尘:

《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

一、国统区小说

1.主要作家的创作

张天翼:

《华威先生》——包而不办的文化官僚(人物小品)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长篇“三记”之一。

另外两记为《困兽记》、《还乡记》)等。

钱钟书:

《围城》

《围城》中三个逐步深入的层面:

1)高级知识分子精神病态的讽刺(表面语义层);

2)随主人公的漂泊转徙而涉及到的广阔的社会面和众生相,作者都涉笔成趣,皆成讽刺;

3)形而上层面:

它由主人公的荒诞处境和无意义的人生经历生发、拓展到对人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究,将作品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引申语义层)。

2.萧红

作品:

《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主题:

对国民性的批判。

结构特点:

散点透视。

总特点:

诗化小说(首创者)。

二、沦陷区小说的创作

1.孤岛文学:

上海,1937年11月攻陷上海开始,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

2.小说作家的创作

<

张爱玲:

1)身世与审美的基调:

凄凉。

2)挖掘人物病态心理。

3)融现代与传统于一体。

4)代表作:

《金锁记》。

苏青:

《结婚十年》、《歧途佳人》、《涛》等。

梅娘(北方,“南玲北梅”):

水族三部曲《蚌》、《鱼》、《蟹》等。

徐訏:

1)基调:

浪漫虚构,大众传奇,爱与人性善恶的多重性。

2)《鬼恋》变态的出世心理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恋情。

3)1943年写《风萧萧》,徐訏年。

无名氏(卜乃夫):

浪漫爱情小说的畅销作家。

作品:

《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等。

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

1.“白洋淀派人情美,”鼻祖——孙犁。

《芦花荡》、《荷花淀》等。

挖掘农民心灵美与人情美,特别是注重农村女性的明轻重、识大体的搞上情操与乐观精神。

2.军旅小说的成就

刘白羽;

《无敌三勇士》(代表作)、《政治委员》等。

邵子南:

《地雷阵》。

丁玲:

《在医院中》。

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暴风骤雨》(周立波)等解放区长篇小说。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在抗战中后期及抗战胜利之后,散文创作普遍的艺术水准较高。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1.丘东平:

《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

2.沙汀:

《我所见指H将军》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1.《野草》杂志,聂绀弩(《我若为王》)、秦似(《随谈两则》)、夏衍(《此时此地集》、《长途》)等。

唐弢是最能学的鲁迅风致的作者之一。

2.“文抄公”周作人的散文,散文的小品化。

3.解放区杂文:

丁玲;

《三八节有感》、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了解作家与尊重作家》、王实味《野百合花》等。

一、小品散文

随着抗战的爆发,小品散文转入相对的沉寂。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星火集》、《星火集续编》、《还乡杂记》、巴金《龙·

虎·

狗》、《废园外》、《无题》、冯至以诗的笔法写散文、丰子恺《率真集》、叶圣陶《西川记》、梁实秋《雅舍小品》、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沈从文《湘西》、张爱玲《流言》(《公寓生活记趣》、《更衣记》)。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1.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

田间。

2.戴望舒;

《灾难的岁月》——《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最成熟的诗作。

3.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实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月诗派是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

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1.冯至:

《十四行诗集》。

2.中国新诗派(就是九叶诗派):

穆旦(查良铮,《诗八首》):

《被围者》。

对于传统诗学的叛逆性、异质性;

鲜明而强烈的民族性。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

1.“歌谣体形式”的特点:

和新歌谣一样,“颂歌”成为新诗的主要内容;

抒发个人感情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由此导致诗人主体的消失,诗人成为大众(阶级)的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的思想感情;

同时导致“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

追求语言的朴素、易懂、,大量采用口语,追求自然、自由而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

2.代表作: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王九诉苦》、《死不着》,李冰《赵巧儿》,田间《戎冠秀》、赶车传,阮章竞《漳河水》(1949,新的突破)。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抗战的广场戏剧

刘保罗《保卫华北煤窑》,吕复等《三江好》,王永梭《赶汽车》等。

2.秧歌剧与新歌剧

新秧歌剧:

《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悍匪周子山》(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一朵红花》(周戈)等。

新歌剧

奠基之作——《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

其他:

《赤水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等。

3.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瞿白音《南下列车》。

二、“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随着抗战的长期化、日常化,话剧又开始成为都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原因:

1)首先是与抗日战争中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直接相联系的、历史剧起了激发民族情绪的作用;

2)更现实的原因是由于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剧作家失去了公开抨击时弊的自由,就只能采用历史剧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严格地审查制度。

(决定了历史剧强烈的现实的政治的功利性特点。

范围:

战国时代六国联合抗秦的斗争、明末清初汉族人民反抗满族入侵的斗争,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的历史教训。

2.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夏衍《法西斯细菌》(五幕剧)、宋之的《祖国在召唤》、陈白尘《岁寒图》、袁俊(张俊祥)《万世师表》

3.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陈白尘——抗战初期《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

抗战胜利后《升官图》(主要代表作)

丁西林——《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妙峰山》等。

三、沦陷区:

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姚克《清宫怨》、石华父(陈麟瑞)《职业妇女》、《浮生六记》、《秋海棠》、陈锦《天罗地网》、顾仲彝《八仙外传》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填空与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填空:

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

10、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11、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12、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13、《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14、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