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74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ppt

第六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需求,一、教育需求的概念二、个人教育需求1.个人教育需求的基本动因2.制约个人教育需求的因素三、社会教育需求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主要因素,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个人对于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需求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教育被置于最高一级,属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返回,需要和需求不同,需要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欲望,需求则是考虑了约束条件后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在商品经济出现后,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或价格。

就教育而言,表现为为获得一定的教育,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或成本。

返回,按照教育需求的主体来划分,教育需求划分为个人教育需求、企业教育需求和国家教育需求。

国家和社会需求是个人教育需求的总体反映,个人需求又是社会需求的承担者,个人和家庭的需求是教育需求的最主要部分,社会和单位的教育需求最终要体现为个人和家庭的教育需求。

返回,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指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个人的教育需求,产生于个人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预期。

返回,个人教育需求的基本动因,是指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接受哪一级哪一类的教育?

目的何在?

返回,个人教育需求的基本动因1)物质生活的需求;2)精神生活的需求3)社会地位的需求返回,古代:

通过科举考试,知识分子可以进入官场,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从而形成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局面。

这样一来,就使得人们非常看重知识的力量,甚至把读书做官看作他们改变地位和身份的重要途径或唯一途径。

再加之劳动人民子女长期被排斥在受教育者之外,更增加了他们对于读书的羡慕和向往。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不仅可以升官,而且与发财相联,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这种升官发财思想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很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返回,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

马克思和韦伯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理论,则把教育或者技术资格看作是划分阶级阶层结构的重要依据。

更为具体地分析教育对阶层结构形成意义的R柯林斯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以学校证书来体现)被用来限制那些竞争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具有优厚报酬职位的竞争者的数量,并帮助那些享有“教育专利”的人垄断这些职位,即存在一种“文凭社会”或者“文凭主义”。

所有受惠于文凭制度的职业的获得,需要通过对教育文凭的投资,而文凭反过来被用于购买免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的工作职位。

教育中的阶梯建构在整个社会地位大序列之中,而教育作为进入社会、经济方面受益阶层的筛选标准,不仅仅存在于市场社会之中,而且作为进入的壁垒设置,教育与阶层或者集团的利益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返回,个人和家庭对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欲望。

但是,这些需求最终能否转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需要,还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2)个人学习能力3)教育成本的高低4)个人教育投资收益大小。

返回,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个人教育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接受教育的经济基础。

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由此决定的消费支出结构如何,最终会影响到其教育需求。

从收入来看,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教育需求就较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收入高的国家,中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在校率也较高,个别国家因为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而有所例外。

收入很低的家庭因为基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求学愿望也最低。

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求学意愿最高,其收入水平与求学意愿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

家庭收入特高的家庭,其子女求学要求会出现分化,有时会与其收入水平呈现负相关。

当然,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

返回,父母的职业和出身,对子女的教育需求也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子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即使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宽裕。

法国的一项统计发现,最希望子女上大学的是那些父母上过大学而收入又是中上等水平的家庭。

返回,个人受教育需要支付一定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学杂费、书本费、交通费等是直接成本,而因为上学不能工作可能失去的收入则是间接成本。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教育需求与教育价格成反比。

价格高,则需求受到抑制;价格低,则需求膨胀。

也就是说,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教育需求取决于教育价格的高低,教育价格越高,教育需求越少;相反,教育价格越低,教育需求越大。

所以,学费水平是影响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特别是对于贫穷家庭的影响比较显著。

返回,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成本与收益之比,是影响他们教育决策的重要因素。

他要考虑由于受到某种程度的教育,将来的收入是否会大于或至少不小于因受教育而付出的代价(直接费用和放弃掉的收入)。

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比较高,那么,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大;反之则小;如果收益率为零,甚至为负数,那么,人们的需求就会转向其他方面,投资也会转向其他有利可图的方面。

所以,个人的教育收益率是影响人个投资选择、并最终影响个人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

返回,需要注意的是:

影响个人教育需求的因素并不是均衡地起作用,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来说,起作用的因素和各因素所起作用的强度、大小可能不同,对富裕地区、富裕家庭来说,教育成本不是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但对贫穷家庭来说,影响则非常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返回,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各级政府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对本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的社会需求包括国家教育需求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

返回,企业教育需求,是指企业由于适应技术不断创新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企业的教育需求包括雇用受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为职工提供在职培训等。

返回,国家教育需求,包括国家对社会成员所要求的最低教育程度,包括出于国防需要的军事院校教育,同时也包括国家所拥有的维持社会机构正常运行的人才数量及相应的教育水平以及其他要求。

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或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须条件。

受过教育的人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社会需要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力,需要教育能有效地实现人的社会化,培养出维护和发展社会文明和社会制度的人来。

因此,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发展教育,有义务举办学校并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

返回,国家对教育的需求有着不同于个人教育需求的明显特点。

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对教育的需求主要是从社会整体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出发的。

首先,国家对教育的需求一般以教育规划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次,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也可能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某些政策去引导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社会需求作出调整。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订某些职业的就业资格,使求职者在获得该职位前,必须获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刺激对该类教育的需要。

再次,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类教育的财政拨款和利用宣传媒介引导人们对该类教育的需求;第四,政府还可以通过颁布法律、制定政策的形式引导或限制人们的教育需求。

但是,国家的行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限制条件的。

返回,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主要因素

(1)社会人口状况;

(2)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3)政府的政策导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影响社会教育需求的因素并不是均衡起作用的,其作用、范围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是不同的。

2)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不是个人教育需求的简单累积和叠加,事实上,个人教育需求和社会教育需求经常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是有矛盾的。

返回,社会人口的数量、质量、增长速度、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决定着一个社会教育需要的基本规模、结构和走势。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构成比较轻,则学龄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社会教育需求也比较大,需要的教育层次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基本如此。

相反,人口数量少,增长速度慢,人口的构成趋于老龄化,学龄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对教育需求量也相对较少,而教育需求的层次则比较高,发达国家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返回,国家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建立在一国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基础上的。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不能为教育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前提,也不具有刺激教育有效需求的压力,从而影响一国的教育社会需求和国家需求。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对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育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劳动力需求的规格和层次,并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方面,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层次;一方面,影响社会教育需求的持续性。

返回,第二节教育供给,一、教育供给的概念二、影响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1教师供给;2教育投入规模;3教育的单位成本;4政府动员和筹措教育经费的能力;5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三、教育有效供给,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能为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供给既包括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

学校是教育供给的微观主体,教育部门是教育供给的宏观主体。

返回,教师供给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供给。

从质量方面来说,教师质量低,达不到最低要求,就会影响教育质量,从而影响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

教师质量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合格教师的短缺,如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数学、自然科学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重。

从数量方面来看,教师数量不足则会直接减少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影响教育供给。

返回,适当的教师数量即要受到生师比的制约,又会受到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课时、教师工作量、教学方法及授课类别等)的影响。

教师数量不足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教育机会;一方面会因为生师比过大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在20世纪60年代的初等教育中,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生师比为40:

150:

1,而同期的美国生师比为25:

1,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生师比也在25:

127:

1之间。

每位教师所负担的学生人数过多,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迫于教育的需要,政府又会聘用不合格的教师填补空缺,出现严重的教师替代现象。

低质量教师的大量存在,不仅降低了教师职业的标准,也降低了教师的工资水平,从而又会影响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兴趣,影响优秀人才进入教职并进一步影响合格教师的数量。

返回,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教育供给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可以将多少资源分配给教育,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供给。

如果分配给教育的资源过少,那么,可以提供的教育机会就比较少,不仅会影响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也会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反,分配给教育的资源过多,势必会挤占其他部门所需求资源甚至是生产建设资金,从而减缓社会发展速度,并最终影响教育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分配给教育的资源过多,又会造成教育供给的过剩,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这无论是对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所以,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与教育需求相适应的合理的教育供给。

返回,合理的投资规模,一是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对各类具有一定知识一技能的劳动者的需要为目标;一是以满足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为目的。

尽管社会教育需求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有矛盾的,但是,社会需求往往要通过教育的个人需求体现出来,所以,可以通过投资等方式引导人们的个人教育需求,并进而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而只有为教育提供较充足的资源才有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足够的学校、教师和设备,才能使教师不断得到培训,以更新知识,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返回,教育单位成本,即教育生均成本,是指培养一名某级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费用。

教育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事业。

教育单位成本主要是指为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直接成本,包括经常费和基本建设费两类。

在教育投入总量一定时,教育单位成本高,则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就少;相反,教育单位成本低,可以提供的受教育机会就多。

所以,教育单位成本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供给的多少。

返回,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对于世界各国来说,财政紧张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尽管在教育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是一种主渠道投入,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扩大,单靠政府投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政府公共教育财政之外的其他经费来源,扩大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之外的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政府动员和筹措教育经费的能力已成为影响教育需求总量和多样化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返回,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主要体现在:

是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一项生产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对教育支出性质的认识不同,对教育支出的态度和行为就会不同。

如果认为: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支出是一项生产性投资,是一项可以带来收益的投资,其作用大于物质投资,它不仅可以对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还能够通过实现人的社会化,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起到维护现存社会的作用。

在确定教育投资总额和投资比例时,就会把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优先发展的位置,分配给教育的资源就多,受其影响的教育供给也就多。

相反,如果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一项消费性支出,必然会在资源总量的约束下,在资源分配方面把教育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所谓一公交,二财贸,凑凑合合是文教即是对教育不正确认识的一种反映。

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教育的资源较少,教育供给也相应较少。

返回,教育有效供给,是指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的教育供给问题。

其中不仅包括教育供给的数量,也包括教育供给的质量、结构及教育供给效率的高低。

供给数量不足,不可能是有效供给;供给质量较差,不能算是有效供给;供给结构不合理,不是有效供给;供给效率较低,不可能是有效供给。

返回,第三节教育供求矛盾及其调节,案例:

昆明今明年将创建20所高职院校(2009-2010)2009-10-14昆明市召开职业教育“十一五”攻坚会议。

据悉,今明两年,昆明市将重点建设20所中等职业学校;创建20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启动新建10所,完成10所筹建工作,建成后,每所学院在校生规模最少不低于3000人,每年招生不低于1000人。

昆明日报2009-10-14.,中职生比例:

2009年,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招生突破3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普职在校生比例达到1:

0.98。

通过重点建设,使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保持在60所左右,公办学校校均规模提高到1500人,民办学校校均规模达到800人左右,优质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60%以上。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保持在9万人以上,每年向社会输送3万名以上技能型人才。

据悉,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现招生3.6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9万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全面超过普通高中,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推荐就业率不低于95%,持“双证”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目前,几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仅为10.79平方米,远远达不到16平方米的国家标准;教学实训设备严重不足且与社会需求严重不对位;师生比高达1:

30;“双师型”教师比例太低,仅为17%。

据统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将新增就业35万人左右,而全市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50%,无技能或技能单一的近60%。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十一五”发展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加快创建20所高职院校:

安宁、嵩明职教基地各启动新建5所,分别是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师大文理学院、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亨德森外国语学院、云南省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技师学院;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盘龙、五华、西山等各完成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筹备工作;完成昆明高级技工学校升格昆明技师学院筹备工作,完成昆明市第二职业中专、昆明铁路机械学校、昆明市财经商贸学校升格高职院校筹建工作。

第三节教育供求矛盾及其调节,一、教育供求的矛盾1.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2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二、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1调节方式2调节的对象,由于个人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因而在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上、教育需求的层次和类别结构上必然会存在差异和冲突。

例如,由于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使得大学毕业生无论在就业方面,还是在流动和晋升方面都有着较多机会,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较高,从而强化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并使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大大超过政府规划所体现的高等教育社会需求。

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教育需求的目的是加强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全民基本素质;而教育个人需求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升学做准备。

前者强调素质教育,后者则着重于应试教育。

返回,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使教育供求之间产生矛盾。

这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普遍的、永恒的,它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存在,而且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

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最为明显,也最为普遍。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择校问题;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与标准化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返回,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方式主要有:

政府调节、市场调节、政府与市场相结构的调节等。

(1)政府调节。

主要调节手段包括:

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对教育机构进行财政拨款;必要的行政手段。

(2)市场调节。

其中用学费这一“教育价格”的形式进行调节是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

(3)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返回,有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商品,学费是教育的价格,学费由教育供求关系形成,反过来又调节教育供求。

学费与教育供求呈现反方向变动,学费上升,需求减少,教育供给增加;相反,学费下降,教育需求增加,教育供给减少。

返回,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该以政府调节为主。

不同的教育,其产品的性质不同,所以,应该区别对待。

义务教育更接近“公共产品”,政府在调节其供求矛盾时,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当确定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实现时间。

非义务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来说,为“准公共产品”,在政府调节的同时,应更多地通过市场进行调节,以缓解其矛盾。

返回,价格调节最大的问题在于:

教育并不是商品,学费也不是教育商品的价格。

如果由市场调节教育供求,将导致教育商业化,背离教育的育人宗旨和作为非营利机构的性质,导致教育需求和供给的过量与不足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返回,教育供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育培养和供给的各种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教育培养和供给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会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教育需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增加对受过较高教育的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降低非熟练劳动力和非技术劳动人员比例为特征的。

也就是说,经济是伴随着对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需求的增长而发展的,没有这种需求的增长,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关系完全是通过政府计划进行控制的调节的。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关系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

调节的对象是指对什么进行调节,是教育需求还是教育供给,还是二者的结合?

对象不同,具体调节方法也不同。

返回,现实分析(新京报2009-11-09)在对北京市93所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6214名本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和在北京市就业的9444名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的基础上,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了2009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报告指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8%,较上一年明显下降。

其中,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十个专业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44.0%,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5专业同时也是上一届失业最多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会计也名列其中。

思考题:

1.应该如何调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个人教育需求与社会教育需求有何差异?

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