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12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36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

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

瘀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骨折后期,伤后5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

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三)常见合并症

如果暴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起脊柱的压缩骨折或骨盆、髋臼的骨折,故凡是跟骨骨折如系从高处坠落致伤,均应检查骨盆、脊柱以防漏诊。

二、治疗方案

治疗目的主要是恢复Bö

hler’s角,恢复跟骨外形(足弓高度和宽度)以及距下关节面的平整,重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对关节面塌陷、横径增宽、骨片有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首选C形臂X线机监视下经皮撬拨复位,器械(如夹棍等)挤压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辅以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一)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手法及器械整复的要点:

①运用双掌或者器械给予跟骨体横向挤压,以恢复跟骨体宽度;

②纵向拔伸牵引,以纠正跟骨塌陷、嵌插,恢复跟骨正常高度;

③牵引时保持跖屈位,以后跟部发力为主,有助于恢复Bö

hler’s角;

④在持续牵引的同时,小幅度内外翻和背伸跖屈踝关节,有助于恢复距下关节面的磨合平整与正常活动范围;

⑤固定时在跖屈位基础上适当保持内收,可防止骨块挤压腓骨长短肌腱产生的后期疼痛。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整复方法。

在整复的过程中,往往多种方法同时运用。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需手法复位。

1.未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

若跟骨结节骨骺分离,骨块上移明显者,应予以整复。

整复方法:

使患膝屈曲90°

,一助手扶持小腿,另一助手握前足使足跖屈。

术者两拇指置于移位骨折块上方跟腱两侧,余四指托于足底,相向用力挤压使骨块复位。

如未能复位者,可在局麻下以斯氏针穿过结节中部,钢针两端连接牵引弓,术者紧握牵引弓先将骨块向后牵拉,以松解骨折面的交锁,然后向下牵引复位。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

系跟腱牵拉造成的撕脱骨折。

若骨折块大且向上移位明显者,需给予手法复位或钢针撬拨固定术,必要时手术治疗。

(3)跟骨体骨折:

患者屈膝90°

,近端助手扶住小腿,远端助手握前足并使足踝部跖屈。

术者面对患者站立,双手四指交握足跟底,双掌侧鱼际部相对挤压跟骨两侧,纠正跟骨体增宽畸形,然后双掌扣住跟骨结节,轻缓摇动松解嵌插,并用力向后下方牵引,恢复结节关节角。

此外,尚可采用牵引挤压法恢复结节关节角。

倘结节关节角仍难以恢复,可以加用钢针牵引。

倘跟骨增宽尚未纠正,可采用跟骨夹挤压整复,应用时注意以软棉垫保护皮肤。

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硬膜外麻醉后,取侧卧位,患足在上,消毒、铺巾,患足置于C形臂X线机上,在跟腱止点两侧平行插入2根斯氏针,针尖沿跟骨纵轴向前并略微偏向足底,达骨折断端下方后,一手四指抓住2根斯氏针,拇指抵住足底部,另一手四指抓住前足中部,拇指亦抵住足底部,三点折顶,撬起塌陷的跟骨后距关节面的骨折片,旨在恢复Bö

hler’s角至正常范围。

再于内外踝下方、跟骨内外两侧用跟骨夹或者两手掌根部,或用器械(如夹棍等)挤压,使跟骨外侧壁膨突移位之骨折块复位,纠正增宽的横径,C形臂X线机透视证实跟骨外形正常后,由助手于跟腱止点两侧斯氏针下方沿跟骨纵轴交叉钻入2根克氏针以维持复位。

夹板或石膏固定于屈膝跖屈位。

3.治疗后以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于屈膝跖屈位4周-6周。

克氏针于4周-6周后取出。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

治法: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

复元活血汤方加减。

柴胡、穿山甲、丹皮、青木香、蚤休、枳壳、甘草等。

中成药:

活血止痛胶囊等。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

治法:

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天花粉、枳壳、甘草等。

接骨七厘片等。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

治则:

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

十全大补汤加减。

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六味地黄丸等。

(三)外治法

解除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后辅以中药外敷或熏洗。

熏洗可选择“海桐皮汤”加减或用海桐皮、桂枝、木香、天麻、人参、羌活、独活、牛膝、狗脊、石斛、黄芪、防风、萆薢、麻黄等熏洗,以舒筋活络,舒利关节。

使用方法:

熏洗,每日2次。

(四)功能锻炼

1.床上行踝关节伸屈功能锻练。

2.治疗3个月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锻练。

(五)其它疗法

可根据病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骨折治疗仪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症:

闭合性跟骨骨折。

使用方法:

每日2次,每次30钟。

(六)护理调摄

辨证施护。

注意观察患者针眼,伤口的渗液渗血情况。

如发现渗出不止者,将患足抬高,报告医生给予止血等处理。

保持针眼伤口干燥,预防感染。

对跟骨骨折术后针眼感染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局部护理、心理护理,并配合骨折治疗仪等康复治疗和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

足跟外观无畸形,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行走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

骨对位良好已愈合,或足跟轻度畸形,足弓轻度变平,行走轻度疼痛,距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未愈:

足跟畸形明显,足弓塌陷。

或骨折未愈合疼痛明显,行走困难,距下关节活动障碍。

(二)评价方法

参照疗效标准,在治疗后三个月分别由专门人员对患足外形、疼痛、肿胀、行走功能及X线片愈合情况等作出评价。

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

①多见于中年以上,经常弯腰的体力劳动者,多伴有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腰部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出现脊神经刺激时伴有臀部、大腿部放散痛。

2.查体:

关节突关节局部有固定压痛点,对病变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腰部棘突、棘间、臀部等可有压痛。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关节突结构紊乱,关节突关节面骨质密度增高;

局部增生形成骨赘,关节突关节呈肥大性改变,椎间孔变小。

CT检查可清晰显示关节突关节病变程度及其与椎管、椎间孔之间的关系。

可发现关节突关节边缘骨刺形成,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等。

(二)证候诊断

1.寒湿阻络证:

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静卧疼痛不减,痛处喜暖。

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蕴结证:

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每于热天或腰部着热后加重。

遇冷减轻,活动后或可减轻,口渴不欲饮,身体困重,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血瘀气滞证:

腰痛如刺,痛处固定,痛处拒按,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

常有外伤、劳损病史。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4.肾虚证:

(1)肾阴虚证:

腰部隐隐作痛,缠绵不愈,腰膝酸软无力,喜按喜揉,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证:

腰痛恶寒,喜温喜按,腰膝酸软无力,遇劳加重,卧则减轻。

常伴有肢寒怕冷,少气乏力,少腹拘急;

舌胖,脉沉细无力。

(一)手法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治疗手法:

1.点穴法:

以双手拇指指腹前部从肺俞穴开始,顺棘突两侧点按各俞穴直到膀胱俞。

可按压片刻后放松,然后再按压,反复按压时可配合局部揉法。

2.推压法:

用双手掌按压于脊柱两旁,给予一定压力并推向两侧。

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上腰部棘突开始按压逐渐向下直至腰骶部。

重复3~5遍。

3.弹筋法:

用拇指及加四指相对,捏起肌束,然后稍加挤捏由手指间将肌束挤弹而出。

用此手法更应注意轻柔。

4.揉法:

单手张开虎口,以拇指及其他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肾俞穴,轻轻揉按。

亦可只用双侧拇指分别按于两侧肾俞穴进行上述手法。

5.侧扳法:

取侧卧位,患侧在上。

健侧腿伸直,患腿略屈曲。

医师立于病人腹侧,一手置于髂嵴处,另一手放于肩部。

使病人躯干扭转到一定程度,轻轻晃动。

待肌肉完全放松时,双手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可感到腰部有弹响。

要注意手法用力轻柔、适度。

6.提捏法:

用食指和拇指提捏腰部及大腿后侧肌肉,由上而下,由轻到重,反复数次。

可起到解除肌肉痉挛的作用。

7.其他手法,如坐位旋转法等。

(二)针灸疗法

采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与经外奇穴相结合,达到疏通经络,促进恢复的作用。

1.针刺法:

取肾俞、三焦俞、命门、环跳、委中、昆仑等穴,每次3-4穴,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4次为一疗程。

2.灸法:

直接灸、艾条灸、隔姜灸等。

每日或隔日一次,14次为一疗程。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湿阻络证

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1)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

(2)肾着汤加减。

干姜、甘草、茯苓、白术等。

中成药:

疏风定痛丸等。

2.湿热蕴结证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二妙散加减。

苍术、黄柏、牛膝等。

二妙丸等。

3.血瘀气滞证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

七厘胶囊、元胡止痛片等。

4.肾虚证

肾阴虚证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左归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等。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肾阳虚证

补肾壮阳,温经通脉。

右归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肉桂、附子、当归等。

右归丸、金贵肾气丸等。

(四)物理治疗

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以下物理治疗方法:

1.红外线照射:

适应腰部疼痛,压痛固定,疼痛表浅者。

2.蜡疗:

适应腰部疼痛,肌肉僵硬或伴有瘢痕者。

3.中药汽化:

适应腰部冷痛、肌肉痉挛者。

4.微波照射:

适应腰部疼痛,压痛深在者。

疗程:

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五)针刀松解术

针刀松解术作用为松解粘连、降低局部张力、缓解脊神经卡压。

1.松解软组织痛点,如棘间、椎旁、横突等痛点。

每次选择5个~7个痛点,以疏通筋脉,松解粘连。

2.松解后关节囊,用针刀松解肥大增生关节的后关节囊,可降低后关节囊压力,缓解疼痛。

 (六)射频疗法

1.适应症:

适应于腰椎骨性关节炎引起脊神经卡压的患者。

腰椎后关节突肥大、增生,刺激腰椎脊神经后支,引起腰骶部疼痛或下肢放射痛,多位于臀部,大腿部,一般不超过膝部。

L1、2、3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上腰部,外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臀部;

L4、5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腰骶部,外侧支刺激所致的疼痛多位于大腿部至膝关节。

临床可根据病人不同表现而选择治疗节段。

2.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射频针穿刺至腰椎横突上缘与小关节外侧缘垂直连线(内侧支)的骨槽内或横突中部(外侧支)的骨面。

连接射频治疗仪,给予阻抗检测正常值为500~800欧姆,感觉神经刺激用0.5毫安、50赫兹刺激出现腰部酸胀(内侧支)或臀部、大腿部放射感(外侧支)。

给予75度60秒两周期射频治疗,完毕后给予脉冲射频治疗促进神经恢复。

3.注意事项:

发热、高血糖、治疗部位皮肤破损、体质过度虚弱者禁用此方法。

(七)其他外治法 

1.刮痧:

适合感受风寒湿邪而导致的腰痛者。

2.拔罐:

适合风寒痹阻、络脉瘀阻引起的腰痛者。

3.穴位埋线:

适合慢性腰部疼痛,气血亏虚者。

4.中药外敷:

依据辨证分型选择外敷中药。

(八)对症治疗 

可依据病情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如非甾体类止痛药等。

(九)康复疗法

1.五禽戏疗法,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

练习方法有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对于体质虚弱的慢性腰痛病患者,可起到强身健体、改善机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功效。

2.行五点式、半桥式、三点式、飞燕点水等锻炼,可增强腰背肌肌力,改善腰椎活动功能,预防腰痛复发。

3.对于腰椎生理前凸增大者应行仰卧起坐等锻炼。

锻炼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十)辨证施护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

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症状未改善。

对腰痛和腰椎功能活动进行评价。

对腰痛的评价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进行:

0分:

0cm,无痛;

2分:

1cm~3cm,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

4分:

4cm~6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

6分:

7cm~10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片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

 ①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

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下腰段为好发部位。

 ③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2)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

 (3)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根据外伤后腰骶部疼痛、肌痉挛。

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肌痉挛、僵硬。

X线平片常无明显阳性发现等可确定诊断。

1.气滞血瘀证:

腰部有外伤史,腰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痛处拒按,腰部板硬,活动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2.湿热内蕴证:

伤后腰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一)手法治疗

1.理筋手法

①松腰法:

包括掌根揉按、肘点腰骶、推散法等。

②俯卧位扳压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从胸背部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以缓解腰肌紧张和痉挛。

然后按压揉摩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次髎等穴,以镇静止痛。

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患侧大腿,摇晃拔伸数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动。

2.正骨手法

斜扳法:

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

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进行推拉(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

然后患者改为另一侧侧卧位,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二)敷贴:

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中药膏药等敷贴患处。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方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香附、牛膝、地龙、血竭、甘草等。

七厘胶囊、回生第一散等。

2.湿热内蕴证

清湿利热,化瘀止痛。

加味二妙丸方加减。

苍术、黄柏、山桅子、川断、鸡血藤、双花ﻫ、川芎、丹参、香附、薏苡仁、甘草等。

二妙散、腰痹通等。

(四)针灸疗法:

按照体针定位及取穴方法,根据病情虚实酌情使用。

(五)封闭疗法:

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行封闭治疗。

(六)物理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物理疗法。

(七)其他疗法

1.根据病情可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

(1)腰椎电动牵引:

适用于伴有腰肌紧张、腰曲变直、侧弯等情况的患者。

(2)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中药离子导入、经络治疗仪、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2.其他外治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熏蒸、涂擦、拔罐、针刀疗法等外治法。

3.功能锻练:

早期卧床休息,后期功能锻炼,如采用五点式法:

取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五个点作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挺腰抬臀,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和损伤。

(七)对症治疗:

疼痛剧烈时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肌松类药物等。

1.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标准

总分值12分,表中每项正常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如下表: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前屈

900

60-900

30-600

300以下

后伸

300

20-300

10-200

100以下

侧屈

20-300

10-200

100以下

旋转

分值

1

2

3

腰部活动范围参考《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腰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积分下降百分率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优:

减少大于或等于90%;

良:

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

可:

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

差:

减少小于30%。

1.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10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大程度疼痛。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止痛(分为睡眠时、起床时、翻身时、体位改变时、前屈后仰时腰痛)和活动痛(步行时腰痛)的疼痛程度,计算其平均数作为患者疼痛的评分值。

2.腰部活动障碍评分: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障碍评分。

 

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有外伤史。

(2)前臂和肘部肿胀、压痛,肘屈伸及前臂旋转运动功能不同程度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肘部及前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压痛局限于尺骨上1/3或尺骨鹰嘴及桡骨头。

移位明显者尺骨上段有成角或凹陷畸形,在肘关节的前外或后外方可触摸到脱出的桡骨头。

肘关节在半屈曲位活动受限,前臂多在中立位不能旋转。

10%的患者合并有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证候分类

1.血瘀气滞证:

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

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

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临床分型

Ⅰ型(前侧型或伸直型):

为尺骨任何水平骨折,向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前脱位,于肘关节前外侧可扪及桡骨头圆滑之关节面。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后位而致。

 Ⅱ型(后侧型或屈曲型):

为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并合并桡骨头后脱位,于肘关节后方或后外侧可扪及桡骨头圆滑之关节面。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微屈位,前臂旋前位而致。

Ⅲ型(外侧型或内收型):

为尺骨近侧干骺端骨折,合并桡骨头的外侧或前侧脱位,仅见于儿童。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前臂旋前位,由于外力传导至肘部,在肘内侧向外侧作用,致尺骨鹰嘴发生骨折并向桡侧成角移位,同时,引起桡骨头向外侧脱位。

尺骨干骺部有明显压痛,于肘关节外侧可扪及桡骨头隆起。

该型尺骨骨折多且纵行劈裂,褶皱或横形劈裂,骨折移位不明显,容易漏诊。

  Ⅳ型(特殊型):

桡骨小头前脱位,桡骨近1/3骨折,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

于肘前方可扪及桡骨头圆滑之关节面。

(一)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包括高分子夹板及新型石膏绷带)。

1.整复方法 原则上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

患者仰卧,前臂置中立位,两助手顺势拔伸,矫正重叠移位。

对伸直型骨折,术者两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和前侧,向尺侧、背侧按挤,同时肘关节徐徐屈曲90°

,使桡骨头复位,然后术者捏住骨折断端进行分骨,在骨折处向掌侧加大成角,再逐渐向背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