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20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文档格式.docx

【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

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

“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链接】

积累描写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送灵澈①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

杳杳③钟声晚。

荷笠④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

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

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1灵澈:

诗僧,俗姓汤,字澄源。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

2竹林寺: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3杳杳:

远去状。

4荷笠:

背负笠帽。

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

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

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

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

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

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

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送上人

唐·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

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

《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

陶写性灵,默会风雅。

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①半人家:

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

更深时星象。

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

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

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

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

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

——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

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

“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①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①大林寺:

指庐山上大林寺。

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

花草。

③长:

常。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

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金陵渡①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

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

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不流于浅俗。

1金陵渡:

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

唐时镇江亦曾称金陵。

2斜月:

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

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

又名瓜洲,瓜埠洲。

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

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

唯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

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

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

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

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

“两三星火是瓜州”。

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是什么地方?

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

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杂诗①

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③柳映堤。

等是④有家归未得,

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1杂诗:

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2寒食:

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

3著麦苗风:

吹拂麦苗的风。

4等是:

同样是。

5杜鹃:

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

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长堤。

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

“著麦苗风柳映堤”,“风”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

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

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

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与怨禽同样的愁思。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渡汉江①

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

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

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

“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

把李频和李白并举。

《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1本诗应为宋之问诗。

因李频从未到岭外。

2岭外:

五岭之南。

唐时罪官多放岭南。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

今日北渡汉水家乡,不觉情更怯;

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

描摹心理,熨贴入微;

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杜牧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送崔九①

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

须尽丘壑笑。

莫学武陵人③,

暂游桃源里。

裴迪(716-?

),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

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

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

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

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1崔九:

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

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

2深浅去:

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

3武陵人:

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

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仔细看。

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

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

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送崔九兴宗游蜀

王维  

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

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

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

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归。

泊秦淮①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

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

著有《樊川文集》。

1.秦淮河:

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

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

秦时凿中山以疏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2.烟:

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

3.商女:

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4.江:

指秦淮河。

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5.后庭花:

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

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

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

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②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

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1故园:

指长安。

2龙钟:

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

3凭:

托。

东望故园——长安路遥,千里漫漫;

不禁涕泪流,湿透了双袖,犹自流不干。

君今东归,马上相逢,匆匆无纸笔;

托您啊,捎一句口信,说我西行尚平安。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送崔子还京

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

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二十四桥④明月夜,

玉人⑤何处教吹箫。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①韩绰:

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

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②迢迢:

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

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

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

佳美如玉之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

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

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却还未枯凋。

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

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叫人学吹箫?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

青山绿水,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

“秋尽江南草未凋”,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

“二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③,

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1寄北:

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巴山: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

3何当:

什么时候才能够。

共剪西窗烛:

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剪:

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4却话:

忆说。

您问我何时归来,我自己也不知;

我只知,巴山夜雨无绝时,流作山溪,涨满秋水池。

什么时候啊,能和您,西窗下,长谈共翦烛;

到那时,再给您,忆说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自然执着的语言和诗歌的音节,传达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声。

蜀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种双重的惆怅。

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

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八阵图①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

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③,

遗恨失吞吴④。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1八阵图:

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

八阵魏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

2盖:

盖世。

三分国:

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3石不转:

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

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

您功业盖世,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局;

你声名成全,八阵图添上了圆满的一笔。

江水奔流啊,石坚终不移;

那堆堆石阵啊,仿佛在诉说着您的无穷遗恨——先主为何失策伐吴去!

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

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赤壁①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

自将③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

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

②折戟:

断戟。

③将:

拿起。

④东风:

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周郎:

周瑜,吴军统率。

⑤二乔:

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

小乔嫁给周瑜。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

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

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

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小乔。

这首咏史吊古诗。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②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③来。

刘禹锡(772-842),汉族。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1石头城:

东吴孙权曾改称金陵为石头城。

2淮水这里指秦淮。

3女墙:

城垛。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

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

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

“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登幽州台歌①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

独怆然而涕下③。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1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