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250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

及,到。

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38、【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三、课内简答题:

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理想的社会: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B卷:

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①、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精神状态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⑤、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⑧、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⑨、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五、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芳草鲜美:

古今异义,新鲜美好。

②妻子邑人:

古今异义,妻子儿女。

③来此绝境:

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

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⑤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不值得,不必。

⑦各复延至其家:

古今异义,邀请。

⑧便扶向路:

古今异义,沿着、顺着。

⑨渔人甚异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⑩复前行:

名词作状语,向前。

⑪欲穷其林:

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⑫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⑬未果: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⑭便要还家:

通假字同“邀”,邀请。

⑮仿佛若有光:

古今异义,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

似乎,好像。

2、一词多义: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

寻:

①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之:

①渔人甚异之:

代词,见到的景象。

②具答之:

代词,桃花源中人的问题。

③处处志之:

助词,补足音节。

④闻之:

代词,这件事。

⑥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

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指示代词“这”。

其:

①欲穷其林:

代词,那。

②其中往来种作:

③得其船:

代词,他的。

舍:

①便舍船:

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遂:

①遂迷:

终于,竟,竟然。

②遂与外人间隔:

得:

①便得一山:

出现。

②得其船:

找到。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

②林尽水源。

省略句,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

③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句,(渔人)便舍船。

④问所从来,具答之:

省略句,问(其,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⑤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省略句,(村人)便要(渔人)还家,

六、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析】A穷尽;

贫困。

B都;

都。

C告别,告辞;

推辞。

D不久;

寻找。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B)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

i捕鱼为业wé

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

oD.与外人间隔jià

n此中人语云yǔ

【解析】A便舍船shě屋舍俨然shè

C便要还家yāoD此中人语云yù

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B)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解析】A进入;

收入。

C名词,“房屋”;

动词“舍弃”。

D的;

到……去。

4.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析】B(村中人)见渔人,问(渔人)所从来。

C(渔人)及郡下。

D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D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D)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ABC都是古今异义。

D古今同义。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

值得D.处处志之 

志:

标记

【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解析】A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

【解析】D不久。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道:

“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解析】A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

1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桃花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解析】B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解析】C说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

14.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解析】B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

叹惋桃花源外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们生活痛苦。

15.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解析】C表达桃花源亦真亦幻,有神秘气息,同时暗示桃花源只是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解析】A陶渊明是晋朝。

1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解析】C描绘的场景是作者想象的、虚构的。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B叹惋是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桓公自莒①(jǔ)反于齐,使鲍叔为宰②,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③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宽惠柔民,弗若也;

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

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

制礼义可法④于四方,弗若也;

执桴(fú

)⑤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⑥,是以滨⑦于死。

”鲍叔对曰:

“夫为其君动⑧也;

君若宥⑨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

“若何?

”鲍子对曰:

“请诸鲁。

”……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

比至,三衅⑩、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加惠于臣(给予恩惠)②夫为其君动也(他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到齐国,让鲍叔做宰相。

②桓公曰:

“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齐桓公说:

“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因此险些使我丧命。

3.通读全文,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说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鲍叔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二、《小石潭记》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

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坻】水中高地。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澈,穿透。

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

邃,深。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课内阅读理解: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

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本文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上气氛。

移步换景。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此写了水、竹、石、树、鱼、溪流六种景物,这样

安排使文章井然有序,使读者一目了然。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

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来说,作者

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①、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③、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⑤、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⑥、《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⑦、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一词多义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②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②隶而从者:

跟随。

清:

①水尤清冽: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冷清清。

差:

①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动词。

见:

①下见小潭:

看见。

②明灭可见:

看见,动词。

乐:

①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①以其境过清:

因为。

②卷石底以出:

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③全石以为底:

把。

①乃记之而去:

不译,表顺接关系。

不译,表修饰关系。

③潭西南而望: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②同游者:

游览。

①如鸣佩环:

玉环。

②竹树环合:

环绕。

①全石以为底:

作为。

②为岩:

成为。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心乐(lè

)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③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⑤日光下澈:

⑥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⑦斗(dǒu)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⑨凄神寒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⑩俶尔远逝。

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⑪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⑫隶而从者。

名词作动词,跟着。

⑬似与游者相乐。

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⑭崔氏二小生:

年轻人。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⑮乃记之而去: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⑯不可久居:

停留。

不可久居;

住。

⑰潭中鱼可百许头:

能愿动词,可以。

⑱影布石上:

映。

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⑲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今异义,古意: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允许。

⑳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倒装句,宾语前置。

倒装句,谓语前置。

③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

如佩环鸣。

④乃记之而去:

省略句,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⑤斗折蛇行:

省略句: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⑥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