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42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docx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4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1、选择题

1.

下列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

2.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3.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记载: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A.汉代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

B.汉代纺织品受到古罗马人的青睐

C.汉代的纺织品已经远销欧洲

D.汉代时中国跟古罗马已有直接贸易往来

4.

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

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

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

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

5.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推广程度

B.牛力等蓄的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6.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7.

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

”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

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清期海禁政限制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8.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祌宗年间每年铸钱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者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

这说明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完善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超发导致贬值

9.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海禁”政策的恶果

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10.

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

“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

五倍)无算也。

”这反映了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11.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B.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12.

下表有关古代中国城与市的发展,其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13.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

“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扩大三教合流的社会影响

14.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5.

《周礼·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缑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6.

下表摘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北方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7.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

两税法的原则是:

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这一政策的调整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18.

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19.

《管子》记载:

“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基本成熟

C.官营冶铁业较为发达

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20.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体现了国家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

C.阻碍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说明了农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21.

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边疆观”分为两种:

一种是文化上的“边疆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边疆观”。

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幅地图体现的“边疆观”并无本质区别

B.英国的“边疆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边疆观”不同

D.清朝的“边疆观”的实质是一种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22.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

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23.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4.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

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

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

A.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25.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2、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

西周、春秋中后期后期

2000万

唐代安史之乱前

8000万

战国中期

3200万

五代十国时期

3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两宋时期

10000万

西汉末年

6000万

元朝

6000万

东汉初年

3000万

明朝中期

16000万

东汉后期

6000万

清朝初年

9000万

魏晋南北朝后期

3000万

清乾隆年间

20000万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第一,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

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材料四

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这样的石库门建筑里召开的。

(1)根据材料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3)透过石库门你能体会出近代上海的哪些特征?

任选中共“一大”或“二大”一次会议,解读“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

28.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

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试分析其初步发展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导致该现象出现原因又是什么?

试卷答案

1.考点:

2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工具,侧重于考查农具出现的朝代.

解答:

铁锄出现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是唐朝,翻车出现的时间是曹魏时期,而棉衣出现的时间是元朝.

故选B.

2.考点:

26: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件事读书耕田”及掌握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解答:

A.“一等人忠臣孝子”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两件事读书耕田”无关.

B.宗法观念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而产生的观念,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两件事读书耕田”无关.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是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

D.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该认识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小农经济正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故选D.

3.答案:

D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涉及汉代中国丝织业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中虽然提到中国丝织品运至罗马,但不能反映两者的直接贸易。

从材料“运至罗马”、“人工巧妙”可以判断ABC能够说明。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纺织业的发展

4.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代城市功能的改变。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土地神”是封建社会农民对土地崇拜的产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城隍”更多的是代表普通市民阶层的保护神。

所以“土地”的地位下降并附属于城隍,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的传统地位因为市民阶层为主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而受到冲击,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功能的改变

5.答案:

A

分析: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6.答案:

B

分析:

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的商品化是被动的,即商品经济是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是反映小农经济问题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工商食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答案:

A

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都用银钱购买中国货物,使清朝初年,中国民间多用外国银钱。

这说明中国的货物在世界仍占优势地位,吸引外国商人争相购买,A正确。

材料主旨在于中外贸易频繁,与B项中的限制外贸不符,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冲击,排除C。

材料所述的是用银钱易货,不是以货易货,D错误。

8.答案:

C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和宋代的铸钱数量虽然不同,但都是政府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决定的,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由材料可知,宋朝的铸钱数量远远多于唐朝,同时市场上还流通者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说明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选C。

唐代铸钱的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据材料不能得出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排除A。

铸钱数量的多少与货币制度是否日趋完善无必然联系,排除B。

材料不能得出宋代的货币超发导致贬值,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唐宋铸钱数量的对比,联系所学知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市场繁荣,货币使用量增大,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

C

分析:

古代的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知,一向以出海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到了明朝大量加入倭寇的行列,进行海上走私,这和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有关。

故C项正确。

本题没有朝贡体制,排除A;外贸无利可图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不符,故B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的“海禁”政策。

需要学生掌握它的内涵、原因和影响。

其中,“海禁”的负面影响考查的比较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力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0.答案:

A

分析:

从“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可知反映的是商人经商状况,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区域经济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不同地区经济差距,故D项错误。

点睛:

中国古代的商人主要可以分为行商和坐贾(商和贾两个字是可以互换,在此无区别),也就是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商人和流动型商人两个类型。

这里的“贾人趋厚利者”跟白居易《琵琶行》里面“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是同一种商人,题干中说到他们西入四川,南到广东,采办当地特产的木材、珠宝,能够获取五倍、十倍的厚利。

这些商人走遍全国,追求差价获取利润,是民间贸易发达的具体表现。

11.答案:

C

分析:

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D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B项错误。

由材料“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可知,古代统治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比农业较为灵活,C项正确。

12.答案:

D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功能,排除A;长安有九市,不能推断出“汉代各州县均有九市”,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B;根据材料“肥水作渎,又西径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草市已经出现,但是据此得出“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则显得论据不足,排除C;“草市迎江货”说明江边码头有草市,故D项正确。

13.答案:

C

分析:

根据题干中描述宋太祖时期禁止民间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可以抑制社会奢靡风气,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不是指限制民间资本的流通,排除B项;铜铁不得外出,主要目的是保障金属货币市场存量,C项正确;灭佛政策可以扩大三教合流的社会影响,但是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14.答案:

D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可知,行会主要是配合政府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管理,故本题选D。

行会协调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抑制工商业的政策,排除B;行会主要调整与官府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而不涉及生产技术的交流,排除C。

15.答案:

A

分析:

材料中未涉及弓箭生产的分工,故A项错误;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产品确实丰富,但生产是否多样却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说明制作每种都有标准,做工精细,故C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产量和规模化生产,故D项错误。

16.答案:

B

分析:

属于表格型选择题题。

从表中可以看出南方的粮食产量在隋唐时期大大超过北方,说明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所以B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也无法说明北方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所以AC错误。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所以D错误。

点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

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

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7.答案:

B

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故B正确。

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项“根本”说法错误;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的是土地兼并,排除C;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排除D。

18.答案:

B

分析:

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各种巧立名目的土地兼并现象,但题干强调“中国古代”并没有特指任何具体朝代,材料本身也无法看出各个朝代的变化,选项当中的“日益”一词不符合题目要求,故C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故CD项错误。

点睛:

材料中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实际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并不是固定的,说明占有关系日益混乱。

19.答案:

D

分析:

材料提及的是铁器的使用,而未提及各行业分工情况与农业技术的情况,故A、B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材料未提及官营冶铁业,排除C;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达到严重依赖的程度,故D项正确。

20.答案:

D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鼓励结婚,民间鼓励年纪较大的女子结婚,都是为了生育后代,扩大人口基数,成为劳动力,故D正确;材料所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AC错误;B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选D。

点睛:

材料中提到的关键词这指代的是两句话,一句是政府的规定,一句是民间的婚俗。

共同体现的是对劳动力的需求。

21.答案:

D

分析:

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二者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英国的“疆界观”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清朝的宗、藩关系,反映的是传统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故D项正确。

点睛:

地图类选择题解答技巧:

(1)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主要方法:

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一般要从历史事物的名称变化、历史事物区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三方面来思考)。

(2)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

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2.考点:

25: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