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35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题库参考答案docWord文档格式.docx

12、平均税率

是实际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而边际税率类似名义税率。

13、超额累进税率

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14、定额税率

即固定税额,指按课税对象一定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15、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两者的相同点是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或者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不同点在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的部分收税。

16、直接税与间接税:

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商品税属于间接税

17、从量税和从价税:

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

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合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

18、税收中性:

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

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19、税收的超额负担: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20、税负转嫁:

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收负担再分配行为,即经济利益再分配行为。

22、拉弗曲线:

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说明:

第一,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

第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第三,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A点,也就是最佳税率。

税率

CE

B

A

DF

O税收

 

23、税收效应:

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24、增值税:

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

25、消费税:

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中新设置的一种商品课税。

凡从事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均为消费税的纳税人。

26、营业税:

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商品课税的范畴,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27、企业所得税:

-----的课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28、个人所得税:

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9、资源税:

有两种征税方式:

一是以自然资源本身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必须是私人拥有的,二是以自然资源的收益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往往为国家所有。

30、遗产税:

就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在国外有时也叫“死亡税”。

31、逆弹性命题:

即拉姆斯法则,征税的效率在于不改变个人决策,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

32、国债负债率:

用当年国债发生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国债负担率。

33、债务依存度:

用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

34、国债一级自营商:

指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竞销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发行市场顺畅运转。

35、国债回购:

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价格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活动。

36、国家预算:

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

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

37、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38、增量预算:

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39、零基预算:

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状况。

40、政府采购制度:

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41、转移支付制度:

是衡量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结构性财政赤字:

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

4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的政策。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取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44、购买性支出乘数:

1/1-b,它表明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支出乘数。

45、扩张性财政政策:

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载体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二、简答

1、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

⑴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根据社会商品和服务的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划分的。

公共物品是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它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步到整个社区里,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而私人物品可以分割开并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它是由市场供给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⑵区分二者的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既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用品中获得。

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私人物品则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2、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答:

财政的配置职能:

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⑴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我国当前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来表示资源配置效率。

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⑶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⑷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⑸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比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

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

(2)规范工资制度。

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

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

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

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

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

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

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

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5、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

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于80年代早期曾受西方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应用于农业政策、管制和法庭等领域,并构成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建议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决策程序有直接民主决策与间接民主决策之分。

直接民主决策是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的决策。

间接民主决策是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作出公共决策。

在间接民主决策中,有三种参与者的行为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即选民、政治家和管理者。

管理者是执行政治家作出的决策,是政治决策程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关于“政府失灵”,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最有效率的政府决策体系和规则,就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是通过买卖配置资源,即所谓货币投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即所谓政治投票。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于财政决策领域,主要是通过投票来审批国家预算和决算。

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

二是确定公共项目成本的分摊方式,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等事项;

三是确定国家预算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6、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类。

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直接表现为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7、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

P79

也叫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指的是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1)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2)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

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被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8、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了1980和81年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

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以96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渐回升的特征。

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9、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86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为了寻求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不仅需要分析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而且要从分析和控制影响财政支出的微观因素入手。

10、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

127-129

(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产业和领域。

11、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政府投资?

136-138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十分必要,因为:

农业自身很难产生足够的积累。

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

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

(工程大、投资多,长期的项目,如大型水库、科研)

改造传统农业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从研发到推广的一系列过程,需要大批资金支持。

1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

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保障项目主要内容有:

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

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辅助保障项目主要内容有:

1)工伤保险:

2)生育保险:

3)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农村五保户救济,灾民救济。

13、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

(论述8)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或刺激性税收支出。

(1)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这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但要严格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

(2)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又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

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14、简述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范围。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其范围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

2、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

4、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的资金;

5、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6、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15.简析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因素

1)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2)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

倘若物价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在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

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

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档次爬升。

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

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16、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税收的“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成其为税收。

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17、简述税收的“中性”原则。

(论14)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它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

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18、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4)生产者的利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