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474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肺病心病针灸中医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治法:

宣肺透表,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麻黄、石膏(先煎)、北杏仁、甘草。

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连花清瘟胶囊、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等。

2.痰热壅肺证: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炙麻黄、石膏(先煎)、瓜蒌皮、黄芩、浙贝母、鱼腥草、苇茎、北杏仁、桔梗、法半夏、甘草。

鲜竹沥口服液、清开灵颗粒(胶囊、片)、蛇胆川贝液等。

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茯苓、甘草。

祛痰止咳冲剂、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丸(颗粒、胶囊、片)等。

养阴益气,清散余邪

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六君子汤等,沙参、麦冬、党参、五味子、茯苓、白术、陈皮、青蒿、黄芩。

生脉胶囊、养阴清肺丸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三)其他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刮痧法、拔罐法、针刺清喘穴、经络刺激法等疗法,可配合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设备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

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

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药物选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五)护理:

1.情志调护:

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活调护:

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咳痰;

注意保暖,避免衣物潮湿;

保持室内干燥、温暖、空气新鲜;

禁止吸烟,避免疲劳、酗酒等诱发因素,加强体质锻炼,预防感冒。

3.饮食调护:

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甜腻肥厚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方热病急症协作组、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修改、制定的《风温肺热病诊疗标准》,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总体评价:

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全部消失,X线检查肺部阴影基本吸收。

显效:

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大部分消失,X线检查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

好转:

10天内部分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或X线有所减轻。

无效:

10天以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或加重者。

(二)评价方法

1.疾病疗效评估方法:

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为观察指标,其中对于“痰”指标包括了痰色、痰量、痰质的改变;

壮热的观察指标包括了持续时间、热势、退热时间、热型改变;

咳嗽的发作持续时间、咳嗽的剧烈程度;

患者的主观感受;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作为参考。

2.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法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方法如下: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指标

(1)发热:

_分

0分=0级;

2分=Ⅰ级;

4分=Ⅱ级;

6分=Ⅲ级;

8分=Ⅳ级。

(2)咳嗽:

(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并记录于患者日记卡)

计分

日间咳嗽症状

夜间咳嗽症状

无咳嗽

1

1~2次短暂咳嗽

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时咳嗽

2

2次以上短暂咳嗽

因咳嗽导致惊醒1次或早醒

3

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活动

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惊醒

4

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

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

5

严重咳嗽,不能进行日常活动

严重咳嗽不能入睡

(3)咯痰:

1分=Ⅰ级;

2分=Ⅱ级;

(4)胸闷痛:

胸闷痛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VAS调查采用一条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和“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被测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在该直线上做相应标记,距“无痛”端的距离即表示疼痛的强度。

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为“可”,>

“8”分为“差”。

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

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以后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

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肺部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检测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

1.风邪犯肺证:

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2.风寒恋肺证:

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3.风热郁肺证:

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4.风燥伤肺证:

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

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风咳汤加减,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

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恋肺证

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甘草。

通宣理肺丸等。

3.风热郁肺证

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白前、紫菀、鱼腥草、黄芩、僵蚕、甘草。

麻杏止咳片等。

4.风燥伤肺证

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桑白皮、杏仁、沙参、麦冬、五味子、桑叶、浙贝、枇杷叶、甘草。

养阴清肺丸等

(二)针灸

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三)药物贴敷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四)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万花油或甘油涂搽后背暴露部位,用砭石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现红瘀为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作用。

每日1~2次。

(五)其他疗法

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

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

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咳嗽症状计分:

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

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

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

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

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

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

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

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证:

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风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

(2)寒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

(3)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

(4)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党参、丹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

(1)肺脾气虚证

健脾补肺益气。

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2)肺肾气虚证

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补肾益气颗粒方和生脉地黄汤,黄芪、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

金水宝、补肾防喘片、六味地黄丸等。

1.痰热证可选取清开灵注射液。

2.阳虚证明显可选用参附注射液。

3.气虚或气阴两虚证明显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三)针灸治疗

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针刺清喘穴(急性期)、火针疗法、热敏灸疗法(缓解期)、雷火灸(缓解期)和拔罐等。

采用传统针、灸、拔罐方法需辨证取穴和(或)循经取穴,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急性期常见症状如痰多、发热、气喘等加减穴位。

如实证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

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

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

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四)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其他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

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磁波治疗、经络(针)刺激法等。

经络刺激法可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

电磁波治疗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设备。

对于证属寒哮证、肾虚寒哮证者,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在肺俞、肾俞等穴位外敷固本咳喘膏、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埋线。

(五)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

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

喘憋持续不缓解,出现呼吸衰竭时可选用:

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机械通气。

(六)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某些缓解药物的使用、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七)护理

1.起居护理:

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

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

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3)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病症等。

指导病人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

(4)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1.哮喘控制测试(ACT表)

完全控制:

25分;

部分控制:

20~24分;

未得到控制<20分。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临床控制测试(ACT表)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

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等,也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哮喘评估工具ACT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

过去四周内,在学习,工作或家中,有多少时间哮喘防碍您正常工作

得分

1.所有时间2.大多数时候3.有些时候4.很少时候5.没有

过去四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

1.每天不止一次2.一天一次3.每周3-6次4.每周1~2次5.完全没有

过去四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有多少次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

1.每周4晚或更多2.每周2~3晚3.每周1次4.1~2次5.没有

过去四周,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

1.每天3次以上2.每天1~2次3.每周2~3次4.每周1次或更少5.没有

您如何评估过去四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

1.没有控制2.控制很差3.有所控制4.控制很好5.完全控制

哮喘控制测试(ACT表)

2.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

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

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

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室性早搏的类型:

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

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

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

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

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

0无

1少见(≤1次/h)

2偶发(1-9次/h)

3常见(10-29次/h)

4频发(≥30次/h)

A单形、单源

B多形、多源

C连发、成对(2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次连发)

D非持续性室速(6-30次连发)

E持续性室速(≥30次连发)

1.气阴两虚证:

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

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3.阴阳两虚证: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4.痰瘀互阻证:

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5.气滞血瘀证:

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6.痰火扰心证:

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1.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生脉散加味。

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炙甘草。

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