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49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文档格式.docx

2003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15元增加到1861元,净增446元,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增加到67.8%,以2006年为例,全县劳务收入2.3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全家外出务工。

劳务收入直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县有48%的农民从土墙房子搬进砖混结构的新房。

池河镇五爱村80%的农民靠外出务工修起砖混结构房,家里购置了现代家用电器。

 

(二)缓解了就业压力。

通过劳务输出,为城乡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门路,全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约3000人需就业安置。

本县就业机会和岗位有限,劳务输出就成为转移就业最有效的途经,2006年全县输出37998人,其中城镇累计外出务工人员达2145人,有效缓解了城镇就业安置压力。

2001年至2006年全县应安排的942名大中专毕业生已有647人外出务工找到就业门路,占应分配人数的68.6%,是近三年已安置就业人数的2.9倍。

通过劳务输出,使我县近年在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增长的情况下,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以内。

(三)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更新了观念。

外出务工创业造就了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经营管理能力、掌握了大量用工信息,拥有一定资本的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

全县有务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能人357人,其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38户,池河的徐小安、成千,迎丰的邬述清、沈兰军等个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

涌现出了务工致富不忘家乡,把务工收入用于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修小康路,建致富桥,捐赠希望工程,发展公益事业的王传莉、陈文斌、阮明华等。

他们以勤劳、吃苦、诚实、守信的精神面貌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又把外面的先进观念、技术、资金带回家乡,从“洗脚”进城到“洗头”还乡,成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

(四)拉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反哺和拉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学到了现代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进程加快,一大批务工人员进城购置了房产,转入城市生活,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二是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劳务产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一项新产业,本县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创造了2亿多元现金收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带动了技术、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县经济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接轨。

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

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为退耕还林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运用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本,回乡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步伐。

四是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训并储备了产业工人力量。

一大批务工人员在外地企业学习和工作,掌握的先进生产技术可以直接推动本县相关企业技术革新,一些企业也可以直接招收到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大大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三、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技能素质差,没有形成“劳务品牌”。

从文化程度看,我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1%,高中(中专、中技)以上文化程度占15.9%;

从技能方面看,全县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5%,持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更少。

大多数务工人员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少,难以形成“喊得响、规模大”的劳务品牌,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化程度低,成建制输出人员少。

据调查统计,我县有组织输出人员占总输出人员的31.6%,自行在固定地方务工的人员占30%,盲目流动输出人员仍占38.4%。

农民工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务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传、帮、带,这部分组织输出人员占输出总人数的19.6%,并呈家族地域集中输出的特点。

由于农民工组织观念淡薄,品牌意识薄弱,自由散漫,加之公共职业介绍宣传不到位,致使务工人员对公共职介缺乏信任,政府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组织输出人员仅占12%,我县一个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庆达职业介绍服务部也因组织不到人员而倒闭,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和品牌战略实施举步维艰。

按照省上的要求,有组织输出人数要达到50%以上,我县与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民工维权难,后遗症较多。

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难度大,工资被拖欠、工伤待遇难落实、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低、遭遇黑职介、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超时工作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突出,由于本地人劳、工会、司法部门到外地维权打官司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鞭长莫及的感觉,发生工伤事故后,务工人员一般都采取私了或放弃上诉权,听凭用人单位处置,留下许多工伤事故后遗症。

据调查,务工人员中50%遇到过拖欠工资等劳资纠纷;

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06年,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3416人,死亡约460人,平均每年受伤244人,死亡34人,死亡一人祸及三代的悲剧时有发生。

部分务工人员患职业病或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伤残回家,成为新的贫困户。

(四)务工人员家属无人照顾,有后顾之忧。

青壮年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短缺,工价飞涨,耕地粗放种植或大量撂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留守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辍学、失学人数增多,这部分孩子可能成为未来农村的低素质劳动者。

务工人员的父母老人无人照料,年龄大了还不得不在地里劳动,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成为问题。

有的村子因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动力少,社会治安不稳定,有的夫妻感情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财政投入偏少,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

我县2006年劳务输出3.7万人,政府投入的组织、宣传、培训、中介、维权费用、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总共不足100万元,但一年的劳务收入却达2.3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

230,没有任何一项产业效益能与劳务输出相比。

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劳务输出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务产业链脱节,维权法律援助不到位,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低,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地务工期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孤立无援,就对政府有看法,有意见,甚至是失望和冷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及时改进。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形势和潜力

(一)外部动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最终都取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减少农民。

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70号)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这篇大文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指标和就业比例标准,农业人口的比例在50%以下,城镇人口应在5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在25%以下,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应在75%以上。

XXX的农业人口占81.3%,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4.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劳动力的29.7%(除外出务工人员外),这就足以说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有一定的空间和潜力。

同时,我县现有的劳动工资水平和发达地区、矿产主产区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直接吸引了务工人员外出。

(二)内在动力。

首先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将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做,在15个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站和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落实了专门的工作人员,村组落实了劳务输出信息联络员,县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加强,劳务输出按照产业发展模式在运作。

其二是已积累了劳务输出四轮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能人带动)的成功经验,劳务输出正在稳步发展。

其三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务输出能人大户和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等都将对XXX的劳务输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广大农民为快速致富,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外出务工,劳务输出的潜力将被充分发掘。

四、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准确定位,齐抓共管。

把劳务输出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稳定数量求质量,提高质量创品牌,擦亮品牌出效益。

建立以政府统筹协调,人劳、农业、工会、计划等部门密切配合,扶贫、财政部门筹措资金,司法、公安部门保驾护航,农业、教育、职介部门组织培训,工青妇共同参与,县、乡、村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出以政府指路,政策铺路,市场引路,法制开路,能人带路,达到人人有出路,人人都致富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打造品牌。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将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并入职教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培训,部分专业可委托县域有实力、有资质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培训。

二是培训机构直接与省内外大中企业签订培训输出订单,实行订单式培训。

三是县级财政每年给培训机构预算拨付培训补贴资金,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减半收取培训费用和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发放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免收职业介绍费,所有培训机构享有同等的培训补贴优惠政策,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补贴一人,让每一个培训输出的人员都成为我县劳务人员的一面旗帜。

四是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就业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置专业,促进培训向“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是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县域内每一所中学从初一开始都设置职业培训基础课程,并纳入学校年度考核。

六是加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对有培训愿望和要求的农民工,及时纳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整体质量。

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争取市技术学院在我县设立分院,增强培训能力,方便参培人员;

抓紧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扶贫培训、农民培训“温暖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逐步探索和形成具有XXX特色的培训品牌,从而创出我县的劳务品牌。

(三)建立基地,强势维权。

务工增收是劳务输出的最终目的,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较严重的实际,经过多年探索、思考和借鉴其他市县的经验做法,建议我县应尽快在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和矿区建立民工维权服务基地和组织,专门负责劳务信息收集、发布,安置本县输出人员,与当地劳动、司法、工会等部门联合为本县务工人员提供强势的法律援助,协助解决劳务纠纷和工伤事故,与务工人员沟通感情,增强交流,找准务工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使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有人管,彻底解决劳务输出后续服务脱节的问题。

服务基地和组织人员可由乡镇分流人员、县直机关赋闲的主任副主任科员、法律工作者和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组成,在不影响原来一切工资福利待遇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并允许工作人员在外取得合法收入。

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帮农民工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服务到位,务工人员对政府的失望和冷漠才会有根本改变,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会更强,劳务品牌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劳务经济才能得以更快地壮大。

(四)开拓市场,三路进军。

按照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目标和输入地经济发展速度对劳动力素质、规模的要求情况,稳定现有劳务市场,开拓新市场,兵分三路,抢占劳务经济制高点。

一是稳住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其近几年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和较规范的用工制度等有利条件,特别是苏陕交流、常州与XXX建立友好市县的工作基础,抓好定向劳务输出合作;

二是放眼华北、东北,锁定山西、河北、河南,建立劳务输出维权服务组织,重点强化对中原地区铁矿、金矿、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合法权益及妇女、未成年工的保障(保护)措施。

三是下大力气抢占西北劳动力市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北劳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应该专门研究针对这块市场的输出策略,使务工人员尽早在此立稳脚跟。

四是在对全县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从劳动力结构按年龄、文化、性别划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转移输出:

对18-30岁左右的劳动力,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最活跃,最适合未来城镇化建设需要,同时也是外地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重点输往跨省发达地区,以借地生财和发展;

对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劳动力,大都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文化水平和技能基本固定,立足本省和邻省各市县区,既季节性打工挣钱又回家种田,内外兼顾,进退有路;

对4050(女40岁、男50岁)人员在本市内就近就地转移,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五)强化服务,放手发展。

只有加强劳务输出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放手拼搏,将劳务收入和经济社会效益放大到最大化。

一是加快建设以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骨干,村组(社区)联络员为网络,民营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

通过政策、信息免费服务,培训办证指导服务,电话、信函跟踪服务,亲自组织输送服务,维权保障援助服务,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输出环境。

二是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对本地的劳动力资源按年龄、文化、专长和就业意愿逐一登记、造册、建卡、入库、上网,按照规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网络化运行、信息化传递、社会化就业、一体化服务的要求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达到劳务信息一天之内到组入户,五天内组织好人员集中输送的信息服务目标。

三是实现三个转变:

从自发输出向合理、有序、有计划输出转变;

从体力型劳务向体力与技术并举型劳务转变;

从规模数量制胜型向质量效益并重型劳务转变,最终让政府有形的手将劳务经济推向市场经济无形的手来调节管理。

四是要出台“筑巢引凤”优惠政策,让外出务工创业有成的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反哺家乡。

要改革户籍制度,让成功人士能优先转入城镇定居,享受外商投资办企业同等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有利于他们创业,使“借鸡生蛋、孵出小鸡、鸡又生蛋”的劳务经济活起来,严防“杀鸡取卵”。

五是要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务工人员和创业杰出人才,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六是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按照中、省、市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相关要求,做好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清欠、社会保险缴纳和接续、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入托、计划生育服务、卫生疾病控制、户籍迁移、房地产和财产转移、土地流转承包等各项服务工作,让其平等享有和履行民主政治权利义务,不因外出务工而有任何不公和歧视,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2007年4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