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08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水价改革逐步过渡到向农民免征灌溉水费问题的探索文档格式.docx

2、工程灌溉水源

灌区是一个以黄河为水源的多级高扬程抽水工程,累计最高扬程297.6m,加权平均扬程197.9m。

3、灌区灌溉面积与设施情况

灌区设施灌溉面积20.8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02万亩,抽水流量7.15m3/s,灌区涉及潼关县7个乡镇、华阴市3个乡镇,125个自然村,总人口48.2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8.25万人,共分5个灌溉系统,分别为3~5级抽水。

灌区已成抽水站共13座,安装水泵电动机组50台套,总装机容量2.63万kw,建设变电站10座,架设输电线路52.6km。

已建成干渠4条,总长15.39km,支渠分支渠9条,长50km,支渠以上渠系建筑物316座,2004年新建排沙漏斗1座。

港口抽黄灌溉工程,是潼关县和华阴市境内唯一的中型灌溉工程,于1976年元月开工修建,1979年逐步投入运行。

二十多年来,共计灌溉农田83余万亩次,引水2.1亿m3,灌区农作物灌溉增产效益7.26亿元,为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灌区运行管理现状

渭南市港口抽黄灌溉工程管理局隶属于渭南市水务局,按照《陕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04]92号)和《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渭政办发[2005]172号)。

港口抽黄经水管体制改革后,根据渭水发【2008】463号《渭南市水务局转发市编委会关于市属四大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批复的通知》,市港口抽黄灌溉工程管理局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69名,其中全额编制32名,自收自支编制137名。

2009年底,实际在册142人,按专业技术职称分:

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其中工程类29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7人,初级职称17人,)工人99人。

按学历分:

大专以上学历62人,高中相近学历80人。

港口抽黄管理局机关现设置四办(党委办、行政办、工会办、项目办),五科(灌溉科、工务科、机电科、财务科、综合经营科),一室即纪委监察室。

直属机构现设置:

十三个抽水泵站,三个灌溉管理站,一个水电工程维修队。

港口抽黄灌区建设70年代,属于“三边”工程设施,于1990年底竣工验收转入灌溉管理,至2000年,灌溉管理体制实行的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形式,即:

港口抽黄管理局负责抽水到支渠口,潼关县和华阴市水利局具体组织乡镇和村组按亩收费,中间环节多,水浪费严重,管理局水费收缴率低。

2001年后,管理局针对以上的问题,采取“一条龙”的管理机制,供需直接见面,实行斗口计量,按量收费,微机开票到户,在南头、吴村塬、孟塬系统分别成立“灌溉管理站”,并建立了基层行水组织。

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的减少了水量浪费,扩大了有效灌溉面积,水费实收率达到95%。

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情况:

近几年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后,灌区主要骨干工程设施状况大为改善,尤其是灌区群众对港口抽黄的认可和支持,让港口抽黄的广大干部和职工重新认识了灌区的价值,对于灌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使灌区管理单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为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具体做法为:

(1)在工程及泵站管理上,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支、斗渠及其以下田间工程是灌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

由于目前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形成工程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

对此,管理局组织基层单位及两县(市)管理处有关人员先后赴省内外其他兄弟灌区参观学习改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制定了《港口抽黄管理局支斗渠管理体制改革试行办法》,对支、斗渠实行了承包经营、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多种形式的民营管理运作机制。

几年来,全灌区先后改制支斗渠12条,组建群众用水协会组织5个,充分发挥了群管组织的作用,减少了供水环节,增加灌溉供水量,增强了灌区服务能力。

(2)对泵站机电设备管理,实行百分考核办法,使任务与每个运行工挂钩,克服了重运行轻检修的传统做法。

提高设备检修质量,保证了机组安全运行,提高了设备效率。

(3)在用水管理上,积极推行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改革

水价长期严重偏离成本,是影响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992年以来,先后对供水价格进行了多次适度调整。

按照国家水价核定原则,2004年灌区成本水价1.35元/m3,根据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经物价部门批准执行水价标准为0.36元/m3,执行水价仅是成本水价的26%。

在水价执行中,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标准。

水费收取按照“斗口计量、按方计费”的办法,采取“微机开票到户”、“两公布一上墙”等措施,不断提高水费计收的透明度。

同时,在全灌区推行灌溉管理员包段工作,加强基层用水管理,减少乱收费环节和搭车挪用现象,使用水管理逐步规范化。

(4)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针对“支渠以下工程的经营管理”、“水费收缴办法”、“工资分配办法”及“职工考核制度”等,建立并完善的管理制度。

灌区经营管理现状:

(1)资产状况:

灌区固定资产由土地、水工建筑物、房屋、设备及泵站、工具仪器及其他资产组成。

截止2009年底,固定资产原值4843.72万元,其中:

水工建筑物2643.52万元;

传导设施552.86万元;

房屋及其他建筑物376.55万元;

生产设备752.41万元;

运输设备、工具仪器及其他548.39万元。

(见下表1:

资产的构成比例及经营状况分析表)。

表1资产的构成比例及经营状况分析表

单位:

序号

类别

原值

所占比例(%)

备注

1

水工建筑物

26435160.96

54.58

2

传导设施

5228583.09

10.78

3

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3765514.22

7.77

办公:

生产=2:

8

4

生产设备

7524058.61

15.53

5

运输设备

452634.56

0.93

办公用

6

工具及仪器

113068.80

0.23

7

其他

4918172.33

9.03

合计

48437192.57

(2)管理经费的来源及收支状况

管理局的主要经费来源为水费收入、补贴收入(即差额补贴)、综合经营收入及其它经营收入。

2007~2009年帐面平均年收入520.56万元,平均年支出646.41万元,收支差为-125.85万元。

加上单位年平均潜亏(含正常调资应发未发,养老、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应提未提的费用形成的亏损)90.7万元,实际年平均亏损达216.55万元。

虽然我们采取了效益工资,人员分流,竞争上岗(待岗职工发200元/月的生活费),减少工程维修费用的投入等多项办法和措施,但仍然不能摆脱连年亏损的困境。

亏损金额逐年增大,止2009年底累计亏损2073.59万元。

给灌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二、经济效益

1、灌溉直接效益

灌区运行以来渠首引用水量2.1亿立方米,斗口用水量9450万方,灌溉面积83万亩次,粮食增产74.73万吨,农业增加产值7.26亿元。

为潼关县与华阴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效益调查

通过对我局2007—2009年灌区范围内的主要农作物夏粮(小麦)与秋粮(玉米)测产报告分析,经过灌溉后,灌区农民粮食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粮食测产采取收前取样测颗粒重,收后深入灌区广大农户调查走访,结果为:

(1)灌溉的小麦最低亩产215Kg,最高亩产465Kg,平均亩产340Kg,亩增产206Kg;

而未灌溉旱地平均亩产仅为134Kg,部分旱地甚至绝收。

(2)灌溉的玉米最低亩产512Kg,最高亩产609Kg,平均亩产560Kg,亩增产455Kg;

而未灌溉旱地平均亩产仅为205Kg,部分旱地甚至绝收。

按照三年平均实际灌溉面积6.82万亩次计算,可增产秋粮45080.2T,小麦与玉米均按市场价1.96元/千克计算,灌区群众可增加直接经济收入8835.72多万元,增产效益非常明显。

3、带动农村种植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情况

灌区自2000年以来,灌溉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农作物种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除种植小麦、玉米外,种植经济作物类型增多,复种指数由原来的120%转变到现在的140%,粮经比由原来的8:

2转变到现在的6:

4。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布局面积逐步扩大,带动农村经济大幅上升,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4、提高了社会效益,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灌区运行以来渠首引用水量2.1亿立方米,斗口用水量9450万方,灌溉面积83万亩次,粮食生产总值11.205亿元,农业总增产1.83亿元。

三、灌区目前执行的水价情况

水价执行不到位,政策性亏损严重。

由于灌区水价政策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实际执行标准远低于成本水价,其相差部分得不到财政弥偿,导致灌区水价长期以来政策性亏损严重。

目前,灌区实际执行水价标准为终端水价0.36元/m3(含基层管理费和群管费),与成本水价(08年核算平均水价0.724元/m3)相比现行水价标准仅占成本水价的49.7%。

为了巩固和扩大灌区有效面积,在抗旱时期,灌区有时甚至优惠水量与水价,确保灌区群众能浇上抽黄水,保证群众粮食增产丰收。

致使灌区年水费收入连职工工资都无法保证,运行经费保障和工程维护更无从谈起,灌区生存陷入困境。

四、农民承受能力情况

我们成立了三个调查小组,对2009年种植作物产量进行入户调查,现就调查农户情况分析如下:

1、灌区水价

渭南市物价局《渭南市物价局关于规范港口抽黄农业水价的通知》(渭价发[2007]103号)文件精神,执行终端水价0.36元/m3,基层管理费为0.03元/m3,,浇地费为0.03元/m3。

2、通过对灌区四个灌溉系统50户农户的调查,涉及小麦、棉花、玉米、果树等作物,因用水量不同,亩均水费也不相同。

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例分析如下:

港口灌区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比例分析表

项目

作物

小麦

玉米

苹果

棉花

(元/亩)

水费

43.9

39.5

157

115

灌溉次数

机耕

42.9

45.5

55

36.4

种子

29

26

化肥

94.2

268

109

农药农膜

14.1

16.5

235

68.2

雇工

52.1

75.8

155

187

其它

10.3

42

合计

286.5

339.5

870

561.1

平均产量(公斤/亩)

340

560

2512

205

收入(元)

666.4

1097.6

3516.8

922.5

水费占总投入比例(%)

15.34

11.63

18.05

20.50

从上表可以看出:

小麦亩均水费43.9元,占总投入286.5元的15.34%;

玉米亩均水费39.5元,占总投入339.5元的11.63%;

苹果亩均水费157元,占总投入870元的18.05%;

棉花亩均水费115元,占总投入561.1元的20.50%。

综合分析,港口抽黄灌区作物农业生产总投入中,水费占总投入的比例为16.34%。

3、 

灌区家庭收入主要由种植收入、养殖收入、打工收入和政府补贴等部分构成。

本次对家庭收入调查显示:

种植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只占35%~40%,出外打工者居多,农作物耕作生产成本大,水费占成本费用平均16.34%,农民反映水价过高,农副产品价格偏低,种植收入不能满足家庭支出,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弃农外出打工,给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不利因素。

五、群众对免征水费的态度调查情况

1、根据调查,灌区群众普遍认为:

水价没有提升的空间,农民能够承担的水费为20~30元/亩次。

但是,水费收取对灌区农民用水积极性造成严重挫伤,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阻碍灌区经济持续发展。

2、国家对“三农”的政策导向,越来越对免征水费指出了方向,现在农民种田有粮食补助,化肥补助,粮种补助,甚至农机具补助,只有目前灌区灌溉还收取农民的水费。

灌区广大农民希少收或免收水费。

3、调查结果表明,水费在农耕投入成本偏大,打击农民种植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与国家惠农政策不符。

为了大力提倡引用黄河水,促进灌区农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对高扬程抽水灌区加大财政投入,降低水电价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体现出抗旱灌溉服务“三农”的真正价值。

为此,为了节约水资源,我们应该在水价改革的同时,按照国家对“三农”的政策导向,逐步过渡到免征农民灌溉水费。

同时,对水管单位在性质上给予确定为公益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灌区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