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09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弈:

诲:

惟:

援:

鸿鹄:

俱:

弗:

为:

将:

3、除了上述提到的,我觉得还有()、()这两个字词比较重要,请把它填在括号里并制作一张大字词卡。

(二)根据朗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能借助注释,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8、小组pk全文诵读情况。

(三)古人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你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1、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举例说明你的身边有无听讲三心二意的现象?

3、收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古诗、故事等,准备与同学交流。

课中

一、小组合作

六人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1)1号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2)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地方标出来。

二、班级展示

1.学生根据小组学习成果,在班内汇报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亦。

为是其智弗若与?

非然也。

”的理解。

(2)“之”的多个意思。

重点领悟“这个告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有感情朗读、背诵。

三、质疑探究

学习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四、自悟自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达标测评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二)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为是其智弗若与?

6、曰:

(三)写出三句有关学习的名言或诗句

课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

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

1.搜集作者简介。

2.给下列字注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3.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通译课文

(1)日中:

(2)决:

(3)及:

(4)车盖:

(5)则:

(6)探汤:

(7)其(8)为(9)乎

5.思考

A、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理由呢?

B、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

(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C、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重点交流思考题

1.演读课文,深入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

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2.朗读并背诵课文。

3.教师预设问题:

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1)、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

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3)总结:

其实,早晨及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一)解词译句。

(1)辩斗:

(2)故:

(3)沧沧凉凉:

(4)探汤:

(5)决:

(6)孰:

(7)汝:

(8)多知乎:

(9)以:

(10)去:

(11)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2)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孰为汝多知乎

(二)、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

课后

2.匆匆

1、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想一想,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觉时间的宝贵,从小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体会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那些词语用的准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2、感悟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抓住作品的优美的语言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老师:

发放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学案自学,查找资料。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初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叹时间匆匆,体会作者的感伤情怀。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学案自学:

1、搜集朱自清的资料。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默读课文,进行以下自主学习。

①画出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书上批注。

(学法指导:

1、抓住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

如: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②(画句子————抓关键词语————谈感受————读出感情————说写法)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产生的主要疑问是: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参与、倾听、把握学情)

二、班级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词语积累、写作方法、个人感悟等方面总结。

五、测评反馈:

1、给带点的字注音:

凝()然头涔涔()泪潸潸()徘徊()薄()雾尽()管

2、看拼音写词语:

nuó

zhēngró

ngpá

ihuá

ilí

nglì

chì

luǒluǒ

()()()()()

课后反思

学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表现怎样?

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方面:

第二课时

1、品读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2、品析文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

自学提示: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2、请大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么样从你的身边溜走的。

3、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法。

1、重点句、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过……

②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学法:

读句子——抓关键词语——谈感情——说写法)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按照写法,再写几句话。

(要求:

运用排比手法)

2、珍惜时间的名言

3、填空。

(1)燕子去了,();

杨柳枯了,();

桃花谢了,()。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

(2)你能仿照上一段话的写法也来写写吗?

试试!

()了,有再()的时候;

(),有再()的时候。

也可以在充分理解些写法的基础上,自由创作一段话。

3.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会读本课秧、萎、赖、锻、雅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莫名其妙、从从容容、语重心长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读书能说出句子中含着的深刻意思,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的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并能从中悟出做人的哲理。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桃花心木,通过句子的品读,感受种树人的奇怪。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自读找出体现桃花心木的特点的句子。

4、自读找出有关描述种树人种树的语句。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参与、倾听、把握学情)

1、交流课前所学内容。

2、有异议的没有理清的问题用红笔标注。

1、分小组汇报,师总结。

2、朗读展示。

1、解释词语意思。

枯萎:

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情那么从从容容?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种树人说的话的意思,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

2、总结全文,启迪、教育学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1、搜集张海迪的故事阅读后,写自己的感受。

2、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浇水时间浇水的量

3、我的内心先是后来是再后来是,练习读出我的此刻心情。

4、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5、读书画出种树人说的话,试着去体会他的话的意思。

(在书上做标记)

6、作者弄明白种树人话的意思吗?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7、有感情朗读对话,进行品味。

(注意:

“种树人笑了”“语重心长地说”两处心理活动)

课中

1、展示字词

2、展示搜集张海迪的故事

3、展示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树木的。

4、展示自己的感受。

5、朗读展示。

(1)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如果我是一棵再成长中饱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如果我是一棵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

(2)“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生机勃勃。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树的成长

不确定(人的成长)

懂规律独立自主

懂真爱经受考验

4*顶碗少年

  

1.知识与技能: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组内交流查找学习中的不足,以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最后获得成功。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的感悟及表达方法。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搜集作者资料:

二、自学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认真读一读课文,在请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法提示:

可以用归纳段意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提示)  

提示:

一场中,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少年,第三次顶碗。

四、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

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结合以下问题理解:

(1)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

观众反映怎样?

(2)少年表现有何变化?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探讨少年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说些什么?

3.有选择的朗读:

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3.重点理解结尾句。

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你的体会。

五、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

请同学们分析分析,你觉得整篇课文,哪些地方表达处理的最好?

(提示:

开头好吗?

结尾好吗?

文章结构好吗?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修辞的手法?

详略的处理?

等。

)  

六、请用一句格言表达你的感悟:

  

 

课中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交流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交流对文章重点句的理解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交流文章的写法。

5.交流自己的感悟。

1.展示搜集的资料。

2.展示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文章主要内容。

3.展示对文章重点句的理解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展示文章的写法。

5.展示读书感悟。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吗?

五、测评反馈

(一)我是火眼金睛,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

绕()魂()历()慌()错()

饶()魄()厉()谎()措()

(二)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1.观众为少年喝(hēhè

)彩鼓掌,少年像喝(hēhè

)了蜜一样甜。

2.快乐(lè

yuè

)的姑娘,在轻盈活泼的乐(lè

)曲中翩翩起舞。

3.少年用各种姿态转(zhuǎnzhuà

n)动着身躯,当他在一个大幅度转(zhuǎnzhuà

n)身的瞬间,碗从他的头上掉了下来。

4.当碗又一次从少年的头上掉下来时很多观众附和(hé

huo)着喊:

“不要演了”,可少年和(hé

huo)另一个演员并没有从舞台上退下来。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惊()动()不知所()不()风度座无()席()绕于心不()不()摇摇()()目不转()

(四)拓展延伸

从“顶碗少年”中我悟出的道理。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

今后你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再失败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5*手指

(一)知识与能力:

1.我能读准“搔痒、窈窕、爱憎、冒险、薄弱、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并能理解窈窕、养尊处优、附庸、堂皇的词义。

2.我能通过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用心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题目。

通过观察、诵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悟作者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能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一、基础知识运用

(1)字词:

读音:

搔( 

)痒窈( 

 

)窕( 

) 

渺( 

)小附( 

)庸

爱憎( 

)养尊( 

)处( 

)优 

薄( 

)弱、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养尊处优 

附庸 

堂皇窈窕:

(3)说说看,作者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二、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批划重点语句,并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思考:

(1)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全文,我知道了作者是用下面的几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手指的: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明)

例如:

“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 

)的性格特征。

② 

(2)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

比如这一句:

(3)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作者丰子恺,于是查找了他的相关资料:

四、提出疑问,研讨解决

通过自学与交流,我还有不懂的问题是:

1.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交流汇报手指的特点以及启示。

3.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

4.交流自己创作的小诗,推荐优秀的小诗准备进行班级展示。

1.展示基础知识的运用。

2.展示手指的特点以及启示。

3.展示文章的表达方法。

4.展示自创的优秀小诗。

(一)给下列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里。

渺( 

)弱

(二)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仿写句子。

例:

中指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三)课外积累:

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

请你写出带“手”字的成语。

(至少写4个)

《口语交际·

习作一》导学案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