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19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信产业视角下的中国路径Word文件下载.docx

与AppStore异曲同工的是NetFlix,这家网络电影出租公司,绝不仅仅是一个P2P,不是BitTorrent,不是eDonckey,它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而且,它敢于将自己的存储和计算包给Amazon!

它相信新的业务模式就是竞争力,这是基于云的创新者。

不错,不能忘记这对冤家:

GoogleVSFaceBook。

Google无疑很早就介入了云计算,从Gmail开始,到GoogleDocs,无疑都是云计算的产品,但是,Google最核心的恐怕还是其封闭的、不可告人的数据中心,《指环王》、《勇敢的心》似乎都偷窥过其一斑;

FaceBook,确实有一位伟大的创业天才,那个崇拜比尔盖茨的天才,它却计划要开放巨大IDC的秘密,也许Google通过免费战略打败了老巨头,FaceBook将进一步通过免费战略,甚至连IDC技术都开放,来打败Google,施密特代表Unix势力向MicroSoft复仇之魂,扎克伯格将为其偶像复仇?

是的,还有一个真正的巨头,没有露面,那就是Amazon,云领域迄今最领先的Master,贝索斯,这个矮小的光头男人,从卖书起家,他可没时间和大摩女吵架,而是最早介入了云计算领域;

不得不说,Amazon的S3是目前口碑最好、最成熟的云计算,是将WebService类应用发挥到最好的企业。

尽管,2011年的一次宕机世故,让它丢失了一些客户,但是,我们要相信,领先的生产力,终究会取得胜利,而所谓的安全问题,从来只能延缓其进步的步伐,在云计算领域,我们仰望Amazon,不说因为它不可超越,而是因为它敢于自我超越,从一个网络书商,到网络百货,再到一个IT技术密集的企业,成为云计算的领先者,Amazon=云创新。

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后,我们看看云到底是什么?

1.2“云”是全球化下的蛋

我们浏览了几个云计算企业之后,是否可以从中抽象出云的概念了呢?

还不急。

让我们再略略看看云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云不是仙女,从云端降落,也是有师承渊源的,它有多条进化来源:

从服务器、存储等IT维度看,它的父辈是网格计算,网格计算的父辈是广域网内的计算,VPN、SAN或者可以看做是一种标识?

再早,或者可以看作是局域网内的计算,是PC+Server为核心的模式;

再早或者就是Unix为代表的大型机+瘦终端了。

也就是说,云,不过是计算、存储从集中化、到分布化、再到集中化的一个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演进吧。

硬件如此,软件如何?

Unix时代,Windows时代,已经在历史上记录在案,云OS时代将会来临吗?

且慢,云OS到底是什么?

VMWare算不算是,GoogleChrome算不算是?

IOS算不算是?

MicrosoftAzure算不算是呢?

这取决于定义,但是,我们还没有给予云计算定义,何来对云操作系统的定义呢。

稍息。

额,不要忘记电信行业,这个提供“信息沟通的产业”。

其实,如果,从云的本质来说,电信业早就是云时代了。

君不见,语音都是可以漫游的吗,就算是固网不也是通过光纤广泛链接的吗?

基站不都是云一样东一簇,西一拨的堆放着吗?

没错,本质上的云,一直都在。

但是,以前,电信业一直是瓶颈,在传输上不够快、覆盖上不够广,因此,各种应用不可能脱离开局域网、广域网,在全球无差别的进行传送。

所以,从实体上说,云是高度集中式存放、分布式应用的六种能力,硬性、软性的各3种,基本代表了对信息的各种使用:

信息计算能力(代表形象,CPU/服务器)

信息存储能力(代表形象,硬盘/阵列)

信息传送能力(代表形象,基站/光纤)

信息整合能力(代表形象,Windows/iOS)

信息加工能力(代表形象,ERP/Office)

信息消费能力(代表形象,互联网/AppStore)

所以,回到信息的本源,其实,各种硬件和软件,不过是对应于信息处理的不同节点。

随着各个节点的技术进步,各种能力都可以实现分布化、极端状态是各种东西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成为“网络地球村”,即硬件最大程度集中、软件最大程度分布、互联网实现真正的全面分布式,时空由此缩短,信息效率提高到极高的水准。

我称之为“信息全球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云”的概念将不再云山雾罩,而是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提供全球化计算能力、全球化存储能力、全球化传送能力、全球化整合能力……等等。

因为,一切都将是全球化的,所以,云能够在全球自由飘行,也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云存储”、“云通信”、“云OS”、“云软件”、“互联网云应用”。

比如,云软件,未必全部依托于互联网,而是局部计算在本地,局部在网上,Office和Docs适用于不同的客户;

再如,ERP也未必都是基于互联网,而是PC端、企业内服务器、云服务器、云终端等混合的——一切皆取决于哪种方式更便宜、更安全、更适合此种业务使用。

因此,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云山雾罩”的云概念的时候,不用晕了,当你把雷达放在云之上的时候,就不会困惑它到底是什么形状了,无需在山腰向上仰视了。

云——绝非只是云计算,云——也绝非单个企业的定义,一切信息应用,将尽在云中。

这就是云,CloudwillcovertheWorld!

1.3蛋疼的“端管云&

云管端”

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未知的世界。

面对云计算,电信业的人,提出了“端管云”或者“云管端”的说法,是一种非常“本位”主义的说法,比较接近NK的主体思想。

其中,管是最容易理解的,主要就是运营商的管道,也就是提供信息传输能力——无论是交换机、路由器、还是无线基站、有线接入,确实都是管道,这也是电信业的立足之本。

通信消费,这是一个万亿美金的大产业,注定这个管道不可忽视。

而所谓的“端”,其核心是最终用户进行“信息消费”的物理门户+软件门户——目前的大趋势是,物理门户主要属于制造业,比如手机、数据卡,而软件门户主要表现为操作系统,无论是苹果、还是芒果、机器人,本质都是OS,OS之上才是各种业务。

而最不知所云的就是“云”了,和端、管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不知所云。

因为,云,宽泛的来说只是一种“模式”,不一定是电信的,IT的,互联网的。

如果站在电信行业,45度角来看待云,狭义的定义云,还要包含电信设备的云化、电信业务的云化、电信业自身IT设施的云改造等……

所以,把管和端结合起来,本身就忽略了OS+物理接入门户的实质,但是还算紧密相关,把云也拉进来,就混淆的一塌糊涂了。

这种混乱的本质,源自电信业的困惑和恐惧。

恐惧之处在于三点:

第一,这个行业正在停止增长,欧洲先行停止了增长,一些大T就去寻求跨国经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

然后是美国,长期增长放缓,只能2G,3G,4G这样去升级,看似热闹,但是增收不增利;

目前更可怕的是,拉美、中国、东南亚、中东、甚至印度这些次新兴国家的市场也在快去趋于饱和。

成熟产业的发展方向,未必是马上衰退,但是成长红利必然会大肆减少,毛利下降,主要靠成本控制、市场购并对冲。

第二,在原来的产业链当中,电信运营商处于行业的核心,靠的是资本密集(投资巨大,包括牌照),技术密集(具体技术方案复杂,且系统性复杂),还有控制能力密集(能通过管道控制客户),所以每个国家最终都是寡头垄断,这是行业还能保持一定毛利的关键。

但是,目前,这“三位一体”的优势却在不断消失。

因为,新的竞争者,主要是互联网,它们最的威胁,在乎它们控制了终端OS,控制了互联网的门户,应用商店的门户——在产业链上谁更接近客户和掌控客户,谁就有定价权;

反之,以前的运营商好像是高速公路拥有者,除了一个收费站之外,发现用户在进入这个高速之前,还有若干互联网的收费站。

这些竞争者,本质上也是运营商,而且是轻资产的应用运营商,这对传统运营商有极大的冲击。

最后,更重要的是,看到危险不可怕、可怕是并没有解决之道。

运营商转型提了很多年,包括从3重播放、到3G、到3网融合……这些和3杠上的转型,本质都是“补充性”扩张,也就是说是对原有业务的修补,并没有创作很大的新市场蛋糕。

3G代表的无线互联网,固然算是一个新的蛋糕,但是,自己的收费站前面却有更多的收费站……转型,何处转?

谈何容易,沃达丰的360搞了很多年,BT的IT搞了很多年,ATT的企业客户市场搞了很多年,FT的融合网络搞了很多年,中移动的互联网转型搞了很多年……但是,它们创造了多大的增量市场呢?

所以,目前谈什么云、管、端,谈什么移动互联网,谈什么LTE,都是一样的蛋疼的事情,运营商依然处于电信产业链的核心,运营商不能转型成功,附着在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也注定面临抉择——与运营商绑定一起转,还是只身投入IT业、互联网二次创业?

那么,运营商到底何去何从,或者说运营商为代表的电信业何去何从呢?

那么,新市场、或者说所谓的蓝海在哪里?

1.4“新”客户为王

一切,还是要从杨白劳说起。

以前,客户就是杨白劳,装个电话都要排队很多月,手里要有领导的条子、兜里要有出类拔萃的票子,不就是为了沟通嘛。

但是,市场的成熟,让语音通信的价格暴降,这种暴降从语音到数据,从固网到移动,为什么?

不稀缺了。

有竞争的原因,也有技术成熟的原因。

所以,80年代彩电就是高科技,90年代PC就是高科技,2000年后电信设备还算高科技,但是,那些都是一带而了,如今,还有人把中兴、华为叫做高科技的话,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所以,杨白劳们,也就是我们这些P民们,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体上还是议价能力提高了。

因此,什么买手机送话费,什么扫街式促销,什么校园卡、全球通,通通不具有吸引力了,所有这些吸引力都不如一个IP4。

您还别不服,以前用不算高的价格买了联通、移动促销的手机,哪怕是促销的,也少不得骂你几句垄断;

现在高价买了苹果、黑莓、芒果,你说他笨蛋,其实是自己脑残。

因为,你得与时俱进,祖宗之法必须变啊。

因此,电信这个产业,就其传统意义的定义而言,已经走向了终结。

你要么重新定义这个产业,把圈子做大,开疆拓土;

要么坐以待毙,坐吃山空,等着人家快刀切香肠一样,逐步入侵你的领地——天命。

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的出路,或者说电信业的出路,无非是两条:

横向发展,不仅仅是“通信运营商”,提供信息传送能力,还提供信息存储能力,做“存储运营商”,也提供信息技术能力,做“服务器运营商”,甚至成为“信息加工运营商”、“信息消费运营商”——这是横向多元化。

纵向发展,就是将自己的服务和客户重新桥接,在客户的新应用中占得主导地位。

要么要把你的收费站迁移,甚至比互联网企业更接近客户,你才能控制客户;

要么,你要甄别那些互联网企业,能够使用足够的手段,抽取它更大的租金,凭什么P2P用户也按月租收费啊——这是纵向一体化。

但是,不管是哪个维度来说,都应该是“客户为王”,一种是拓展新的客户,一种是更加接近、掌控客户。

至于E,H,A,N,Z所鼓吹的电信设备云化之类,充其量只能是降低成本之举,对自己也是七伤拳,改变不了行业前景,只能改变互相之间的份额分配。

走哪条路是正确的?

还是两条路都去走?

这是个问题。

浅见认为,这是重大的转型,是战略模型,既要考虑运营商的“能力模型”,更要考虑,目标市场的“能力需求模型”,二者匹配度越高,那么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如果匹配度都不算很高的话,则需要运营商、设备商、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人,能够“二次创业”,以自己和人力优势,开拓全新的市场;

如果能力不够、二次创业的战略也没有,还可以做个财务投资者,在这些行业里广泛下注,该收购的收购,收购不了的尽量收购其对手——这是为未来布子,或许将来也能捞到点油水……如果,这3个方向都不选,那么,打开电视慢慢看《夕阳红》吧。

因此,在决定走哪条路、怎么走之前,更重要的是,先判断自己的能力模型和目标市场的能力模型,二者是否匹配。

1.5大船的航线

全球主流的运营商,不到50家,还在不断的兼并当中,这50家无疑都是所谓的大船,相应的6大设备商也是大船里。

大船要转型,需要有大船的路线图和特殊的选择逻辑。

就比如思科,以前是最擅长收购的企业,而且很多消耗的很好,但是最近收购效果却开始下降了,比如亚特兰大、WebEX都不算成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第一,对于思科而言,这些部分总的来说,与其核心竞争力有些偏离;

第二,目标市场还是比较小,补足有余,转型不足。

因此,我们结合前面所谈的,可以看到,除了前面所谈,电信业需要知道目标市场和现有能力模型的匹配之外,还要考虑很多因素——特别是目标市场规模问题、核心竞争力延伸问题,等等,不再细述。

这部分,我们核心还是来探讨未来的市场机会。

在各种可以预见的市场当中,看得见的大池塘就是两个:

第一,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注意,是应用),这个市场,最终对应的接入客户端可能在100亿这个级别,目前的PC行业在10亿这个级别;

第二,就是成为多元化运营商,核心就是依据云计算。

作为一个大船,如果这个时候,在大的方向上不能看清楚方向,是很难真正解决盲目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

比如,12580等电话导航市场重要不重要?

毕竟在电话订酒店市场也排名前几啊!

但是,和携程比呢,那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比如,IPTV市场有没有价值?

有,但是,与优库、土豆、奇艺这些直接做视频的企业比呢,实在是很难超过这个市场规模;

三网融合应该不应该?

应该,但是,这在欧美本来就是伪问题,就算真解决了,也不过在一湖水里再多注入几洗脚盆水而已,没什么太大的空间;

至于3G,4G什么的,还是修高速的路子,基本可以这样断言,4G之后再无它G,以后技术不会停止,但是这种代际划分的逻辑肯定就要停止了。

因此,电信业要有一种紧迫感,目前已经到了要转型的时候了!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中期,北部的鞑靼或者说突厥与蒙古的后裔风险已经消除;

东北的通古斯人和金的后裔还是顺民,西部的大食和帖木儿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西南的天竺、东部的倭人暂时不足为惧……但是,你可知,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在达伽玛之后到来?

你可知葡萄牙人和尼德兰人已经先后达到了马六甲?

现在转型,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

如果像中移动、沃达丰一样,满足于郑和大宝船一样的远航,只是带回几头长颈鹿,而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迟早会被别人打到门口——很多事情,不是躲就能躲的开的,世界就这么大。

大船转型,已经很晚,但是还没有晚到鸦片战争,目前丢失的依然是朝觐国,但是,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澳门”已经早早租借出去,等死,还是找死,系于全行业。

但是,曾经强盛如大明,不可能选择交趾、爪哇就能取得重大变革,因此大船转型,必须有大战略和大视野,真正面向更广阔的还有,无论是深邃的蓝海,如移动互联网——那里通向美洲大陆,是新市场,还是已经竞争激烈的云计算红海——那里是扼守东西方——或者说是IT和通信的交界点。

大船转型,这是对于全球电信业的共同挑战。

1.6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1整固南洋

那么,以中国运营商为例,出海的空间在哪里?

浅见认为,要开辟三条航道。

第一条航道,是“整固南洋”。

对传统的电信业务占据优势的市场,能够实现有效的扩张。

何谓“南洋”?

我们对比欧美电信运营商的收入,特别是BT、AT&

T之类有大量固网资源的企业,以及建设WiMAX,LTE的运营商,其收入三成、甚至更高比重来自企业和政府用户;

但是,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用户的收入占比还太低。

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两条:

一方面,中国企业、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因此,没有实现很好的信息化,当然也包括电信消费水平低;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运营商本身的“慵懒”,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宁可打价格战,也不愿深入市场,拓展企业市场,真正提供B2B的整体解决方案。

比如,邮箱解决方案,集团电话的升级版统一通讯,域名、文档、CDN等等综合解决方案……

这些市场当然拓展难度更大,但是,这毕竟是运营商所擅长的模式,比互联网企业、IT企业有自身的资源优势。

但是,运营商自己的市场机制甚差,没有动力、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整体解决方案去拓展这些市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运营商,必须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也就是有大量的产业链资源,可以通过集采、招标,由其它设备商和业务提供商来帮助解决整合解决方案。

比如,神州泰跃,虽然从金石突击入股到包装上市,都问题重重,但是借助飞信与腾讯对抗的大思路没有错,移动自己搞不定的东西外包出去也没错;

SP虽然历史上问题重重,但是,梦网曾经的历史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借助SP&

CP发展增值业务的思路也是正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问题、透明度问题,而不是合作模式的问题。

这条半新的航线,也需要继续发展传统的优势,而且要更进一步,需要整合资源,运营商必须要做好整合者的角色。

比如,全球目前都是探讨NBN的建设,无论是澳洲,欧洲,还是北美,南美,政府宽带网络建设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中国的无线城市也有相似处,这块业务必然是要包给运营商,这可能是10%~20%的增量市场;

政府消费要占到GDP的17%左右,未来的政府采购,肯定要大量减少传统的基建项目,而是要结构化转向更多的信息化产品,以提高效率。

主要问题,就是要运营商、设备商、政府信息化部门和管理软件厂商一道,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再如,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低,但是,自建IT系统成本过高,建设的不好还会大大减低运营效率,而依靠用友伟库、金蝶友商之类,又不够完整、健壮。

这个时候,由电信设备商提供IT资源托管,在网络健壮性上有足够保证,还能进一步降低费用。

比如,报表为核心的会计业务、CRM为核心的关系管理等,都可能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托管服务器,这是一个2000万中小企业用户的大生意,但是,细分程度较高,因此需要招标、开发多个版本。

这种情况下,一些有研发能力的团队,就可以租用运营商的资源、渠道来创业,而无需和管理软件厂商一样建立全国性渠道,那很难成功。

实质上,这是一种传统业务的云化,打破政府信息化壁垒,是积德的事情,可以慢慢来,比如做一个房产价格的统计、分析、监控网络,资源在手,会比中房信差?

做一个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库,可以验证各种证书,辅助找工作等事宜,会比51Job差?

电信业的的一些企业,资源是有优势的,差的是推动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机制。

抛砖引玉。

因此,第一种思路,究其实还是一种在固有优势基础上的扩张,关键是要解决业务模式、解决激励机制和资源整合的问题,这种方式下,运营商要舍得让利,甚至只要保本经营即可,要给大量团队创业的机会,激发市场热情,运营商可以以资源入股参与其中。

苹果、亚马逊等企业,短期难以在企业级市场大有作为,这也存在一个时间窗。

这里没有详细的解决方案,但是,对比美国大量的ADP公司,EDA公司,应该相信市场上巨大的,路径是存在的,当然不能像当初坐地收钱那么容易。

以前有SP,CP,将来就应该有AP(ApplicationProvider),EP(ERPProvider)等等,运营商是目前为止提供平台大集中的合适载体。

1.7、中国运营商的三条新航道2拓宽红海

更大的世界,需要西进。

所谓的云计算,其最切实的市场,最正宗的起源还是来自于IT业,IBM呼号之下,应着云集。

也就是说,IT业的老巨头们,像是掌控伊斯坦布尔和红海的阿拉伯人,它们在云计算到来之前是IT业的霸主,但是主要是制造业为主;

新的IT霸主,如亚马逊,Google,却是刚刚崛起的伊比利亚和尼德兰低地,大家都说的是云,但是,在运营商的世界里,IBM,HP,Dell,EMC无疑距离更近。

那么,对于电信运营商这个大明王朝来说,最好的出路,是与IT巨头们结盟,成为名副其实的IT运营商——包括存储运营商、服务器运营商。

这是一种硬件面向硬件的拓展,业务模式上更为接近;

同时,老巨头们也面临着新贵们的冲击,需要寻找到新的根据地。

当前,IBM、Amazon争夺数据中心的话语权,就如同奥斯曼与西班牙争夺摩洛哥。

比如,要想成为存储运营商,就必须要IT硬件厂商结盟。

但是,IT硬件厂商当中,比如存储类厂商,内心里是矛盾的:

如果为运营商建立IDC,或者叫“存储网”,必然会成为“公有云”的基础设施;

但是,它们毕竟很多客户来自于B2B市场,希望得到更多的企业级客户,为其建立“私有云”,那么,如果为运营商建设太强的私有云,就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个时候,要看到大局,解决之道在电信业。

第一,无论是运营商,电信设备商,还是IT设备商,都要意识到,它们的新对手,将来自新IT业、互联网业。

亚马逊、谷歌都是新型的运营商,它们甚至将自己建设庞大的IDC,自己开发存储产品,最终与所有的传统势力对抗,最终可能对现有的行业殖民。

第二,留给老王朝的时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市场会迅速被挤压,是不我待。

面对这种威胁,传统的实力联合起来,才是上策,也就是说大明王朝,必须选择与阿拉伯人的联合,共同实现这一转型。

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主要是采购电信设备,IT设备采购并不多,IT设备就如同红海一样狭窄。

对于IT设备商来说,运营商也不是多么重要的客户。

但是,现实的情况表明,目前必须二者联手,运营商更多的采购IT设备,特别是服务器、存储设备,成为存储运营商、计算运营商,从而具备一种能力,99%的中小企业无需自己建设IT设施,而是可以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来实现信息化提升。

这种联合,将给运营商开辟第二战场,从信息传送市场,扩展到信息存储和计算市场;

这种联合,对IBM,HP而已是一种市场置换,既损失部分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将其转化到运营商市场,但是大的企业用户依然得以保留,却能更好的阻挡新兴帝国的入侵;

对于电信设备商而言,一方面,也可以介入IT设备市场,获得新的增长空间,一方面,也避免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