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45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职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文档格式.docx

大观:

丰富多彩的景象。

形容事物或景象十分丰富多彩,盛大壮观。

C分道扬镳:

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也比喻双方财力相当在地位上互不相让。

D捉襟见肘:

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

应用“雪上加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B.3月下旬,本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日子,但在雨雪、风沙的打压下,北京城的草木集体“拒绝”返青,玉渊潭公园的樱花节活动也不得不延后举行。

C.“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D.长篇小说《蛙》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是中国文坛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创作过《红高粱》等佳作的著名作家莫言之手。

3.B(A语序不当,“日本政府”应移到“自从”之后;

C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D句式杂糅。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梦回》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水寒更有未眠鸥。

A.玉替花落野塘香B.碧云望断空回首

C.客怀处处不宜秋D.深夜无风莲叶响

4.D(根据绝句的韵律特点和诗的意境内容可确定选项。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一8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

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

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

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

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

苏东坡替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

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唉!

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令之于民,诚重矣诚:

确实,实在

B.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

蒙受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胜:

风水宝地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去:

往,到

5.D(去:

离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高第召人为给事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飞是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因命余记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B(A介词,译为“因为”;

连词,表示并列,译为“并且”B都是介词,译为“对”C介词,译为“替”;

介词,译为“被”。

D连词,表示承接,译为“于是”;

介词,译为“通过”。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B.文章谈了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目的是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

C.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7.C(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饰,且选文并没有描写吴地山水。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o分)

(1)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4分)

译文:

(2)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3分)

(3)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8.

(1)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他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

(2)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山水那样眷恋呢?

(3)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二)文言文断句。

(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B.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C.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D.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9.D(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辛弃疾乃一世豪杰,以气节而自负,以功名事业而自期,当他收敛了自己的才干而去从事那种清闲放旷的事务的时候,又哪里是着意于小小的歌词呢,只不过是把这作为陶冶自己性情、宣泄自己情怀的一种工具而已。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湘中①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②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注】①贞元末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摇役赋税,遭谗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路经湘中,过汨罗江时写下此诗。

②苹藻:

指祭莫之物。

(1)本诗一二句句法奇崛,不合通常章法,试简析其妙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5分)

10.

(1)①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些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

②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描写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之江景,所营造出的神秘愁惨的气氛,实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

③写汨罗江,一不写它的浩瀚,二不写它的平静,而是写它的动态,以突兀动荡的气势和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

(答对一点即可得3分)

(2)运用渲染、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借凭吊屈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无端遭贬的激愤哀切之情和满腹忧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之感。

(手法2分,情感3分)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

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此诗的大意是:

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

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

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

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

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

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lí

薄酒)?

”说罢,“鼓枻而去,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子已逝,渔父犹在,此时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此时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

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

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à

o古同“傲”,傲慢。

)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韦庄《菩萨蛮》)

11.

(1)无以至千里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4题。

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合戏剧、小说、新诗、散文计算一下成绩,要推散文的成就最高,其次是小说,也因为与散文最近的原因。

诗是迟放的花枝。

戏剧呢,直至抗战以来,因为它是宣传比较有利的工具,才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不断努力的写作。

到今天似又为电影所转移二但无论如何,都还比不上散文的成就二在散文上成就甚早并且提倡小品文使它成为一时风气的,朱自清先生便是最重要的一个二

近代散文早已撕破了昂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

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

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转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

我们叫这种散文是小品文,意思若是说另有一种大品文或雅文,专供大人先生之用,这误会还小;

若是认为小品文其品不庄,只供文人游戏笔墨,以是不敢当散文之正统,只能自居于散文之旁支小道,这误会可就大了。

直截了当的说,现代散文就是这个样子。

随便你怎么叫,叫它身边随笔也好,叫它小品文也好,它虽不完全接受散文的传统,却自然而然的成为散文的正宗。

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

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

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

它只是把一切问题,那怕是哲学的与科学的,说得更自然,更录切,“能近取譬”罢了。

“呼,仆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不失为正经;

“颗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也不失为正史。

韩愈的《毛颖传》,虽句句规模史记,其内容仍是游戏;

柳宗元的《李赤传》,虽章法取诸正史,虚诞比之寓言。

可知小品不小品,并不在乎文字的雅俗。

现代散文,可以让孔子“莞尔而笑”,这并不失为圣人之徒,只不是假道学罢了。

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质,朱先生的散文都做到了。

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

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二至此我倒想讨论他散文的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他散文所用的语言。

朱先生自始就注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二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

同时他用来很有分寸,你不觉得像听北平话那末―油嘴子似的。

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

我们能不能完全用一种方言―比如北平话,写文章?

用方言,文字才生动,才有个性,也才能在民间生根。

可是方言有时就不够用,特别在学术用语方面二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话,也觉得流利的有点俗。

朱先生在这方面的主张,是以北平话做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话二那也就包含一个结论,便是:

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发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

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

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努力的。

最后,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

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

对人对事对文章,

允,妥当,恰到好处。

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肤厚是从平淡出来。

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有删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文学运动以来,朱自清是提倡小品文式的现代散文写作的人之一,并且很早就在散文创作上取得成就。

B.散文中的小品文只供文人游戏笔墨,因此不能够继承正统散文的传统,只能自居旁支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C.现代散文只注重把哲学的、科学的问题说得更白然,更亲切,用通俗易懂的打比方的方法让读者明白。

D.朱自清的性情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不缺乏风趣,处事公允,恰到好处,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他散文的风格。

12.C(不仅仅指这两方面问题)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各种文学体裁成就各不相同。

戏剧在抗战中,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进行创作,但现在被电影替代二

B.现代散文追求真实地反映人生,而在此之前的散文,特别是封建时代的散文,全都装腔作势,成为专替统治者传道说理的工具二

C.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李赤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章法上,都符合正史的要求,因此可以判定这两篇文章所记述的就是历史人物。

D.“文如其人”,是说一个人的文章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不同的人所写的文章风格是不尽相同的。

13.D(A“现在被替代”错,文中是“似又为电影所转移”。

B“全都”错。

C因果关系错。

抖.根据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5分)

14.答题要点:

(1)内容真实;

(2)表达自由;

(3)语言自然;

(4)自成风格。

(意思对即可,从“内容”、“表达(形式)”、“语言”“风格”四方面答对一点给1分,全对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8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二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水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乃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

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

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二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二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

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

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

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二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

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

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二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二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15.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含义及作用。

(4分)

①含义:

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莲人生活的辛苦与诗意,抒发了对种莲人的赞美。

②作用:

作为写作线索,贯穿全文。

(含义及作用各2分)

16.“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

16.答:

梦境是指不切实际的虚幻的境况,(2分)在文中指的是“我”对采莲的劳动并不了解,其实种莲人家自有他们的辛苦和欢乐。

(2分)

17.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7.答: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采莲人用岁月和汗水抒写生活生命之诗,他们的生活不乏情趣,他们创造的美景更有诗意。

②卒章显志,升华了主题,抒发的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并提出了劳动创造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

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18.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三处加以评析。

18.答:

实例: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莲花以人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花的美丽,同时也为后文写种莲人的辛苦埋下伏笔。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

”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莲全身是宝,寄寓了对莲的赞美,也暗含了对采莲人的肯定与讴歌。

“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采莲人劳动之辛苦,抒发了对采莲人的赞美。

(每处评析要举出实例,并能分析手法或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每答对一处得2分)

赏读:

这篇散文充分发挥散文小巧轻灵的特点,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了莲民的种莲、收莲,有力的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和崇高敬意。

文章紧扣种莲的“苦与乐”行文。

乐是次要的,苦才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

采莲“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莲子好吃,可剥莲子“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

莲农的艰辛在作者的行文中自然流露,对农民的崇敬之情也随之而出。

文章最后作者再次拿欣赏荷花与种莲对比,荷花是美丽的,种莲却是辛苦的。

结句“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画龙点睛,揭示了主旨,深化了主题。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意外

【美】弗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