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48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恩施鹤峰走马民族中学届高三历史周周练08第八周综合125Word文档格式.docx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6.(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7.(2015·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8.(2015·

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9.(2015·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0.(2015·

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1.(2015·

25)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以国有钱本贱时收桑、贵时出粜,平抑粮价。

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

这说明唐朝时期

A.私商资本增殖困难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12.(2015·

2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13.(2015·

26)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

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14.(2015·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5.(2015·

24)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

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16.(2015·

26)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

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

材料表明

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

17.(2015·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8.(2015·

25)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

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

这说明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

19.(2015·

31)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

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20.(2015·

31)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

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

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

A.法律至上 

B.直接民主 

C.公民意识 

D.轮番而治

21.(2015·

31)罗马诗人贺拉斯说:

“希腊成为俘虏以后,把艺术介绍给了野蛮的拉丁民族,俘虏了粗野的胜利者”。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罗马与希腊相似的国情使二者文化相似

B.罗马法的发展体现了古希腊的理性精神

C.罗马文化风格与希腊文化风格完全契合

D.罗马共和国选择了与希腊相似的政治体制

22.(2015·

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3.(2015·

32)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

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

这表明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24.(2015·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5.(2015·

33)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迅速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英国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B.形成了工业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C.成为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 

D.体现了英国维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6.(2015·

33)德国在1879年开始对进口征收关税;

1892年,法国采取了高关税率政策;

正在迅速工业化的美国则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了保护关税政策。

A.新自由主义的开端 

B.自由主义的逐渐衰落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D.重商主义的迅速普及

27.(2015·

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8.(2015·

32)思想家柏克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念:

一种是“狂野的瓦斯,固定的气体”其释放出来的最终结果需要到“最初的激荡略微平静下来,等到溶液澄清,直到看到某种要比表面浑浊的泡沫动荡更深一层的东西时才能判断。

”另一种自由是一种高贵的、由继承而来的自由,“它带有一种堂皇动人的面貌,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这是一种合理的而有气概的自由。

”对这两种自由的追求分别是指

A.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英国议会改革

C.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29.(2015·

32)杨宁一认为,在开创现代民主的实践中,各国特点迥异:

“重自由而轻平等”、“突出平等的价值而对自由的保护不足”、“较好地处理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使之相对均衡”。

与此相对应的事件应该是

A.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革命法国革命 

B.英国革命中国革命法国革命

C.中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D.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30.(2015·

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31.(2015·

33)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

“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

铸造货币;

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

A.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 

B.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C.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D.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32.(2015·

27)《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

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

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

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33.(2015·

2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34.(2015·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5.(2015·

28)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

这是因为

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C.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D.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36.(2015·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37.(2015·

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38.(2015·

29)1930至1936年我国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造成这一时期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抗战时期需大量进口军事物资 

B.长期内战生活资料依赖进口

C.经济危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D.国民经济建设引进机器设备

39.(2015·

29)“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发昌机器厂

40.(2015·

28)奕忻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41.(2015·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42.(2015·

28)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

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

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43.(2015·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44.(2015·

27)有学者认为: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45.(2015·

34)1927年苏联粮食获得丰产,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较前一年下降了1.28亿普特,导致该年苏联粮食出口量从1.53亿普特骤降到0.27亿普特,这对依靠粮食出口获得外汇从而购买设备建设工业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

为此苏联推行

A.农业集体化 

B.余粮征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重工业优先

46.(2015·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47.(2015·

34)“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

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

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材料表明新政

A.无法彻底恢复美国经济 

B.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C.严重阻碍了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D.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48.(2015·

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49.(2015·

35)1957年11月美国把原隶属于国防动员署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划归总统行政办公室而变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又下令设立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家航空和宇航局。

这一决定的重要背景是

A.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B.美国遭遇科技发展瓶颈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威胁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50.(2015·

35)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

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51.(2015·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52.(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