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65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1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Word格式.docx

①结构:

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

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

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

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

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

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

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

关汉卿在这里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

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

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

《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

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

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

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二]作业:

熟读课文。

 

2雷雨

教学目标: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

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好。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

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

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

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

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

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

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

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

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

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

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

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

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

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

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

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

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

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探讨:

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

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

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

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

所以他不想提旧事。

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

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

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

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

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

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

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

)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

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

郁热。

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

播放大屏幕。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

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

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

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

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

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

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

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

(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

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

5、学生讨论:

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

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

《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

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

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

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

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

曹禺晚年也叹息:

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

四:

小结:

《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

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

我的感受是:

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

自己欣作业赏阅读四幕剧,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能够让你感撼的一个人物。

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你的观点会更趋于正确。

3《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

威廉·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

父亲约翰出身自耕农,做过皮革生意,曾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约七岁时被送到当地“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历史、哲学、修辞等课程,后因家道中落而中途辍学。

在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离家前往伦敦谋职,先在剧院当杂役,替顾客看马,后来做过演员和提词人。

莎士比亚开始从事写作时多半是改编旧剧或与人合作。

1590年他创作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下篇)后,开始引起伦敦戏剧界的注意。

1590年又在好友菲尔德帮助下出版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曾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内演出过。

1596年他利用与一些新贵族的关系为父亲申请到了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

1599年,他成了当时伦敦最豪华的公共剧院——环球剧场的股东之一。

大约在1610年,莎士比亚返回家乡,继续为剧团写作。

1616年4月23日去世。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戏剧创作活动持续了23年(1590年至1613年),根据其思想和艺术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

1608年至1612年为“浪漫剧”时期。

《哈姆莱特》就是其悲剧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

《哈姆莱特》剧情介绍

哈姆莱特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撒克索·

格拉马提库斯所著《丹麦史》的第三和第四卷中。

书中记载了丹麦王子阿姆利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

德·

贝尔福雷斯特在其所著《悲惨故事集》的第五卷(1570年)中亦复述了这一故事。

此后,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上演以前,曾有一个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在伦敦上演过,但现已失传,一般称其为《哈姆莱特原本》。

据学者推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根据这部失传的悲剧改编而来的。

该剧有着极富吸引力的情节。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就读于德国威登堡大学时,闻国内其父王老哈姆莱特已死,回国后又亲眼目睹了新王(其叔父克劳狄斯)加冕,母亲改嫁的场面。

后来,他见到了父亲的亡魂,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新王克劳狄斯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哈姆莱特遵亡魂所嘱,决意为父报仇。

他先假装疯颠来迷惑对手。

而此时,克劳狄斯为了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秘密,派了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登斯吞和他的情人奥菲莉娅来进行试探,但都被机敏的他一一识破。

哈姆莱特又利用民间剧团在宫廷演出的机会,通过观察国王和王后的反应,证实了父亲亡魂所言。

此时,出于一时的犹豫,他放弃了采取行动的机会,转而去痛斥母亲的丑行,劝说其疏远国王,并出于激愤而把躲在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国王错杀。

克劳狄斯借机把他送往英国,意欲借英王之手把他杀死。

哈姆莱特发现了这个阴谋后,旋即中途折返。

而此时,奥菲莉娅因父亲为情人所杀而疯癫自尽。

国王克劳狄斯乘机挑拨不明真相的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莱特。

比剑时,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也误喝了毒酒。

雷欧提斯临死前意识到自己被国王利用,向哈姆莱特道出了国王的奸计。

哈姆莱特拼尽全力用毒剑向国王刺去,自己也同归于尽。

莎士比亚在延用了这个中世纪丹麦悲剧的基本框架的同时,又赋予了它许多新的内容。

剧中对丹麦社会状况的描写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现实。

丹麦宫廷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冲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17世纪初的英国,正是伊丽莎白王朝(1558~1603)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无遗。

女王年老无嗣已使王位继承权问题日益尖锐;

圈地运动又导致乞丐遍地,民不聊生。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更使一向敏感的宗教问题日益突出。

原先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激化了,伊丽莎白时代令英国人颇为自豪的繁荣安定已经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激烈的动荡不安。

文艺复兴运动所竭力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正徘徊于破灭的边缘。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本能地对这一迅速变化的社会现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他从此前的历史剧和喜剧创作中走出来,以其犀利凝重的笔触来描绘时代的阴影,呼唤理想的回归。

面对当时英国政治及社会的黑暗,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向英国人民大声疾呼:

“丹麦是一所牢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然而,认识上的局限又使他对社会的前途感到迷茫。

并且这种矛盾和痛苦在当时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着相当广泛的代表性,在他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身上也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哈姆莱特身上有着为人文主义者所赞赏的种种美德。

他爱好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深邃的思考,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他是道德的典范、国家的希望。

奥菲莉娅曾把他描述为“朝臣的眼晴、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身为王子,却能体察民间疾苦,为人民所爱戴,他曾十分感慨地说道: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庭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他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王子,他给奥菲利娅写过这样感情炽烈的情书: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赋予了他很多其他的优点,他拥有强健英武的体魄,他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等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青年,在出场时却显得郁郁寡欢,满面愁容。

先王的死和王后的再嫁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本来在他的心目中,老哈姆莱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

这梦幻般的美好景象怎么会突然就变得如此龌龊不堪呢?

他感到自己难以承受了,以至于希望“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

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但是失望并不意味着消沉。

当哈姆莱特从父亲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便决心要复仇了。

然而对手的强大、世态的炎凉又使他预感到力不从心,前途难料,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为了不让对手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假扮疯癫,闪烁其词地与其周旋。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哈姆莱特实施复仇的过程是迟缓的,举棋不定的。

他时常为自己的犹豫和彷徨感到痛苦不堪。

他在听了一个伶人声泪俱下地念了关于一个老国王被杀的故事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连那伶人都不如,只不过是“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

民间剧团来宫廷演出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任务的艰巨又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在演出之前他开始权衡起生死的利弊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赋予了哈姆莱特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

他从家庭和宫廷的变故中看出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他不仅要为屈死的父王向篡位的叔父复仇,更要为维护其人文主义理想而改造现实。

同时他还意识到正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他在告诫自己顾虑太多只能使自己踌躇不前而贻误大事。

可是当一切正按照他的预料向前发展的时候,他却突然改变了念头。

他不愿在国王洗涤灵魂的时刻结果其性命,他要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就是哈姆莱特,他复仇的愿望不可谓不强烈,他“重整乾坤”的抱负不可谓不远大,可是他那思想的包袱是如此的沉重,他那行动的步履又是如此的艰难,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就这样被他轻易地错过了。

为了不使自己复仇的行为变为“以恩报怨”,他要让他的对手先去尝尽道义的谴责,似乎这样才能让其死得其所。

于是他又去竭力劝说王后疏远国王。

如果说在此之前哈姆莱特所有的犹豫和迟延还可以被理解为审慎的话,他接下来的行为就只能被理解为鲁莽了。

他竟然出于一时的激愤而把躲在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国王给杀了!

终于,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国王取得了主动。

应该说,此时的哈姆莱特复仇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

他在去往英国的途中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告诫自己不能高谈阔论、瞻前顾后,而要“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脑际”。

可以设想,当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被逼上绝路的哈姆莱特必定要再次着手实施其复仇的计划。

可是雷欧提斯的出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他先是为自己在奥菲莉娅墓前与其发生争执而懊悔不已,又为了求得雷欧提斯的原谅而把自己的所做所为全说成是“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就这样,“一向厚道”的哈姆莱特于不知不觉之中又一次上了对手的圈套。

要不是雷欧提斯临死之前道出了真相,致使暗中得意的国王也命归西天,那么,哈姆莱特的艰难的复仇就会变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了!

真是应了哈姆莱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的”。

至此,哈姆莱特的家仇总算是报了。

可是他那“重整乾坤”的人文主义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暴君的覆灭而实现,因为这现实依然是“冷酷的人间”。

这就是哈姆莱特的悲剧,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理想与困惑,他的壮志与踌躇,正是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所能赋予他的全部的精神特征。

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剧烈变动的时代。

朝廷的腐朽,群臣的谄媚,民众的愤怒,无一不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具有着对于人与社会的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同时他又敏锐地观察到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

他充满激情地要改变这世界,要“重整这乾坤”。

然而问题如此繁杂,黑暗如此沉重,他又感到力不从心。

他太沉迷于思考了,他太专注于道德的完善了。

他总想把事情处理得周详再周详,公正再公正。

这种极富激情却又极为幼稚的思想最终把他引上了任由命运摆布的不归路。

这就是那个时代打在人文主义者身上的烙印。

其实,只要是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印记就会在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显现出来。

理想的生成与幻灭被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体验着,品尝着,味如橄榄,苦涩与甘甜俱有,辛酸与欣慰并存,犹如虔诚的信徒,虽九死而不悔。

毕竟,时代的车轮是在不停地向前转动的。

也许这正是这部奇迹般的作品给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的知识分子的启示吧。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这部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首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一点在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里着重提一下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阐述的艺术见解。

他说: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他还强调艺术表现“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既不能过分,也不能懈怠。

这些先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点,不仅为莎士比亚本人所竭力遵循,就是在今天也仍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

其次,作品结构的复杂和情节的生动也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卓越的艺术才能。

剧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丹麦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

丹麦与挪威、英国的外交往来,丹麦朝廷对德国威登堡(人文主义中心)的态度;

哈姆莱特的家庭关系,波洛涅斯的家庭关系,以及这两家之间的冲突;

对剧情的转折起重大作用的戏中戏和比剑的安排;

哈姆莱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父亲的亡魂、作为对手的叔父、波洛涅斯、他的两个同学、王后、奥菲莉娅、霍拉旭、雷欧提斯、剧团伶人、两个掘墓人以及作为旧式官僚的代表的奥斯里克)。

所有这一切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都被莎士比亚巧妙地安排在这一悲剧里,不仅增强了剧本的现实性,更为剧中众多人物展示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环境。

第三,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莎士比亚为他们设计了大量的独白。

尤其是在刻画哈姆莱特这一中心形象时,为了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为了更好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过程,莎士比亚大大发挥了独白的作用。

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前文多有引述),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独白最多的一个。

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

通过这些独白,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把握了剧情展开的线索。

这些独白本身也是优秀的诗篇。

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剧本无疑将大为逊色。

最后,剧中不同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也是莎士比亚该剧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这里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着不同的语言:

哈姆莱特的直截了当,波洛涅斯的咬文嚼字,两位同学的躲躲闪闪,奥斯里克的矫情迂腐,掘墓人的俗俚简洁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

而同一个哈姆莱特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也在不断变化着语言,有时是一针见血的褒贬,有时是晦涩难懂的疯话,有时是温情脉脉的表白,有时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语。

哈姆莱特的独白也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