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83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考查之断句Word格式.docx

“事不谐矣。

【例】

(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

“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

雕刻。

道:

指道理,规律。

2)举事:

做任何事情。

然:

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解析】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这些,对正确断句是很有益处的。

(句中划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⒈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

逍遥游》

【注释】

(1)拙:

笨。

拙于:

不善于。

2)惠子:

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

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

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

葫芦。

4)树:

栽培种植。

成:

成活。

5)剖:

破开。

6)瓠落:

平浅的样子。

7)枵然:

虚大。

8)掊:

击破。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惠施对庄子说:

“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

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

“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⒉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⒊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⒋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⒌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⒍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

焉、也、焉、也;

句首的有:

夫;

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

而、焉、然;

句末的虚词有:

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

),“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

)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经常用于句子首

**解释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

“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

例如: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

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夫战,勇气也。

”“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然则何时而乐耶?

”“苟富贵,勿相忘。

”“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

“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此亡秦之续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壮士,能复饮乎?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

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

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⒈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判断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3: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分析: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

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

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

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

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

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⒉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谓 

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五、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

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答案】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⒉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

“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

“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

“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⒊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史记•留侯世家》)

【断句标志】时间:

汉六年正月;

历史人物:

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

官职:

三万户,侯;

历史地名:

下邳,留。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例】给下列文句加上恰当的标点:

⑴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⑵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⑶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⑷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⑸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解析】许多词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断句时,须注意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

⑴,这段文字写臧洪守东郡,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时应注意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它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如果误解成现代汉语的“无事生非”就很可能把句子断错。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⑵中的“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词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懂得这点就不能将标点在“少小”之后,否则就不象话了。

再如⑶,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说彗星在西方出现,一共16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16日那天。

因为古人一般是以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