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97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Word格式.docx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⑤“乡”通“向”,从前。

(向为身死而不受)

三、翻译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关键词“甚、苟得”)

生命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关键词“恶、患、甚、避”)

死亡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关键词“是心、贤者、丧”)

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关键词“万钟、则、辩、礼义、加”)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此之谓失其本心。

(关键词“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四、内容理解

1、“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4、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

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5、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了哪两个事例?

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7、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

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8、“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①“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

”。

②“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③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

④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9、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

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等句子

10、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宁可饿死拒绝吃美国救济粮。

③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

名句:

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1、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课内:

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外: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夜以继日:

五十步笑百步

五、对联:

①君子舍生取义;

志士忘生成仁②生与义并举,舍生取义;

吉和凶共存,趋吉避凶。

③善取舍才是智者;

能割舍弃方为慧人④舍义取利失本性;

杀生成仁见品德⑤因求生不择手段;

为取义岂能拘泥⑥舍生赴死;

取义成仁⑦舍义取利失本;

杀生成仁见品德

六、填空题

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

“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还说过几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

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或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11、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2、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13、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4、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6、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7、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八、回答问题。

1、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的?

答: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

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3、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

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4、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

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以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信弃义去做,就会为人唾弃。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向与今比较等

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文章开头写"

鱼"

和"

熊掌"

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

的中心论点。

10、"

所欲有甚于生者"

"

所欲"

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

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1、"

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

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2、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句意思相反,第

(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3、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即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但与义相比都是次要的,而“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这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对于把义看作一切的人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非礼不受也,宁死不屈。

14、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作者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但“义”是人至高无上的价值体现。

当它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生取义”但他受到威胁的时候,应当不避免。

1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16、“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

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7、本文第二段给了你什么启示?

绝不能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丧失人格,丧失尊严,绝不可食“嗟来之食”。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我们决不可以放弃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而求取暂时生存安逸的生活。

18、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我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要舍生取义,绝不可见利忘义,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当学会放弃。

九、课外拓展延伸题

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古人有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孟子却主张有的时候要舍弃生命,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主张舍弃生命是有条件的,是在“所欲有甚生者”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和古人的观点不矛盾。

人的生命固然是宝贵的,但为了坚持正义,为了坚持真理,人有时也需要主动放弃生命。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

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4、古人历来主张:

有所为有所不为。

结合这篇课文,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到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利诱时,能够做到不为利所动,就是有所不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生与死或者利与义的考验时,勇敢地选择接受死神的挑战,勇敢地选择保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就是有所为。

5、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6、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

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集锦

一、安徽省(09)《鱼我所欲也》(节选)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二、滨州市(09山东省)(甲)《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

“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

齐景公②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

堂,朝堂陛,台阶④逸:

安乐,安闲⑤闻命:

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分)

三、赤峰市(09内蒙古)甲:

《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

假如3下人:

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四、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蹴辩已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

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五泸州市(09四川省)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文中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分)

答:

六.庆阳市(09甘肃省)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

17.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七、2007年济宁市

(甲〕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10.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分)

八、2008年河南省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

九、2008年莆田市

①鱼,我所欲也;

熊掌,……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6分)

(1)鱼,我所欲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