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98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知识归纳电子版Word格式.docx

——温特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

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

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

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

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

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

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

促进果实发育;

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

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

2、体液之间关系(自己填写四者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

✧正常的温度:

37度

6、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7、稳态的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垂体:

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3、下丘脑:

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

4、反馈调节:

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5、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6、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1、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

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

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孕激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3、分泌异常症:

a、生长激素:

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只小不呆)、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

B、甲状腺激素:

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又呆又小)。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4、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下丘脑通过促垂体激素对垂体的作用,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反馈调节:

是生命系统肿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

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代谢加强。

甲状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

5、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共同调节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起到加强效果。

例如: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共同调节生物体生长发育。

幼年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得呆小症,幼年生长激素不足会的侏儒症。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共同调节体温: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会增加,加速新陈代谢,维持体温。

✧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共同调节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但激素的作用是相反的。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从而共同维持人体血糖平衡: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6、在体液中除激素外,还有CO2、H+等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

三、神经调节

1、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

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

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6、神经纤维:

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7、兴奋:

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8、突触:

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9、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10、大脑皮层: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

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2、运动性失语症(say):

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13、感觉性失语症(hear):

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1、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a.膜外电流:

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

兴奋区→未兴奋区。

✧特点:

双向,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形式传导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

✧兴奋传递过程:

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细胞体→轴突→树突。

通过神经递质(化学信号)传导。

2、躯体运动中枢(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

✧分布特点: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同的:

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如:

扁桃体、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

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包括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溶菌酶等)

2、人体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别提示: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包括:

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3、抗原和抗体:

✧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

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

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4、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的作用:

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图解:

 

6、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横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自身免疫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五、调节实例: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糖尿病

1.水的平衡和调节

✧水的平衡

特点:

摄入量=排出量

✧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2、体温调节

3、血糖平衡及调节

✧血糖平衡

第二部分: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种群

1、种群: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密度:

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

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

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年龄组成: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

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特别提示: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

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3、种群密度的测定:

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4、年龄组成的类型:

✧增长型:

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5、种群数量的变化:

✧两种增长曲线

(1)“J”型增长特点: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条件:

理想条件。

(2)“S”型增长特点:

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

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研究意义:

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种群数量变化类型:

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

6、种内关系: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种内斗争:

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第二节群落

1、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2、生物群落的结构:

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

影响森林中动物处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食物资源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

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

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

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

b、光照时间的长短:

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

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

鱼的背面颜色深;

腹面颜色浅;

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

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温度:

a、不同地带的差异:

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

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

b、植物的南北栽种:

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

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

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

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

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

夏眠—-蜗牛;

洄游:

迁徙;

季节性换羽。

✧水分:

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

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3、群落的演替

✧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演替。

✧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眼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来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简历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图象:

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

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

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

第三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

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

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

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

年降水量少的地区;

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种植区;

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

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

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

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生物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

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5、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

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

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1、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

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

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

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

传递方向: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传递效率: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计算规则:

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6、能量金字塔:

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