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75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Word格式.docx

2.6%;

税收883

2.6万元,同比增长

3.2%,较2016年增长129.1%;

其中:

2016年“三税”全口径收入2229.9万元,同比下降8.9%,较2016年767.6万元增长190.5%。

三、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状况截止目前,集聚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2

2.92亿元,累计已完成工业投资17.44亿元。

其中亿元项目10个,完成投资19.65亿元;

引进省外项目2个,总投资

3.4亿元,完成投资

2.3亿元。

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整合”“配套”--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结合我市矿用设备生产企业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全国500强--河南煤化集团为引领的山久管业、柯如机械、鼎力机械等先进矿用机械生产企业集群;

围绕厦工机械、奇瑞发动机等项目抓配套,建设强信科技、中晶特玻等高科技企业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

先后引进了力合热导压力容器项目、金结化工压力容器等专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是“突破”“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围绕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结合我市碳酸钙产业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高科技纳米碳酸钙产品生产线,打造新型纳米碳酸钙生产基地;

通过建设多碳醇助溶剂及醇醚燃料项目,推进了河南省车用民用新型燃料的应用。

该企业通过新型醇基燃料的研发,申报了六项国家专利技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部新型醇基燃料燃具示范基地。

三是围绕集聚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培育集聚区电子、电器产业,提升电子、电器产业的集聚发展。

同时,集聚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谋划投资12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努力引进投资5.7亿元******旭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全面服务投资

1.5亿元的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跟踪洽谈投资

1.5亿元的丰田汽车发动机外壳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开工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银企服务三年来,集聚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基础零配套到满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需要。

始终坚持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努力撬动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速度。

1、完善配套,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先后融资

1.87亿元,建成三路、二路、六路、七路、十五路等共8.2公里的集聚区主干道,与原有道路形成了集聚区“四横四纵”的道路框架体系;

先后完成1

2.6公里的管网(供排水)建设、10公里的供电线路建设、6公里的弱电入地线路建设,为集聚区项目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

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厂房和公租房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新锦绣、江昊电子等企业已入驻生产。

2、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认真研究金融政策,以全市集聚区金融专项服务活动为契机,利用集聚区短信平台,定期发布项目情况,主动邀请银行到集聚区,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加强银企业间合作。

通过银企对接,已为企业融资

1.7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五、下步工作和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培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1、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力促续建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形成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总量。

同时,加快投资12亿元的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投资

1.3亿元的强信公司陶瓷、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年内开工,年内投产;

二是加大招商项目落地进度。

服务好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投资

1.5亿元的发动机外壳等在谈项目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储备。

2、加快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依托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的建设,培育矿用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的产业集群;

围绕多碳醇助溶剂和纳米碳酸钙的投产,吸引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

围绕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成,着力培育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提升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

3、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路网、供电、供水管网等建设。

计划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约5.5亿元。

重点完成规划八路、中原路、南山路、贵苑路等道路,总长度10.21KM,形成集聚区南北贯通、东西连通的“六纵五横”路网体系;

开工建设集聚区蓝领公寓项目,可有效解决入驻项目职工住宿问题;

完成集聚区供气规划、供热规划编制,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完成管网建设;

投资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确保满足集聚区项目中、远期用电需求。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服务,提升集聚区项目承载能力。

4、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通过增资扩资,壮大投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全面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安置小区建设。

加强银企对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阻碍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进程主要因素及对策

工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新村镇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附送: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坚持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要求,瞄准全省先进,拉高发展标杆,整合优质资源,突出创新机制、强化载体、破解瓶颈、融合互动四个着力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呈现出“规模扩张快、入驻项目多、产业层次高、承载能力强”的良好发展势头,产业集聚综合效应日益显现。

2016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四,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纽带、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民生改善的突破口。

一、快速增长、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着一是产业规模由小变大。

2016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

4.7亿元,较2016年增长208.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7%,较2016年增长30.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80.6亿元,较2016年增长17

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

4.6%,较2016年增长19.4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9.7%,较2016年提高2

1.4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层次由低变高。

先后实施瑞庆汽车61万台发动机、大江重工装备产业园等360个与优势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项目,产业层次加速由“粗大笨”向“高精尖”转变。

2016年,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占全市比重达到85.2%;

规模以上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42亿元,占集聚区收入68%,较2016年增加660亿元。

三是产业布局由散变聚。

企业集聚,2016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1个,比2016年增加210家,占全市比重由2016年的16.5%提高至3

3.8%;

项目集聚,2016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6个,占全市比重达7

3.4%,分别较2016年增长460%、4

4.2%。

四是支撑能力由弱变强。

截止2016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超200亿元,建成道路695公里、管网1350公里、标准化厂房550万平方米、电网390公里、变电站35座,建成区面积达110.7平方公里,较2016年新增60.84平方公里。

五是集约节约水平快速提升。

2016年,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达到4200万元/公顷、平均产出达到6240万元/公顷,较2016年分别提高28%、31%;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较2016下降15%以上。

六是产城融合步伐显着加快。

截至2016年底,已启动村庄搬迁20个,新建安置小区15个,总规划建筑面积达559.4万平方米;

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6.6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7.5万人;

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3.8万人次,占失地农民总数的40.4%,年直接提高农民工资性总收入近20亿元。

二、科学谋划、勇于开拓,创造性开展产业集聚区工作

(一)坚持把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强化考核作为坚强保障。

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成立******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工信、财政等21家市直相关部门;

对全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领导职数实施高规格配备,根据主要发展指标,对经济规模最大、发展迅猛的******、******市产业集聚区,按照“两个正县、两个副县”职数配备,对发展较好、速度较快的******县等产业集聚区,按照“一个正县和两个副县”职数配备。

在完善政策支撑方面,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先后制定了《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焦发〔2016〕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焦发〔2016〕5号)和《关于印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的通知》(焦政办〔2016〕96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强化考核方面,将指标考核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市政府与各产业集聚区签订年度发展目标责任书,对完成指标的给予通报表扬;

当年未完成目标的,对县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批评,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做出书面检查。

对连续两年完成建设目标的给予重奖,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重用;

连续两年未完成建设目标的,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降一级使用。

(二)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

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科学编制了《******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

重点实施“21315”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培育了风神轮胎、中内配、多氟多等20个集群龙头企业,打造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1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了厦工机械配套产业园、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等300个主导产业培育重大项目,2016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市工业现代化工等4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和******装备制造、******市经济技术装备制造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主要抓手。

高度重视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作用,采取定向招商、图谱招商、大员招商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取得了“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带动效应。

一是定向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先后引进中国兵装、中国兵器、东风汽车等1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

******县产业集聚区邀请国家财政部、国资委领导和50余名央企高管,在京成功举办******对接央企活动,签约国药集团、中海油集团等6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在北京举行对接央企活动的县,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2016年全省大招商电视电话会上作为全省两个先进县之一做典型发言。

二是图谱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抓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突出建链、补链、延链招商工作。

******经济经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延伸积极与厦工机械、奇瑞汽车等行业龙头产业合作,其中引进投资25亿元的年产61万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仅用232天,刷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项目建设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奇瑞速度”,实现了“提升拓展”的新突破。

三是大员招商,在全市实行招商引资党政“一把手”工程,市县各级主要领导亲力亲为,走在招商引资工作一线,做到重要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拜访、招商引资重大问题亲自解决,提高招商效率。

******市委书记、市长先后8次赴上海谈判,促成了总投资45亿元的上海宝钢再制造项目成功落地,为******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级再制造基地夯实了基础。

(四)坚持把促进节约集约作为本质要求。

我市始终坚持“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的发展理念,合理确定集聚区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标准,不断加强各地土地整理储备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

******市产业集聚区“引企上山”破解瓶颈,把不适宜农业种植的山前荒坡地变成了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仅此一项就节约耕地8000余亩;

******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充分利用该区北部太行山脉,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10条,总长20公里,平整出土地5000多亩。

******县产业集聚区在全县尚有2万余亩土地指标的情况下,严格贯彻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建设占地500亩的标准厂房,完成投资

3.9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6栋,建筑面积共26万平方米,宁波凯元电器、大正新能源等32个项目先后入驻,较单独供地节约用地1600多亩。

******、温县产业集聚区将投资强度提高到280万元/亩,对每一个项目均进行科学测算,严把土地征用关,确保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五)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创新动力。

一是加强套合工作,因地制宜地理顺与所在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县于2016年9月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产业集聚区行政村代管体制,将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区内5个行政村交由集聚区管委会代管,201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县成立龙泉街道办事处并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署办公,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兼任龙泉党工委书记,集聚区规划范围内9个村所有涉及的人、财、物全部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管理,所有项目落地由集聚区管委会直接协调土地征迁事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套合。

二是落实“直通车”制度,按照“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推动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

******县在产业集聚区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工商、税务、质监、环保、安监、金融、电力等18个办事服务窗口,将涉企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办理,做到“进一个门、办全部事”;

同时,建立项目手续“代办制”,凡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所有工商、税务等审批事项,由行政服务中心代办,承诺时限,限时办结,真正让投资者享受到了“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市集聚办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工作法,点即把握重点,将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规划调整、主导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跟踪督导。

线即抓住主线,以强化服务意识为主线,建立对口服务制度,加强与相关责任部门沟通衔接,真正做到上下互通、部门联动。

面即全面推进,统筹全面,协调推进全市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强力实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对外公布制、工作台帐制四项制度,我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典型做法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省政府办公厅以《政府工作快报》转发。

******市产业集聚区推行“一线工作法”,由市级领导负责在一线招商,职能部门负责在一线服务,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负责在一线解决问题,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引进、快速实施,东风集团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签约后,仅用一个月完成用地协调560亩、办理各项手续29项。

(六)坚持把要素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

在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

积极组建投融资机构,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

目前,我市9个产业集聚区拥有投融资公司18个,总注册资金26.7亿元,累计融资超50亿元,其中******市政府注资5亿元成立******市产业集聚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累计为产业集聚区建设融资超20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

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2家,占全市总数的8

3.8%,比2016年增加36家。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保税、检验检测、环保、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现已建成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7个,综合配套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其中******市产业集聚区投资5.5亿元,建成了我省第二家公共保税中心--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中心具备保税存储,出口退税,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处理和咨询六大功能,并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开关运行,******市成为了全省首家拥有“通关口岸”和保税区功能平台的县(市)。

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创新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市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基地,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3名优秀科级干部到产业集聚区担当重任,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为集聚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同时对高层次人才实施“保姆式”服务,积极解决户口、住房、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加入******产业集聚区发展。

******县强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通过引进造纸专家姜丰伟,实现了“一个人才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以江河纸业为龙头16家企业组成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群主营业务收入2016年突破50亿。

(七)坚持把协调联动作为重要推进手段。

建立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负责、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市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在10个领域分别选择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市发展改委认真履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综合协调;

统计局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队伍建设,全面、准确反映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为产业集聚区工作快速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商务局以集聚区为平台,积极引导集聚区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打造全市对外开新高地;

市重点办强化项目服务,将产业集聚区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优先配置要素资源,强化协调服务;

国土局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集中用于集聚区建设;

市工信、人社、科技、住建、质检、工商、税务、电力、通信等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形成了联动合作、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工作合力。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持续求进为工作主基调,按照“四集一转”内涵要求,围绕省“四个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抓好“五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项目带动、强化规划引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接近万亿,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农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

区民政局行风建设工作汇报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