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13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考试说明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来源:

Zxxk.Com]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鉴赏评价D[来源:

学科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

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

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

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

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

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约10分。

  7题左右,35分左右。

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Ⅱ卷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

60分。

 

Ⅳ.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

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和《诗经·

秦风·

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

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

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

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

郑风·

将仲予》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

子展却借用采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

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曰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

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

“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

“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

瑾等大惧。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

瑾诛,复官,致仕。

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

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

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

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

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

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

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

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

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②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

“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

‘必也正名。

’礼: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

“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

遣上医临治。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

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

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

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

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

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

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

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5.韩愈在《师说》中说:

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6.《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

“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

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

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

”林冲道:

“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

“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

“那个是新来的配军?

”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

“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

“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

却来唱喏!

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

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

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

“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

“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

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

“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端的是个好男子!

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

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

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林冲笑道:

“总赖照顾。

”差拨道:

“你只管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