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16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汇总Word格式.docx

表生结构面可以分为浅部结构面和表部结构面。

浅部结构面包括卸荷断裂及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

表部结构面包括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和次生夹泥等。

1.8泥化夹层:

主要是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不连续面(结构面)。

是某些粘土质软弱夹层(如泥岩、页岩、板岩、泥质灰岩等)与地下水相接触部位,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使原岩膨胀软化成软塑或流塑状软泥而成。

1.9不连续面:

又称结构面,是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系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2.1天然应力状态:

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2.2感生应力:

人类从事工程活动,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挖除部分岩体或增加结构物而引起的应力,称为感生应力。

2.3自重应力:

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为自重应力。

2.4构造应力:

岩石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又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力和剩余构造应力。

2.5变异应力:

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入等引起的应力。

具体来说是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可统称为变异应力。

2.6残余应力:

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此即残余应力。

2.7临界应变速率C0:

岩体的应变速率是决定粘弹性介质力学性状的主要因素。

当应变速率C小于临界值Ce时,岩体在受力初期随应变的增大而发生应力积累,但当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力就不再增大,而变形则不断增大,即进入粘性流动阶段,但不发生破坏。

但当C大于Ce时,则岩体的性状近于弹性,即随着应变的发展,岩体内的应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突然的破坏。

2.8隆爆:

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隆爆:

是地表岩体中的一种“类构造”现象,形态上表现为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于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通常仅1.5-2.0m,而延伸长度则较大。

2.9蓆状裂隙:

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2.10岩体的侧压力系数N0:

岩体侧向应力与竖向应力的比值。

2.11凯塞尔(Kaiser)效应:

当受拉构件应力达到并超过材料所受过的最大先期应力时产生的有明显声发射出现的现象。

凯塞尔(Kaiser)发现材料在单向拉伸或压缩试验时,只有当其应力达到历史上曾经受过的最大应力时才会突然产生明显声发射的现象。

2.12岩芯饼化现象:

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

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

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

2.13应力恢复法:

当岩体应力被解除后,通过施加压力,使岩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求得岩体应力解除时的应力值。

2.14应力解除法:

在拟测点附近的一个小岩石单元周围切割出的一个“槽子”,使得这一小部分岩体不再承受旁侧岩体传来的应力。

从刻槽前装置好的仪器测出由于这种应力解除而引起的应变。

并根据有关岩石已知的应力—应变关系换算出解除前岩体内的应力。

2.15水压致裂法:

通过钻孔向地下某深度处的测点段压液,用高压将孔壁压裂,然后根据破坏压力、关闭压力和破裂面的方位,计算和确定岩体内各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3.1变形:

岩体承受应力,就会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发生某些变化。

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者称为变形。

3.2破坏:

宏观连续性产生显著变化者称为破坏。

3.3屈服强度:

岩土体中某点在应力状态下由弹性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是具有的抗压强度。

3.4残余强度:

岩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越过峰值点后下降达到的最终稳定应力值。

3.5长期强度:

岩土体经长期受力以后,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峰值点所对应的应力值。

3.6峰值强度:

岩土体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峰值点所对应的应力值。

3.7疲劳强度:

岩土体抵抗重复荷载破坏作用的能力。

3.8蠕变:

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

3.9松弛:

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

3.10超空隙水压力:

饱和岩土体内一点孔隙水压力中超过静水压力的那部分水压力。

3.11累进性破坏:

岩体受力超过长期强度时,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

即使工作应力保持不变,由于应力的集中效应,破裂仍会不断的累进性发展。

首先从薄弱环节开始,然后应力在另一个薄弱环节集中,依次下去,直至整体破坏。

或者:

粘弹性材料在加速蠕变阶段,应力增加时应变不断增加;

当应力不再增加时,应变依然增加的现象。

3.12累积效应:

在动荷载作用下,岩体发生多次位移的累积,如果使剪切面中某些锁固段被突破,或越过某些凸起体,造成抗剪强度显著削弱,则有可能导致最终破坏。

3.13触发效应:

在动荷载作用下,巳具有或储有足够的剪切应变能的软弱结构面发生破坏,或在动应力作用下可因岩土体骨架的迅速变形造成空隙水压力的突然变化,从而导致岩土体失稳的现象。

3.14差异卸荷回弹:

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

差异卸荷回弹:

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都可以引起差异卸荷回弹,并在岩体中产生可导致张性破裂的残余应力。

3.14格里菲斯强度准则:

格里菲斯认为脆性材料内部存在许多呈扁椭圆状的细微裂纹,物体受力后,裂纹尖端产生应力集中,当最大拉应力达到拉伸强度极限时,物体即发生断裂破坏,据此提出的判别材料(如岩石)脆性破坏的准则。

4.1活断层:

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活断层:

輓近地质时期有过活动,或目前正在活动,或具有潜在活动性的断层。

4.2潜在活断层:

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4.3蠕滑(稳滑):

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4.4粘滑:

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

4.5错动速率:

以一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错动距离表示。

4.6错动周期:

两次突然错断之间的时间间隔。

5.1地震震级:

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

它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比0.8,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即M=lgA.

5.2地震烈度:

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5.3地震基本烈度: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5.4震源机制:

研究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谱,可以确定出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震源物理过程,一半称为震源机制。

5.5震源参数:

根据地震记录图,按弹性变位理论进行复杂计算,可以求出限定震源物理过程的多个物理量,统称为震源参数。

5.6震源机制断层面解:

震源断层产生突然错动时,对断层的每一盘来说,断层错动的前进方向都会受到压缩,而相反的一个方向就受到拉伸,于是就呈现象限分布,这种象限型初动推拉分布是由于震源断层错动这种物理过程所造成的。

这样求得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层面解。

5.7地基土的卓越周期:

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

5.8震源:

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

5.9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5.106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5.11地震波:

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

5.12纵波:

是由震源传出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波前进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向前推进,它周期短、振幅小。

也叫P波(primarywave)。

5.13横波:

是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传播时介质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也叫S波(secondarywave)。

5.14面波:

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声波,限于在地面运动,向地面以下迅速消失。

它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两种。

5.15瑞利波(R):

质点在平行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做椭圆运动,长轴垂直地面,它与P波的辐射有关。

5.16勒夫波(Q):

质点在地面上做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前进方向做水平运动。

5.17构造地震: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

地壳运动使组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错动以及大规模岩浆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因应力释放、断层错动而造成地壳震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6.1水库诱发地震:

在一定条件下,修建水库引起当地出现异常的地震活动。

7.1砂土液化:

粒间无内聚力的松散砂体,主要靠粒间摩擦力维持本身的稳定性和承受外力。

当受到振动时,粒间剪力使砂粒间产生滑移,改变排列状态。

如果砂土原处于非紧密排列状态,就会有变为紧密排列状态的趋势;

如果砂的孔隙是饱水的,要变密实就需要从孔隙中排出一部分水,如砂粒很细则整个砂体渗透性不良,瞬时振动变形需要从孔隙中排除的水来不及排出于砂体之外,结果必然使砂体中空隙水压力上升,砂粒之间的有效正应力就随之而降低,当空隙水压力上升到使砂粒间有效正应力降为零时,砂粒就会悬浮于水中,砂体也就完全丧失了强度和承载能力,这就是砂土液化(sandliquefaction)。

砂土液化:

饱和松砂的抗剪强度趋于零,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过程和现象。

7.2振动液化:

饱和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不断增加,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

7.3渗流液化:

砂土经振动液化之后,超孔隙水压力产生水头差,形成一定的水力梯度。

当水力梯度达到临界值时,砂粒就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中失重,产生渗流液化。

7.4震陷:

由于地震引起高压缩性土软化而产生地基基础或地面沉陷的现象。

7.5涌沙:

砂土液化后在薄弱部位开裂,阻力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大、水头损失小。

因而在裂缝处出现喷水冒砂现象。

涌沙:

饱水砂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先产生振动液化,使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产生上下水头差和孔隙水自下而上的运动,动水压力推动砂粒向悬浮状态转化,形成渗流液化,使砂层变松,在薄弱环节形成涌沙现象。

7.6流砂:

饱和松砂中剪应力增大时,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剪缩势使土内孔隙水压力大幅度提高,土强度骤然下降,导致砂土无限流动的现象。

7.7管涌:

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随渗流水从自由面向内部逐渐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

7.8流土:

在渗流作用下,水流出逸处土体处于悬浮状态的现象。

7.9地基失效:

在地震作用下,随粒间有效正应力的降低,地基土层的承裁能力也迅速下降,直至砂体呈悬浮状态时地基的承栽能力完全丧失。

建于这类地基上的建筑物就会产生强烈沉陷、倾倒以至倒塌。

7.10液化指数:

假设某层土厚为d,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了液化,用标贯进行判别,临界值为Ncr,实测值为N,则液化势A=(Ncr-N)d,相对液化势a=(1-N/Ncr)d。

引入深度权函数W,可得该层土的加权相对液化势aW=(1-N/Ncr)dW。

将多个液化层的加权相对液化势总和起来就是液化指数。

8.1地面沉降:

由于大范围过量抽汲地下流体,引起水位下降,土层进一步固结压缩而造成的地面向下沉降。

地面沉降:

因承压水位降低引起应力转移以及土层压密,从而导致地面大面积沉降。

9.1弯曲—拉裂:

主要发育在陡立或陡倾内层状体组成的中-极陡坡中。

主要发生在斜坡前缘,陡倾的板状岩体在自重弯矩作用下,于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并逐渐向坡内发展。

弯曲的板梁之间互相错动并伴有拉裂,弯曲体后缘出现拉裂缝,形成平行于坡向的反坡台阶和槽沟。

板梁弯曲剧烈部位往往产生横切板梁的折裂。

9.2蠕滑—拉裂:

这类变形导致斜坡岩体向坡前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变,其后缘发育自坡面向深部发展的拉裂。

主要发育在均质或似均质体斜坡中,倾内薄层状层状体坡中也可发生。

一般发生在中等坡度(β<40。

)斜坡中。

9.3滑移—拉裂:

斜坡岩体沿下伏软弱面向坡前临空方向滑移,并使滑移体拉裂解体。

主要发生在缓倾外层状体坡和块状体斜坡中。

9.4滑移—压致拉裂:

这类变形主要发育在坡度中等至陡的平缓层状体斜坡中。

坡体沿平缓结构面自下而上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蠕变性滑移。

9.5滑移—弯曲:

主要发育在中-陡倾外层状体斜坡中,尤以簿层状岩体及延性较强的碳酸盐类层状岩体中为多见。

这两类斜坡的滑移控制面倾角已明显大于该面的峰值摩擦角,上覆岩体具备沿滑移面下滑条件。

但由于滑移面未临空,使下滑受阻,造成坡脚附近顺层板梁承受纵向压应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之发生弯曲变形。

9.6塑流—拉裂:

这类变形主要发生在软弱基座体斜坡中。

下伏软岩在上段岩层压力作用下,产生塑性流动并向临空方向挤出,导致上覆较坚硬的岩层拉裂、解体和不均匀沉陷。

9.7侧向扩离:

扩离是由于斜坡岩(土)体中下伏平缓产状的软弱层塑性破坏或流动引起的破坏,软层上覆岩(土)体或做整体,或被解体为系列块体向坡前方向“漂移”。

9.8斜坡破坏;

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9.9斜坡变形:

指斜坡岩(土)体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称为斜坡变形。

9.10斜坡变形体:

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体,称为变形体。

9.11卸荷回弹:

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在高地应力区的岩质斜坡中尤为明显。

9.12卸荷带:

斜坡中经卸荷回弹而松弛,并含有与之有关的表生结构面的那部分岩体,通常称为卸荷带。

9.13崩塌:

崩塌包括了小规模块石的坠落(freefall)和大规模的山(岩)崩(rockavalanches).崩塌体通常破碎成碎块堆积于坡脚,形成具有一定天然休止角的岩堆。

在一定条件下,可在继续运动过程中发展为碎屑流。

10.1地下洞室围岩:

由开挖洞室引起的应力状态的重大变化局限在洞周一定范围之内。

通常此范围等于地下洞室横剖面中最大尺寸的3~5倍,习惯上将此范围内的岩体称为“围岩”。

围岩:

由于开挖,地下洞室周围初试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的岩体。

10.2围岩应力:

开挖地下洞室时发生重分布后的围岩中的应力。

10.3松动圈:

洞室开挖后,如果围岩岩体承受不了回弹应力或重分布的应力的作用,围岩即将发生塑性变形成破坏。

这种变形或破坏通常是从洞室周边,特别是那些最大压或拉应力集中的部位开始,而后逐步向围岩内部发展的。

其结果常可在洞室周围形成松动带或松动圈。

松动圈:

岩土体应力重分布后,会产生应力降低带和应力集中带以及应力正常带。

其中应力降低带范围内的围岩称为松动圈。

10.4山岩压力(山压):

支撑结构与围岩之间相互作用时,对于衬砌结构来说就是山岩压力。

10.5岩爆:

在高强度脆性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时,围岩突然破坏,引起爆炸式的应变能释放,并有破碎岩块向外抛射的现象。

10.6临空面:

岩土体和空气或水的外部分界面。

10.7冒顶:

地下洞室顶部围岩发生塌落的现象。

10.8岩石质量指标RQD:

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层的岩芯,其长度大雨10cm的芯段之和与该岩层钻探总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10.9弯折内鼓:

当薄层状岩层与地下洞室洞壁平行或近于平行时,洞室开挖后.薄层状围岩就会在回弹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回弹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拉裂和折断,最终挤入洞内而坍倒。

10.10张裂塌落:

通常发生于厚层状或块体状岩体内的洞室顶拱拉应力集中部位。

10.11劈裂剥落:

过大的切向压应力使围岩表部发生平行于洞室周边的破裂。

10.12剪切滑移:

发生于厚层状或块体状结构的剪应力集中岩体内。

随围岩应力条件的不同,可发生在边墙上,也可发生于顶拱。

10.13碎裂松动:

是碎裂结构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洞体开挖后,如果围岩应力超过了围岩的屈服强度,这类围岩就会因沿多组已有断裂结构面发生剪切错动而松驰,并围绕洞体形成一定的碎裂松动带或松动圈。

碎裂松动:

围岩应力超过围岩的屈服强度时,围岩因沿断裂结构面发生剪切错动而松弛,并围绕洞体产生一定范围的碎裂松动。

10.14塑性挤出:

洞室开挖后,当围岩应力超过塑性围岩的屈服强度时,软弱的塑性物质就会沿最大应力梯度方向向消除了阻力的自由空间挤出。

10.15膨胀内鼓:

洞室开挖后围岩表部减压区的形成往往促使水分由内部高应力区向围岩表部转移,结果常使某些易于吸水膨胀的岩层发生强烈的膨胀内鼓变形。

10.16塑流涌出:

当开挖揭穿了饱水的断裂带内的松散破碎物质时,这些物质就会和水一起在压力下呈夹有大量碎屑物的泥浆状突然地涌人洞中。

10.17重力坍塌:

破碎松散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塌方。

10.18新奥法:

以岩石力学理论和现场变形观测资料为基础,采取一定措施,以充分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进行隧道开挖和支护的一套工程技术。

10.19隧道衬砌:

为保证隧道围岩稳定,防止其过度变形和坍落,保证洞室断面尺寸或使洞内有良好水流条件而沿洞内壁构筑的永久性支护结构层。

10.20喷射混凝土:

运用机械设备向围岩或开挖岩坡表面喷射混凝土层以加固围岩的技术。

10.21喷锚支护:

应用锚杆与喷射混凝土形成复合体以加固围岩的措施。

10.22锚固:

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

10.23抗滑桩:

用于抵抗边坡或斜坡岩土体滑动而设置的横向受力桩。

10.24脆性围岩:

包括各种块体状结构或层状结构的坚硬或半坚硬的脆性岩体。

10.25塑性围岩:

包括各种软弱的层状结构岩体(如页岩、泥岩和粘土岩等)和散体结构岩体。

11.1灌浆:

利用浆液压力或浆液自重,经过钻孔将浆液压到岩石、砂砾石层、混凝土或土体裂隙、接缝或空洞内,以改善地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高建筑物整体性的工程措施。

11.2固结灌浆:

将浆液灌入地基岩石裂缝,以改善岩体力学性能的灌浆工程。

11.3帷幕灌浆:

在大坝的靠近上游面地基中布置一排或几排密布的钻孔,在高压下将水泥浆压入基岩的裂隙或断层破碎带中,以形成一道横过河床的不透水墙。

它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帷幕后面的孔隙水压力和浮托力。

帷幕灌浆:

在岩石或砂砾石地基中,用灌浆方法建造连续防渗体以减小地基渗漏,减少渗透水对地基的扬压力和防止地基冲刷的工程。

11.4化学灌浆:

将配置好的化学药剂,通过导管注入岩土体孔隙中,使与裂隙壁发生化学反应,起到联结与堵塞的作用,从而提高岩土体的强度,减小其压缩性和渗透性的地基处理方法。

11.5表层滑动:

当坝基岩体的强度远大于坝体砼强度,且岩体完整,无控制滑移的软弱面时,沿接触面产生剪切破坏的现象。

11.6浅层滑动:

当坝基表层岩体的抗剪强度低于坝体混凝土时,剪切破坏往往发生在浅部岩体之内,造成浅层滑动。

11.7深层滑动:

在工程应力条件下岩体的深层滑动主要是沿已有的软弱结构面发生。

因此,只有当地基岩体内存在有软弱结构面,且按一定组合能构成危险滑移体时,才有发生深层滑动的可能。

 

二、简述或阐述题

0.1.简述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并保证这种制约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合理开发和妥善保护)的科学称之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岩土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2)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的研究;

(3)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研究;

(4)区域工程地质研究。

0.2.阐述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特定方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

地质环境对人来工程活动的制约是多方面的。

既可以表现为以一定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也可以表现为以一定作用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

还可以表现为由于某些地质条件不具备而提高了工程造价,视地质环境的具体特点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方式和规模而异。

人类工程活动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

例如房屋建筑物引起地基土层的压密,又如桥梁改变了局部水流条件从而使局部河段的侵蚀淤积规律发生变化等。

0.3.简述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

★基本任务: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研究对象:

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

0.4.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1)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活断层、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区域性砂土液化、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2)与岩土体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斜坡岩土体稳定性问题、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地基岩土体稳定性问题等。

(3)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岩溶及岩溶渗漏、渗透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

(4)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河流侵蚀与淤积问题、湖海变岸磨蚀与堆积问题等。

0.5.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可举例说明。

★①定性研究:

通过实验、详细的实地研究,对地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得出定性评价。

②定量评价:

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