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430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洁治器及刮治器的磨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⑤其他:

有无食物嵌塞,有否夜磨牙、紧咬牙习惯,晨起时是否感觉牙或咀嚼肌酸痛或不适,是否有吸烟、咬指甲、咬其他异物的习惯等。

除上述这些症状外,还应注意询问:

是否进行过牙周治疗,进行的是何种治疗及疗效如何;

刷牙习惯如刷牙的频率、方法、所用牙刷及牙膏的种类;

是否用其它控制菌斑方法:

牙线、牙签、牙间隙刷、含漱剂等。

2.口腔病史除上述牙周病史外,还应询问口腔病的既往史,记述口腔内以往健康情况。

例如:

有无脓肿、溃烂等病史;

是否进行过正畸治疗,正畸治疗时间的长短,正畸治疗终止的大概时间;

曾否拔牙,拔牙的原因;

曾否作过手术等等。

3.系统病史患者的全身系统病史对牙周病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它有助于诊断系统病在口腔的表现,有助于发现牙周组织疾病的全身因素,并且发现那些在牙周治疗中需特别小心或需改变治疗方案的全身因素。

应特别注意询问是否有血液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肝炎、肾病等,并询问目前正在接受何种治疗,治疗已有多长时间。

还应注意询问使用抗菌药物及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剂量和时间。

(二)牙周检查

通过望、扪、探、叩、听及X线等方法进行检查。

1.口腔卫生状况及其他局部刺激物口腔卫生状况的检查内容包括菌斑、软垢及牙石情况。

(1)牙菌斑和软垢的检查

直接观察法:

通过肉眼或用口镜反光观察,或使用探针尖的侧面划过牙面,来判断牙面及龈缘附近的菌斑和软垢量。

菌斑量少时薄而无色,应使用气枪将牙面吹干后仔细观察。

牙菌斑染色法:

用菌斑显示液(碱性品红)对牙菌斑进行染色,易于观察。

方法为用蘸有菌斑显示液的小棉球在每两个相邻牙之间挤压,使菌斑显示液扩散至牙面,涂布全口牙的颊、舌面,再以清水漱口,然后进行观察,着色区即为菌斑存在区。

观察并记录软垢和菌斑的量及分布。

检查的结果可用软垢指数和菌斑指数来表示,记录于牙周检查表中。

菌斑结果的记录也可用菌斑控制记录卡,每个牙分为4个面,记录每个牙面菌斑有或无,然后计算有菌斑牙面的百分率。

菌斑百分率=(有菌斑的牙面数/受检牙面数)×

100%。

(2)牙石的检查:

直接或通过口镜观察牙石在牙面上的覆盖面积,并结合使用探针,在龈沟内沿牙面从远中划向近中,以探查龈下石情况。

用气枪将牙龈缘吹开,有助于观察到龈下石。

有时在X线片上也可观察到邻面牙石。

牙石的量可用牙石指数来表示。

还应注意观察牙石在口腔中的分布情况。

(3)其他刺激物:

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等。

2.牙龈的检查观察游离龈、附着龈及龈乳头的正常及病理性临床表现,主要观察其色、形、质、龈缘位置、牙龈出血情况、及附着龈宽度。

色:

正常为淡粉红色,游离龈色泽较附着龈略深。

注意检查牙龈有无充血发红、瘀血暗红等病理性变化,发生颜色变化的位置分布。

并观察牙龈上是否有色素沉着。

形:

正常游离龈包绕牙颈部,薄并贴于牙面,但不与牙附着,与牙面之间有间隙为龈沟;

附着龈紧附于牙槽骨,表面有桔皮样凹陷小点的点彩;

龈乳头充满于牙间隙;

邻面中央部分四下区为龈谷。

应注意检查有无游离龈缘圆钝、牙龈肿胀、肥大、增生、点彩消失等。

质:

正常牙龈质地坚韧、有弹性。

炎症时龈组织张力减低,变松软、质地松脆。

龈缘位置:

正常龈缘位于釉牙骨质界冠方2-3mm。

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有无龈退缩,或龈缘因肿胀、增生而移向冠方,形成龈袋。

牙龈出血情况:

观察有无牙龈自发出血、探诊后出血。

牙龈出血情况可用出血指数表示。

改良出血指数(bleedingindex,BI):

用牙周探针轻探人龈沟或袋内,取出探针30秒后,观察有无牙龈出血及其出血量。

4—出血流满并溢出龈沟;

5—自动出血。

牙龈炎症情况可用牙龈指数来表示。

附着龈宽度:

先确定膜龈联合的位置,即附着龈与牙槽粘摸连接处的界限,临床上通过观察颜色和(或)观察移动性来确定。

附着龈为淡红色、有角化、质地坚韧不能移动,而牙槽粘膜色深红、无角化、可见血管、具有可移动性。

观察移动性时,可通过牵拉唇颊或用探针侧方沿牙槽粘膜向龈方向推移,牙槽粘膜能移动,而附着龈不能移动。

正常附着龈宽度的个体变异较大,可为1~9mm,不同部位亦不同。

附着龈宽度的检查对于牙周手术术式的选择非常重要。

还应注意观察唇、颊系带附着位置有无异常。

3.牙周探诊探诊是最重要的牙周检查方法

(1)牙周袋探诊

1)工具:

牙周探针。

其顶端为钝头,顶端直径约0.5mm,探针上有刻度。

常用的牙周探针有:

Williams探针(刻度为1,2,3,5,7,8,9,10mm)、Michigan-O探针(刻度为3,6,8mm)、Marquis探针(刻度为3,6,9,12mm,并有颜色标记)。

2)探诊技术

握持探针的方法为改良握笔法。

探诊时要有支点,可以是口内支点,也可以是口外支点。

探入时探针应与牙体长轴平行,顶端紧贴牙面,避开牙石,直达袋底。

探入力量要轻,约为20~25g。

以提插方式移动探针,如“走步”样围绕每个牙的每个牙面进行探查,以发现袋最深的部位及袋的形态。

在探查邻面时,要紧靠接触区处探入,探针可稍倾斜以便能探入接触点下方的龈谷处。

全口牙齿探诊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

3)探查的内容及结果

探诊深度(probingdepth,或牙周袋深度pocketdepth,PD):

测量袋底至龈缘的距离,即为探诊深度,以mm为单位记录。

每个牙记录六个部位:

颊侧近中、中央、远中及舌侧近中、中央、远中位点。

也可根据条件和需要,只记录每个牙最深的位点。

附着水平(attachmentlevel,或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

测量袋底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

测量时分步进行。

首先确定釉牙骨质界的位置:

在探得袋深后,探针沿牙根面退出时,用探针尖端探查釉牙骨质界的位置,然后测量釉牙骨质界至龈缘的距离,以mm为单位记录。

若龈缘正位于釉牙骨质界处,则此距离为0;

若龈缘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则此距离为龈退缩的距离。

然后用探诊深度减去釉牙骨质界至龈缘的距离,得出附着丧失水平,以mm为单位记录;

若有龈退缩,则是将探诊深度加上龈退缩的距离。

记录时同样记录每个牙的六个位点,也可根据条件和需要,只记录每个牙最重的一个位点。

其他探查内容

根面情况的探查:

用尖探针探查牙根面龈下牙石情况及其量的多少,并探查根面有无龋坏、根面形态、根面粗糙度等。

探诊后出血(bleedingonprobing,BOP):

探诊后观察并记录牙龈有无出血。

可用牙龈探诊出血记录表记录全口牙龈出血分布情况,每个牙的牙龈分为四部分:

颊侧远中、中央、近中部分及舌侧部分,记录每个牙各部分龈出血的有或无,计算探诊后出血的百分率:

BOP=出血位点数/受检位点数×

也可用出血指数来表示出血的程度。

(2)根分叉病变的探查

工具:

一般用尖探针。

也有专门设计的弯探针(Nabers探针),顶端为钝头,有的探针上有刻度。

方法:

用探针探查多根牙的根分叉区。

检查下颌磨牙时,从颊侧和舌侧中央处分别探查;

检查上颌磨牙时,从颊侧中央处探查颊侧根分叉区,从腭侧的近中和远中分别探查近中和远中的根分叉区。

探查的内容:

包括是否能探到根分叉区、探针能否水平方向进入分叉区及水平方向探入的程度,分叉的大小,根柱的宽窄,有无釉突。

还应注意检查根分叉区是否暴露。

根据根分叉处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对根分叉病变进行分度。

Glickman分度标准:

l度——探针尖能探到根分叉的外形,但水平方向尚不能探入;

X线片检查尚

无明显的骨吸收。

2度——探针能从水平方向探入根分叉处,但尚有一部分牙槽骨存在,使探针

不能贯通根分叉区;

X线片可见根分叉处有小范围的密度减低区,或仅见该处牙周

膜增宽。

3度——探针能贯通根分叉区,但仍有牙龈覆盖;

X线片显示根分叉区有明显

的三角形骨吸收区。

4度——根分叉完全暴露通畅,无牙龈覆盖。

Lindhe和Nyman分度标准:

1度——探针从颊(舌)侧或近(远)中侧水平探入根分叉区,但深度不超过牙颊舌径宽度的1∕3。

2度——探针从一侧水平探入根分叉区,深度超过牙颊舌径宽度的1∕3,但尚不能贯通。

3度——根分叉病变已贯通。

记录方法:

上颌磨牙:

1/2/2如为右上磨牙,表示颊侧和近中根分叉病变2度,远中根分叉病变1度。

下颌磨牙:

1/2表示颊侧根分叉病变2度,舌侧根分叉病变1度。

4.牙松动度根据牙齿中央沟或切缘的水平位移情况确定。

检查方法:

用镊子放在后牙合面或夹持前牙切缘,轻轻摇动。

牙松动分度:

Ⅰ°

松动唇(颊)舌(腭)向松动;

或松动幅度小于1mm。

Ⅱ°

松动唇(颊)舌(腭)向松动;

或松动幅度在1~2mm之间

Ⅲ°

松动唇(颊)舌(腭)向松动、近远中向及垂直方向也均有松动;

或松动幅度大于2mm。

5.咬合关系

静止合关系:

正中合时的关系。

如:

深覆合、深覆盖、对刃合、反合、锁合、拥挤、牙颊舌向错位、过长等。

运动合关系:

下颌运动时的咬合关系。

有无咬合创伤、早接触、合干扰等。

6.X线检查:

通过X线片了解牙槽骨的情况、牙周膜及牙根的情况等。

牙周病常用的X线片为根尖片、合翼片、全颌曲面断层片。

观察内容:

(l)牙槽骨高度

正常:

骨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l~2mm。

牙槽骨吸收(牙槽骨丧失):

骨嵴顶距釉牙骨质界的距离超过2mm。

牙槽骨吸收的程度以牙根长度为标准,记录牙槽骨吸收占根长的1/3、l/2、2/3,或记录牙槽骨嵴顶位于根的冠1/3、中1/3、根尖1/3处。

(2)骨吸收的分布:

注意观察骨吸收在全口不同区域牙的分布情况,这是重要的诊断指征。

(3)牙槽骨吸收方式:

水平吸收、垂直吸收。

(4)骨硬板情况:

正常时骨硬板清晰而有连续性。

牙周炎、合创伤等可有骨硬板连续性中断、模糊或消失。

静止期或适应性强者骨硬板可有增厚。

(5)牙槽骨密度:

应注意观察牙槽骨密度情况。

牙槽骨密度降低,说明有牙槽骨吸收变化。

(6)牙槽骨嵴顶情况:

观察牙槽骨嵴顶的形态、密度、及骨硬板影像是否存在。

如前牙牙槽嵴顶变平或凹陷、后牙牙槽嵴顶凹陷呈杯状或角形吸收、嵴顶区密度减低、骨硬板影像模糊或消失,都说明牙槽骨已有吸收破坏。

(7)骨小梁:

观察骨小梁的密度及排列方向。

(8)牙周膜间隙:

正常时牙周膜间隙均匀而窄,宽度为0.18~0.25mm。

牙周炎、合创伤等情况下牙周膜间隙增宽。

(9)根分叉病变:

观察根分叉区牙周膜间隙有无增宽、骨硬板是否连续、骨的密度、有无透影区。

(10)其他:

还应注意观察牙冠、牙根的形态、邻面牙石的影像,有无牙根吸收、纵裂,及其他牙体、根尖周及颌骨的病变。

X线片投照质量、牙及牙槽骨影像在X线片上的重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结合临床检查进行判断。

X线检查不能代替临床检查。

7.其他除上述牙周检查外,还应检查颌面部情况、以及口腔粘膜、牙体疾病、牙列缺损、修复体情况等。

必要时需行化验检查或活检。

(三)牙周病历书写

1.首诊病历在记录一般病历各项首页项目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民族、籍贯、职业、邮编、地址、电话、门诊号、X线片号、就诊日期等)之后,记录所采集的各项病史,并记录前面所述各项牙周检查内容的结果。

格式如下: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家族史:

全身健康状况及过敏史:

检查:

(l)牙周检查所获得的各项结果。

(2)其他颌面部情况、以及口腔粘膜、牙体疾病、牙列缺损、修复体情况等。

必要时的化验检查或活检结果。

诊断:

初步治疗设计:

处理:

记录当日处理内容。

签名:

2.复诊病历

复诊主诉:

上次治疗后的反应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治疗后牙周组织的变化及愈合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

治疗计划有无改变。

【注意事项】

1.牙周探诊是最重要的牙周检查方法,应重点练习牙周探诊技术。

探诊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探诊结果的准确性,如:

探诊力量、探入时的角度、探针的形状及粗细、探针刻度的精确度、牙龈的炎症、牙石的阻挡等。

探诊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因素。

在探查釉牙骨质界位置时,若牙石较多,应先去除牙石,才能探得准确的位置。

2.牙周检查的内容多而繁杂,全口每一个牙的牙周情况又可能均不相同,因此,检查时注意不要遗漏;

在记录检查结果时可使用“牙周检查记录表”;

在病历书写时要注意归类,有逻辑性。

【实习报告与评定】填写一个象限的牙周检查记录表,并写出一份完整的牙周病历。

 

实习二口腔卫生指导

【目的和要求】认识口腔卫生指导(oralhygieneinstruction,OHI)的重要性、必要性,学会并掌握控制菌斑的方法,掌握口腔卫生宣教的方法。

【实习内容】

1.讨论和讲解个体口腔卫生指导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练习菌斑控制的方法:

刷牙及牙线、牙签的使用。

3.个体口腔卫生指导演示(学生或教师演示)。

【实习用品】

1.口腔检查盘(包括口镜、镊子和尖探针)及口杯。

2.宣教用牙模型及牙刷。

3.学生练习用牙刷、牙线、牙签。

4.镜子及菌斑显示剂。

5.菌斑记录表。

【方法和步骤】

1.口腔卫生指导的目的

(1)使患者了解口腔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口腔卫生在牙周病的发病、预防、治疗及疗效维护中的作用和地位,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及疗效的维护。

(2)教会患者正确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使患者能保持口腔卫生,保持疗效。

2.口腔卫生指导的内容

(1)什么是牙周组织及健康牙周组织的表现,什么是牙龈炎、牙周炎及该患者牙周疾病的状况。

(2)该患者的牙周疾病与口腔卫生的关系,解释什么是菌斑、牙石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明确菌斑是牙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口腔卫生差的危害性。

(3)控制菌斑在牙周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疗效保持方面的重要性。

(4)控制菌斑的方法:

刷牙,使用牙线、牙签及牙间隙刷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3.清除菌斑的方法

(1)刷牙

正确的刷牙方法:

水平颤动法(Bass法)

牙刷毛尖端对着龈缘,刷毛与牙成45°

角,略加压,使牙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深入邻面牙间隙,原地水平颤动数次,然后移动牙刷至邻牙,每次牙刷覆盖2—3个牙。

在刷上下前牙舌侧时,可将牙刷竖起,上下颤动。

按一定顺序将全口所有牙的颊(唇)、舌(腭)、合面及最后端牙的远中面都刷到,从而将菌斑清除。

使用此方法刷牙时,牙刷的选择非常重要。

刷毛应为尼龙丝制作的软毛牙刷,刷毛的末端圆钝,以避免损伤牙龈组织。

(2)牙线的使用:

目的在于清除牙邻面的菌斑。

方法:

①取一段长约20cm的牙线,将两端打结,形成一个线圈。

用双手手指将线圈撑开,并用示指和拇指绷紧牙线,在两手手指之间留出2~3cm的距离。

②将牙线放在两邻牙之间拉锯状移动,使牙线轻轻通过接触区。

③将牙线紧贴并包绕一侧牙面,并略达龈缘下,然后向切(合)方刮动,反复多次,将邻面菌斑清除。

再将牙线绕至另一牙的邻面,同样方法操作。

然后,将牙线从切(合)方取出。

④用同样方法依次将全口牙的邻面菌斑彻底清除。

在全过程之间,应多次用清水漱口,并清除牙线上的菌斑,再继续操作。

也可使用牙线夹代替手指进入口腔。

(3)牙签的使用:

目的也在于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

但适用于牙间乳头退缩明显、牙间隙较大者,以及根分叉病变者根分叉内菌斑的清除。

应选择光滑无毛刺、木质、圆形或横断面为三角形而尖端略细的牙签。

将牙签放入牙间隙或根分叉处,将侧面紧贴牙面或根面,作颊舌向移动,通过摩擦牙面而清除菌斑。

(4)牙间隙刷的使用:

适用于邻面不规则或根面呈凹面的牙间邻面菌斑的清除,以及根分叉病变处的菌斑清除。

选用直径略大于牙间隙或根分叉病变区的牙间隙刷,将牙间隙刷插入牙间隙或根分叉处,作颊舌向移动,刷除菌斑。

(5)其他:

除上述机械方法清除菌斑外,还有化学控制菌斑法。

选用含氯己定或三氯羟苯醚等各种抑菌成分的含漱液、牙膏等。

最有效的方法是0.12%氯己定含漱,每天2次,每次含漱1分钟。

4.宣讲方法主要强调针对患者个体的宣教。

(1)讲解: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必要时可边画图边讲解。

(2)可对患者进行牙菌斑染色,与患者一起观察着色的菌斑及其分布。

还可让患者刷牙后再观察未刷净的部位,以便加强宣教效果。

(3)使用模型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

(4)在患者口腔内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及其他机械清除菌斑的方法(牙线、牙签、牙间隙刷的使用)。

(5)让患者自己进行刷牙等操作,纠正其不正确的方法。

[注意事项]

1.宣教时要深入浅出,注意正面宣传,不要指责病人。

2.对每一位患者都要反复多次宣教,并在复诊时注意检查宣教后口腔卫生控制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实习报告与评分]完成一份给患者讲解指导的绘图说明,或Bass法刷牙前后的菌斑记录。

实习三龈上洁治术

【目的和要求】掌握龈上洁治器械的正确选择和正确使用,初步掌握龈上洁治术(supragingivalscaling)的方法及洁治后磨光技术。

1.实习室阶段

(l)洁治器械种类的识别及选择。

(2)在模型上示教洁治术。

(3)在模型上练习洁治术。

2.学生相互洁治

(l)临床上示教龈上洁治和磨光。

(2)学生相互洁治及磨光。

3.临床阶段(3学时)

(1)为患者做龈上洁治术及磨光。

(2)临床示教超声洁治术。

1.实验室用品

(1)洁治器

1)各种类型洁治器:

直角形、大镰刀形、弯镰刀形(牛角形)(l对)、锄形(1对)洁治器。

2)示教和练习用镰形洁治器(每人1套)。

(2)仿头模

(3)带有牙石的牙模型

制作:

选择带有牙石的离体牙,放人阴模内的适当位置,灌制石膏模型。

或在模型中的真牙上用水门汀做出人工牙石。

2.临床阶段用品

(1)口腔检查盘(包括口镜、镊子和尖探针)及口杯。

(2)各种消毒洁治器。

(3)磨光器械:

磨光杯(或磨光刷)、磨光砂(磨光膏)、低速弯机头。

(4)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器、棉球敷料。

(5)超声洁牙机。

【实习原理】用手工操作洁治器械(洁治器),去除龈上牙石和牙垢,清除牙菌斑,并用磨光器械将牙面磨光,防止菌斑和牙石的再沉积。

超声洁治术是通过超声洁牙机工作头的高频振动而除去龈上牙石、软垢和菌斑,然后同样用磨光器械将牙面磨光,防止菌斑和牙石的再沉积。

1.实习室阶段

(1)器械

1)洁治器的结构、种类及辨认

洁治器(scaler)是由柄(handle)、颈(shank)和工作端(workingendorblade)组成。

①镰形洁治器(sicklescalers)

基本特征:

工作端的断面为三角形(由面和两腰构成),有两个切割刃,顶端呈尖形。

镰形洁治器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面的宽窄可有不同,颈部也有不同的设计,分别用于口腔内不同的部位。

用于前牙者:

有直角形、大镰刀形。

其工作端、颈、柄在同一平面上。

用于后牙者:

弯镰刀形,成对,其颈部形成一定角度,使工作端适应后牙外形。

因其形似牛角形,也称牛角形洁治器。

大镰刀形洁治器也可用于后牙洁治。

②锄形洁治器(hoescalers):

左右成对,为线形单侧刃。

多用于去除颊舌面的色素。

应学会辨认和选择用于不同区域、不同牙面的洁治器。

2)磨光器械及磨光剂

磨光器械:

常用的为橡皮磨光杯和磨光刷,安装在弯机头上使用。

磨光刷的刷毛较硬,只限用于牙冠,以免损伤牙骨质和牙龈。

磨光剂:

有专用的磨光砂或磨光膏,也有的用牙膏或牙粉代替。

(2)龈上洁治术的基本操作要点

1)以改良握笔法握持洁治器:

将洁治器的颈部紧贴中指腹(而不是中指的侧面),示指弯曲位于中指上方,握持器械柄部,拇指腹紧贴柄的另一侧,并位于中指和示指指端之间约1/2处,这样,拇指、示指、中指三指构成一个三角形力点,有利于稳固地握持器械,并能灵活转动器械的角度。

2)支点:

以中指与无名指贴紧一起共同作支点,或以中指作支点。

将指腹支放在邻近牙齿上,支点位置应尽量靠近被洁治的牙齿,并随洁治部位的变动而移动。

这是常规的口内支点。

学生练习时,主要练习这种支点。

除上述支点外,口内支点还有同颌对侧支点、对颌牙支点、指一指支点。

指一指支点是将左手的示指或拇指深入口内,供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作支点。

还可采用口外支点,此时,应尽量采用多个手指的指腹或指背靠在面部,以增加稳定性。

3)器械的放置和角度:

将洁治器尖端l~2mm的工作刃紧贴牙面,放人牙石的根方,洁治器面与牙面角应小于90°

,大于45°

,以80°

左右为宜。

注意紧贴牙面的是工作刃的尖端,而不是工作刃的中部,这样才能避免损伤牙龈。

4)除牙石的用力动作:

握紧器械,向牙面施加侧向压力,再通过前臂和腕部的上下移动或转动发力,力通过手部以支点为中心的转动而传至器械,从而将牙石整体向冠方刮除。

避免层层刮削牙石。

用力的方向一般是向冠方,也可以是斜向或水平方向。

用力方式主要是前臂一腕部转动发力。

单纯用指力来拉动工作刃,动作比较精细易于控制,但易使指部肌肉疲劳,不能持久,一般只用于轴角处或窄根的唇舌面。

必要时可辅助使用推力。

5)器械的移动:

完成一次洁治动作后,移动器械至下一个洁治部位,部位之间要有连续性,即每一次动作应与上一次动作的部位有所重叠。

当洁治工作从颊(或舌)面移向邻面时,应靠拇指推或拉的动作来转动洁治器柄,使工作端的尖端始终接触牙面,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