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58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Word下载.docx

1.3钻孔和灌浆的程序和工艺;

1.4钻孔和灌浆质量保证措施;

1.5钻孔和灌浆的施工人员配备;

1.6施工进度计划;

1.7各项灌浆施工条件。

2灌浆材料及方法,注浆方式

每批水泥、外加剂、掺和料等,均应符合有关的材料质量标准,并附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每批材料入库前均应按规定进行检验验收。

2.1水泥、砂

用于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用于帷幕灌浆,接缝灌浆,以及接触灌浆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且所用水泥的细度宜为通过80μm方筛余量不大于5%。

水泥必须符合质量标准,严格防潮并缩短有效时间,受潮结块水泥不得使用,超过出厂日期三个月的水泥应经检验各项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

在夏季气温高于30℃时,拌浆用水的温度不得高于30℃。

砂应采用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宜大于2.0,SO3含量不宜大于1%,含泥量不宜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2.2灌浆方法

常用的灌浆方法有全孔一次灌浆法,全孔分段灌浆,孔口封闭灌浆法等。

2.2.1全孔一次灌浆

全孔灌浆就是把全孔作为一个灌浆段来进行灌浆,一般对浅孔、岩体完整,漏水量较小的情况下,如无其他要求,可考虑全孔一次灌浆。

2.2.2全孔分段灌浆

全孔分段灌浆可分为自上而下分段灌浆,自下而上分段灌浆,综合分段灌浆

2.2.2.1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是自上而下分段钻进,逐段灌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常用于:

a)岩石破碎,孔壁不稳固,孔径不均匀并可以变换的地方;

b)竖向节理,裂隙发育;

c)渗漏情况严重。

2.2.2.2自下而上分段灌浆就是将钻孔钻到设计孔深,然后自下而上逐段进行灌浆,在岩石比较完整,裂隙不很发育,渗透性不大的岩石中进行灌浆时,常采用此法。

2.2.2.3综合分段灌浆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段灌浆方法,在地质条件较复杂而钻孔又较深的情况下,可采用综合分段灌浆方法。

最终采用何种方法应通过现场生产性灌浆试验确定。

2.2.3孔口封闭灌浆方法

孔口封闭灌浆,即在孔口埋设封闭器用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浆液孔内循环,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这种灌浆方法就是把灌浆塞设置在预埋的孔口管上,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和灌浆,一般可不待凝。

该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灰岩地区坝基或陡倾角岩层坝基帷幕高压灌浆。

2.3灌注浆液方式

常用的灌注浆液方式通常有纯压式和循环式两种。

2.3.1纯压式灌浆

灌入灌浆孔(段)内的浆液,直接向岩石裂隙中扩散,不再返回,称之为纯压式灌浆,在岩石漏水量很大或孔径很小难以下入循环塞的情况下使用纯压式灌浆。

在裂隙不甚发育,渗透性不大的孔段,一般不宜选用纯压式灌浆。

这是因为浆液在孔段内流动缓慢,水泥颗粒易于沉淀,这样将会过早地堵塞孔壁上裂隙的进口,影响浆液的扩散范围。

2.3.2循环式灌浆

灌浆泵以一定的排量压送浆液,在泵的排浆量大于岩石的吸浆量的情况下,进入孔循内的浆液一部分进入裂隙而扩散,余下的部分浆液经回浆管返出孔外,流回浆液搅拌机中,这种方法称为循环式灌浆。

采用循环式灌浆可使灌浆段内浆液始终保持着循环流动的状态,减少灌浆段内浆液沉淀现象,有利提高灌浆质量。

3灌浆压力控制方式

灌浆压力一般是指灌浆孔段所受的全压力,也就是孔口处压力表上指示的压力,压力表至灌浆段浆柱的压力与压力表至灌浆段之间管路的摩擦压力损失三种压力的总和。

由于灌浆总压力需要计算确定,在灌浆施工中难以直接应用,所以施工技术要求所指灌浆压力一般多是将其换算为在孔口处压力表上应达到的压力值。

采用循环式灌浆,压力表应该安装在孔口回浆管路上;

采用纯压式灌浆,压力表应安装在孔口进浆管路上。

压力读数宜读压力表指针摆动中的中值,当灌浆压力为5Mpa或大于5Mpa时,也可读峰值,压力表指针摆动范围应小于灌浆压力的20%,摆动幅度宜做记录。

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的控制可分为以下两类:

3.1一次升压法

灌浆开始时,将压力一次性升到规定的压力,单位吸浆量不限。

在规定压力下,每一级浓度浆液的累计吸浆量达到一定限度后,变换浆液配合比,逐级加浓,随着浆液浓度的逐级增加,裂隙渐渐填充,单位吸浆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结束标准时,即结束灌浆。

一般施工技术要求规定,在可能的情况下灌浆应尽快达到设计压力,此方法适用于漏量较小的孔段灌浆。

3.2分级升压法

在灌浆过程中,将压力分为几个阶段逐渐升高到规定的压力值,灌浆开始累计吸浆量大时,使用低一级的压力灌注,当单位吸浆量减少到一定限度(称为下限),再升高一级压力.在灌浆过程中,如果单位吸浆量超过一定限度(称为上限),则降低一级压力进行灌浆,待单位吸浆量达到下限时,再提高到原一级灌浆压力,继续灌注。

如此进行下去,直至在规定压力下,单位吸浆量达到结束标准时,即结束灌浆。

压力分级不宜过多,一般可采用0.4P1、0.7P1、1P1(P1为规定压力)或0.5P1、0.8P1、1P1等三个阶段分级。

至于单位吸浆量的上限和下限,可根据岩石的透水性,灌浆部位以及灌浆次序而定,一般上限可定为60~80L/min,下限可定为30~40L/min。

4钻孔

4.1钻孔方法与结构

4.1.1钻孔方法

水电工程灌浆钻孔目前一般多采用硬质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回转钻孔及气动冲击钻孔钻等工艺。

需要钻取岩心的各类灌浆孔,检查孔,抬动变形观测孔及超声波测试孔应采用金刚石、回转钻进。

钻孔的孔径根据不同的施工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的规格。

浅孔固结灌浆或地下洞室灌浆等工程,一般采用气动冲击钻钻孔,其孔径不宜小于38mm,以满足循环式灌浆装置安装的要求。

采用回转钻进的灌浆孔,孔径一般为59-91mm,检查孔的孔径要求稍大一些,一般为75~130mm。

4.1.2钻孔的结构

钻孔结构的主要参数有:

a)孔位:

钻孔孔口的位置;

b)孔径:

钻孔的直径;

c)钻孔编斜角:

钻孔轴线与铅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d)方位角:

钻孔轴线在地面(水平面)的投影与正北坐标轴之间的夹角;

e)孔深:

入岩的设计深度。

4.2钻孔技术要求

4.2.1灌浆孔开孔位应符合施工设计文件要求,帷幕灌浆的开孔孔位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10cm。

因故变更孔位时,应征得设计同意。

实际孔位要有记录,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

4.2.2帷幕灌浆孔宜选用较小孔径,但最小孔径不得不小于46mm,固结灌浆孔孔径不得小于38mm,钻孔孔壁应平直完整,孔深不得低于设计规定的深度。

4.2.3所有帷幕灌浆孔均应进行全孔测斜,发现钻孔偏斜超过设计规定时,应及时纠正或采取补救措施。

要求5m~10m测量一次,孔底偏差不得大于表4-1的规定。

4.2.4垂直或顶角小于5°

的帷幕灌浆孔,其孔底偏差值不得不大于表4-1规定的数值,顶角大于5°

和深度大于60m的帷幕灌浆孔,其孔斜应根据施工设计技术要求执行。

表4-1钻孔孔底最大台许偏差值

孔深(m)

20

30

40

50

60

最大台许偏差(m)

单排孔

0.25

0.45

0.70

1.00

1.30

二或三排孔

0.50

0.80

1.15

1.50

4.2.5钻孔过程中,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坍孔、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准确详细记录,并报监理经灌浆处理后再钻。

4.2.6灌浆孔(段)在钻孔结束后,进行钻孔冲洗、孔底沉积厚度不得超过20cm。

4.2.7灌孔结束或当施工作业暂时中止时,孔口均应堵盖,妥加保护。

5钻孔冲洗与压水试验

5.1钻孔冲洗

5.1.1灌浆孔在灌浆前进行孔壁或裂隙冲洗,是为了提高灌浆效果。

冲洗可采用压力水冲洗,风水联合冲洗或脉冲冲洗,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1.2一般冲洗技术要求压力采用灌浆压力的80%,压力超过1Mpa。

采用1Mpa。

冲洗风压采用灌浆压力的50%,压力超过0.5Mpa,采用0.5Mpa。

5.2钻孔冲洗技术要求

5.2.1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进行钻孔冲洗,孔内残留厚度不得超过20cm。

5.2.2基础帷幕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宜采用压力水进行孔壁和裂隙冲洗,若用风力冲洗可采用灌浆压力的50%,该值大于0.5Mpa,采用0.5Mpa。

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后10min结束,且总的时间要求单孔不少于30min,串通孔不少于2h。

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各次序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全孔应进行一次钻孔冲洗和裂隙冲洗。

5.2.3基础固结或地下洞室围岩固结灌浆孔应采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为止。

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

因故中断超过24h者,应在灌浆前重新进行裂隙冲洗。

5.2.4在岩溶、断层、大裂隙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帷幕灌浆孔(段)是否需要进行裂隙,冲洗以及如何冲洗,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5.3灌浆前的压水试验

5.3.1试验目的与方法

压水试验是测定岩石渗透性最常用的一种渗透试验方法。

在先导孔,灌浆质量检查孔内进行压水试验是为了准确评价灌浆前后岩石的渗透性,通常采用单点法或三级五点法压水试验。

而非先导孔各灌浆孔施灌段,灌浆前为了大致了解岩石的渗透性,为灌浆提供参考,一般只进行简易压水。

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的5%。

5.3.2压水试验技术要求

a)单点法或三级五点法压水试验压力选用表5-1中的规定值在稳定压力下,每3~5min测读一次压力流量,连续四次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阶段试验即可结束,取最终值作为计算值。

表5-1压水试验压力值选用表

灌浆工程类别

钻孔类型

坝高(m)

灌浆压力(Mpa)

单点法压水试验压力(Mpa)

五点法压水试验压力(Mpa)

备注

基岩

帷幕灌浆

先导孔

≥1

1

0.3、0.6、1.0、0.6、0.3

Ho为坝前水深(m)均以正常蓄水位为准,分别从河床基岩面和帷幕所在部位基岩面算起:

1m水头≈0.01Mpa

1.5Ho大于2Mpa时采用2Mpa

<

0.3

0.1、0.2、0.3、0.2、0.1

灌浆压力

质量

检查孔

70

Ho或1.5Ho(m)

灌浆压力大于3Mpa时,压水试验压力由设计按地质条件和工程需要确定。

70~100

>

100

1或1.5Ho

基岩固结灌浆孔和水工隧洞围岩固结灌浆

灌浆孔和质量

1~3

/

≤1

灌浆压力的80%

b)简易压水可在裂隙冲洗后或结合裂隙冲洗进行,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

当压力小于1.0Mpa时取0.3Mpa。

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

c)帷幕灌浆孔的压水试验在岩冲裂隙冲洗后进行,先导孔必须逐段做压水试验。

其他孔段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多做一些为宜。

d)帷幕灌浆孔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仍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

e)固结灌浆孔灌浆前的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用单点法,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数的5%。

在监理人员认为有必要的部位可采用5点法进行压水试验。

f)在岩溶地质充填物和遇水性能易恶化的岩层中,灌浆前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宜少做或不做压水试验。

6灌浆

6.1基础固结灌浆

6.1.1施工条件

大坝基础固结灌浆一般要求尽可能在有混凝土覆盖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岩石表面有混凝土盖板后,能防止岩石表面漏浆,且可以使用较大的压力,对灌浆质量有利。

钻孔灌浆必须在相应部位的混凝土达到50%设计强度后开始。

为了防止灌浆产生基础和混凝土结构抬动,必要时,灌浆前应安设抬动监测装置,防止抬动值超过设计规定。

混凝土结构的允许抬动值为0.1mm,基岩允许抬动值设计初拟为0.2mm。

进行固结灌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

6.1.2施工次序

灌浆应按照“围、挤、压”加密的方法,即先将灌浆区围住,再在中间插孔灌浆挤密,最后逐序压实这样易于保证质量。

固结灌浆孔的布置一般多为方格形,梅花形、和六角形,也有用菱形或其他形式布设。

基础固结灌浆应按照排间分序、排内加密的原则进行,基础固结灌浆一般分二序或三序施工。

浅孔基础固结灌浆,在地质条件比较好,岩石较为完整的情况下,灌浆施工可采用两个次序进行;

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及深孔和中深孔固结灌浆,为保证灌浆质量,多分三个次序施工。

施工时先钻,灌第一序孔,而后开始钻、灌第二序孔、三序孔,依此类推,这样可以随着各次序孔的循进,及时的检查灌浆效果。

6.1.3灌浆方法和注浆方式

基岩段长小于6m的浅孔基础固结灌浆,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

大于6m,应分段灌浆。

注浆方式宜采用循环法灌浆,其注浆管距底部大于0.5m。

浅孔固结灌浆亦可纯压式灌浆。

固结灌浆相互出现串浆,当吸浆量大时,宜一泵一孔灌注;

吸浆量小时,可采用群孔并联灌注,严禁串联。

并联的孔数不宜多于3个。

群灌时应控制压力,防止抬动。

深孔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塞应塞在已灌段段底以上0.5m处,以防漏灌。

6.1.4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是决定灌浆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可能条件,固结灌浆应以采用较大的压力为好。

一般基础固结灌浆压力应根据坝基岩体条件,以及灌浆不至造成岩体及水工建筑物产生有害变形而定。

一般情况下,浅孔固结灌浆的压力,在没有盖重可采用0.2~0.4Mpa,在浇注1.5~3m厚混凝土后再行灌浆时,可采用0.4~0.7Mpa。

注入率较大时,宜分级升压(参见表6-1)并根据试验及施工过程进行相应调整。

表6-1固结灌浆压力表

段次

建基面以下深度(m)

0~2

2

2~5

0.6

3

5~10

1.0

因特殊目的需要进行高压固结灌浆时,应先进行试验,取得论据后再行施工。

施工过程应注意混凝土底板抬动。

灌浆压力控制采用一次升压法,即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对断裂构造发育,注入率较大的孔数采用分级升压至设计压力,即以压水试验压力为基础,按每0.05Mpa为一级,逐级升压至设计压力。

分级升压的纯灌时间不少于15min。

6.1.5浆液配比与变换

基础固结灌浆浆液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变换。

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3∶1、2∶1、1∶1、0.6∶1、(或0.5∶1),也可采用2∶1,1∶1,0.6∶1,或1∶1,0.8∶1,0.6∶1三个比级。

基础固结灌浆浆液的变换技术要求为:

a)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灌浆工作应继续下去,不得改变水灰比;

b)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者灌浆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水灰比;

c)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6.1.6各灌浆段结束条件

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30min可结束。

6.1.7固结灌浆封孔

固结灌浆封孔可采用“导管注浆注封孔法”或“全孔灌浆封孔法”,对封孔质量应进行抽样检查,抽样数量不小于3%,出现不合格的封孔时,加倍抽样检查孔数,并对不合格孔进行处理。

6.1.8固结灌浆工程质量的检查。

可采用压水试验(按总数5%)进行,检查时间在灌浆结束3~7d后,合格率在85%以上,不合格试验段的透水率不大于设计值150%,且不集中为合格。

6.2基础帷幕灌浆

基础帷幕灌浆主要用于减少基础渗流,降低基础杨压力,保证坝基渗透稳定和大坝安全。

6.2.1工作条件

原则上应在水库蓄水前完成坝基帷幕灌浆工程,如果条件不具备,应保证大坝蓄水前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帷幕灌浆及其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

蓄水后,帷幕灌浆应尽量在低库水位高程时施工。

同一地段的基础帷幕灌浆必须在固结灌浆完成7天后进行。

必要时灌浆前应安设抬动监测装置,以便灌浆过程中经常观测和记录,防止抬动值超过设计规定。

基础帷幕后面一般设置有主排水孔和杨压力观测孔,但必须在帷幕灌浆完成后方能进行其钻孔。

6.2.2施工次序

帷幕灌浆必须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

分序加密的优点是:

浆液逐渐挤密压实,可以促进灌浆帷幕的连续性;

能够逐序升高灌浆压力,有利于浆液的扩散和提高浆液结石的密实性;

根据各次序孔的单位注入量和单位吸水量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灌浆效果和灌浆质量情况,为增、减灌浆孔提供依据;

减少邻近孔的串浆现象,有利于施工。

帷幕体透水率要求不大于3Lu。

基础帷幕一般由一排孔、二排孔或三排孔组成。

单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分三序进行灌浆。

两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后灌注上游排,每排可分三分序进行灌浆。

三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再灌注上游排,最后灌注中间排,边排孔宜分三序,中间排可分二或三序。

同一排孔施工应先一序孔,后二序孔,再三序孔进行。

基础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后序排上的第一序孔宜在前序排上最后次序孔在岩石中均灌完15m后再开始钻进。

同一排上相邻的两个次序之间,以及后序排上第一序孔与其相应部位前序排上最后次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间隔高差不得小于15m。

6.2.3灌浆方法与注浆方式

Ⅰ序、Ⅱ序孔前10m孔段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孔口封闭法分段灌浆,Ⅲ序孔可采用一钻到底,自下而上分段不待凝孔内循环灌浆施工。

当帷幕灌浆孔基岩段小于6m时,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

大于6m时,可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或孔口封闭灌浆法。

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灌浆方式,射浆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cm。

有断层破碎岩体部位应各序孔均采用自上而下或孔口封闭分段灌浆法施灌。

灌浆塞应阻塞在灌浆段顶以上0.5m处,防止漏灌。

坝体混凝土和基岩的接触段应先行单独灌浆并应待凝,起始段长度不得大于2m,以下灌浆段长度宜采用5-6m,特殊情况可适当加长,但不得不大于10m,因故超过10m,对该段宜采用补救措施。

灌浆塞应塞在已灌段底以上0.5m处,以防漏灌。

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钻孔孔径宜为60mm左右。

孔口管必须镶铸牢实,埋入岩石深度随使用的最大灌浆压力而定,最大压力为5Mpa时,埋入岩石深度不宜小于2m。

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应转动和升降灵活,孔口封闭器封闭可靠不漏浆。

孔口封闭灌浆必须采用循环式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方法,各灌浆段灌浆时必须下入灌浆管,灌浆管的外径与钻孔孔径之差不宜大于20mm,若用钻杆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平接头连接。

6.2.4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宜通过灌浆试验确定,也可通过公式计算或根据经验先行拟定,而后在灌浆施工过程中调整确定。

帷幕灌浆宜采用一次升压,并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注入率大时应分级升压。

按照规范要求,根据地质情况和水头大小综合考虑,按孔深分级设计,灌浆压力按孔深分级见表6-2、6-3。

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孔口管段以下3(或4)个灌浆段。

段长宜短,压力宜快,段长和灌浆压力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再往下各的灌浆段段长宜为5m,灌浆压力可提高到设计的最大压力。

灌浆宜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灌浆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压力,压力与入住率必须相适应,当灌浆压力大于4Mpa时,注入率宜小于10L/min。

表6-2河床部位帷幕灌浆参数设计表

灌浆压力(MPa)

0.4

2~4

0.7

4~7

4

7~12

1.4

以下各段

12(每段5m)

2.0

表6-3灌浆平洞部位灌浆压力表

坝顶以下深度(m)

灌浆压力(MPa)

0.8

5

12~17

17(每段5m)

6.2.5浆液配比与变化

6.2.5.1帷幕灌浆的配比

基础帷幕灌浆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逐级变换的原则。

灌浆水灰比可采用5∶1、3∶1、2∶1、1∶1、0.8∶1、0.6∶1(0.5∶1)等六个比级(重量比)灌注细水泥浆液,可采用水灰比为2∶1、1∶1、0.6∶1、,或采用1∶1、0.8∶1、0.6∶1三个比级。

浆液的粘度控制在30s~35s左右。

6.2.5.2浆液变换技术要求及原则:

a)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b)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入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浆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水灰比。

c)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d)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然改变较大时,应立即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当采用高浓度浆液施灌,而浆液注入量很大,并且无减少趋势时,应向监理人汇报,可采用间歇灌浆法。

e)灌浆过程中应定时测记浆液密度,必要时应测记浆液温度。

灌注稳定浆液时还应测记浆液黏度和析水率。

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回浆管宜有15L∕min以上的回浆量,以防灌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

各灌浆孔段,不论透水率大小均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

6.2.6灌浆结束标准与封孔

6.2.6.1结束标准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结束标准:

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60min,灌浆即可结束;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结束标准:

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30min,灌浆即可结束;

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结束标准:

在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60min~90min,灌浆即可结束;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时,孔口无涌水的孔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

但在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则宜待凝,待凝的时间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

孔口有涌水的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测试涌水压力和涌水量,根据涌水情况,可选择下列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