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67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面实施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Word格式.docx

2.落实“五训机制”,提高课改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执行者之一,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

为此,我们以“教师与课程改革共成长”为口号,以“五训机制”为抓手,大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素质和能力。

课改之初,组织骨干教师通识培训;

课改之中,组织课改年级教师进行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

同时,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培训。

三年来,组织大规模培训活动7次,聘请省、市学科专家共作了209场(次)讲座,近8000多人次的参加了市级培训,先后投入资金30余万元。

各县区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工作。

赣榆县立足“以研代训”,对参加县级培训的教干和教师作了“五个一”的规定;

灌云县从对校长“以课代训”抓起,举办了两届校长优质课评比;

东海县2006年暑假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考代训”,初中各学科有2310名教师参加市教师基本技能比赛和全县“以考促学”考试;

灌南县较好地组织了“以会代训”,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灌河潮”大型教科研培训活动,培训教师5000人次。

事实说明:

三年前大量教师的外流形成我市初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但三年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市、县、区、校强力抓教师队伍建设,使我们的教师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

3.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提升课改执行力的文化内涵。

利用地域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优势,从加强学科课程建设着手,努力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一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如新海实验中学的“青少年海文化研究”、灌云实验中学的“古诗词导读”、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的“英语口语交际”、东海实验中学的“水晶系列研究”、灌南县汤沟中学的“名镇文化”、西苑中学“象棋的棋趣、棋技、棋艺”等校本课程。

二是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课改中的一个难点,但我市的大部分学校还是利用综合资源,开设了较为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东港中学的“山文化、渔文化”、云台中学的“云台乡中草药探究”、新坝中学的“新坝地区民俗调查”、赣榆县柘汪二中的“剪纸、泥塑”等活动课程,定时开展,并且有一批质量较高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连云区还加强了活动课程的基地建设,建立了“连岛海洋文化基地”以及“宿城文化基地”。

二、变“结果评价”为“过程管理”,着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实质是一个“地方化”的政策执行设计过程,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则是成功执行的关键。

早在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就确定“评价”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中心环节,采取变“结果评价”为“过程管理”的方式,在“综合素质评价”、“纸笔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构建了符合市情特征的“评学”、“评教”、“评管”的崭新评价系统。

1.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我市部分县区、学校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选择、使用方法和展示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各具特色。

如新浦区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积极推行学生成长记录册、成长档案袋的应用,制定了符合各学科要求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

海宁中学、东港中学等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生发展周评价方案》等。

2.实施纸笔评价改革。

作为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的纸笔评价,仍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纸笔测试,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

为此,实施课程改革的这三年,我们每年在学期末都对全市初中的课改年级进行调研测试。

实践证明,我们组织的调研测试,充分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作用,具有鲜明的新课程的导向功能,为实施07中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3.探索“评教”、“评管”的实施办法。

一个好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有效的学校评价会促进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改革向纵深推进。

为此,我们在“课堂效益年”活动中启动并实施“立体评教”工程,积极构建学生测评、教师互评、专家评教三级评价体系,“立体评教”的实施办法即将出台。

同时,《连云港市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方案》也正在酝酿之中。

各县区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评教”、“评管”办法,如灌南县研究制定了《灌南县中小学2006-2007学年综合质量评估方案(试行)》,从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社会公信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充分发挥了学校评估的目标引领和导向作用。

4.构建“初中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体系。

列宁曾说过:

“信任固然好,监控更重要”。

为此,从2004年起,我们就制定并实施了《连云港市初中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方案及实施细则》,市、县(区)教研室联动对全市所有初中校实行“拉网式”的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

为最大限度发挥视导和过程监控的功能,从2005年开始,我们改革过程监控模式,邀请十所联动初中的领导和教学骨干广泛参与,使视导和过程监控既有诊断和指导作用,又有学习和交流功能,同时,评估总分从最初的40分扩大到70分。

实践证明,此项措施对促进全市初中实施新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推进中考及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加大中考的改革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2000年的中考开始增加英语口语和听力测试;

其次,进一步改革纸笔测试的方式、方法,进行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今年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体育教学的意见,将体育测试的30分纳入中考总分;

第三,政治、历史学科实实行开卷考试;

第四,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五,逐步调整了中考试题的试卷分值、结构和试题数量,减少客观题的分值,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应有的水平;

第六,中考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

四星级高中20%的招生指标,根据初中学校毕业生数、办学水平等情况,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考生享受到这项政策的阳光雨露。

6.不断完善综合评估的实施办法。

今年的综合评估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结果性评比中,加大了合格率的权重,减少了低分率的权重,并且将优秀生、合格生的评价放在全市的相对位置上进行评价,每所学校的评估总分均不超过300分。

按城镇和农村、公办和民办采用分类别、分层次、分属地的原则进行评奖,其目的是面向所有学校,构建一个更加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优质生源学校不靠生源优势,薄弱学校不失去竞争的信心,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求得全市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三、变“居高临下”为“深水作业”,大力创新教研的工作方式

课程改革目标的准确性,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效性,课程改革中制度的高效性,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的科学性等,都要有科学研究来保障。

因此,提高科研的效益,用科研来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课改执行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我市以“研”为教师专业的成长点,努力为教师发展构筑“脚手架”。

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职能,提高引领的效果,各级教科研部门、教研组进行“深水作业”,摒弃居高临下的教研之风,不断地创新教研方式。

1.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出台了《连云港市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实施方案》,用以指导各县、区、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同时还出台了《连云港市校本教研合格校创建标准》。

重在引导学校对照标准,有效地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特别是赣榆县塔山中学,用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问题累积制度、评价奖励制度、领导管理制度来构建校本教研。

另外,市外国语学校建立“新课程交流研讨专题网站”、灌南县实验中学实行“三次备课”、赣榆县实验中学成立学科研究室并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袋、海州实验中学实行的“主备课制”、灌云县伊山中学每周二下午的一个小时校本培训等都是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为进一步深化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加强区域间、校际间的相互交流,展示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研究成果,促进课程改革的健康有序开展,三年来举行新课程会课活动10余次,展示300余节研究课,5000余人次参与了听课与评课。

特别地,为展示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深化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我市于2006年12月,开展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百节好课展评活动,在此基础上,编著的《新课改后理念时间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初中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与点评》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各县区、各学校还还定期举行“新课改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比较有特色的是赣榆县实验中学从2004年秋季开始,每学年都要开展“新课改探索与实践开放周”活动,外国语学校至今不间断地编写“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录”、海州实验中学完成了《我的课堂追问》以及《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两本教学反思性文集等。

3.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本着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市县(区)教研室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三年来,共申报课题200余项,确立省级重点和立项课题80项、市级立项课题120余项,组织结题评审会30余次,100余项课题通过结题鉴定。

各县区、各学校也均能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

赣榆县初中教师在课改教学研究方面立项的省级课题有16个,市级课题有66个,县级课题有85个;

新浦区已有68项课改实验课题经审批立项,其中市级课题62项、省级课题6项;

连云区承担国家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10余个;

开发区参与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构建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研究。

4.县区教研特色鲜明。

灌南县于2005年底出台了《灌南县初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实验稿)》,推行“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形成案例教学、学术沙龙、教学过程叙述、课堂教学录像与评点、同课异构比较等“实践+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

赣榆县建立“以教育科研课题为龙头,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重点,以说课、叙事为中心环节,以公开课为主要方式,融说课、听课、评课为一体,坚持教育理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一起抓”的基层教研格局;

东海县由调研中的问题来确定“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的选题,建立“以实为要,以实为先”的教研方式;

新浦区以市级课改实验基地校海宁中学为骨干,带动周边学校开展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将教研片区作为二级教研组织,建立三级教研活动网络;

连云区初步形成了“人人皆参与,校校有课题,全区成体系”的教科研格局;

海州区在全区范围实行了“三轮备课制”教研方法等。

5.进行“深水作业”式的教学视导。

市、县区教研室坚持教学视导制度,不断提高视的准确性和导的科学性,重心下移,靠前指挥,下基层,跑学校,到教室,准确及时地了解学校教学的实情,实时调控和优化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为课改的深入推进打下扎实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市教研室到初中校听课4000余节,参加了120余次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召开了450人次教师座谈会及学生座谈会,对120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教研通讯》的形式,共编发初中教学过程监控反馈报告30份,近三十万字。

赣榆县教研员年人平均深入学校96天、听评课82节,编写并下发了《关于规范中学各科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的意见》;

新浦区编制了16期“教学质量年活动工作简报”;

连云区教研室查看教师备课笔记与听课笔记分别为1500多本;

海州区教研室对语、数、英三门学科面试评价800余人次;

灌云实验中学坚持开展学校“内视导”等。

四、变“专项行动”为“主题活动”,竭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可以使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基层学校,明确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开阔深化课程改革的视野,掌握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为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市课程改革执行的力度,我们变过去那种“专项活动”式的无系统活动为“主题活动”,用主题活动推进课程改革,进而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深入开展了“教学质量年活动”。

这次主题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树立‘以实为要,以实为先’的思想,全面而细致地抓好在新课程背景下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工作,努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006年10月份市教育局组织了教学质量年活动启动及实施情况专项调研活动;

2006年12月15日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流动式教学质量年活动现场会,初中现场设在新海实验中学、赣榆外国语学校,通过“两听”、“三看”的形式全面了解了教学质量年活动的推进情况;

开展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百所学校结对帮扶、百名教干挂职研修、百堂好课展示观摩、百名教师交流互助的“四百工程”;

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出台了特级教师工作室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006年12月底市教育局组织各县区分管局长、教研室主任、联动十所初中学校的校长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前往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河北衡水中学考查学习,这两所学校的管理经验和做法,震撼了学习考察人员,为我市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后来又有三十多所初中近2000多人次前往参观学习,先进省市的从学习考察归来后,一些学校的管理新举措中,可以看到学习考察的效果。

特别是新海实验中学、赣榆实验中学、新海区海宁中学、海州区锦屏汇文中学在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启发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正在实验中。

编著的《课堂原生态——一线教师眼中的杜郎口中学》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课堂教学质量年活动,涌现出了一批课堂教学效益比较高的学校。

一类是灌云实验中学等联动的10所初中校,有序推进的课程改革实验和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功能的学校,其综合评估成绩稳定在全市的前列,特别是新海实验中学、市外国语学校、海宁中学等电脑派位的学校,在生源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借课程改革的东风,以教学质量年为契机,调整了教学策略,获得高位发展,取得了不俗的办学业绩;

一类是一部分城镇中学,通过明确的办学目标以及自身的努力跻身并稳定于名校之列,如灌云县板浦初级中学、杨集中学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市初级中学中耀眼的明珠;

一类是一部分民办学校能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在建设中完善,在发展中提高,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东海县培仁学校、东海县外国语学校、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赣榆县汇文双语学校、灌南县外国语学校、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灌南华侨双语学校、新世纪实验学校等;

一类是部分农村学校及生源较差学校洼地掘起,办学效益得以凸显,他们在“硬件不硬”的条件下,他们抓课改不等不靠,靠扎实有效的科学管理促发展,打破“生源决定论”,形成了“软件不软”的良好局面,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也大幅度地提升,如赣榆县柘汪二中、赣榆县青口盐场学校、赣榆县塔山中学、灌云县伊山中学、灌云县下车中学、灌云县鲁河中学、灌南县张湾中学、灌南县第四中学、东海县西双湖中学、西苑中学、连云中学、朝阳中学、海庆中学、新坝中学等。

2.积极启动“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

为巩固2006~2007学年度教学质量年活动成果,健康有序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决定2007~2008学年度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

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着重实施“激发学习内驱力工程”、“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工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工程”、“优质资源进课堂工程”、“转困促优工程”及“立体评教工程”等六项工程。

并出台了《连云港市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从“备、教、改、辅、考、评、研、行”八个方面提出了65条具体的要求,较好地规范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

五、变“散兵作战”为“区域合作”,奋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初中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近几年,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初级中学自身的努力,变“散兵作战”为“区域合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是我市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课改实验的一大特色。

1.成立“初中十校课改协作联动体”。

启动并实施了新海实验中学等十所学校的“课改协作联动”方案,市教研室定期组织10所学校的备课组长进行集体备课、课改难点热点问题研讨交流等活动,并对10所学校实行统一调研,统一评价,统一诊断,统一反馈,旨在放大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2.建立结对帮扶制度。

建立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合作结对制度。

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活动、给予经济支持等形式,带动普通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一个新的跨越,为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赣榆外国语与灌南外国语学校、欢墩中学、黑林二中帮扶结对,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

原师专附中与赣榆县的黑林中学,海宁中学与云台中学、花果山中学与林场中学,东港中学与连云中学、西苑中学与板桥中学等,开展了县际间、校际间的帮扶结队活动,较好地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另外,新浦区海宁教育集团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内部教育均衡化的问题;

赣榆县初中学校多而分散的特点,将全县初中按不同学科划分为三个或六个片区,为校际间、片区间的交流与研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为深入推进农村新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初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实现研究方式从“面”上向“点”上过渡,我们每个学期均举行各学科的送课下乡、送理念下乡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市教研室共送课下乡150余节,下乡开展各种新课程讲座20余次,开展交流研讨活动50余次。

特别是以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为契机,我们在“课堂教学效益年”中启动并实施了“送优质资源进课堂工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的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益,将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4.放大优质教学资源。

各县区积极利用属地的优质资源学校,充分发挥他们在课改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灌云县针对初中面广量大,教学资源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以县实验中学、板浦初中、杨集初中三所学校为依托,利用星期六,按学科、按教学网片组织集体备课,努力发挥龙头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东海县将县实验中学、西双湖中学、培仁学校定为初中课程改革示范学校,承担教材培训、示范课、观摩课、课题实验等具体任务;

新浦区共建立课改实验基地校,对周边的课改实验学校起着示范和传帮带的作用。

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全市初级中学都能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基本达到了两“全”的办学宗旨,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中考的参考率和合格率不断攀升。

从1986年市教育局狠抓初中教学质量以来已有22年,从1992年开始“四高一低”综合评估以来已有16年了,至今,初中合格率虽有起伏,但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同时,坚持“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把控辍作为巩固“两基”成果的重点,学生辍学得到有效控制。

考率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70.46%提高到今年的99.61%。

其中今年参考率为100%的学校有88所,占50%。

2.中考高分段人数日趋稳定。

全市所有初中校都将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考高分段人数日趋稳定。

今年中考600分以上人数为11426人,占实考总人数的14.2%,与去年相当。

这表明提优工作得到了普遍关注。

从个体来看,近五年来各县区600分以上人数所占的份额也日趋稳定,特别从近三年来看,赣榆县所占份额稳定在全市的三分之一,东海县稳定在五分之一不到,而灌南县稳定在十分之一略强,灌云县呈上升势头,市区呈萎缩状态。

从个体来看,灌云县实验中学600分以上人数高达647人,占该校考生数的70.9%;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888人,占该校考生数的56.3%;

灌云县板浦初级中学509人,占该校考生数的55.8%;

灌南县实验中学447人,占该校考生数的52.8%;

赣榆实验中学881人人,占该校考生数的52.8%。

另外,灌云县杨集中学、东海县实验中学、东海县培仁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灌南县中学、市外国语学校、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等600分以上人数均超过本校考生数的1/3。

从近五年我市各县区中考600分以上人数所占比例来说,相差不到10个百分点,都处于比较相对稳定的态势;

从今年中考580分以上人数所占考生比例以及万人口达线数(即1万人中含有580分以上的人数)来看,区域差距与去年相比差距也不大,除赣榆县、市区相对较高外,东海县、灌南县、灌云县基本持平,说明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收到明显的成效。

3.学科教学效益明显。

从学科成绩整体来看,除直属学校外,连云区各科成绩均居于县区前列,海州区、开发区的各科成绩均不太理想。

从县区内部来看,各县区既有强势学科,也有弱势学科,新浦区的语文、政治、历史学科较好,数学、英语、物理学科相对较弱;

东海县的语文较好,而英语、历史则较弱;

赣榆县英语总体最好,而语文、化学、政治则较弱;

灌云县数学、政治、物理、化学、英语均较好,语文则相对较弱;

灌南县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数学均较好,而语文、英语则相对较弱。

从学科成绩个体来看,灌云实验中学数学、英语、化学、历史四门学科的均分均处于全市的首位,其余3门也均位于全市前3名。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该校本届学生在七、八年级调研时的成绩,05年期末调研时英语均分为98.5分,位居联动十校第六位,06年期末调研就以均分130.8分位居联动十校之首,中考时更是显出强劲的实力,均分高于全市第10名19.81分位居全市之首,正像该县的总结中所写道的“灌云县实验中学七、八年级英语在市调研考试中平均分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是“难以置信”的背后“灌云实验人”的具体做法。

存在问题与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尚需进一步的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