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7784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4.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课件.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4、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和三大法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近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矛盾,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难点:

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内外原因。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主要内容,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第二节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起点)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快)3)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加深)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形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第四,中国虽然保持独立的形式,但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主权。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然还有别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P65,历史任务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任务不能互相替代,但又互相关联着。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互相勾结,竭力保持和维护落后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加深,亡国灭种迫在眉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从而酿就了革命形势,促成了中国革命的发生。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特点,一般指17、18世纪发生在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特点:

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动力和主体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制度;经济内容是废除封建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旧民主主义革命,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洋务运动”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

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

(1)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为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是转变的国际条件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无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A.新的领导阶级B.新的革命前途C.新的指导思想D.新的时代背景,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党成立后的十多年间,党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又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

这种胜利与失败的反复交替与鲜明对比,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科学揭示中国革命的规律。

(一)大革命的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三)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多方面展开而走向成熟提供了现实条件(四)解放战争革命斗争的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另一种表述:

(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萌芽期(1921-1927)二大:

民主革命的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三大:

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思想四大: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

(2)初步形成期(1927-1937)“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4)继续发展时期(1945-1949)新民主主义总路线人民民主专政思想,(3)成熟时期(1937-194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吗?

属于是否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由其领导阶级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其任务和性质决定的。

首先,中国半殖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指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即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但是,辛亥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民主主义已经让位于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获得了民族独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任务,所以属于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表现,第一、革命的领导阶级不一样,这是最根本性的不同。

第二、革命的时代不同。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

第四、革命前途不同。

即:

是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段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是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是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只有认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在中国革命的“两步走”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第二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的“一次革命论”.(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毛泽东中指出:

“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签订南京条约,

(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清廷上谕,慈禧,(3)中国革命的对象还有官僚资本主义,2006年夏天,“四大家族”的后人聚集在上海,蒋夫人宋美龄,老蒋的儿媳妇蒋方良,宋子文,商人风度的孔祥熙,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翻身农民积极支前。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

(2)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革命力量,青年学生举行反美示威游行。

(3)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一部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一大会址,

(1)这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

孙中山,(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一是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二是分布集中。

三是和农民有天然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经验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和特点,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

处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

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相比:

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二种错误倾向,王明:

“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陈独秀:

右倾“二次革命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倾错误;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总之,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由于时代的变化,由于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的掌握,这场革命已经不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成为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也不再是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基本内容: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简称: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的。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的文学,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着重发动工人转向主要依靠农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1)中国的特殊条件和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党早期以开展城市工人运动和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为工作重心,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

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毛泽东等人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武装斗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3)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一点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第二点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村;第三点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油画:

毛主席在井冈山上,

(1)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

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思想,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内容,(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1)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2)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3)必须以根据地建设为基本依托。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五,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三大法宝,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发刊词,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统一战线,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策略,2、建立统一战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首先,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其次,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

再次,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2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

其次,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再次,帝国主义在华分别扶植不同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

3.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第一,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第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第三,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统一战线,1、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就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

实现统一战线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以坚定同盟者的信心。

二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给同盟者以物质利益。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必须防止党在统一战线策略中的“左”右两种倾向。

统一战线,2、巩固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

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巩固工农联盟,在民主革命时期,首先是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2、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工农联盟,在民主革命时期,其次要不断用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水平。

巩固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时期,要求正确处理这两部分社会劳动者的利益关系。

(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3、对资产阶级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3、对资产阶级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参加革命统一战线。

但对其反共的一面则必须坚决斗争。

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原则具体策略是: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同顽固派斗争必须实行三个策略原则:

有理、有利、有节,4、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为集中力量,原本阶级利益对立的阶级,可以在反帝反封建更高利益面前联合起来。

收集国内国际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反对当前主要敌人。

毛泽东1974年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5、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持原则性,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纲领、路线和奋斗目标不动摇,尤其不能拿原则作交易。

5、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持灵活性,就是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在如何实现党的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的方式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包括在某些条件下向同盟者作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

5、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灵活性是辩证的统一,原则性是主要的,灵活性是次要的;只有在坚持原则性大前提下,才可言灵活性。

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第一,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第二,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1、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武装斗争,2、中国社会特点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中国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三湾改编”:

决定建立健全军队各级党组织。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古田会议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定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军队本质的集中体现。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人民军队宗旨具体体现在其基本任务上,张思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军队本质的集中体现。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军队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我军各项工作和战斗任务的完成。

政治工作要着重于思想建设。

军队政治工作总方针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解放人民。

军队政治工作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原则。

军队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三大民主制度。

关于政治工作的原则和制度,毛泽东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创立了完整的人民战争理论。

(三)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1、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战,这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三)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适时实行军事战略转变。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十大军事原则,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特殊情况下,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三)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攻城问题上,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

中等程度的守备,相机夺取之。

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夺取之;,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3、十大军事原则,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