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818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Word文件下载.docx

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

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

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我们称之为内质;

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我们称之为外形。

下面,我们对写作载体的内质和外形分别加以介绍。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人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

和材料相关的概念有素材、题材和资料。

在文学创作中,习惯采用“素材”和“题材”两个概念。

素材指作者为创作需要而通过各种途径所收集的原始材料,它一般是零乱的,不完整的。

题材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则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实用文章写作一般不使用“素材”和“题材”这两个概念。

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和其他科技文章,经常使用“资料”这一概念。

资料,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相比较而言,“材料”的使用范围最广,它既包括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进具体文章中的材料,也包括作者在写作之前搜集积累的原始材料。

它适用于各类文体。

(二)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前提

任何文章、作品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作者的某种观点、情感或意志。

但这种观点、情感等不是作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生活的感触,源于对所反映对象的认识。

如《资本论》中的观点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事实、现象中概括出来的;

《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观点,是鲁迅“锐意穷搜”,从一千五百多卷古籍中获取了详细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后得到的。

在写作活动中,详细地占有材料,是我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2.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撑

从材料中抽象出认识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开掘、深化,形成统摄全部材料的主题。

主题形成之后,要把它表现出来,并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则又需要材料。

因为主题表现的过程即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一定的主题要靠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

没有一些典型、生动、充实、有力的材料来支撑,主题就立不起来。

主题在材料的基础上确立,反过来它又支配着材料的取舍。

在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材料始终居于优先的地位。

因此,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

主题产生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主题产生之后,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结构和语言是写作的外形,而一定的外形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质。

没有材料和主题,纵使有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华美的辞藻,也无济于事。

如鲁迅曾想写一部以红军为题材的小说。

在具体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表现上,已决定“像《铁流》似的写”,但最终因材料不熟悉,怕写不好而因此搁笔。

可见,没有材料,纵使有结构设计和表现技巧,也无法写出深刻的文章。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一)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要选择表现主题的材料

材料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和支撑主题。

所以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必须以主题表现为依据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决定主次与详略。

凡是能有力说明、烘托、突出或暗示主题的材料就选用;

与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

2.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真实的材料一是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

二是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实用文章的写作,如调查报告、科技报告等,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力戒虚妄,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事物,否则,就会迷惑读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文艺写作,如小说、诗歌等创作,材料的真实主要是指艺术的真实,本质的真实。

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典型材料有“以一驭万”的功效。

文章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给人以更多的信息,就必须选择典型材料,以增加文章的“密度”和“份量”。

比如,新华社有篇题为《奔向2000年》的通讯,在论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观点时,引用了一个反面材料——1901年2月3日人侵我国的八国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一份“奏议”中的一段话:

“中国武备之虚弱,财源之衰竭,政象之纷乱,实为一个千载难得的瓜分时机!

”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材料,它有力地证实了作者的观点。

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以前没有被别人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的材料,其二是指对旧材料的活用,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去揭示材料的意义。

比如“眼见为实”这句成语,长期以来已成为“求实”的代名词。

而有篇题为《重说“眼见为实”》的文章,却认为眼见的不一定实,因为外界的现象会欺骗人们的眼睛,人们的眼睛又会欺骗人们的大脑,如我们看到大海和天空是蓝色的,其实是光线折射造成的错觉;

而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如电磁波、微生物等。

文章得出结论:

在新时代,要讲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以“眼见”作为“实”与“不实”的依据。

这就是从新的角度活用了旧材料,用新的方法研究旧材料,从而化陈腐为新奇,给读者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启示。

(二)材料的使用

使用材料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材料的顺序要贴切

在运用材料过程中,应注意从表现主题出发,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决定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努力做到贴切自然,合理有序。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当母亲和“我”提起闰土时,叙述的主线中断了,插进了一段描写天真可爱、活泼质朴的童年闰土的材料。

这段材料的安排就非常自然、贴切,它为下文“木偶人”式的中年闰土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对照,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2.材料的详略要得当

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安排好材料的详略疏密,这当然也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

一般来讲,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议题都应该详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应该详写。

材料的详略往往还受到文体因素的影响。

记叙类文体以记人写事为主,所以记叙事实的部分需要详写,议论、抒情部分则应略写;

议论类文体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来阐明观点,所以说理部分往往需要详写,所用的事例要求简明、概括,一般是略写。

3.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对于议论文章来说,在材料运用过程中,要坚持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引出正确的观点,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我们有些同学在写论证文章时,所用的材料往往和论证的观点不能完全吻合。

例如下面一段话:

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都富起来。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就是生长在森林中的一棵树。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一部分树木也不能改变气候,只有大片大片的森林才能改变气候。

所以,应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这段话中,论点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富起来”,论据却是“一部分树木不能改变气候”,二者配合不起来。

所以论证文章,一定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结合。

三、主题的含义与特性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叫法不尽相同。

在记叙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称之为主题、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在议论类文章中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

在说明类文章中多称之为中心意思;

在行政公文中则称之为主旨。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旨”、“主旨”、“主脑”等概念,与今天所说的“主题”相近。

“意”多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旨”,即“要旨”,指文章的中心意义;

“主脑”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时也指文章的主干情节。

主题与课题、论题、标题几个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二)主题的特性

1.主题具有客观性

从形成过程来看,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系列的生活材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某种观念、情感等。

主题受材料的制约,材料来自客观生活。

因此,主题具有客观性。

文章一经产生,其选用的材料本身就包含着客观的思想意义,从材料中提炼出的主题也必然具有客观性。

比如说,一篇传记的主题,必然来自传主的客观生活经历。

2.主题具有主观性

文章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但社会生活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文章的主题,而是要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和制作。

作者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融进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与感受,其中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审美情趣等。

就是说,主题的提炼和形成,始终受着作者的思想观念与主观感情的影响和制约。

面对同一自然景观,不同的作者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因此,主题具有主观性。

3.主题具有时代性

任何生活,总是一定时代的生活,任何作者,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

人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都要打上时代的印记。

主题,作为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必然具有特定的时代性。

即使表现过去时代的生活,除了要历史地再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外,还必然会因作者观念的现代性而使其打上现代的某些色调。

四、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一)主题的提炼

正确的主题,是对写作对象内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提炼主题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劳动,需要经过反复思考,辛苦经营,多方位、多层次地开掘。

主题的提炼,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选择表现主题的角度

提炼和确立主题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

角度选好了,就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效地表现对象的深层意蕴,巧妙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角度不是凝固不变的,同一个材料,作者从不同的写作意图出发,从不同侧面开掘,就会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

2.追求一定的深度

提炼主题,意味着对写作对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纵深开掘。

事物的意义总是有一定层次性的,它蕴涵在事物的内部。

提炼主题,就要有穷追不舍的开掘精神。

开掘深,有赖于思路活。

不同类型的写作材料,其写作价值的蕴藏点是有所不同的,提炼主题时其开掘重点自然需要因“事”而“宜”。

3.勇于推陈出新

衡量主题有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有无新意。

新意,来自独特、求异的思维。

写作领域有许多熟悉的题材,其中一部分题材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主题定势。

异中求新,不只是个思维方式问题,支撑它的是作者的才、胆、学、识。

同时,异中求新应当建立在尊重客观生活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求新、求奇。

“反常”须得“合道”,既“出人意表”,又能“在人意中”。

比如说,“酒好不怕巷子深”是句为世人认可的俗语,但有人从经商条件的重要性谈起,提出了“酒好还怕巷子深”的立意,从而有了新意,而又不悖常理。

(二)提炼主题的要求

1.主题要正确

主题正确,是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

这就意味着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主题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生活,而主题的最终形成则是写作者思考的结果,因此主题正确与否关键在作者。

主题不正确的文章中,除了少数有意散布错误观点之外,多数是作者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符合造成的。

鉴于此,我们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以真诚严肃的态度写作,尊重客观实际,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或敷衍成文之类不负责任的态度。

2.主题要深刻

深刻是对主题进一步的要求。

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哲理内涵。

写作的任务,就是要像从地下开采出矿石、从矿石中冶炼出金属一样,穿透生活的表象,开掘提炼出有价值的蕴涵。

主题深刻是写作成功的基础,失去这一点,文章或作品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冰心的《一只木屐》就是经过十多年的提炼,从看到海上漂荡的一只木屐,联想到东京清晨日本劳动人民有力的木屐声,从而使文章获得深刻的主题。

3.主题要集中

主题是统摄全篇的总纲,总纲不能分散驳杂。

古人常说的“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也是这个意思。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

特别是实用文体和短篇文章的写作,更要贯彻“事多而寡用之,意乱而约出之”的写作原则,做到一文一意,防止“二意两出”。

要使文章主题集中,就要善于熔裁。

熔就是通过提炼主题,使思想感情“纲领昭畅”,避免无中心或多中心;

裁就是删除多余的材料和语句,使主干分明,枝叶有序。

例如,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起初是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后来几经删改,剪枝裁叶,成为了一篇主题精炼突出的中篇小说。

第二节写作载体的外形

写作载体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上一节我们已讲述了写作载体的内容即内质,这一节主要讲述写作载体的外形——结构与语言。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后来借用到文章写作中,指文章的总体安排。

结构还可以称之为组织、布局、章法、格局、文序等。

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

二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的先后顺序关系到文章的总体布局以及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这样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涉及到文章的完整性、条理性以及层次与组合方式等问题。

(二)结构的形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外部形式上,各层次之间仅仅是先后顺序的关系,把依次排列的各层次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这是结构的基本形式。

1.开头

开头在文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所谓“凤头”是指文章开头的精致凝练。

开头是否精练,还要看开头与全文是否保持着血脉贯通的关系。

文章常见的开头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1)“开门见山”式

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简练而明确,读者易于了解全文宗旨。

这类方式由于切合精练的原则,向来为人们所提倡。

在具体写法上,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作不同的处理。

例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小说开场对学生时代的夏尔·

包法利懦弱与胆小形象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为了揭示爱玛遭受悲剧命运的原因,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2)“曲径通幽”式

这类开头往往是先从别的问题或事情说起,然后再转人正题。

这类开头方式,作者施展才智的余地较大。

具体写法上,或委婉含蓄、机锋深藏,或旁征博引、纵横开合。

我国古代诸子散文善用比喻,许多篇章即用比喻开头。

如《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开头从鲲鹏说起,几经转折,才进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正题。

现代的散文、杂文也常见这类开头方式。

2.主体

“主体”在这里指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部分。

文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要议论的中心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

相比较而言,开头和结尾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及情感内涵。

你可以在开头或结尾部分概括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或论点,但如果主体部分缺少充分的事实根据和严密论证,文章也就毫无意义。

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主要体现在主体部分。

所以,对主体的基本要求就是充实丰满,切忌空洞。

3.结尾

俗话说:

“头难起,尾难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作者要高度重视。

古人以“豹尾”比喻文章结尾,其意在于说明结尾要精练有力。

结尾的方法很多,举其要者,主要有两大类:

(1)“力截奔马”式

这类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其方式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一些重要的大型报告、决议、社论以及一些政论性文章,其结尾往往是口号式的,如“为……而努力奋斗”、“沿着……前进”等等,这样的结尾显得气势宏伟,富有鼓动性;

或呼应开头,紧扣主题,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属于这种结尾方式;

或戛然而止,兜裹全篇,如东山魁夷的《听泉》的结尾: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

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地对我说:

美,正在于此。

(2)委婉含蓄式

这类结尾方法就是要巧酿余味,给人“辞尽意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这种结尾方法或饱含哲理,发人深省,如宗璞小说《我是谁》的结尾就是如此:

“然而只要到了真正的春天,‘人’总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

或者说,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

或以幻觉作结,曲折地透露人物的心灵秘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就是这种结尾方法;

或以象征作结,以便深入浅出地阐明作品精深的意蕴与哲理,引导读者产生更大的联想力,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就是如此。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一)结构的基本单位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

1.层次与段落的区别

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

段落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

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本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

但它只能通过一定的段落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而段落的划分由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因此,层次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自然段。

也就是说,一个层次可包括几个自然段,也可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一个较长的自然段中,也可分出几个层次来。

2.层次和段落的划分

层次的划分应注意两点:

第一,划分层次的标准要统一。

层次划分的关键不在于用什么样的根据或标准,而在于一个标准能否贯穿始终。

一次只用一种标准,划分出的层次就比较合理。

第二,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各层次的意义是否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除了要根据层次之间的关系去判断以外,还应把局部与总体联系起来考虑,即要从各层次与中心内容或主题的关系中去考察各层次的意义是否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段落的划分应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第二是各个段落间的意思要有内在联系,使每一段均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一段,合则为全篇。

第三,分段要适当注意整体的匀称,做到轻重相当,长短合度。

从文意之间的连接关系看,层次组合方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1.纵式组合

所谓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包括:

按事件发展或人物经历的时间顺序排列;

按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排列;

按客观事物、事理展开的逻辑顺序排列等。

当层次顺序与时间的自然顺序不对应时,应把时间线索及层次的转换关系交待清楚。

2.横式组合

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

这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各层次之间呈现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写几件事或几个人,会用到横式组合。

以写景为主的作品,常按空间顺序组合层次。

3.纵横交错式

纵横交错式指在纵向推移中,展开横向的方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的发展。

这种结构方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多用于长篇文学作品、通讯和报告文学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等文体的写作中。

这种类型中,传统的一种写法是“纵中有横”,即以纵式为主,局部则作横向展开,时空转换灵活,结构上看不出明确的主线。

谌容的小说《减去十岁》,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等由于采用了所谓“全方位”的叙述视角,使层次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组合关系。

这种写法难度较大,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结构上的杂乱无章。

(二)结构的基本要求

1.形式匀称

形式匀称指文章各部分比例协调、均衡。

结构安排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匀称既是文章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也是结构合理性的一种体现。

要达到这一要求,应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形式匀称以结构的完整性为基础,即有开头、有主体、有结尾。

其二,文章基本形式的比例要协调。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般要短小一些,主体部分则要充实饱满一些。

其三,各部分的份量要均衡,即要考虑层次的均衡与篇幅的均衡。

2.衔接紧密

衔接紧密主要是就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即指层次之间要脉络贯通、转换自然。

古人常讲“意脉贯通”、“文气通畅”之类的话,就是强调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联系。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理清思路,搭好框架;

其次要弄清层次关系,理顺先后次序;

第三要合理运用照应与过渡。

照应指的是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过渡指的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

3.节奏鲜明

节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形式的节奏,如声调的平仄、句式的长短及整散等;

二是内容展开的节奏,如层次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这里介绍几种使节奏鲜明的方法:

其一,开合相间。

正如姜夔在《白石诗话》中所说:

“波澜开合,如在江湖之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汤洛的《鸡毛信》写得一波三折,即是很好的例子。

其二,虚实相间。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在描写景物时就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

此外,还有抑扬相间、张弛相间等方法。

三、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一)语言的功能

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

思维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语言。

虽然人类表情达意的手段有许多种类,比如线条、色彩、手势、体态、表情以及其他一些符号等等,但这些手段都无法和语言相比。

在众多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中,语言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

语言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有了口语,然后才有文字,进一步才有文章。

文章是组成完整篇章的书面语言系统。

因此,写作也就是如何运用书面语言把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体会、感触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既是思维工具,又是表达工具。

可见,语言活动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

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语言文字,形成篇章,期待读者阅读;

而读者只有理解了这些语言文字,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这样,文章的预期效应才能实现。

(二)语言素养的培养

所谓语言素养主要是指写作主体所具有的正确的语感和对于语言优与劣的一种判断能力。

语言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

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更灵活,发展变化也快。

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善于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词句。

大量的谚语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要积极吸收生活中新鲜活泼的语言成分。

当然吸收不等于没有选择地全盘接受。

由于口头语言往往缺乏推敲,就显得不是非常严谨和规范。

因此,吸收时还应进行加工、改造,使其变成规范的语言。

2.博览群书,从书本上学习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很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走上创作道路的。

正如杜甫所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和写作在使用书面语言的学习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