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33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指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即雇员如果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3、“获得满足”:

A.主要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措施。

B.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C.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二、冲突的根源

1,冲突:

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是保持一致,相反会经常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2,根本根源:

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

1)异化的合法化:

法律上劳动者与生产特征分离;

工人缺乏努力工作的客观理由,因为生产的资料、过程、结果、收益在法律上都不归其所有,而归他人所有。

2)客观的利益差异:

对利润的追求意味着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的、本质的冲突。

雇主的利益在于给付雇员报酬最小化,雇员的利益在于工资福利最大化。

雇主与雇员的利益直接冲突。

3)雇佣关系的性质:

雇员难以真正行使参与管理权利,工人力量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

劳动者与管理方之间冲突,更深层的原因是:

在一个崇尚个人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劳动者不愿意处于从属地位;

更重要的是,管理权力的分布不是雇员的利益所在,而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利润)之所在。

3,背景根源:

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

经济增长的成果仅仅被少数人所有,多数人分享到的经济增长相对很少

2)劳动力市场状况:

工会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工人提供基本安全保障。

失业率上升给劳动者寻找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3)工作场所的不公平:

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不同地区、部门之间,性别不平等。

4)工作本身的属性:

工人的工作过渡紧张和超负荷,工作范围狭窄,附属于及其造成工作的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

总之,这些冲突的共同存在和相互加强使冲突成为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之一。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作要求)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一节各学派的观点

“五大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新保守派

1,新保守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2,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3,双方的力量差异不重要,有市场力量救济。

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4,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

5,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工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6,减少工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在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新保守派也被称为,新自由派或新古典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思想渊源:

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

二、管理主义学派

1,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

2,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3,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4,若企业采取进步的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

5,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

同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6,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日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近年来英国劳动关系的改革也在向该学派方向发展。

与管理主义学派主张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模式。

英国劳动法的改革,是建立在管理主义“效率和公平完全和谐”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其宗旨是在工作场所建立一种新型伙伴关系,鼓励劳资双方进行合作。

迪尔凯姆工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

1,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

2,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3,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

4,相对于雇主,雇员个人往往要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机会稀缺”——能够选择的工作种类少,如果辞职,很难再有选择机会——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员大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5,而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则有助于弥补这种不平衡。

6,核心假设是:

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该学派强调弱势群体的工会化。

德国是实施正统多元论学派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德国模式也是该学派最为推崇的现实模式。

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1,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2,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关系,为确保工人获得公正平等待遇,必须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4,核心部门能够为雇员提供更优厚的劳申条件,采用更进步的管理方式。

而周边部门的工作岗位相对“不稳定”,临时性的、非全日制的,易受到裁员政策影响。

5,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主张强势工会,认为工会应该比以往更加关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务。

6,增强政府干预,劳动法改革。

瑞典模式是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瑞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会福利国家之一。

马克斯.韦伯工业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五、激进派

1,减少体系内的力量不均衡。

2,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3,双方力量差异非常重要,体现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力量不均衡。

4,“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

冲突时基础性的。

5,工会效率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6,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实践:

西班牙蒙作根体系,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制度,瑞典梅德尔计划。

马克思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简答题时使用:

主要观点

代表国家

新保守派

政府坚守税收,强调发挥市场规律对工人收入的调节作用

美国

管理主义学派

政府间接干预经济,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用管理手段实现高度认同

日本、英国

正统多元论学派

政府负担更多经济结构和培训责任,工人委员会制度等

德国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强势劳动法,工人代表制度,工会,劳工运动

瑞典

激进派

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企业的雇员控制制度

西班牙(蒙作根体系)

第二节劳动关系理论溯源(一般要求)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将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归因于资本的内在性质,工作组织的私人所有制特征。

从分析资本主义最基础组成部分——商品和货币,分析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指出其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规律。

1,阶级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核心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由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组成。

两者在利益上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2,剥削:

工人得不到其劳动的价值,而仅仅是维持其生活的工资,是剥削产生的原因。

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

资本家通过获取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来实现再生产和积累的。

3,异化:

劳动者出卖自身劳动力,劳动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就被异化了。

第二个原因和工作本身有关。

“形式上的隶属”指形式上服从资本家的权威。

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生强度”加强工人“实际上的隶属”程度。

失去自我、无意义、无奈和孤独是异化的重要心理表现,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蔓延。

4,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

工人自身提高工作生活条件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

政府是资产阶级工具,是为了保护和加强资本主义产权服务的。

5,两级分化:

大企业更具经济实力和规模效应,有能力将小竞争者驱逐出市场。

机器大工业使工人

的阶级同一性更加明显。

资本家通过密集机器和加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实现利润最

大化。

生活水平的上升与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剩余价值相比,微乎其微。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力量集中于少数资本家精英手中,资本家越来越难找到增加利润的途径。

二、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

将资本主义发展归因于工业化进程,认为与资本本身发展过程无关。

1,定义:

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发展,秩序和进步

代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问题。

2,迪尔凯姆和劳动分工理论。

反映了由“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中的问题。

3,“有机整体”:

随着工业化推进,个人日益相互依赖,产生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需要,“组织系

统”可以分成不同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发挥特殊作用,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新形式。

4,有机整体代替无机整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5,“有机整体”时期,职业群体和职业协会产生和发展,为个人提供了社会认同的来源和道德准

则的基础,它们称为将“个人”与“集体”及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

三、工业社会理论:

1,传统的“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分类已经过时。

20世纪形成由白领工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工人组成的“中产阶级”,并向“精英”社会转变。

“公民权利”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的职业化、社会化不断深化。

“多元化”利益群体有发展空间。

面对冲突,互相依赖的利益群体,不再“阶级斗争”,而是寻找建设性的、双赢的解决方案。

2,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所有者日益分散。

大多数股份持有者只有非常少的公司股份。

管理专家,追求运营效率最大化,并同时满足工人、消费者、投资者、供应商,持股利益相关者。

3,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更加成熟。

引入工业民主制。

保持了工业的稳定,有效防止大规模政治运动。

总之,广泛的阶级斗争的基础已经消失,企业不再严格追求所有者的利益,控制冲突并使之有序

解决的机制已经建立。

四、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伍德沃德-布劳纳理论”

1,随着技术进步,自动化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工人异化等问题会迎刃而解。

2,机器及机器人,减少了工作任务的枯燥单一。

技术复杂化和人均资本装备量上升,对劳动成本等重视程度降低。

3,工资和工作条件更令人满意,同事关系转变为合作的团队式关系,冲突不断减少。

4,后工业主义理论与管理学派的观点相契合,更加乐观。

5,工作轮换制度、工人参与的团队制度、利润分享制度等,是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

五、马克斯.韦伯,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1,精于计算的理性和官僚制的广泛传播。

现代资本主义是以理性计算的不断增长并成为主要的经济社会行为的支配力量为特征的。

官僚制的特征:

工作方式高度专业化、明确的等级权威、完善的规则与过程的制定方法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选举和晋升有候选人的资格、价值和资历决定。

官僚制度的组织管理者是专业管理人员,权威以理性计算精神为基础,以理性的法律体系为支撑。

2,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企业存在的前提是拥有自由的劳动力市场。

3,阶级和阶级斗争。

工人和资本家利益相互冲突,随着官僚制的推广,冲突会受到控制。

冲突并非“阶级”之间的冲突,而是管理方与工人的冲突。

社会分为多个具有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阶层的群体。

4,矛盾的结局:

社会具有高水平的效率、相当的经济和社会能力,最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工业资本主义的五指利益伴随着大量的社会文化的腐化堕落:

A,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盛行,使权力不断集中到少数精英手中。

B,民主力量削弱。

C,工作本身失去意义。

D,精密计算的理性的增长,反映在精神方面是文化衰退,失去个性、生活意义和道德目标。

5,内涵:

A,产业冲突以劳动者与管理方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按一种已被细致规划好的规则和过程来进行。

B,劳动者受到大型官僚组织的雇主、工会和政府机构的统治,无法从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官僚制最主要的缺点:

是对人的主动性的忽视。

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不作要求)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般要求: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时间:

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在资本主义早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员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

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

企业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劳动关系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理解掌握:

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1,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中。

2,虽然产生了工会,但还很不完善。

2,资方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3,政府表面自由放任态度,对劳资纠纷不干预;

实际上,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垄断组织在各个部门陆续建立,并发展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的统治。

政府不得不要求雇主方做出些让步,同时也要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方面加以管理。

l.工会广泛建立,壮大并形成层次,工人力量不断增强。

2.资方或雇主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分析和对工人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劳资矛盾目标无变化,但其激烈程度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集体谈判制度得到确认。

4.政府政策变化,出台法律建立相应机构干预劳资关系。

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政府不得不直接干预经济。

这种对经济的干预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主要代表。

1935,罗斯福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法》,标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转变。

1.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更明显,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

2.政府加强劳动保障方面立法,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宏观调控。

3.企业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社会性特征,如士气、满意度等,缓和了紧张状态。

4.冲突逐步制度化,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计算机发明应用,自动化控制领域突飞猛进。

企业资本密集度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进入成熟阶段。

出现像英国、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对于改善劳动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政府调整手段也已经相当完备,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劳资双方有效沟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比较完备。

2.在政府立法、服务体系干预下,管理方与员工都更愿通过缓和形式解决冲突。

合作成为主流。

3.“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和集体谈判制度相当完善。

解决劳资矛盾、争端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不作要求)

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作要求)

第四章管理方

第一节谁是管理方

管理方的概念、雇主协会的定义与作用

一,管理方概念:

是指在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下属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广义上还包括雇主协会。

1.管理方具有职权。

2.职权指能向其隶属人员进行指挥、发布命令并要求下级强制服从并执行的权利,以及给予奖惩的权利。

3.管理方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

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获得。

职权自上而下逐级授予。

管理人员的职权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二,雇主与雇主协会

(一)雇主: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西方,企业领导制度经历了由“企业主经营管理”到“经理经营管理”的转变过程。

18世纪,雇主主要指资本家。

资本家既是投资者也是经营者,集财产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管理权与一身。

19世纪变为“职业经理人”。

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企业,行使雇佣工人权力。

(二)雇主协会:

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1.区分雇主组织与纯粹的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为“经济”组织。

负责行业规范、税务政策、本行业营销、定价与技术革新。

不处理劳动关系。

雇主协会,为“社会”组织。

具有雇主组织和行业协会功能;

既处理劳动关系,也负责本行业生产事物。

2.雇主协会是由法人而不是自然人组成的协会。

雇主协会主要负责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务,包括与工会的关系、劳工政策、参与劳动立法、行政管理与仲裁作用,其中与工会协商劳资关系是其主要工作。

(三)雇主协会的类型

1,在地区协会基础上组成的全国性雇主联合会。

如:

德国雇主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

2,由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产业全国协会。

英国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3.由同一地区企业组成的地区协会。

西英格兰毛纺织业雇主联合会,广州市企业联合会。

(四)雇主协会的作用:

在集体谈判中支持会员组织,维护雇主利益,并积极游说政府和议会。

1,参与谈判。

直接与工会进行集体谈判,一般是多雇主谈判。

2,解决纠纷。

采取调解和仲裁的方式。

3,提供帮助和建议。

如企业招聘、集体谈判、解雇、裁员等。

4,代表和维护。

采取公共宣传和直接游说的方式。

雇主组织可采取合法手段,如通过促使政府制定有利于雇主的劳动立法。

雇主组织也可采取不合法行动,如歧视参加工会的雇员等反工会的手段,来组织工会发展。

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理论(不作要求)

第三节管理模式与实践(不作要求)

第六章政府

第一节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5种角色

1.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首先保护个别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合同等)。

其次,政府对集体协商进行监督。

2.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采取不同方针政策,积极促进劳动关系双方自行谈判与对话。

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是调解者或仲裁者。

必须建立一套迅速而有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4.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

此体系包括三大支柱:

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

当今,政府要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做到人尽其才。

5.公共部门的雇用者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

总之,政府作为保护着和规划者,应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应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

作为雇用者,必须正真称为私企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政府的作用

政府作为第三方,在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1.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

通过法律,为劳动关系最终形成奠定基本框架。

2.政府控制许多公共部门,为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3.政府采取方针、政策和行动为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

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不作要求)

第三节政府劳动关系策略与实践(不作要求)

第八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重点)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

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确立劳动关系的凭证,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二、劳动合同的作用=意义

1,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认和形成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通过双向选择加以确定和形成的。

劳动合同体现了法律上的“契约”,使用人方和劳动者真正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

2,劳动合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劳动合同是规定劳动者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资福利待遇的最好的法律形式。

3,劳动合同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

劳动合同是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和证据,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劳动争议成本。

4,劳动合同制度是建立和维护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一项基础保障。

劳动合同是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石,对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劳动合同主体一方为雇员(劳动者),另一方为雇主(用人单位)。

2主体意志的限制性:

合同的条款已经相当多地受到国家法律和集体协议的约束。

劳动合同主体双方的自由协商,要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3合同履行中的隶属性:

劳动合同具有身份性质,双方存在着管理上的依从、隶属关系。

4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劳动成果的实现

建立劳动合同,是为了确立劳动关系,实现一定的劳动过程。

5劳动合同是通过双方选择确定的:

订立合同要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

6劳动合同是有偿的合同:

劳动合同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协议,有偿性是劳动合同的本质特征。

7劳动合同一般有试用期限的规定: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考察、选择的过程,双方可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8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

四、劳动合同的种类

(一)按劳动合同的期限划分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指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指双方当事人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指以完成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