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47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习文章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ló

ng;

kūlong)废窿(ló

nglong)街坊(fāngfang)坊本(fāngfang)

  圆圈(quānjuà

n)羊圈钻研钻石

  重点强调:

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

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

你家有街坊吗?

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

(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

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

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

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

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

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

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

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

(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

结果又怎样呢?

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

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

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

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

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

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养羊人的可贵之处:

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

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

“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自由交流。

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

(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

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

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亡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未

  羊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为

  补结果再也没丢迟

  牢(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也

  教学反思

  2

  揠苗助长

  、会认7个生字,会写“精、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二、教学《揠苗助长》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则”的意思就是“篇”)

  1、播放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⑴ 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⑵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 播放,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⑴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 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⑴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

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

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

结果怎样?

   用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

  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3、画杨桃

  生字词

  .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

(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

(板书:

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

零声母音节,念“é

r”。

肃:

平舌音,念“sù

”。

  晌:

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

念一声,“xī”。

诲:

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

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

  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

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课文内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一、明确目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

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①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我”画杨桃的过程)

  ②“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③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老师有什么反应?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④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

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⑤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①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②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

终生难忘)

  

(2)讨论:

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

(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

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

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

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①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②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

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4、小马过河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认识本课14个生字。

会写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他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干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难点:

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

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

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

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读音。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

学生考虑: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

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考虑:

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协助妈妈做事。

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

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

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2、练习写字。

  

(1)每个字写三遍。

  

(2)自身对照范字,评一评,自身哪个字写得好,还有什么缺乏。

  (3)组内相互评议,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加点。

  (4)在评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再练写生字。

  五、课堂作业

  、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理解课文

  一、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二、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

它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

它想到了什么?

读有关的句子。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

“去路”,指往前走的路。

“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

小马是怎么想的?

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

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边读边想:

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

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

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考虑:

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

“水很浅,刚没小腿。

”(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

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

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

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

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

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

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

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

“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

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四、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

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

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

“小马!

”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中一年级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惊讶地问”,不是一般地问,“惊讶”,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

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五、朗读第七自然段

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

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

“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

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

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他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身动脑筋想一想,在考虑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

因为他人说的,往往只适合他人。

他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小马是怎么过河的?

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

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身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

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七、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

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

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八、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

让学生明白:

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口语交际

  图书借阅公约

  共1课时

  、培养学生热爱图书,爱惜书本的意识。

  2、能与他人进行小组合作。

主动发表意见,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学会表达,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难点:

能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出探究成果。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完成

  教师:

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图书角,我们班已经有了上百册的课外书了,为了方便大家每个人都可以看这些书并且保护好我们的图书,我们现在需要制定一个图书借阅公约,让大家有秩序的借书还书。

今天,我们的课堂主题就是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图书借阅公约)

  

(一)出示提示:

  、什么时间借阅图书。

  2、一次能借几本书。

  3、一次借书能借多长时间。

  4、翻阅图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设置图书管理员。

  6、违规处罚办法。

  ……

  

(二)小组讨论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