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50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篇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看到此情此景,没有人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

峰回路转,鸟语花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沿溪遍布着一种形状怪异的花,它的形状特别像龙虾,不错,这就是龙虾花。

龙虾花是一种珍贵的草本植物,它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实,冬天落叶。

根据花形大小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当地人称花小的为“米虾花”,花大的叫“龙虾花”,介于中间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叫“河虾花”。

人们都说武陵源有两只明亮的眼睛,现在看到的就是其中之一的——紫草潭。

据说以前潭壁上长年攀生着一种紫色的草,因而得名“紫草潭”。

在这里,河道陡然变宽,从砂刀沟直泻而下的水经过长约15米的层层阻滞已变得没有多少波纹和涟漪了,水平如镜,紫草潭宽4米,水深约5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生活的温床,也曾经是著名的金鞭鱼产地。

凤凰古城

欢迎来凤凰古城做客。

凤凰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名胜古迹很多,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城内的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现在仍是风采依然;

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唐代修建的黄丝桥古城至今仍保存完好。

凤凰不但风景秀美,而且人杰地灵。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人。

《边城》、《湘女萧萧》、《湘西剿匪记》等十多部影视剧也曾在这里拍摄。

这里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和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的故居。

沈从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于清朝同治元年所建。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就诞

生在这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1919年,沈先生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从文的艰苦生涯,创作了《边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不久就蜚声中国文坛,几乎与年长他20多岁的鲁迅先生齐名。

20世纪50年代之后,沈先生潜心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写出了惊世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与人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一致:

自然、厚朴、谦逊、勤奋、博大而凝重。

沈先生一生所创作的5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给后人研究旧中国和旧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里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先生的故居。

1870年7月23日熊希龄先生就出生在这间小平房里。

熊先生少年时期就具有忧国忧民之心,9岁的时侯,他的私塾教师出了一副上联:

“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

”熊先生立即对出了下联:

“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一时被传为佳话。

熊先生成名以后,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曾创办《湘报》、时务学堂和常德西路师范学校,是湖南与谭嗣同齐名的维新派中坚。

后来,熊先生出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热河都统、财政总长等职务,1913年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当时的这一任政府被舆论界称为“才子内阁”。

后来,因为熊先生反对袁世凯独裁,被袁世凯逼迫解散内阁,辞去总理职务。

1937年12月5日,熊希龄先生病故于香港,享年67岁。

在这条旅游商品一条街上,有很多苗族的民间工艺品供大家选购和参观,还有别具一格的扎染工艺品和蜡染。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虹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康熙九年又经过加修,桥面上原有吊脚楼亭,1956年修公路的时候,原来的楼亭和两侧的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桥下,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历史的旧吊脚楼。

吊脚楼下是凤凰传统体育节目——赛龙舟的地方。

大家沿着当年的官道,到达的这是沈从文的墓地。

这里看到的是黄永玉先生为纪念表叔沈从文而题写的铭文: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沈先生的墓地没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块原始状态的五色石矗立其间;

这里没有雕栏玉砌的装饰物,只有一条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横贯其间,象征着沈先生永远与普通民众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撤在面前这条沱江里,一半就葬在这块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这条沱江,发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

他像陪伴他的这块五色石,来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

作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写着沈先生的手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是的,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沈先生舍弃升官发财的从军道路,选择了清苦的从文生涯;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沈先生挥动了他那如椽巨笔,将他认识的湘西人介绍给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写着沈先生妻子张允和女士的铭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四句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沈先生的一生。

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儿了,希望凤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有机会再相聚凤凰,谢谢大家!

画景天成黄石寨

欢迎来到张家界,非常高兴能同大家一起游览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黄石寨。

人们常说“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可见黄石寨是整个张家界风景的精华,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这样评价黄石寨:

“五步称奇,七步叫绝,十步之外,目瞪口呆。

”关于黄石寨的名称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汉留侯张良曾在此山居住,为纪念师傅黄石公,修庙祭祀,取名黄石寨;

另一种说法是从远处眺望,此山像一头威猛的雄狮,所以又称“黄狮寨”。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沿着这条“杉林幽径”来欣赏两旁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吧。

这是一排排陡峭而又曲折的石级,自古登黄石寨只有后山一条路,今天走的这条路,是十多年前人工开凿的。

大家请注意听,前面传来了阵阵歌声。

这是悦耳动听的土家山歌,前面便是土家姑娘的点歌台。

一个个衣着秀丽的土家姑娘正在载歌载舞地欢迎着各位来宾,她们优美的歌声是否会唤起您对土家民风的无限向往呢?

她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是否带给您一种从未有过

的轻松和快乐?

此时此刻,您是否已经感悟到张家界“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真谛呢?

大家请看右边对面的山上,有一个约20米高的圆形石柱,上面还有一块长约3米、宽1.5米的石匣,石匣上有一个石盖,这石盖一半凌空,一半盖于匣上,周围环绕着五棵翠绿的松柏。

传说张良曾将黄石公的三卷天书藏于匣内,后因战事平息,张良又取出天书放置在其他地方,但他却忘记合上抽盖,至今留下一只半掩半开的石匣。

由于石匣内曾藏过天书,因而被人誉称为“天书宝匣”。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半山腰了,离“会当凌绝顶”的寨顶只差一半的路程了。

大家请看前方,两山相挤,中间仅有一条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里就是“南天门”。

大家请看这边,顺着我手指方向的便是“定海神针”。

它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似乎在用强硬的身躯支撑着整座大山。

“定海神针”与“金鞭岩”遥遥相对,形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天然壮景”。

那前面这座孤立的柱峰又是什么景点呢?

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达300余米,这就是张家界有名的“南天一柱”了,因为立在南天门下面而得名。

“南天一柱”是整个“武陵源”风景的特写,它拔地而起,上大下小。

在它身上有一种历经万年沧桑却仍然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整个“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缩影,也是“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的节徽和标志。

说起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大自然为何如此神奇?

根据科学论证:

3亿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约在1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500多米厚。

后来,经过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这里成为了陆地。

地面抬升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沙石被冲走,加上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地冲刷等综合作用,使武陵源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好了,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我们已经顺利登上黄石寨寨顶了。

我带大家到“摘星台”来看看吧。

站在这儿,使人油然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特别是到了晚上,有一种与星星近在咫尺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能将天上的星星给“摘下来”。

眼前的这个人工景点就是“六奇阁”。

“六奇”准确地说是指山奇、水奇、云奇、石奇、动物奇、植物奇。

这是公园内唯一的人造景观,它是采用大理石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高四层,是一座集民俗、书法、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特殊楼阁。

站在楼上,可以尽情饱览张家界的壮丽风光。

好了,我们的游览也要结束了,有机会欢迎大家再来黄石寨旅游,谢谢大家!

崀山

欢迎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崀山观光旅游。

崀山位于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境内,它是继张家界后发现的又一颗璀璨的风景明珠。

相传舜帝南巡时途经新宁,看到这秀美的奇山秀水,驻足赞叹:

“此山良好,可谓崀山。

”崀山由此而得名。

大家知道,从地质地貌上来看,张家界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桂林属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在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内陆湖,由于地壳的变动,内陆湖底突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红色砂粒岩结构的丹霞地貌。

其丹霞地貌的形态和规模在全国同类地貌之中均达到了极限:

象我们将要看到的八角寨之高、天下第一巷之长、亚洲第一桥之险、红华赤壁之绝、将军石之峻,都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崀山风景区占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骆驼峰、八角寨、紫霞峒和扶夷江等五大景区。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牛鼻寨景区。

为什么叫牛鼻寨呢?

原来在东面那块大石的右侧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成对出现的“牛鼻孔”,当地老百姓称为牛鼻山,后来因为农民领袖雷再浩、李源发先后在这里聚众起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也在这里屯兵扎寨而改称为牛鼻寨。

眼前大家看到的“天下第一巷”几个大字是丹霞地貌命名者、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国达教授1993年来崀山时亲笔题写的。

天下第一巷最宽的地方也只有0、8米,最窄处仅0.3米。

置身在这天下第一巷,后不见来处,前无有尽头,只能看见头顶一线青天,绝壁对峙,鬼斧神工,大有“天光一线,人生如缝”的感觉,堪称天下一绝。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八角寨景区,八角寨景区是位于崀山最南端的湘桂边境,因为山顶有八座山峰相连,这八座山峰互为犄角,像一朵八角莲花而得名。

大家请看这个叫“天生桥”

的景点,它被誉为是“亚洲第一桥”,它是丹霞地貌中很独特的自然景观。

整个桥呈半圆拱形,就象是人工砌筑,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登临八角寨要走1708个台阶,走过1708个台阶,来到这个平台,站在这里,我们现在可是一脚跨两省,一边是广西,一边是湖南。

现在我们进入了骆驼峰景区,骆驼峰景区是丹霞地貌地形中典型的象形景区。

大家请看正前方的骆驼峰,像不像是一只从沙漠远足来此的骆驼呢?

这可是世界上最长、最大、最重的骆驼了。

大家再看这边,有一座倒立的辣椒峰,它高180米,上周长约100米,下周长才40米,这通体赤红、分外夺目的辣椒正是我们湖南人热情的象征。

2002年9月,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徒手攀岩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活动就是在此举行的。

各位朋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有碧绿的青山、清澈的江水、低垂的翠柳的紫霞峒景区,它包括万景槽、玉泉山、象鼻石、乌云寨、刘华轩墓等景点,以幽为它的主要特色。

大家不要以为紫霞峒是一个洞,其实啊,紫霞峒并不是一个洞,峒者冲也,它是少数民族村和寨的意思。

传说有一位高僧云游至此,相中此地,每天早上起来,点燃香烛,迎着彩霞把袈裟铺在红瓦山上,然后打坐修炼,袈裟经阳光一照,是霞光万道,香火缭绕,故称“紫霞峒”。

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这里也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

刚刚我们见识了崀山的伟岸,现在请大家再来感受一下扶夷江的温柔。

美丽的扶夷江碧流澄清,两岸奇峰异石就象一条飘带贯穿全景。

扶夷江与漓江同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猫儿山,因为新宁县古为“扶夷侯国”,故称扶夷江。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崀山六大绝景之一的将军石。

将军石原是一座山体,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形成了石柱,它高400米,周长40米,顶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见其独立天外的伟岸英姿。

马王堆

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

马王堆汉墓呢是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离市中心约4千米。

1971年底,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

其中一号墓中共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的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加上2000多年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的尸体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它的名字叫素纱禅衣。

素纱呢是指没有染色的纱!

禅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禅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儿了,真可谓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啊。

那么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的呢?

当时啊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字母大写的“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之为“t”形帛画。

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大家可以看到,整幅画的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

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

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的神。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

在它的右边画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最大的太阳当中还画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把它称为“金乌”,其实啊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华盖以下是三个贴身的奴婢紧跟轪侯夫人,两位炼丹的方士正向她献上长生不老的丹药。

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

你们看,他们都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

画面的下部分就是地狱部分,地狱里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

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

因此,“t”形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

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马王堆女尸。

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她的名字叫“辛追”。

辛追夫人出土时身高为1、54米,体重为34.3公斤,她的血型为a型,我们可以看到,辛追夫人的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她出土的时候皮肤湿润而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上去还有油腻感。

大家看到的这具尸体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的现象,这是尸体的早期腐败现象。

但是因为一号墓密封良好,尸体的腐败现象在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

这具女尸保存的年代之久、保存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当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蜡制模型躯壳的“尸蜡”,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炭鞣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经过尸体解剖,推断辛追夫人是在吃过甜瓜后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猝死的可能性为最大,死亡年龄约为50岁。

好了,我为大家就讲解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毛泽东故居

各位游客:

欢迎来到毛泽东故居参观。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

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大家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故居,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面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形结构,这里的老百姓称它为“一担柴”。

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是毛泽东家里的!

西边四间茅草屋是邻居家的,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

大门顶端挂着的这块“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堂屋参观。

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

这个叫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便是“退堂屋”。

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

这里是厨房。

请大家看这口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砌成。

这口灶是在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老人的回忆复制的。

这里是火堂。

南方农家一般都有这间冬天架柴烧火取暖的房子,你们看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它是用来挂壶烧水的,当然也可用来煮饭菜,冬天全家团团围坐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

1921年春天,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

他邀弟妹们围炉烤火、拉家常。

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了这几年遭受的灾难。

毛泽东说,是的,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这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

后来在毛泽东的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英勇献身。

这一间是横屋。

横屋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

他所写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

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毛泽东父母卧室。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间房里。

墙上挂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

他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1920年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

应该说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是他的母亲文氏,他的母亲生于1867年,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

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的乡亲。

父母亲所具有的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

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还说:

“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陈旧的木床也是当年的原物。

【篇二:

湖南经典导游词十三篇】

桃花源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

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

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凤聚气,泻灵溢韵,“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大家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之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传说武陵渔郎所逢桃花林,正是这片林子。

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

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现在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

桥下流水潺潺,桥畔桃花灼灼。

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置身于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

历经沧海桑田,桃花溪虽已没当年那么宽、广,但“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筑物就是菊圃,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渊明祠,因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门口有副对联: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采,把今古游人忙煞;

欲寻彭泽令,问囵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采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

走进菊圃大门,仔细观赏一下菊圃的建筑,菊圃四周环以垣墙,数处开窗,分前后两进,前进人门为鱼池,池旁绕以回廊。

两旁随地形高下,雕栏疏棂,修竹垂影,兰桂飘香。

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

池后为花圃,金菊竞放。

正中是一块渊明东篱采菊石刻,后镌《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栋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耀碧流丹的建筑,就是渊明祠。

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

“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

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

”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

令;

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回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

渊明祠正中,供有汉白玉雕刻的渊明像,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

这30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61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为官,五次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

这里有他自己的《挽歌诗》的一部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陶渊明先生以极为淡泊的心态,视生如死,视死如生,超凡脱俗的高风亮节。

历代文人贤达颜延之、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朱熹、辛弃疾、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对之予以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陶渊明先生的敬仰之情。

颜延之的“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渊明高洁的人品。

游览菊圃,就像阅读了一本有关陶渊明的书。

穿过圆门,来到碑廊。

千百年来,游桃花源者,骚人墨客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

现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虽历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为八方三门四窗砖石结构。

亭方8米,墙厚1米,上覆琉璃瓦,内为穹隆顶,有古今石刻8方。

亭侧方竹,依依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因此而得名。

1995年,******主席游览到这里,抚摸方竹后,连声说:

“还真是方的呢!

品玩方竹之后,前往遇仙桥。

桥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