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56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类Word文档格式.docx

)伫立(zhù

)伶仃(dīng)

贪婪(lá

n)冉冉(rǎn)结(jiē)实累累(lé

i)晶莹剔(tī)透沉甸甸(dià

n)繁弦(xiá

n)急管

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鹤唳云端怡然自得泯灭

三、《童趣》知识点归类: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余忆童稚时(我 

 

) 

 

2、明察秋毫( 

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故时有物外之趣( 

指超出事物本身 

4、项为之强(“强”通假字,通“僵”,僵硬 

5、徐喷以烟( 

慢慢地 

6、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景观 

7、果如鹤唳云端( 

鸟鸣 

8、以丛草为林( 

把------作为 

9、方出神( 

正) 

10、鞭数十,驱之别院( 

名词作动词,鞭打;

)( 

驱赶 

(三)、词类活用

鞭数十:

鞭:

名词作动词,译为:

鞭打

(四)、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

译为: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

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等于“使(之)与台齐”。

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

以-----为译为:

把------当作

(五)、一词多义

1、为:

项为之强( 

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以虫蚁为兽( 

当做 

谓为信然( 

是 

)《陈涉世家》

2、或:

则或千或百(也许 

或以为死(有人 

)《陈涉世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岳阳楼记》

3、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 

)公问其故( 

原因 

)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

4、观:

作青云白鹤观( 

景观 

)观之,兴正浓( 

看)

5、其: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必细察其纹理( 

代词,藐小之物)

其如土石何( 

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6、之:

驱之别院( 

代词,指代癞虾蟆)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词,蚊子)

观之,兴正浓( 

代词,二虫(或两虫相斗的场景))昂首观之(代词,夏蚊 

(六)、古今异义词

1、余忆童稚时余:

古义:

我;

今义:

剩余

2、则或千或百古义:

也许;

或者,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3、见藐小之物“藐小”古义:

细小;

微小。

(七)、重点句子翻译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起,童年的时候,能睁着眼睛直视太阳,可以观察到最细小的事物,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之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日的蚊子的声音像雷鸣一样,我把它比作成群的鹤在天空中飞舞。

心里这么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鹤了。

(我)抬头看着它们,(时间长了)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让蚊子留在没有染色的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向蚊子,使它们冲着烟飞舞鸣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我为这种景观高兴得拍手叫好。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平齐;

集中精神仔细观察,把草丛当作森林,把小虫和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碎石高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部分当作山沟,精神畅游在这个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丛里打斗,观看得兴致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翻过山,压倒树地跳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呀”地一声惊叫。

等到我神志恢复,(我)捉住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八)、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4、风声鹤唳:

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九)、内容及写法理解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观蚊成鹤(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神游土墙花台(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观虫斗,驱蛤蟆(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启示: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四、《紫藤萝瀑布》

一、层次结构

(一)(1—7)赏花感知花的勃勃生机。

(二)(8)忆花叙写花的不幸遭遇。

(三)(9—11)悟花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二、课文理解

(一)(1—7)

1.开篇独句成段,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从侧面突出紫藤萝花的美丽繁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引起下文对紫藤萝花的描绘。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怎么理解?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花之繁盛,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3、“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体会其精彩之处。

用“流动”“欢笑”“生长”等拟人化的词语,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4、“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在阳光的照耀下,色泽鲜亮,活泼可爱。

5、“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将花瀑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的情趣盎然。

6、“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段话怎么理解?

用“欢笑”“生长”“挑逗”等词语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表现出花的情趣。

7、“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花的勃勃生机和浪漫情趣。

8、“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怎么理解?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花的勃勃生机和浪漫情趣。

9、“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修辞及作用

用“帆”和“舱”作喻,描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10、“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表现出自己赏花时被花的繁茂所感染,心情平和宁静,精神愉悦。

11、1—6自然段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紫藤萝花?

花瀑-----花穗------花朵,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须序来描绘的。

12、1—8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紫藤萝花?

花色:

紫色(上浅下深)

花形:

像一条瀑布花朵-----像帆花苞-----像舱

花态:

动态:

流动,欢笑,挑逗,推着,挤着。

静态:

多见第6段。

花香:

淡淡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13、“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这里的“沉淀”非常有匠心,谈谈你的理解。

 

“沉淀”赋予了静态的花朵以“动”感,形象地描绘出花色之艳,之浓。

(二)(8)

14、“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修辞及作用。

运用通感,把味觉转化为视觉,使无形的香气化成有形的颜色,具体的表现出花香带给作者的作者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

15、“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这段话写出了什么?

为什幺写10年前的紫藤萝花?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的稀疏,危险的境地和可怜的情态。

原因: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得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16、“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运用比喻再现花的繁茂,从紫藤萝的劫难和眼前的勃勃生机的变化中,对生命有了新的感受,写出作者宁静喜悦之情。

1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应该积极乐观面对新生活,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新生活中去。

18、文章中让人焦虑和悲痛的“生死迷,手足情‘该怎样理解?

作者最后为什么又能释然而不再焦虑?

是失去弟弟弟的悲痛。

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19、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又是因为什么?

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感悟到要抓紧时间,珍惜生命,所以信心大增,精神振奋,更有了前行的力量。

20、文章开头写”我不由得挺住了脚步“,最后又以”我不觉的加快了脚步“来结束了全文,你认为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信心大增,精神振奋,去追寻新的人生。

前者的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主题。

第二单元复习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

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折()累()

()()()

扒()载()省()

②易错字

诅咒丰硕缀连倔强渲染洗濯寂寥玷污蜕化

堕落贪婪雏形孵化嬉戏金窖抢劫禀告掳去

奢望蹂躏柚子牙龈沉甸甸

碌碌终生夜幕降临繁弦急管果实累累不可磨灭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多姿多彩虚度年华阴晴圆缺举世无双险象迭生

慧心未泯天灾人祸突如其来得失之患心旷神怡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获益匪浅猝然长逝死而后已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一)《我的信念》1、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有信心。

2、.“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1)“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完成的决心

(2)第3段里说,“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真理的渴求,(3),“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学魅力的吸引,(4)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图的不是名利,是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这种使命感,肯定也是一种因素

3、居里夫人在第三段第二句说:

“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可接着却说“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她独自去求学虽然是孤独的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实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所以是美好的,快乐的。

4、作者对蚕结茧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而我也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

4、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5、你怎样理解“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

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哪件事印证了居里夫妇二人的这一“纯粹研究的观念”?

当居里夫人和皮埃尔·

居里发现镭之后,并没有申请镭专利,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只是想为大家谋福,并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

7、说说“讲究现实的人”和“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讲究现实的人”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得人:

而“梦想家”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而不考虑物质利益的人。

8、倒数第二段的内容似与“我的信念”无关,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的内容。

过渡,这一段写出了居里夫人性格上的特征,看似与题不符,实际上既写出了居里夫人的为人,又写出了她专心研究的条件,试想,一个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的人,能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而潜心研究吗?

因此,该段不仅不“文不对题”,相反更能从侧面衬托出文章的主题。

9、怎样理解.“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10、“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11、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1)对科学宗旨的要求:

探求真理、不图财富、沉醉于科学之美;

(2)对科学工作环境的要求:

追求自由、保持安静、珍惜时间;

(3)对科学的献身精神:

目标集中、信心坚定、坚韧不拔、勤奋努力

(二)四书: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整体结构:

语录体散文

  内容:

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习过的知识时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

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1)子:

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

通假字,通“悦”音yuè

,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4)朋:

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

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

拼音:

n,生气,发怒。

  (7)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曰:

说,说道。

  (9)而:

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0)之:

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1)不:

不是。

  

(1)乎:

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2)自:

从。

  (13)知:

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

  曾子曰:

“吾(wú

)日三省(xǐng)吾(wú

)身:

为(wè

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

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

"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

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

多次反省。

注: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多次检查;

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

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谋:

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

真诚、诚实

  (5)传不习:

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

我。

  日:

每天。

  三:

多次。

  省:

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谋事。

  忠:

尽心尽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温:

温习。

  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

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

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

可以。

  以:

凭借。

动词,作为。

  师:

教师,老师。

  矣:

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出自】:

《论语·

为政》:

”汉·

班固《东都赋》: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

~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

连动式;

作谓语、定语;

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业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学:

学习。

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连词,表转折。

  则:

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

思考,思索。

  罔(wǎng):

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

i):

通“怠”。

这里指有害。

本意:

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

学习态度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

“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