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857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建筑史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应用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

密梁平顶式

室内的木柱和墙承檩,檩承椽,以檩代梁构成平顶式建筑,这种形式的建筑现存的数量相对要少,规格也低。

主要流行于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3)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分三段)屋顶、墙柱、台基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4.斗拱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斗栱的作用

1.增加挤压面的作用2.支承挑檐檩3.联结柱网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抗震6.装饰作用7.等级标志8.模数作用

斗拱的类别(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5.斗拱中的模数宋代的材分制清代的斗口制

6.中国庭院式组群布局构成机制

廊院式: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7.彩画

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8.举架与步架

举架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

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

9乌头门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

横木上常安日月板。

此门用于官邸之前。

10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11.坛的型制雏形:

内蒙古大青山原始祭坛遗址

12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

13.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最早的四合院

14.高台建筑的特点

1)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2)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

3)夯土工作量很大

4)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5)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6)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

15.《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

16.汉代主要的建筑成就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基础。

1.木构架建筑日趋成熟。

出现了抬梁式(北方及四川等地)和穿斗式(南方)两种主要木结构类型。

关于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多层重楼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整体性取得重大进展,原来盛行于春秋的高台建筑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楼阁取代

斗拱的普遍使用且种类繁多,但尚无定型化

出现了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

2.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试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3.制砖和拱券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石阙独具特色

砖应用广泛,且形式多样。

拱券结构发展,出现砖砌筒拱顶和砖砌穹窿顶

石建筑的迅速发展(陵墓,阙)

地下石建筑→石墓包括岩墓(崖墓)、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主体);

地面石建筑→主要是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

17阙:

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

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

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现存的汉阙皆为墓阙

18“塔刹”

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

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

从结构上说,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

它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

这种塔上塔的造型,使塔显得更加高插云天,雄伟挺拔。

19分为密檐式塔(砖石)、楼阁式木塔、亭阁单层式塔。

20.石窟寺类型:

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

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

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

每小窟供一僧打坐。

21.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中国最早的石窟,

22.我国最早的地面石建筑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23.我国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4河北赵县安济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25.大明宫:

布局特点:

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26.最大的殿堂大明宫麟德殿

27佛光寺大殿

【平面】:

总面积677M2,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的“金厢斗府槽”,分内、外二槽,内槽五间佛龛正对正面五门,外槽供人活动,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

【剖面】:

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栱上安设着平闇天花,天花以上是草架,天花以下是露明架;

草架可用粗木,无需斤斧细琢,承受屋面重量,再传力于柱;

露明架只承受天花的重力,做工精细。

【空间艺术】:

在简单的矩形平面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佛光寺大殿的空间特点。

用列柱与柱上阑额,构成内外两圈柱列,再用柱上的斗栱、明乳袱、明袱,将这两圈柱列连起来,支撑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空间;

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形成狭而高的空间;

【立面】:

座东朝西,立于13M高的台地上,大殿台基低矮,七开间,中部五间开板门,每间板门成方形,两尽间设直棂窗;

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

斗栱与柱高比:

1:

2,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座出四跳七铺座,双抄双下昂,一、三挑偷心造,批竹昂尾直抵草乳伏下。

出檐近4m,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为1:

2。

正脊长三间,鸱尾落在左、右第二逢梁架上;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透视中看不到屋面,更感到斗栱高大,是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风格;

尽间减窄。

佛光寺大殿立面图绘制要点:

七开间、方板门、直棂窗、庑殿顶、正脊长三间、台基低矮、斗拱占檐下的1/3高度,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有明显区别,上出檐大于下出檐;

徒手绘图能力。

28.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

29.唐建筑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长安城面积84.1km2。

2)建筑群处理成熟:

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

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

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3)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并已定型化。

如大明宫麟德殿5000m2,面宽11间深17间;

含元殿柱距达10m。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专门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6)楼阁式——西安大雁塔

7)密檐式——西安小雁塔

8)单层塔——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9)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

力与美的统一。

★斗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

★构件尺度采用小尺度、创造大空间。

30.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唯一现存的木塔

31.普遍使用垂足坐具的时期是宋代

32.宋陵

皇陵集中建于同一地区,始于宋,对明清两朝影响很大。

宋陵建于河南巩县,分布于西村、芝田镇、孝义镇、回郭镇;

七帝八陵,300多座陪葬墓。

⏹北宋帝、后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永安陵起,至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座陵墓,称为“七帝八陵”,集中于河南巩义市周围十公里的范围内。

从此之后,中国帝王陵开始了集中设陵的型制特点。

宋陵特点:

—集中设陵

—帝、后合葬

—东南高西北低

33.宋代建筑特色

1.城市革命,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2.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3.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层次深厚,主题建筑突出;

屋顶的组合多变,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

4.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

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

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5.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佑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精细。

北宋时所建的泉州万安桥长达540m[1],331个船形桥墩,最大的石梁长达11m。

[1]《中国美术全集》载桥长2070m,《辞海》载桥长2500m;

[2]《中国名胜词典》说是长834m,宽7m

6.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34.故宫建设成功之点:

(1)中轴对称:

主体对称,实则灵活;

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

(2)院落空间:

大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

(3)建筑尺度:

大典用处,高大宽阔;

起居场所,尺度宜人;

(4)房屋等级:

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钻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钻尖,悬山、硬山、卷棚等;

(5)装修色彩:

尊者金、黄,次则赤、绿、青、兰、黑、灰;

(6)技术设施:

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自天安门始地面铺砖5—7层;

紫铜下水管;

屋面的锡箔苫背等。

35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

(1)为衬托天坛祈年殿高耸近天之势,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m高的大平台上,平台四周遍植4m高的常青松柏等;

(2)天坛庭院及丹陛桥,皆高出地面4m,行如步云;

(3)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

(4)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

(5)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之孤傲突兀之势;

(6)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

(7)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

36.明朝的建筑成就

第一: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

第二: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丰富且应用面更加广泛;

第三: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第四: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第五: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尤其江南一带为盛;

第六: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其它:

明代的家具闻名于世,风水术达到极盛期。

37.清代的建筑成就

供统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第二: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是清代建筑中难得的上品。

第三: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工程做法》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如水湿压弯法加工木料技术,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

38.窑洞的分类

⒈靠山窑:

豫西地区丘陵起伏,地形变化极大,在平原上突然低下去四~五米,又出现一块台地,壁面如削,沿这陡壁即可开凿靠山窑。

每间窑的尺度为3.5×

6M左右。

正面以砖护面。

⒉地坑(天井)窑:

从平地往下挖,深5m以上,宽达20m;

一户一个天井,天井四壁皆可开窑,天井当中有渗水井。

在洞口部位用砖砌筑护坡墙;

地坑院的入口,可在旁侧开挖一斜坡隧道进入天井院内。

⒊混合窑:

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可夏居窑洞,冬住土房

39.“一颗印住宅”

主要分布地:

云南昆明高原地区。

含义:

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住宅,由正房、厢房(耳房)、倒座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故称为“一颗印”。

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

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交错连通,便于雨天穿行。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7、“一颗印住宅”,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40.四合院含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居住形式,这类建筑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布置各种用房。

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面围合,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规整庭院,称为四合院。

41.四合院的布局

1.前院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2.内院

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

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可布置假山、花木;

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或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3.后院

后院的主要建筑是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

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

院内有井。

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42.四合院的门

宅门按建筑形制分屋宇式门与墙垣式门,屋宇式门按社会地位分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与如意门,墙垣式门按外形分随意门、门楼与西洋门。

43.内门之垂花门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

垂花门则常位于厅与正房之间。

在传统中国住宅中,厅房、倒座一般属外宅建筑,正房、厢房、后罩房侧为内宅建筑,垂花门用以划分内外宅。

垂花门两侧连接抄手游廊,把院落截然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宅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内宅则供家人起居。

垂花门的门有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开启,夜间关闭;

另一道是在内檐柱位置上,平时关闭,起到隔绝内院视线的作用称为屏门。

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是房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

垂花门的屋顶通常有卷棚式、一殿一卷等形式。

44.三朝五门之制

三朝:

外朝(大朝—见诸侯)、治朝(常朝—群臣议政)、燕朝(日朝—日常事务处理)

五门:

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4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阶段

1.茅茨土阶原始阶段

出现年代:

夏、商

建筑材料:

茅草、土,无瓦

建筑构造:

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

建筑成就:

河南偃师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轴线:

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2.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西周、春秋、战国

瓦,夯土台基

高台建筑

中山王陵园、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摆脱了“茅茨土阶”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九嫔

三朝五门

3.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阶段

秦、汉

秦咸阳宫、汉长安、洛阳宫殿

建筑布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两汉宫室特点:

A.数宫并置;

B.官署与权贵府第与宫室错落交杂;

C.宫室占据城中主要面积,

D.宫内主殿体量位置突出,但与次要殿宇之间的关系不规整。

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汉、晋、南北朝:

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三者横列。

隋文帝:

大兴宫,根据周礼制度,纵向布列“三朝”:

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

唐高宗:

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寰三殿为“三朝”。

北宋:

汴京宫殿,大庆、垂拱、紫寰三殿为“三朝”,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

元大都:

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

明南京:

仿照“三朝”作三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三朝五门),按周礼“左祖右社”,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

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形制特点

1.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

2.宫省禁三重宫墙

3.东西堂制

4.骈列制

46.朝廷举行最高等级朝会的场所是辟雍

47.鱼沼飞梁

1)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

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十字形桥面(飞梁)。

2)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两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

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

3)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48.圣母殿建设特点与成就

建设特点

1)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

2)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3)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

4)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殿内无柱),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

5)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外貌轻盈富丽,与隋唐的凝重雄健风格相比避免了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

6)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主像圣母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

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

建筑成就:

1)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

2)角柱生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的凝重雄健风格不同。

3)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别致.

49.陵墓建筑的组成

(一)地上陵体

1.早期墓而不坟,顶是平的,不封不树

2.春秋战国产生祭祖,出现坟冢、封土坟头,后来演变为三种形式且建筑化:

1)方上:

秦汉,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

2)依山为陵,(唐以后)以正方的神墙围隔,四向辟神门

3)明清以后:

宝城宝顶,地面建筑走向人工化

(二)地下部分—墓道、墓室

1.商—西汉:

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木枋构成:

先做一大棺材,再把装人棺材放进去。

黄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