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8654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3份合集合肥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5.下列加点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面对公安机关的审问,这个犯罪分子刚毅不屈,拒不承认自己人室抢劫的罪行。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二、名句名篇默写

6.默写。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

(6),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八则》)

(7)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8)人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

”两句诗句来劝勉他人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诗歌鉴赏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8.综合实践活动。

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1)(老师献爱心)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

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拟出下联。

上联:

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在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也在行动)寒假时,妈妈准备让你用“微课”资源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晓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么和妈妈说?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①识:

记住。

②厌:

满足。

③好古:

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

赶上,追上。

⑤鄙夫:

鄙陋浅薄的人。

⑥亡:

指自己没有的知识、技能、才能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____

(2)不逾矩____

(3)我叩其两端而竭焉____

(4)勿施于人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站立)

C.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D.其“恕”乎(大概,也许)

3)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历来就被奉为虚心好学的格言,但在今天看来是否太虚伪了?

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太不自信了?

请联系实际谈谈。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及意义。

(1)静以修身。

(2)淫慢则不能励精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了本文后,请谈一谈你有了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11.课内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3分)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3)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3分)

描写质地的:

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4)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

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

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抬起头来做人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

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

“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

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

妈妈注意到了,问他:

“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

“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

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

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

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

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

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

“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

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

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

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

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

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

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1)男孩的妈妈说:

“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

”这句话如何理解?

2)面对同学们的种种反应,小男孩是怎样的心情?

请展开想象,作一段心理描写。

3)文章第八节说:

“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

5)文章第八节有两处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6)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

七、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感谢有你,让我得到了更多,更多……

这段文字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感谢你给了我更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B

6.

(1)柳暗花明又一村

(2)山气日夕佳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忽如一夜春风来

(5)下自成蹊

(6)学而不思则罔。

(7)穷则独善其身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1)寻常:

经常。

几度:

多次。

2)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8.示例:

(1)学生认真学习报师恩

(2)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参加活动,尤其是平时比较孤单、自卑的同学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

(3)妈妈,我想邀请晓华同学来家里和我一起学习微课,一方面,我们一起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另一方面,晓华的父母不在家,他一个人在家,没有人照顾他,您同意吗?

9.1)

(1)生气,恼怒

(2)法度(3)正反两个方面(4)施加

2)B

3)

(1)学习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4)示例:

不虚伪,也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身边随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人或物。

在学习中,只有拥有谦虚的态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10.1)

(1)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2)振奋精神。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

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坚定不移地去努力,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

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

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可以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11.1)C

2)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3)质地:

嫩嫩的,软绵绵色泽:

绿绿的旺盛: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

12.1)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这5块钱有可能是他们一天的生活费;

而对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

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

2)符合要求即可。

具体答案略。

3)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

4)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

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捐献。

提示:

上文母亲对小男孩说的话可作为回答此题的依据。

5)相同之处是:

这两处“抬起头来”都包含了充分的自信。

不同之处是:

前一处“抬起头来”是指小男孩在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坚守自己的一份自信;

后一处“抬起头来”指男孩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充满自信地为人处世,并努力奋斗。

6)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是:

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

13.【例文】

感谢你给了我更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飞逝的时间与我擦过,唯独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感激…

--题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飞逝,带走的是你的健康;

光阴似箭,带走的是你健康的体魄;

日月交替,带走的是你的欢乐.但我的感激却从未随时间而消逝…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是一年丰收季,那株株坚挺的小麦也又让我想起了您--我的姥姥.

光阴回转,朦胧中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姥姥的农家小院,那散发着木头清香的家具,那身着干净朴素的姥姥也又一次来到了我的身边.“吁--呦--”田间响起了悠扬的麦哨声,姥姥立即带上我去麦田收麦穗我在姥姥身后开心的活蹦乱跳,姥姥也显得精神抖擞.姥姥握着我的手,姥姥的手粗糙而温暖,饱含着劳动所留下的气息.经过一番“跋涉”,我们到了麦田.这是一番多么别致的海洋,不同与我所见过的宁静的碧海丹霞,那是一片时时刻刻在翻滚着浪涛的金色海洋,而这时的姥姥也蒙上了一层使人愉快的温暖色调.

烈日当空,姥姥带我下到田里,并很快埋入了工作之中.我也劲头十足,工作的十分起劲.不过“新官上任三把火”不一会我的劲头过了,烈日使得我汗流浃背,终于体会到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苦.我的腿如灌铅,晕晕乎乎中,我看见姥姥的身影仍在忙碌,这给了我动力--我要向姥姥学习,像她一样能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又充满了力量,姥姥笑了,我永远忘不了,姥姥笑得是那样淳朴,如同一株闪着金光的小麦.正是因为姥姥我学会了劳动;

正是因为姥姥,我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正是因为姥姥,我才得到了坚强的意志;

正是姥姥,她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四季更替,金色的浪花永不停歇.日出月下,我对你的感激永不消退…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有能项是(  )

所谓成功,就是专心的人彼此之间长期竞争而产生的,专心未必就能夺得冠军,还要看天分和机缘,然而在“专心”的行列里,站在最后一名,也还是置身于精英之列,比那些玩忽怠惰,因循无知的人很多

A.结果  虽然  率先

B.后果  即使  领先

C.结果  即使  领先

D.后果  虽然  率先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花里带着甜味儿;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瘫痪(huà

n)撒谎(sā)菜畦(qí

)倏忽(shōu)

B.祷告(dāo)伤疤(bā)栖息(qī)竦峙(sǒng)

C.花瓣(bà

n)攲斜(qī)磕头(kē)肥硕(shuò

D.憔悴(suì

)柳絮(xù

)争执(zhí

)吝啬(lì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

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B.“很好。

”爸爸喊道:

“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D.“快来呀!

”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6.根据课文默写。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③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________________;

也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⑤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⑥晚年手不释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普》)

⑦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观沧海》,完成小题。

1)下列对本诗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2)《观沧海》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8.下面是张民同学在不同的场合中说的话,他在说话中都引用了古诗文,其中有一句引用得并不得体。

试将不得体的一句挑出来,并加以改正。

A、学柳华要到外地读书,张民给他送行时说: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你一个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张民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引用不得体的是项。

改正为

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①肱而枕之

②则其善者而从之

③逝者如斯夫

④博学而笃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选文中阐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是?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8)(9)的主要内容)

5)选文中哪一则对你的启示更深刻,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0.(题文)《论语》十二章(节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______

(2)温故而知新_____

2)(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题3)“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4)(小题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则与文中哪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11.阅读《春》的部分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10分)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是:

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⑤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能否改为“伸”?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