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8781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素材 川教版文档格式.docx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国语?

齐语》。

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

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

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

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

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

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

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

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

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

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

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

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

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

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

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

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

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

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

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

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

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

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

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

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

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

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

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2、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前208年)

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3、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前193)

汉朝初年丞相。

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

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西汉初年政治家。

沛(今江苏沛县)人。

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

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

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卒。

4、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公元前178年)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

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有大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

刘邦定三秦时,又归汉,任护军中尉。

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诸役,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曾建议用反间计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

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陈平计,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汉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高祖死,因吕氏专权,不治事。

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

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第一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

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

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

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名相诸葛亮(公元181--234年)

字孔明。

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

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

起立学校,博求儒术"

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

学业堂"

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

为友甚密"

,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

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约一年,"

西城民反,杀玄"

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

躬耕陇亩"

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

在隆中,并非"

苟全性命"

,"

未有须臾忘天下事"

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

隆中对"

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

赤壁之战"

的胜利,占领了荆、益。

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

受遗诏辅后主"

,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

年五十四。

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

长于巧思"

,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

制造的"

木牛流马"

,利于山地运输。

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

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

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

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579—648)

唐朝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以字行。

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

父彦谦,隋司隶刺史。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

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

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

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

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

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

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

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社”。

7、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580-643)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

“何谓明君、闇君?

”魏征回答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

“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

“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

“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

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

“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

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

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

“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

“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

“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

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

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

”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

“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

收取地租,数量太多;

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

“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

“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

“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

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

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8、断案神探深谋远虑——盛唐名相狄仁杰(630年-700年)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

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

他执法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

力劝武则天立唐嗣。

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

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人心。

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被释后贬为彭泽令(今江西彭泽)。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

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

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赠文昌右丞,谥文惠。

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

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狄仁杰的一生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

中宗即位,赠为司空。

睿宗时,追封为梁国公,故后世也称狄仁杰为“狄梁公”。

9、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961-1023)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

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

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

太宗尝以魏征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

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

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

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

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

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

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