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96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听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Word下载.docx

我成长在东西方的结合点上,对异国的憧憬和对故乡的依恋,就是我的宿命。

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传递着生命的根本。

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

正是有了这种“生命的根本”和“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东山始终抱着一颗炽烈的日本心,对自然和人生进行东方式的思考,才能保证他汲取西洋画的技法而不失东方的艺术精神和日本画的特质。

作为日本风景画家,他首先感受到自然是有精灵的,是有生命的,他作画都是紧紧把握住自然生命的律动,获得心灵的感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的心灵相通,并将对自然的感动作为其创作的感情基础,从而发现美的存在,我思索着:

东山是这样,所有有成就的日本画家和作家也是这样,他们不都是在东方传统的精神性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世界性的接合点上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吗?

所以,东山在艺术随笔中非常强调画家要重视净化自己的心灵,然后去感受日本风景所拥有的微妙的神韵,然后才能与风景相呼应,与自然心灵相交融,他在《与风景对话》中曾写道:

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将自身沉浸在自然之中,因此才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灵,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

在我所邂逅的风景中,我仿佛听见我的心相连的大自然气息,大自然的搏动。

当时我与东山魁夷先生还探讨过这个问题,那就是这种东方式的自然观,完全是基于对人生的东方式思考。

东山先生在随笔中经常强调美是存在“无我”之中,只有“无我”才能听见发自自身之外的真实的声音,才能采取与这种真实的声音相吻合的行动。

他在一篇随笔中曾写过:

“如果大自然和自己之间介入了什么东西,不论这种东西有多好,结果似乎都会削弱对大自然的把握。

”他在另一篇随笔中还谈了这样一个体会:

“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的时候,我获得了风景打开我心灵的眼睛的体验。

在不能不悟到生命之火不久即逝的状态下,大自然的风景以其充实的生命力映现在我的眼帘里。

”我觉得这种舍弃自我和把万物都看成是“虚实”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与川端康成的“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这只‘临终的眼’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相通的。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谈到日本文化两面性格的时候,东山先生给我讲过他的“东山魁夷”这个名字的含义,他说:

“‘东山’有一种柔和的感觉,而‘魁夷’则全然不同。

在美术学校毕业时,由于我太稚气,就起了这个雅号。

不过,我觉得这个名字出乎意外地还表现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两面性。

”他在随笔中,反复强调了“日本风景画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

可以说,在细腻而美妙深邃这一点上,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因此,东山魁夷心中的日本风景,一面是多姿多彩,一面是看似统一,风景的面貌是无穷无尽,风景的色彩又是千变万化的。

在普通人看来,世界上的海色都是一样的,但在东山的眼里,欧洲海色与日本海色就截然不同。

他觉得日本的海不是湛蓝,而是群青和绿青的颜色。

即使如此,他作画的时候,又巧妙地运用日本人对这种色彩感的两面性。

他为新宫殿作壁画《黎明潮涌》和为唐招提寺作隔扇壁画《山云·

涛声》时,同样用了相同的群青和绿青,但表现手法却很不相同。

《黎明潮涌》的海是采用相当粗糙的群青、绿青的粉末颜料,混合制成浓彩的画面;

《山云·

涛声》的海则是选择了精细的群青、绿青,因而没有《黎明潮涌》的海那种鲜艳、色调是呈素雅的,展现了日本大自然所具有的一个方面的色彩——幽玄的景趣。

也就是说,在同一色相中表现了微妙的变化,具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的截然相反的两面性格。

我选编完这套“东山魁夷的世界”的诗文与插画,亲切地体味到不仅在他的绘画和艺术随笔中,也可以从他的游记里,无论是从他的德国、奥地利、北欧的游记,或日本本土和中国的纪行文字中,东山这种文化感觉已经成为东山的一种潜在意识,一种自觉了。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透彻理解与亲和感情,在东山魁夷心中扎下了根,才能成为东山魁夷文学之美的支柱,东山魁夷绘画之美的根基。

我国散文大家刘白羽先生为拙译《美的情愫》写了一篇美文作为序,对东山魁夷的文与画作了精辟的剖析,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能说这些散文是画的解说,那样就降低了东山文学的独立价值,尽管一者用画,一者用文来表现,我以为都是东山从自己攀达到的高峰之上谱写的心灵自白。

”的确,在东山魁夷的文与画里凝聚了东山全部的爱与美。

冬天到来之前,树木燃烧起全部的生命力,将群山尽染,一片红彤彤……

当我翻译这句话时,我的心灵更加震动了。

东山用燃烧起来的自己的全部生命力,倾注在东山的画彩和文墨中,把我,恐怕也会把读者带到美的意境,带到东山魁夷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

2000年1月9日写于美国加州弗利蒙

(二)刘晓路:

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世界

一、沁人肺腑的美

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二者的巧合不会引起任何感动。

花儿由于其可能凋谢才更显示出生命的光辉。

在感到花儿美好的心灵深处,我们一定会在无意识中不由得彼此珍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在这茫茫世界的短暂生存期间能有缘相遇的喜悦。

(注:

东山魁夷:

《一片树叶》)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绘画艺术向何处去?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日本,一个经济爆炸的岛国,有一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这一问题的人。

他似乎远遁喧嚷、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生活,醉心于“没有现代文明污染”的纯静的高原、大海、小草、片叶、碎石……

1983年下半年,日本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民意测验——“我最喜欢的现代日本画家”。

他——东山魁夷以最高票数遥遥领先。

今天,艺术世界荣枯盛荣,瞬息万变。

东山的艺术长达40余年不衰,爱好者有增无减,从而证实了已故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信念:

“东山的风景画大概是最永恒的现代绘画了!

”(注:

川端康成:

《东山魁夷》)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或曰画中充满诗意,或曰画中蕴含哲理。

不错,东山的风景画中诗意葱茏,哲理深邃,这是其特色之一。

但具有这种特色的画家何止东山一人?

仅此怎能说明东山的风景画何以独能沁入人的灵魂?

“日本人感到东山的画将日本的自然融化其间,见出民族心情。

他们读画,往往被恬静的安谧所慰藉,被清纯的慈爱所温存。

《东山魁夷》)绘画是世界性语言,不须翻译也能被各国人们所理解。

日本人迷醉的东山风景画,同样会拨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心弦。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因此,东山风景画的无限魅力,来源于它所独具的日本民族情调之美。

民族情调之美的内涵是由日本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诸因素凝结成的最高审美范畴。

不特东山,我们读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尾形光琳的装饰画、松尾芭蕉的俳句、川端康成的小说,不也同样感到它的存在吗?

这里不谈民族情调之美的共性,而是探讨它的个性——即黑格尔所谓的“这一个”,即东山风景画中的“这一个”。

二、流转东西南北

一出生,我就成长在东西方的交接点上。

对异国的憧憬、对故土的眷念,就是我的宿命。

《故土恋》)

我时而来了,时而去了,没有应具的常居之世、常住之地、常安之家。

只有流转无常,才是生存的标志。

《风景开光》)

东山魁夷的祖籍是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

祖父在明治维新前的风急云涌年代来到江户谋生,父亲后来在横滨作了淦具商。

1908年,东山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

当时随明治初期的门户开放政策,横滨和神户已由小渔村暴发为日本最大的两个海港。

云集的外轮、满街的洋人、盛开夹竹桃花的欧式白栅庭园……异国之美充满少年东山的身边。

古街上则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张帷幕,挂灯笼,敷毛毡、立屏风,亲切的民族情耳濡目染。

血统和民族的遗传、环境和风土的感化,对东山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最富于幻想的时代来到了。

东山爱好本民族的文学,在美术上却对西方的更感兴趣,对于音乐则完全倾倒于西方。

中国的美术青年也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对于东方艺术的理解,修养重于直觉。

东山偶而也对奈良古佛、障屏绘持有好奇,但激动这个中学生的,还是西方美术。

东方画人传不能诱惑年轻人,只有像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人的传奇性经历才是震撼人心的。

东山的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均与艺术无缘,当他成为画家时,翘首于油画是理所当然的,对西方的倾倒终生伴随着他。

1926年,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时,命运却将他安排在日本画系。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当时的日本画系主要受结城素明和松冈映秋两教授的影响。

结城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满腔热情地大声疾呼从国际视野引导日本画的新发发展,松冈则精神百倍地鼓吹从新古典主义立场推进传统大和绘的技法。

东山从这两位观念相反的指导者那里接受到同样热诚的教育,心中则另有磁针。

1931年,东山一毕业就打算实现宿愿——去欧洲,不是作一般的美术旅行,而是生活几年。

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世界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但东山更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主义。

不过,东山首先选择的却是德国,出于对音乐和歌剧的热爱,他倾心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施特劳斯的魅力,更由于那里是哲学的理性王国,康德、黑格尔,在他也是心仪已久。

有人劝说:

作为一个日本画的学生,接触西方文化,体验西方生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在矢代幸雄、结城素明等名教授的坚决支持下,东山赖以成行,从“日出之国”来到日落之地。

欧罗巴大陆上正风靡着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东山却一头扎进柏林大学哲学系,间或巡游于各国博物馆寻觅西方的古董。

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美术的熏陶,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和稳健方法。

战后,欧美文化再次倾入日本。

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的现代派大师的展览接二连三在东京举行。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冲击。

日本艺术家又面临着一次抉择:

是否再次脱亚入欧?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人变大了,人们可以从世界的高度鸟瞰本国艺术的特点。

大量引进西方艺术却产生出乎意料的结果——艺术家的视线重新转向日本美的传统。

如何赶上世界潮流,使日本画现代化?

这一课题被时代推出。

西方文化对东山的深刻熏陶,使他对战后的西方潮流并不感到突然。

他一次又一次去欧洲,或写生,或考察,接受古典的、现代的各种流派的洗礼。

对于激进的、全新的艺术观,他不是马上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环境和历史来检验。

时间飞逝、新陈代谢、新鲜者为何物?

对东山来说,更有兴趣、更切实的是艺术家本身应如何。

深究之,归结为:

日本的美是什么?

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须欲扬先抑,否则欲速而不达。

暂时抛开它,专注于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本民族艺术之美,令人销魂的美。

“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刘昼:

《新论·

贵言》)借鉴西方艺术,然后认识民族艺术之美,这正是东山的道路。

东山流转东西南北。

所谓东西南北,在这里有多层意思。

首先指他的足迹遍及东西方各国;

其次指他的兴趣涉及美术、文学、音乐、哲学等学科,他的吸取面包容东西古今;

而且他的画题也取自东洋、中国、西欧。

东洋风光有北海道的严峻冷寂和九州的温柔湿润之别,中国风土有黄山云雾、扬州柳絮、桂林明月之异,西欧风景则有莱茵河的古堡、阿尔卑斯山的森林、斯堪的纳维亚的白夜和千湖之分。

追求日本情调之美,是东山流转东西南北的目的。

他试图以眼睛和心来说话,不仅是无言地通过绘画作品,而且还通过思维将模糊的感觉语言固定下来。

至今,他已出版了200多本画集,另外还有40多种论文集。

作为一个艺术家,感觉无疑是重要的,但东山认为:

仅凭感觉还不能深入艺术境地、思维是感觉的深化,是最深沉的感觉。

三、走向风景画之路

我活着,与野草一样,也与路旁的小石一样。

准确地说,我,与其说是生存,不如说是被生存,被作为日本画家,被作为风景画家。

这种外力应称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注:

外表上看,东山魁夷不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他深沉寡言,只有面对他的画、他的文,才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他的心灵深处有隐忧。

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恼。

懂事起,忧恻的眼睛就映入惨淡的人生:

自幼病魔缠身,兄弟早亡,父亲破产,艺术上的不顺,战争的摧残。

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他那不见于外表的内心深处翻滚着漩涡。

不知他怎样从悲惨的命运中抓住生命之光?

他没有倒下,像日本的男性一样坚忍不拔。

“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这句肯定一切的名言,无形中构成他的精神根基,继而发展为精神支柱。

凭借这一支柱,他立于岛国的风景中。

1935年秋,东山从大西洋彼岸回国。

船在大洋上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滑入濑户内海的怀抱:

寂静的海面,水波不兴,群岛为绿树遮蔽,片片田畦,从海滩延展到山上,形成急倾的斜坡,散落的茅草农舍溶入油绿之中。

“真是绿的世界啊!

”这个黑格尔的信徒不由动情感叹道:

“多么优雅宜人的天然组合!

《故土恋》)天蓝,海蓝,但不是地中海的钴蓝或普鲁士蓝,而是石青、石绿这一日本画颜料的色感。

花岗岩质的小岛掩映于繁茂的松林下,像在白纸上浓抹上一笔笔石绿。

空气爽朗,湿润而带清甜。

东山第一次感到日本的风景竟是如此之美。

他放弃了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职,长年累月步入荒无人烟的北国高原,凝神倾听着天色、山姿、草木、昆虫、碎石的呼吸。

1937年,远东被战争推入罪孽的火海,东山来到被称为“八岳之美”的青森高原。

这里似乎远离战争的阴霾,纯净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一年之中,他去同一场所达十数次之多,以极微妙的“感发之心和契合之情”凝视着熟识的一草一木随季节变化的千姿百态:

严冬早应过去,高原上的春天却姗姗来迟。

赤岳、权现岳被遍身的残雪弄得支离破碎,只有落叶松林萌发出黄褐色的芽。

寒风吹过,忽见一根经年的茅草在颤抖——真是不可思议:

漫长的暴风雪季节,粗壮的松枝都被折断,纤弱的草茎居然还傲然挺立。

春天来了,万物萌新,胭脂红、藤黄、粉绿、翠绿、银泥、金箔,汇成彩色的交响乐。

开着白花的小梨树中,昆虫开始弦乐的合奏,黄莺和布谷鸟进行高低音二重唱。

杜鹃花红遍山野,野蔷薇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雾流,雨降,夏日融融。

莽莽原野,群马奔腾。

又一场骤雨,撕破天幕的闪电,震撼大地的雷鸣。

雨后初霁,彩虹飞架绿原。

蓟茎舒展,松虫草开花。

高空湛蓝,飘过透体的白色薄纱。

落叶松的深褐色中,跳出白桦林的柠檬黄,灰白的芒穗飘向远方。

灰云密布,雪花纷扬。

皑皑的银色世界,突现出松林的漆黑。

雪泥上交错着鸟爪、兔迹。

一阵朔风,松林打着寒颤,雪粉沙沙而下。

又是春天了,又见那根小草:

下雪时,雪花从它的根部渐渐堆积,它傲然挺立,最后被埋于雪中;

融雪时,草尖慢慢钻出,叶片弹掉雪粒,终于又呼吸到新年的空气了。

画家感动于小草,钦佩这一“弱女子”逆命运的坚忍精神。

草芥尚且如此,何况乎人!

上述境界构成了东山的早期代表作《高原春夏秋冬四乐章》,在1940年第二回日本画院展览上获奖。

但,东山的作品还不像以后那样有深度。

眼高手低,是优点、也是缺点。

心仿佛已与自然融合,甚至不是表面观察,而是深入其理,遗憾的是仍不能将感觉温柔细腻地画出。

仅仅是眼高手低吗?

不,似乎还有另外更深层的原因。

战争,人类的罪恶,不仅毁灭人,而且摧残艺术。

但只有体验过战争,才会更深切地感到生存、自然、艺术多么美好哇!

东山似乎忘记战争,但战争并没有忘记他。

这时候,他甚至并不知道战争已接近尾声。

法西斯意大利、纳粹德国已相继覆灭,日军也从浩瀚的太平洋节节败退,盟军从亚洲大陆、太平洋上一层层缩小了对日本这一战争最后策源地的包围圈。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战争已引向日本本土,美军的轰炸机在岛国的城市、港湾上绽开了一朵朵人工之花。

日本还想苟延着绝望的战争,东山也被从清静的荒原拉回到硝烟弥漫的尘世,扔掉画夹,换上一件“老虎皮”,每日在熊本市操练,提防美军的登陆。

某一天操练完毕,东山随队穿过城市废墟踏上归途,脚下踩着被炸碎的瓦砾,身披破烂的衬衫,满身汗垢。

他机械地走着,忽然感到一种战栗,因为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光辉的生命图象:

透过熊本的城堡,极目肥后高原,远方丘陵的后面,阿苏山隐约可见。

对于见惯美景的东山来说,这应不足为奇。

但他突然感动得流泪了,为什么今天天高云淡,连绵的群山威严静穆,平原的油绿发光,森林郁郁葱葱?

以往的流转怎么没有见过这样的美景?

一定是忽略了。

为什么没有画它啊?

但现在可能吗?

连生存的希望也快破灭。

就像垂死前发现生命之光,欣喜和更深重的悲哀一齐袭来。

风景闪耀着生命之光,是因为画画的渴望,不,生存的渴望都丧失殆尽,而变纯了。

但,人即使清楚地意识到命在旦夕时,也会从心底唤起强烈的求生欲。

“假如能侥幸活到战后,我一定要无愧于这壮丽的风景,就画出今天的感受!

只怕美好的时光再也没有了。

《风景开光》)东山的心收缩了。

自然风景启迪人类的灵魂。

“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起的心情。

黑格尔:

《美学》第1卷170页)东山对风景的全心投入是在战争中开始的,因而是最牢固的。

确信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更觉得自然风景是永恒的生命。

东山早期的作品,过于追求奇异的题材、特殊的构图。

色彩、技法,缺乏有思维深度的感觉。

美术学校毕业后,他一度急于出人头地,目睹同学一个个成为画坛骄子,自己独被潮流抛弃、焦躁不安。

战争摧毁了艺术竞争的可能,使艺术家猛醒。

“心要纯静”,是东山的总结。

西方文化的熏陶、美的风景的感化、人生的教训、战争的蹂躏,使东山不能不走上风景画之路。

这条路很漫长,东山是怎样漫步于风景画世界的呢?

四、人和自然

没有对人的感动,也就不会有对自然的感动。

《愿作为自然的游

子而活着》)

我是为人的灵魂而作画。

《愿作为自然的游子而活着》)

人们所了解的东山风景画,始于1950年的《道》。

它只有三块灰色:

蓝灰的天、绿灰的地、银灰的路。

这是表面极其单调的画。

这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画。

在这里,画家告别了以前的风格,沿着画中之路走下去。

50年以来,东山的风景画从不画人,但无不令人感到有人的存在。

他画时,不再是人迹罕至的景观,而是处处可闻到人的气息的风景。

之所以不出现人,是因为“我所画的,是作为人的心灵象征的风景。

我不是在描绘,而是在细语人的心灵。

《一片树叶》)这就当然没必要画人了。

这种画被称为“心象风景”。

它的主题是接触到清澄的大自然和素朴的人生之后的感觉。

《花明》是东山的代表作之一。

1968年,画家在日本“传统文化的首都”——京都构思以“京都四季”为题的系列画。

4月10日,适值阴历十五,画家在白天特意观察了京都名物——圆山公园的夜樱,打算晚上乘月再来欣赏。

入夜,画家山郊外驾车回城——

忽抬眼,不由愣了:

一轮硕大的圆月已蓦地升起天边。

我惊慌地屏息期待,驱车飞驶圆山。

入公园,终于轻舒了一口气。

幸而这里离山近,尽管山端已通明,然月亮的倩影还未露出。

那棵樱,比白昼更优婉动人。

绀青的山影衬托下,数不清的枝条盛开着洁白透亮的繁花。

地上无一片落英,仿佛一棵垂缨浓缩了京都之春的全部精华。

圆月开始浮在紫蓝的夜空了,花盛月圆,两者瞬间触目,似一见倾心。

花盛一时,月圆一宵,二者合一的瞬间不知何年才有一次。

若今宵的或云或雨,则不得见。

以后虽得见,我欲居其间又何等之难。

凝视花月,京都的喧嚷消失了,只有花月呼应的瞬间化为一幅纯静的画呈现出来。

想象中,花月相邀入画并不很难;

实际上,亲睹花盛月圆相逢,比幻想有更深的感动。

这种机遇,也许是一生只有一次吧。

它支配我画了这幅《花明》。

《追求日本的美》)

人们在《花明》前,不由凝神静气,体验到心灵的呼唤。

日本美学家矢代幸雄将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

用“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简洁表达出来。

不仅雪月花,即使是画家风景中的《树根》、《红叶》、《暮潮》、《岩石》,不也是渗透着同样的心声吗?

一片叶子的萌生和凋谢,也绝不是毫无意义的。

它与整棵树乃至整个自然世界相联系。

正因为一片叶子有生有灭、万物才能在无限循环的四季中不断地生存变化。

东山认为:

“人在自然中生存”16(注:

《东山魁夷·

铃木进对话录》),画家应与风景对话。

他的画中,表面上不见人,实际上藏着两个人:

一个是画家自己,一个是观画的人。

画家与风景的对话,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对话,所以他的画中常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注:

王维:

《辋川集·

鹿砦》)的境地。

没有画家和观画者的对话乃至相当微妙的默契,画是无意义的。

他从不画点景人物,却时刻牢记有两人和自然。

人和自然的合一,是东方绘画的特色,东山又将它发展了,美术评论家铃木进称其为“不表现的表现”。

铃木进对话录》)愚以为:

意指观自然四季而省悟人生。

颂花不觉得它是花,吟月不认为它为月,花月即人。

日本古代就有“闻竹声而悟道,赏桃花以明心”之说(注:

希玄道元:

《伞松道咏》)。

实际上,东山的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岛国自然之美,而且还体现了日本民族性格之美。

因此,探讨东山风景画之美,不能不探讨日本民族审美性格的传统和现代。

五、传统和现代

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

《东方和西方》)

我作品中的单纯化、形式感,既与传统性、又与现代感相通。

像我这种对时代潮流不敏感的人,就因生活在现代,也自然会受到现代感觉的影响。

铃木进对话录》)

有人说东山的画是古典风格,但拿它与雪舟、与谢芜村的画一比较,则显然是现代的;

有人说它是东方风格,但东山的艺术观、画法无不充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